《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1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金佳逸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怒安先生,别来无恙?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最后为钢琴家。”对于爱子,您是这样教育他的。一百八十六封书信,里面有您对傅聪音乐艺术方面的指引,但更多的是在做人待事的指点。
做人,您首先强调一点——爱国情怀。国外艺术家说傅聪像河,是克莱因河,您却说要做祖国之源做长江、黄河。寄中国文艺书籍,写中文信,讲中国话。我想是因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始终不能忘却自己的根吧。祖国的长河万寿无疆,因是这番楚楚爱国情,骨子里的坚韧茁壮,培育出一位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家。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我记得您在信中是如此说的。这该是你的第一封家信,告诉傅聪如何面对挫折消沉。为何要拘于眼前的苟且,乐观面对,回首,已然无妨。傅聪先生该是记住了您的劝告,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遇困难不气馁,遇成功不自得。您还说,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正如此,造就“真人”。或许矛盾、挫折使你遍体鳞伤,但他使我们坚韧、学会战斗、胸怀开阔了,认识阔达了,精神充盈了,作为一个有棱有角的真正的人,奋不顾身的前进。
若使您没有向爱子传述做人、做真人的道理,我无法确定傅聪仍会成为钢琴家享誉世界,还是沦为“钢琴匠”或“奏琴机器”沉陷人海。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做人,不要只做一具空壳,处世、办事,最基本的,不是看成就才能,而是看健全的人格,充盈的灵魂。做人,大到处理人情世故,小到遵守餐桌上的礼仪。没有人格的支撑,虚伪的荣华就如云烟,一吹即散,荡然无存。
您教会傅聪的人生感悟,我也铭记于心。
人生重在人格内心。[ wWW.zUoweNbA.NEt ]
即使人生不曾人声鼎沸,为人,为真人,我自有我的繁花似锦,花开满城。
先为人,后虑也无忧。
怒安先生,于此致意,愿安好。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2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陶佳悦
“聪,我亲爱的孩子,我一定要再三告诫你: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后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灯火昏黄了,我远远地只看见一个瘦弱的背影伏案提笔,在信上落下这几个字。我低低地在心中间询问:怒安先生,别来无羔否?
艺术家,自然是以艺术为己任,上下求索,寻人类文明之精粹,传承、发扬、创造。可你怎的说“次为艺术家”呢?
我再俯身去看信,“要有人格尊严,有国家的荣辱感……”我猛然醒悟,这不就是,先生前些日子所说的“赤子之心”?一个人处在这世上,首先是以人类的身份生存的,或许可以说,这是人生本源,初生之始。
为人,为赤子,我以为,是这一生都要苦苦追寻的。想起傅聪在外求学,谦虚、宽容、不追名逐利,只沉心音乐,一切便都是以祖国为先,不以个人利益为重。这是国家的荣辱感。怒安先生曾说:“我深觉祖国的发展越发快了,时间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动乱的时候,祖国也曾辜负他,将他推进深渊,但他却依然心系国家,这便是民族大义,报国之心。
怒安先生身上,还有一种追随一生的书卷气。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肩负国家发展的重担,民族复兴的期望,早早入了政坛,有几个沉心学术,一生追寻文学?怒安先生是一个。他投身建设,却未入政治。回过头来看他对于祖国的思考,真是最理性、最全面。他只喜欢在法国文坛的海洋里肆意畅游,我读到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尤为感动。贝多芬,莫扎特,这便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是信念吧,是执着,是搏击,是不屈,是呐喊!
这又是为人之精神。
一辈子浮沉,却豁达,却乐观。我想到苏东坡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仿佛见到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在江湖道上踽踽独行,身前身后都是烟雨弥漫,一条长路连到远天去。是啊,在雨里行走过了,在烟里腾云过了,什么都过了,还能如何呢?所谓“生涯袭笠外无余”,生命的事一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
我先为世界之生灵,再为独立之个体。这样看来,做一个独立、拼搏、坚强、豁达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似乎看到傅聪在遥远的波兰眺望东方,热泪盈眶。吾将探索祖国前景,修养卓越人格,为人,为赤子,追寻艺术,追寻人格,追寻国之精神!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3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盛逸航
天,微凉。如一汪春水滴进了一滴墨汁,氤氲着千丝万缕的云卷云舒,清澄得令人不可思议。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眼前这位瘦削的老人,映着穆穆皇皇的背影,端坐在书桌前,提笔,流露出千万句良言。他是傅雷,是傅聪的父亲。是的,携着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是人生的勇士。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他不曾动摇,不曾畏惧,不曾后退。赤子是不会孤独的。他,在文学漫漫长夜里,取星光一缕,掬一捧如浮水碎雪般的繁星,冲破亘古的洪荒,与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谈艺术。这样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赤子,是品格的星辰。《傅雷家书》是你留存尘世的一阙梦。梦里,潮海连天,淡弃凡念,迭浪如笺,月色无眠。万般繁闹都于此零落,只留最后一丝心灵真实。你始终秉持初心,用最纯粹的心灵哺育艺术,哺育人间,即使遭迫害,受批斗,亦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怀此初心而上路,风雨亦无畏。携此初心而前行,潜力作咫尺。读你的信,字字不染纤尘,清淡如风,高尚的人格于白纸黑字间浮现,如一杯香茗,滋润人心;似我浅步于山林间的一剪山水意,如梅般醉人的酒,亦是林铺的鹤,都是柔软光阴的缄默相守。
赤子,是国家的孩子,血液鲜红。是对祖国万千江山的无限热爱,是对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便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满心热忧,满身荆棘,却永远深爱着我的祖国。
“中华人民正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你不要忘记祖国对你的养育之恩,应当刻苦练习。”回首百年,前人的灯已经点亮,后面的路还要继续探索。可怒安先生已远离我们而去,蓦然,一股悄怆幽邃之感涌上心头。那赤子之心,亦在否?
曾读《世说新语》,其中,桓伊善笛,王微之善闻。不期而遇之,桓伊却可奏得一腔琴箫,王微之静闻。曲终,二人竟不交一言,各行天涯。如张嘉佳一言: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会即逢,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尾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如今想来,也如醍醐灌顶般,于是彻悟:尽管你我永世不得相见,就如桓伊,王微之天各一方,茶叶起伏沉落终将落入杯底。所谓懂得,或许只要一驻足,一留步,抬眼合眸静静感受,便可。人生有限,生命无穷矣。傅雷那“先为人,次为艺水家”的一颗赤子之心,定会随一封封书信,飘向远方,永世长存。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萧萧凉风中,赤子为人之心,芳华灼灼。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4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张芷钥
不叹人间苍凉,不惹红尘纷扰,不畏世间烦恼,始一如往,洁身自好。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一切尽在字里行间
漫漫人生寻寻觅觅,悠悠岁月走走停停,生而为人,便会经历苦难。傅聪去海外留学,一路上困难重重,他会因语言困难而无法交流;他会因交通原因而接受不到父母那温暖如初的书信;他也会因情感问题而为此烦恼……傅聪仅是个孩子,他内心尚未成熟,这时,便需要一位坚强的后盾——他的父亲,傅雷。
傅雷的教育是傅聪成功的关键。“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是傅雷送给傅聪的告诫话语,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人终究忙碌一生,有人却在自己的奋斗之下,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只有在自己的内心筑起独傲天涯的一方青石,方能在上篆刻下自己的理想。先为人,再为其人,只有自己内心坚强,不畏沉沦,才可厚积薄发,成为艺术家。
傅聪的内心充盈着音符,挂在他的心头,时不时便会灵动出一串妙音。这是他作为艺术家的底线——热爱自己的工作。傅雷也输出了足够的心血给傅聪,这都凝结在那一封封家书中,拥有一颗艺术之心,是身而为人的底线,身而为人,不叹苍凉,不惹纷扰。
那谆谆教诲,那循循善诱,字字玑珠,是对先为人,次为艺术家,最好的诠释,这是傅雷的教育,更是他一生的骄傲。
翻阅着《傅雷家书》,我沦陷于那纸短情长的爱河之中,品味着“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的韵味,品尽那人间醉清欢。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5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张灵韵
“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出一个世界。”
傅雷秉持着他“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的人生信条,一生坚贞不屈。他始终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人生的风雨中,尚且吟啸且徐行。
何为赤子之心?
在我看来,赤子之心正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真理第一,艺术第一,爱情第二。”如果一个人做事不心系祖国,心系真理,那么不就像雪花一般从空中飘下,既没有依靠,也没有寄托,落于地上,终化为一滴水,而无法长久的生存吗?
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数文人遭到迫害,在屈辱地活着和光荣地死去中,傅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这正是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并不是在口中泛泛而淡,随意把爱我祖国挂在嘴上。而是把祖国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前面,怀着一颗坚韧的心,如同高大挺拔的洋愧一般,根深蒂固,在贫瘠与艰险中,在粗冽的山风中顽强生存。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傅雷到死都坚守着他的信仰——赤子之心,他不愿玷污身为一个中国人的任何名誉。人故有一死,于他而言,“死是忘却,是休憩,是生命的超脱,因此也是痛苦的超脱。”
在那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无数人被迫害,无数年轻的生命定格在那十年,但傅雷丝毫不畏惧,他用无声的行动向天空发出怒吼:
虽千万人,吾往矣。谁怕?
百炼终成钢,化纸皆温柔。纸信家书,来往两地;一腔热血,洒在每个人的心中。作为艺术家的父亲,他理应优先指导儿子的艺术造诣。他并没有,而是时时刻刻提醒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文革期间,他受尽凌辱,但誓死都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这是何等上下求索的精神?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生而为人对困难永不服输,对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更是因为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的中国人的血;他们的骨子里刻的是中国人的DNA,正如傅雷所说的“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傅雷的谆谆教导,对祖国永远热忱的爱,孤独的赤子之心在历史的车轮下旗帜凛然。他犹如一朵樱花,在绽放出美丽的姿态,于阳光下披露心迹之前,早已做好必然凋谢的决心。
回想我们,作为中学生,又何不是这样?正如傅雷所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错误并不可怕,傅雷并不是没犯过错误,但只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追寻初心,坚守本心,永远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那么错误就会是恰如“惊鸿雁归来”的美丽,足以使人前行。
“岁月悠长,山河无恙,硝烟散尽,尽是曙光。”
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中国,惟愿那赤子之心如潺潺溪水流过莘莘学子的心坎,亘古不变。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6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王子涵
“傅雷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天真未凿的浪人,一个不惧风浪的英雄。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优雅,也留下了一个世界的明媚:有克里斯朵夫的传奇,激励沉沦的众生;也有儒士刚烈的德操,为文人风骨立碑;而那万金家书,为万千心灵春风化雨。”——
一封封家书中,除了生活琐事,父子俩谈论最多的,是艺术与人生,道德与修养,是如何让一个青年人去建立高尚的情操。金庸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叮嘱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种只有父亲才有的深沉与温情,在一封封家书中无声地写着,跨越重洋,飞向大海的彼岸。
这种“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的信念,是傅雷作为一位父亲、一位“儿子的朋友”,一面“忠实的镜子”,对儿子深深的期许。傅雷对傅聪早年的教育,无疑是严苛的。追其溯源,是傅雷“只有愁容,不见笑声”的童年。母亲希望用对他“严苛而近乎无情”的管束,为傅雷的父亲沉冤昭雪。这样的童年,也恰恰使得他无论做人、做事不来半分虚假,“看不惯的就要说,有意见绝不折中”,让他坚定,必须“先为人,否则其他的都是空谈”。
也正是这种“先为人”的信念让我读罢此书,第一看见的,便是他严苛、一丝不苟的有些刻板的父亲形象,他的朋友们也都说,傅雷为人刚直固执,里面是方的,外面也是方的。
其实不然。
《傅雷家书》不在教训,而在熏陶。那样一个父亲形象的背后,是浓浓的温情。他不断以亲身经历教导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他用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涵养出一个艺术家的傅聪。
陈丹青感慨道:“我希望今天还能有这样通过家书教育孩子的父亲,还给孩子这样写信。”
从人格上,傅雷追求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灵魂,不循私、不媚权,在他看来,没有这个真,心就立不住,心立不住,人就立不住,算不得一个人。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那个世界的光亮,足以穿透黑暗,在浩荡的时间长河中,在茫茫的宇宙里,永久地闪烁,生生不息。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7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何牧菲
书桌上还有一封未寄出的家信。
一位赤子不堪文革凌辱,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怒安先生,君安好兮!我们未曾相见,却已在家书中相遇。
怒安先生,一向听闻您给儿子推荐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的典籍书卷,感矣?感矣?
可后来略略拜读了您的书籍,小辈才明白:痛苦是人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羁绊,可这只是对于一些在“低潮中浮沉”的人来说。这世界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痛苦,并不一定是坏的。有了苦,才能先为人!
这世界上,没有人处于全然的快乐之中,亦没有人处在全然的痛苦。您和长子都是痛苦的,当您听闻长子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被西方资本利用,您一定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质问自己,“这样,究竟对吗?”
答案是肯定的。
“先为人,次为音乐家”,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困难且痛苦的。如今世界灯红酒绿,谁不想,先做钢琴家以谋求资本的欣赏,成为“万人瞩目”,然后挥金如土,逍遥自在?这样是快乐的,可这样的快乐不空虚吗?当发现身边的人都精于计算利益与价值,当初对音乐的钟爱,是否还在?
或许早已消散了!
而那“选择先为人,后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最后为钢琴家的人”,他们是痛苦的。他们付出比别人多出百倍的努力,当听到别人成名了,出众了,自己却潜心修艺的人,别人面对的是金钱,而他们的面前只有黑白琴键。他们的内心有过彷徨,有过迷茫,可他们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们不是钢琴匠!艺术不是他们谋求利益的工具,而是他们修养内心的渴望,是一种“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的安然闲适。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痛苦淬练了深思,内心的境界在无形之中冲破羁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是精神之乐,并非肤浅的肉体之欢愉!
怒安先生,虽未与您相见,可却早已真真正正地聆听了您的教诲,与您相遇在“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日月归”的文学中。一颗赤子之心,一片赤诚之情,跃然于纸上。我看见您的一腔热血却被打成右派,您骂,您愤慨,您恨社会的不公,可当星火燃成燎原的火焰,一腔热血不怕远征难,初心在烽火硝烟中淬炼,历久弥坚,您是一个真实的人,非高高在上的神,亦非煞气缠身的魔。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一曲悠扬的玛祖卡划过夜空,河畔水汽氤氲,一只轻舟停泊在岸。恰似旧时书生,送信人怀揣数万封书信前行,黄埔江畔,我看见了他,一位天真未凿的浪人,一位一心为国的赤子,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
怒安先生,愿君安好!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篇8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俞薛湫
秋风簌簌凉于水,有位老人坐在书桌前。桌上一缕昏黄的光,暗淡地铺在信纸上。
那位老人已年过半百,但仍端坐,坐得笔直,就跟白桦一样挺拔。“咳,咳——”他重重地咳了两下,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继续在信纸上写下一个个坚定的字。
这位老人就是傅雷,而他那行坚定的字,则是他写给孩子的人生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当傅聪比赛正春风得意之时却不骄不躁,傅雷夸奖:孩子,我真心为你的成功感到自豪。他对于傅聪对待成功仍然保持清醒而喜悦;当傅聪跌入低谷时,他安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傅雷希望傅聪更完满,更受人欢喜,教育爱子——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总是“一颗赤诚的心,忙着为周围的几个朋友打气,忙着管闲事,为社会主义事业尽一份极小的力。”他深切地教育远在海外留学的儿子要有国家、民族的荣辱感,心中牢记祖国,时时刻刻怀有一颗热爱着祖国的心。杨绛说:“傅雷满头棱角。”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受尽了各种凌辱,但他却是“最想我们的党变得好一点的人。”
我愿把傅雷比作一棵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他的坚强不屈挺拔。用他自己的行动,教育儿子如何“先为人”。而这也为傅聪的艺术修养奠定了基础。
在信中,他与儿子品生活,论艺术,讲真理,探学问。他们一起品味中华文化之美,一同欣赏诗词书画之韵,一起研读马克思理论之妙……在傅雷的孤心苦诣下,傅聪不断提升修养,用修养锻造琴艺,终在钢琴界登峰造极。
令我震撼的是傅雷苦心培育爱子的同时,自己亦是为人的标杆,受尽文革的阴暗,仍是坚强不屈。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愤而离世。但他仍像一棵白杨般笔直地傲立着——一身正气立身从教,求真求实求真理;两袖清风以德育人,为党为国为人民。
作为一棵白杨,向上亦可,向下亦可;一半扎进黑暗,一半迎接光明。他的根系向地底蔓延,根扎得得越深,就能看到越多的黑暗与腐烂,枝叶就能向天空伸展,长得越高,越努力地争取阳光,阳光也会洒满每一个角落,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