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1
赵子滢
孔子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所创始的儒家学说,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门下的七十二弟子世世代代被人颂扬。读书人去孔庙烧香,人们尊称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究竟“圣”在哪儿?
孔子年少时便学习刻苦,博学多能,踏实负责,声誉传遍四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便孔子有了一定的声誉和地位,也不忘像别人学习。
知识的积累使他有了很高的抱负。他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劳动人们中间去,开创的私学,在历史上前无来者,从此平民子弟也可以读书了。这真是一项造福后人的创举!相比,那十条肉干的“学费”,愈加显得微不足道。不久,孔子身边便聚拢了一批慕名求学的弟子,其中不失天资过人,品德高尚者,如:子路,颜渊,曾参等。孔子针对不同弟子,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使每个弟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与孔子的成就相比,他在仕途上的失意,便不由让人扼腕叹息了。幸好,孔子的天才并未像华佗一样白白流失于愁闷与死亡中。他的弟子帮忙收集整理了他的言论,集合成册。使儒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在乱世之中也得以保存下来。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从《论语》中就可稍窥一角,即使只是与弟子的谈话,便给了后人那么巨大的影响,甚至被称赞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被称为“圣人”,都来自于他勤学苦读。孔子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那么成绩也会优异;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却发奋努力,那么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方怡雯
孔子,弟子三千,名扬四海,声冠全球。他以“仁”治天下的思想被世人所传颂,后人尊称他为“孔圣人”。可他究竟“圣”在哪里?我要谢谢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些答案。
孔子主张“礼”与“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他创建的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甚至影响到了亚洲许多其他的国家。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仁智礼”。就是要有关爱之心,互相了解,做人要有好的品德。他这一态度至今仍被后人学习和发扬光大。比如2023年世界疫情爆发,我们数万白衣天使赶赴一线支援,给予病人最大的帮助与关怀,这正是孔子“仁”的态度,还有现在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我国邀请许多外国运动员前来参赛,正是这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使冬奥会广受世界人民的好评。
孔子还善于学习和思考。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弟子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过程中他更注重温习,他主张把学习到的东西多加巩固。温习就能熟练,熟练才会有创造。凭着先进的学习方法,孔子很快就有了众多追随者,他的弟子们在孔子的点拨下,将儒学传承并发扬。
我尤为佩服孔子的毅力。在孔子三十岁时就已决定要让自己的教育思想传播出去,可孔子的运气并不好,一开始辅佐鲁国国君,可国君后来对他的劝谏充耳不闻。孔子并没有放弃,他携众多弟子开始了漫长又艰苦的周游列国。他在卫国受到监视;在匡城被人形容成丧家之犬,受到侮辱;在宋国,马桓魁一心想置他于死地。可孔子为实现理想执着的传播自己的思想,用坚强的毅力一路坚持了下来。孔子带领他的弟子播撒着儒学的种子,这些种子在泥土里悄然生根,发芽,直至今日早已长成参天大树,绿树成荫,受世界瞩目。
孔子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一路上的学习和思考终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同时也收获了百姓崇高的尊敬,成为了圣人。而学习+思考+毅力不正是儒家精神吗?孔子,谢谢你,为泱泱华夏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