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状物作文内容页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800字作文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1

一名优秀的配角,也能用自己的独特为整个戏剧增添风采。吴孟达先生便是如此,他用自己40年的“绿叶”生涯告诉人们:一场好戏,恰恰是有了配角的点缀,一个微不足道的位置,同样也可以成就经典。

认清价值

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无需等待火炬。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价值。

小时候,每次和母亲看完科普视频,我都会重申一遍,我的梦想——做一名像爱因斯坦和钱学森那样的物理学家,科学家。妈妈总是平静地听完,随后笑着问我原因。我总是骄傲的扬起头,兴奋的说:“我要为祖国做贡献,当一个有作为的人,而且那样很帅,不是吗?”这总会惹得母亲捧腹大笑,“傻孩儿,哪有那么多天才啊!不一定非要研究导弹或飞行器才叫为国家做贡献,像妈妈这种平凡的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也是在做贡献。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平凡而自卑,懦弱,止步不前。身为配角,也该在自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那时的我并不懂其中深意,只觉得母亲嘲笑我,还说的有理有据。直到现在才有所了解,能力有大小地位就有高低,不因平凡而自卑,在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抹点亮社会的微光,便足够了。

找准位置

人生道路曲折又漫长,路上的美景让我们沉迷,廉中的大雾让我们迷失方向。我们无法前行,只有找对自己的位置,我们才能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还记得曾经读到过鲁迅先生的故事。早年,鲁迅先生决定从医救国,可他却发现只有从文字上唤醒民众沉睡的精神,才能激发起民众埋藏在心底对斗争的渴望,才得以让一零的中华民族重炽热,热沸腾起来。“一个人的体格无论如何健全,只要他的精神不健全,他就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于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只为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了一名文学巨匠。

有些人认不清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得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沦落为凡尘,在日月交替中碌碌无为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们要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用短暂的生命创造辉煌。当乌云再次遮盖太阳时,找到自己的位置,便可走出迷雾,拨云见日。

一颗颗繁星汇成一束束银河,一个个平凡的位置成就伟大的国家。找准自己的位置,让平凡成就伟大。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2

曾听孟子一言:“不怨胜己着,反求诸己而已矣。”听后思之甚多,“不怨胜己”已足见其宽广胸怀,然“反求诸己”更见其诚可贵之处。

何谓“反求诸己”?在我看来,反求诸己是对自己的深刻反省,彻底反思。是面对失败后的理性总结;是遭遇挫折时的清醒思考;是堕入低谷时的沉着反省。这便是反求诸己的可贵之处,纵然失败也不抱怨,即使受挫也不气馁,而是用理智的自省为下一次的成功蓄势。

“反求诸己”帮你擦亮双眼,审清时事。历史洪流奔腾不息,一些人随着岁月而沉淀被人遗忘,而那些懂得反求诸己的人则会永远在人们心中激荡起片片涟漪。在那个闭塞的年代里,人们会说是洋人的坚船利炮太威猛,是洋人的欲望促使他们的铁骑踏破了我们的大门。一批兴起的洋务派惶惶然开始学起那些洋枪洋炮,自认为只要大清王朝配上这坚船利炮便又可做起天朝上国的美梦。而维新派是善于自省的,他们看到了是中国腐朽不堪的旧体让中国一败再败,是清王朝破败黑暗的的统治让中国再难翻身,他们反求诸己,看清晚清真正形式,再维护那个封建旧体迟早亡族亡国,一个焕发新机的新体才是我们真正之需要。是的,是“反求诸己”擦亮了维新派的双眼,助他们看清时事,为中国引航。

反之,若不能反求诸己,等待你的将是无边的沉沦与黑暗。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总是不停更迭?为什么一个王朝不会永存千秋万代?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总有一些君王不能反求诸己,以致列宗难保,国家倾荡。自远至殷商的纣王抑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无论魏晋抑或宋元,我想皆出此理。不能反求诸己,就意味着你在一步一步的后退,直至堕入深渊,无可挽回。

而生活中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反求诸己呢?当身边的同学后来居上,你是否只是暗暗慨叹而忘记了问问自己的不足;当你因为被老师批评,你是否只是在背后偷偷不服气而忘记了问问自己的缺失。我们总要在这样的一次次自省中才会成长,所以,勿忘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路将我们引向更好的自己,反求诸己是剑斩断我们身上拦路的缺陷。所以,执此剑,上此路,从此反求诸己,做更好的自己。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3

放学时刻,宽敞的校门前涌出一群少男少女,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不同的心情,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身着统一的校服。

你是否有过觉得这过于一致的校服大煞风景的想法?于是乎,整齐统一的校服便被人们贴上了抑制个性发展的标签。

诚然,若是处在青春年华的同学们都脱去校服,换上各具特色的衣服,校园里便不知会增添多少活力,每个人的个性也可以因此得到更好的展现。

然而,我们却无法忽视这样做有着充满风险的后果。青春期的同学们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试想若是个性之风在校园里漫延开来,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攀比之风、求异之气。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原本无心攀比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到标新立异的行列中来,久而久之,危害之大不可估量。而一个攀比之风盛行的学校,又何来实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呢?

于是,在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校服制度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问一问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学生通过服装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吗?显然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和老师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真正的个性和美应是人内心的独特和美丽。废除校服只是将个性化外的一种低级手段,非但不能引导学生走向真正的个性审美,反而容易因此滋长攀比之焰、浮夸之风。真正的个性需要培养,可服装个性却只能成为羁绊。

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是否应废除校服制的问题便自然迎刃而解。我们要淡化服装方面这无关紧要的元素,更好的培养学生拥有真正重要的东西,实行校服制无疑是最好的措施。

再者,特殊场合要有特殊规定。学校是学习的场所,难道不应采取有助于学习的相关措施吗?况且学校并没有要求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穿着校服,这显然为学生施展服装个性留足了余地。并且,宽松整齐的校服不仅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氛围,淡化了不良个性外化的因素,而且既安全,又舒适,为学生日常挑选衣物省去了不少时间,实行校服制何乐而不为呢?

须知,真正的个性需要培养,服装个性却只能成为羁绊。我们应坚持实行校服制,莫让服装个性成羁绊。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4

卢梭有言:“人类真正的感情最不应该让成见给束缚了。”但是现如今,许多人怀着“我了解的就是真相”“我掌握的即是真理”“你们都是无知的”等心态处事。他们因抱着巨大的成见而陷入了狂妄与自负之中,排斥任何不同的声音。这种处理方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局限和盲区,只有虚心接受缺陷,借理性之梯才可越成见之墙。

成见即定见,人们一旦满足于认知的“舒适圈”,那么其中的局限性就不可避免的带来成见。而我们可以做到的应是尽可能的摆脱成见。因为摆脱成见才可以让我们从“差不多就这样”式的庸常认知中跳跃出来,看到更深的层面,在多元中思考,在理性中发展。

摆脱成见需要我们学会理性地质疑,寻找简单并从中挖掘问题。英国数学家怀特海曾说过:“寻找简单并怀疑他。”生活中有高铁霸座的例子,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批评当事人的素质与人品。要进一步深挖到管理层面,甚至到法律层面等。不满足于某个结论,不停止思考,不断追问别人看到问题的背面,看到思维盲区,才能摆脱成见。

摆脱成见需要我们学会有深度地思考,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面对复杂的事件时,人们容易被复杂的事物弄晕了头脑从而做出误判。而摆脱成见,就要从复杂中归纳出逻辑和顺序,理性看待问题。面对“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大众很容易被带节奏去批评明星,进行道德绑架和无脑的对比。但是,事实上一归一,二归二。科学家们就需要寂寞才能潜心研究,而媒体盯着明星倒是娱乐业的常态。许多复杂的事物不同类,无法进行比较,而摆脱成见就是要避免被牵着鼻子走,选择正确的逻辑分析问题。

然而摆脱成见并不是一味的质疑和批判。许多人脱口而出的“我不相信”,只是一种无知的姿态,背后是消极的轻泛的否定与拒绝。而在新时代,批判性的思考并摆脱成见并不是空喊就能完成的,要做的应是构造更强大的知识体系,运用充分的事实依据与强大的逻辑分析问题。

寻找简单并发掘问题,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唯有以理性之梯,才能越成见之墙。做人方能谦逊几分,慎重几分,离客观更近一步。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5

压力是强者的垫脚石

如果一面墙上抒写的是一片浮云,那么另一面墙上抒写的是人皆向往的繁华。繁华中必定埋藏了无限的压力。压力是一种“力”,其可推动人的进步。人能接受各种压力,压力使人更强,更易接近于成功。

压力推动着坚定的人迈向新阶梯。遥看当年袁隆平院士,身上肩负着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压力尽管如此之大,也压不垮心志坚定的袁爷爷,正是这种难状其大的压力“用力地”推着袁爷爷,推向了杂交水稻,推向“杂交水稻之父”推向“籼”型新型水稻,推向“共和国勋章”。袁院士吸收了所有的压力,在体内将其全然转换成了动力。这莫大的成果,乃在于田地里金黄的水稻,莫过于田地里金黄的水稻,莫过于田地间泛起的阵阵稻香。压力的作用,就像一粒坚实饱满的种子,埋进人的心田,人要用汗水和勤奋充实地浇灌自己的心田,用智慧作为肥料,那粒种子会逐渐成长,成长为一颗巨树,把人推向下一级阶梯。

压力推动不屈的人走出困境,人这一生总会遇到沟沟坎坎,有的人在困境的沼泽中沦陷为行尸走肉,有的人在困境的热浪中涅槃为世间强者,最近一届冬奥会,我们在冰场上见到一对冰凤凰,有人只见到“葱桶组合”打破奖项垄断的世纪舞姿,却见不到他们在伤病时顽强的意志。如果没有压力,可能“葱桶组合”不能打破那道半世纪之久的垄断。因为压力,他们决定与痛魔相互厮杀。最终,在冰场上,这对“冰凤凰”用一个个动作诉说着他们的坚毅,用一次次舞动呼唤着未来的辉煌。当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空升起,他们的金牌焕发出了最闪亮的光芒。如果航行中的困境是礁,那么压力就是那把最坚实的舵。

回看我们当代青年,或许我们不曾拥有袁爷爷的压力,不曾经历“葱桶结合”的压力。但是时代给我们创造出如海浪般汹涌的压力,在这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要接受这些巨大的压力,用正能量武装自己,做这动荡的世界里的中流砥柱,迈上更高的台阶,击碎难缠的困境,让自己变得更强,触摸成功那棵巨树的根须。

压力是强者的垫脚石。它促进人的思维加快,推动人的心理进程,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强者善于利用压力,压力被人所吸收,不断锻造他,或许,遥远的彼岸又出现一位金刚。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6

坚强不仅对个人事业有帮助,还可以促进国家的富强和人类的进步。

翻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例。

司马迁,为归顺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就被汉武帝打入大牢,受了宫刑,可他忍辱受屈,出狱后,查阅了大量的史学资料,继承父志,最后成功地写出了人们熟知的《史记》。

如果司马迁没有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在受了有损尊严的宫刑后,就会变得醉生梦死、无所事事,他就不会史上留名,我们也不会看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不难看出,坚强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多么重要!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拿破仑和他亲手建立起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可谁能想到那么伟大的拿破仑却只有168cm的身高。当面对别人的嘲笑时,他并没有感到自卑,而是坚强的面对自己的缺点,最后成功地建立霸业。1914年他率兵远征俄国失败,但是他依然勇敢、坚强的面对逆境,即使被流放到了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他依然有坚强的意志,最后带兵重回帝国。

正因为拿破仑坚强,他才成功建立起帝国,虽然他最后被迫下台,但是他创造出的《法典》却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发展,使法国成为欧洲的强国之一。可见,坚强对一个国家的富强多么重要。

一提到“人类的祖先是谁”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会想到达尔文,他在面对神创论的阻碍和压迫时,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强面对,最后写成了《物种起源》,促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一提到印第安人,大家一定会想到哥伦布,当他横渡大西洋时,遇到了许多的风暴,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坚强地面对困难,最后到达美洲,同时拉开了新航路的序幕,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也促进了人类经济的发展;一提到启蒙运动,大家一定会想到伏尔泰,他领导人类追求真理,坚强的面对天主教会的施压,大胆批评了天主教会的黑暗、腐朽,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

他们都在困难、挫折和逆境面前表现出十分地坚强,最后使人类的科学、经济和思想得到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坚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多么重要。

所以说,坚强对个人的事业、国家的富强以及人类的进步,都是十分重要的,那就让我们都做一个坚强者,笑对生活,让我们的人生也出现不一样的精彩!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7

风骨犹存

“风骨”二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风度,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骨气。回望历史,我们可叹:人才辈出,风骨凛然;又看现世,我们仍可喜:人才济济,风骨犹存。

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力透纸背,情渗诗文。文人以笔为武器,挑战单一格律,不懂变通的套路化诗作,蔑视软绵无力,小家碧玉式的无病呻吟,只愿在肆意挥墨中抒愤慨之情,展内心风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是少年人的豪爽;“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孤独者的傲然。在萧瑟的寒风中,带给世人力量。

而当风骨被用以形容人物,那一个个寒风中傲立的轮廊被具象化,那一个个铿锵的名字被世人铭记,不论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还是“采菊乐篱下”的陶潜,一辑一拜,一言一行,尽呈风骨。魏晋时期,风流与骨气更盛,士人敢于打破世之定论,发展独特个性,在乱世之下仍各显风流,张扬自我。

但风骨不应是历史英雄的专利,而应是我们每个人的气质,反映出不随波逐流,不自怨自艾的魄力。有人一遇寒风则缩手缩脚,畏惧不前;有人失了个性,沦为整齐划一的生活机器。然风骨不一定要携壶游世,超然世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了解风骨的内涵,保留其精神泉源:打破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不在人群中失了自我,泯然众人;在刀光剑影之间展现自己的力量,侠肝义胆,凛然正气,对抗不公。我们可见钟芳荣在利益为先的社会“定论”中坚守自我,毅然选择考古专业;病毒肆虐,医护人员不避难,不辞责,冲到风雪最前线,以己力抗疫魔。他们坚毅的目光,稳健的步伐让“风骨”二字重焕新生。

在此波谲云诡的时代中,我们因有这些风骨之士而欣喜振奋,但反观社会中某些人,不是在佛系躺平的氛围中失了斗志与力量,就是被世俗的价值观囚禁了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当此之时,我们应有魏晋名士一般的风度与骨气,回归那朴实坚韧的时代,解开现代社会套上的层层枷锁,肆意展现自己的个性;敢于展现自己的力量,用“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精神与魄力,在华夏大地上再一次抒写那顽强不屈、自强不败的风骨。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8

你可曾听闻过,那些生命中的诗意。

自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诗歌便与你结成了一种特殊的缘分。它穿梭于时空,把不同时间段不同诗人的爱恨情仇封存在那几行文字之间,等待着形形色色的人品读出不一样的诗韵,寻找到生命中独属于自己的那抹诗意。

诗意像流于山间的清泉,平淡却也有独属于它的韵味。儿时,诗意是放学时同朋友一起玩耍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无忧无虑;是某个深夜奔流于少年梦境之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想象;也是第一次面对分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无奈……诗意是陪伴我们成长的见证者,它见证我们从懵懂走向成熟,同时也将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保存在诗歌的一笔一画中。

诗意是人生困境中助力我们成长,引导我们向前的精神领袖。在困境之时我们会想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志。坚持自我,勇敢向前,乘风破浪之时也就会悄然到来;在失意之时会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淡然处之。人生大梦一场,与其活的苦闷不自在,不如看淡挫折,潇洒一笑,豁达乐观的活给他们看……诗意从不局限于短短的几行文字之间,它会存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现千古文人的气节,同时也在我们疲惫之时鼓励我们前进,成为我们的精神归宿。

又或许,诗意不再是我们熟知的诗歌、诗文,它变成了天地间的万物,变成了我们所能眼观耳听的一切生灵,这,是诗意的突破。清晨被和风带走的一点泥土,阳光穿过绿阴融化在地面如烟花般的剪影,诉说着它们平凡盎然的诗意;苍穹之上无边飘荡的白云,海面之上万里翻涌的波涛,这是自然法则所赐予的诗意;深夜梦中所思之人的倩影,黑暗之中执着寻找次日第一缕阳光的孤鸟,彰显着渺小生灵美好天真的诗意……这是自然之声,这是万物之美,这是我们大千世界生命的诗意。

每个人心中都有独属于自己生命的诗意,它成于你的思考,随你心而变化,最后归于你的灵魂。生命的诗意永无止境,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有诗意陪我,便不会再孤单。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9

没有嫣然绽开的花蕾,便没有四季宜人的温馨,没有万里无云的晴天,便没有畅游四方的乐趣,没有潺潺流过心里的微笑,便没有人生的洒脱。我们虽然是哭着来到世上,但我选择用微笑面对人生。

李白,著名的“诗仙”。他饱读诗书,满腹经伦,曾经被唐玄宗所赏识邀请到宫廷做官。于是他便有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他的思想却和现实格格不入,还未做几天的宫廷诗人,就被放归了,于是他又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李白的一生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忧愁悲伤,看到的只有他那坦然、乐观面对生活的微笑。正是他笑对人生的态度造就了他那横空出世的浪漫才华,所以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绝唱。

苏东坡,他是一位旷古奇才。论诗句,他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令人叹服;论词句,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让人感怀;他的书法自成一体;他的绘画流传千古……他有着横溢的才华,他有着济世的情怀,他有着远大抱负。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古其心志,劳其筋骨。正当意气风发之时,他却因为“乌台诗案”获罪下狱。以戴罪之身贬至黄冈。然而,他没有被生活的困顿所屈服,豁达地吟出“谁道人来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超然情怀。哪怕是被贬到岭南,他也乐呵呵地说“日喷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哪怕是被贬到海南,他仍旧能“报道先生春道美,道人轻打五更钟”,面对贬谪,他是何等的从容!苏轼的一生,有高潮时的笑傲风云,也有低谷时的波澜不惊。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当我们遭遇生活中的不测风云时,当我们的梦想笼罩上了了一层阴霾时我们不能消沉,要能像李白和苏轼那样,坦然面对,从容地,微笑地面对生活的考验,让人格魅力在挑战中闪光,在微笑面对中闪烁。

其实笑对人生也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失意后的恬淡,是一种失败后的冷静。当一件事无法改变时,只好选择微笑面对,因为微笑可以让我们忘却失意后的痛苦和不幸。所以难以忘却的污浊和痛苦难以抹去的伤痕与愁思,让我们用一个微笑将它化作一缕青烟,随风飘散。

我的择业观议论文作文 篇10

韧性,是物质柔软而坚实的性质。柔软是因为它善于变化;坚实是因为它不能轻易被击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度过漫长风雨,是因为它具有韧性。

纵观历史,似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华文明一样从未断绝。而中华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者是时代潮流的变化,更或是民族文化的危机,它都能”以柔克刚”,进行自我变革,发展,包容兼并,做到因势而变。

中华文化的韧性,就体现在因势而变上。春秋战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孔子主张”和”的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告诉我们要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他希望以“和”的精神缓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当今社会,”和”的精神并不是为了追求和平,更是为了平等友好的合作。我国在外交上强调”和而不同”,能够更好地与他国建立合作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由此看来,”和”的文化是因势而变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延展性。尽管“和”的作用在变化,但它热爱和平,平等待人的内涵没有变。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连绵不断,历经风雨,是因为它还具有”坚实”的特点。它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能够昂首挺胸的内在力量。19世纪初中国是受人欺侮的,我们被列强当做发展的工具,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骨气。当中国青年们听到列强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时,他们再也忍耐不住了,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就是我们百折不挠的中华文化,我们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坚实性,是我们历经风雨的保证。

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肩负这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我们更要把中华文明的韧性表现在行动上。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要找到与他人共同的利益,以和为贵,尽量避免冲突;在面对国家根本利益问题上,我们要做到毫不让步,坚决不答应跨越底线的条件。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富强。

中华文化的韧性是使它几千年从未断绝的原因,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的韧性,让我们的文明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