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常感恩 篇1
汪凌萱
十六岁正是如花般的年纪,而我的奶奶却早已辍学。我第一次知道奶奶的学历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笑话她学历低,但当时的我根本不懂,奶奶对我温柔的笑容背后,背负着多大的伤痛。难道会有人甘心做文盲吗?我幼儿园不想上学时,奶奶一路把我抱到学校,不顾我的挣扎,她是多想上学啊!但当年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再低的学费也交不起啊。当我在学校上学时,当年同是15岁的她却早已在地里干活。
1958年时,大人们还得饿着肚子、顶着太阳到地里干活,昏倒在地里都是常事,而且也饿死了很多人。我奶奶说80年代农民们要搞“双抢”,三四十度也要在田里插秧,早谷刚收又要把晚秧插下去,要这样度过四五十天,不管多高的温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不能停工。那时候要挣工分,如果哪家劳动力不够就会透支,有的一年到头干不了活还得不到粮食(就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我奶奶一两岁的时候,饿的皮包骨头。我爷爷小的时候也曾饿得坐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曾祖父去生产队找干部,好不容易要来一点米,和着野菜煮粥养活了他。(Ps:我家是湖北的,处于长江中下游,如果这里都没饭吃了,那大西北该有多惨啊!)
奶奶回忆起往事时,难免会泪眼婆娑,她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她也很感谢袁隆平。袁爷爷是稻田的守望者,为了那句“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他奋斗了近70年。
禾下乘凉梦,我们会努力实现的。埋头黄土天地间,恍然人间已百年。袁爷爷,如您所愿,大家都能吃饱饭了,您一路走好。
忆苦思甜常感恩 篇2
杨鸿坤
我奶奶说当年闹饥荒的时候处在大集体时代(人民公社时期),那时大伙没有饭吃,天天都是吃糠粑或是吃一点米汤(特别稀的稀饭,米汤里剩下的米饭就给小孩吃),他们饿的时候只能吃红薯萝卜之类的杂粮,最多加点青菜。他们得要披星戴月地干活,很早起来,干到很晚才能回家,回家之后还要处理家里琐事,一年下来根本没有存款来买东西,衣服只能自己缝,身上有病也要干活。
所以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连吃饭都成问题,因此袁隆平爷爷在他们心目中就显得格外伟大。袁爷爷少时便立志要让所有人吃饱饭,一直在为之奋斗。他改良了水稻的品种,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让我国粮食压力大大缓解,可他仍不满足,一生都投入到了研究事业当中,因而受到无数人的尊敬。
可就在上个星期六(5月22日)下午1点07分,袁爷爷与世长辞了。一时间全国哀悼,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为之伤心。然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一些人在网络上抹黑辱骂刚逝世的袁爷爷,以求让自己获得一些关注。好在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这些人该封号的被封号了,该刑拘的被刑拘了,都被法律严惩了。
这就让我不禁想起了道法书上一课又一课的内容——《自由与规则不可分》、《自由平等的真谛》、《合理利用网络》、《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这些内容都明确告诉我们,在网络上不应当做出这样的行径。由此我觉得道法这门学科,有时候真的会改变人的一生,这不仅是因为道法占了中考总分的50分,而是因为道法教导学生最基本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世界观。So,it'snecessarytostudy道法well。
忆苦思甜常感恩 篇3
吴优
和外婆聊了很久,由于她当年年龄比较小,所以饥荒的具体时间和细节都不太记得了,但她说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位姐姐,是活活饿死的。那位姐姐从南京嫁到安徽,当时那里饥荒闹得更严重,水源植物更加稀少,所以嫁过去没多久便去世了。而我的外婆在南京的六合,由于镇上前后有两个水岸,虽然水量很少,但水里长有水草,能勉强饱腹。渐渐地,街边的树皮,甚至能穿的皮鞋都被吃得精光,人们活得一日比一日艰难。
外婆说那场饥荒里天天都有人饿死,以至于到了现在外婆都时常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说和以前比起来,现在真的特别幸福。所以我们还是要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因为如今的寻常日子都是从前人们的奢望。
忆苦思甜常感恩 篇4
胡羿涛
那时候的生活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施行的还是工分制,可人们却常常挣不到足够的工分来兑换粮食,只能去周围找野菜。吃的都是粗菜淡饭,诸如胡萝卜青菜之类。那时候人们也没有什么衣服穿,常常是“缝缝补补又一年”。身上衣服淡得看不出颜色,打满了补丁,破烂不堪。那时候人们都上不起学,大部分人都中途辍学不读了,因为交不起学费,要出来打工补贴家用。
现在人们过上了好生活,每天都能吃饱,都能穿上新衣服,都能拥有义务教育。吃饱饭是一切的基础,这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袁隆平。他发明了杂交水稻,产量大,让大家能够生存下来。
上个周六袁爷爷逝世了,享年91岁。这本应是全国人民悲痛的日子,可是却还有那么一些“吃得太饱”的人在网上造谣抹黑他,好在他们很快就受到了惩罚。希望社会上少一些这样的“渣滓”,同时也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更加富强,涌现出更多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