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

寒假期间,再一次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触又不一样了。

我常常认为阅读是一个长期坚持才有效果的东西,带来的效果也不是那种很明显但也确确实实让我的生活发生变化。其实不大爱看书,特别是有时看到晦涩难懂的文章,更是感觉难以下咽,我也会在想是不是自己的思想境界并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所以难以参透。但我也会喜欢所读文章带给我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从细小方面入手,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刺猬”。

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我们指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一一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而我却还没有细细地去品味,着实无地自容。

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2

2023年寒假是我进入教育行业的第一个寒假,学校为所有教师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书——《给教师的建议》。虽然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相隔遥远,但是书中的智慧之光依然熠熠生辉。透过质朴的文字,我们能切实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满腔的热爱,对学校深深的眷恋,对学生热忱的爱。

书中一百条建议每条谈论一个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事例生动,理论分析精辟。每每阅读时,不由的联想自己在遇到相同问题时会如何处理的情景,对这位大教育家的智慧佩服之心油然而生。下面就我的阅读进度,谈谈书中1-25条我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书本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有时我也常常问自己时间从哪里来,每个人也只有一昼夜,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能在同样的时间内,不仅能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还能撰写出很多优秀的课例,总结上百万字的教学反思,而自己却做不到。也经常被优秀教师指导说,要想和别人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课余时间的利用,有人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教学案例的撰写,而有的人却在课余时间用来休闲娱乐。我想教师的时间也是像海绵里的水一样被挤出来的。上班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是同样的忙,忙着班级的管理,忙着作业的批改,忙着与家长的沟通。而下班时间,有的老师选择了继续坐在电脑面前,将上课时来不及收集的一些成果和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表达用烂笔头的方式记录下来。长此以往,教师写作就有了素材,而不是通过回忆录式的来写教学反思。

我们也经常埋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可是时间真的不够用吗?我们是否把这些时间给利用上了呢?还是说我们选择了把一些休息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了。而人是非常有惰性的动物,休息的时间长了,回到家就会放弃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美好记录下来,放弃了将课堂上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的表达记录下来,等到需要整理的时候再慢慢的在大脑里面回忆,这种方式肯定是没有当天把发生的事记录下来的效果要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的时间都是二十四小时,有的教师是很轻松的,而有的教师总是陷入苦闷之中,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合理的利用好时间,总觉得一天是忙碌的。因为没有从总结中发现乐趣,从反思中得到提升,所以才会觉得很忙碌。

二、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

读到对“困难”学生的工作这一条时,我回想起自从去年参加工作以来,确实对后进生的工作花费的心思不多。

一部分因为自己经验不足,课堂上虽然经常关注到后进生,但很少关注到后进生的心理状态。常常忽视掉其成为后进生背后的原因,有些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得他们的学习不太好,这个时候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而还有些孩子是因为在课堂听讲不认真而导致的成绩差,课上不仅要时刻关注着他们,课下也要与家长沟通并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这时候我们往往也会忽略这一类孩子: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一般,学习也处于中等的水平。这些孩子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可能因为我们的一些关注,他们就能从现在的水平慢慢提高了。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3

最近,再读《给教师的建议》。细细品读后,书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住了我:

年轻的朋友,如果你是个教育工作者,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生活,这首先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我从事了十多年的教育事业,对这句话感触颇深。老师只有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相信你,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听你的话,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孩子,别的小朋友都很喜欢和我玩,我是老师的好学生,我是父母的好孩子。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布置一定的作业给学生做。体育也是一样,讲完一个动作要点,我们就要检查一下学生对动作掌握得怎么样。在给学生评价时,我一般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发现有学生做得不够好,我就对他说,你试一试重做一次,只要找同伴帮助一下,自己再下点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你再努力点,就能得到一个好分数。要是你仍然做不好,明天上课前你来找我,我陪你一起做一做,我和你一起想一想。说实在,课前和课余时间是我和我的学生进行最有趣的脑力劳动的时间,他们是带着苦恼来找我的。他们信任我,因为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困难解决了,学生对你的信任也充分展示出来了,这样你就牢牢地虏获住了儿童的心,你的话他还能不听吗?还有一点,在学习上,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他们不断进步呢?不是的。我们所担任的班级,老师都会面临智力比较差的后进生,我们老师不要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过得开心点就好了。如果我们硬是要一个挑不起一百斤重担的人挑一百斤,那么你的压力对后进生来说就变成了一副枷锁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他们对你的信任。当然,是不是对这部分学生就置之不理了呢?不是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或优秀的方面,比方说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的歌唱得很棒;或者这个学生在篮球方面很有天斌;这个学生很爱劳动这个学生具有拾金不味的精神。我们要善于引导,发展他们的特长来弥补他们的不足。

只要有爱的力量,老师再多加鼓励,多加辅导,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后进生的进步的。

我想: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取得儿童的信任,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老师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好好珍惜儿童对我们的信任,做儿童的最信任、最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