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大全优秀作文内容页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1

年,悄悄的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对年的渴望。越近年关。压力越大。欠账的、还账的压力山大。在过年的时间里,不是吃吃喝喝就是打打麻将。听着外面响个不停的鞭炮声,竟有些许烦燥。关起门,点开连续剧看了起来。几天假期就这样消耗掉了。

想起小时候过年,特别有意思。在年近的那几天,每天都追问着母亲还有几天过年?母亲总会说快了。把卫生搞搞,把年糕做好就差不多了。

我们就数着手指头,天天乐开了花。因为到过年这段时间,家里会买许多好吃的。虽然平时生活很困难。但过年就不一样了。就算没钱也要搞得非常隆重。

妈妈没钱给我买新衣服,会想着法子,买来花布帮我裁缝出漂亮的衣服。所以在新年的那天。总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

年糕在广东这边最盛行的了。家家户户都会做,这年糕的制作说简单也不简单。用糯米,片糖搅拌均匀,在上面洒点花生油。然后用手按平,再放大锅用大火蒸熟。这个火候要十个多小时才可以。期间会揭开盖子,父亲拿着木棒搅拌,然后会搅拌点出来给我们品尝。我们拿着木棒里的年糕,吃得津津有味。

到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就开始杀鸡杀鸭了。母亲先烧开一锅水。待水烧开后就可以杀鸡了。我们就在旁边帮忙打打下手,拔鸡毛鸭毛。三十那天父亲很早就做饭了。我们最开心的是,那个时候父亲都会给我们每个人大大的鸡腿。我们并排地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的吃着鸡腿看着春花,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时的年味很浓,浓得你长大了还回味无穷。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也渐渐的淡去了。吸引大人孩子们的往往是电视和手机了。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2

除夕、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流传了上千年,人们习惯在这天放鞭炮、吃年夜饭,小孩们还可以收到压岁钱。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去庆祝它了,这浓浓的年味也渐渐淡去了。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回家的火车票常常在一个月前就会被售完,春运也是人山人海。虽然现在也是这样,但却少了一些味道——他们总在为了今年去谁家过年而吵得不可开交。还有,现在很多人都会给小孩发压岁钱,但大人们总在计较这钱的多少,自己亏了没有,这完全失去了发压岁钱本身的意义。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除夕晚上放鞭炮了,以往守岁那晚的鞭炮声是“连绵不断”的,我总会被这声音吵得睡不着觉,但我很乐意。可是现在呢,大多数居民区都下了“严禁放鞭炮”的禁令,原本热热闹闹的夜晚变得冷冷清清了。虽然它使环境变好了,但人们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好在年夜饭菜肴的味道还没有变,只是餐桌旁的人少了不少,纵使菜肴再美味,也没有多少人会来捧场。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些节日很是反感,他们只在乎网络,对过节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们也许认为过节没有意义,很浪费时间,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也确实不少。但无论如何,春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理应好好地将它发扬光大,而不是将它随意丢弃。我觉得过年不是一种形式,也不只是一个传统节日,更不是让人们整天睡大觉的时间;它应该是人们放下一年中的事务,回家陪一下父母,好好享受一下团圆,享受一下过年的感觉。

希望再过几千年,甚至更久,中国人民还可以过春节,希望这年味没有淡去,而是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一次再一次洋溢在我们的生活里。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3

迄今为止,我已经度过了15个春节。随着时间更迭,那股总是令人欢喜的年味儿在逐渐转淡。

很小的时候,新年是十分有意味儿的。家家户户走街串巷,每扇大门背后都掩藏着一片欢声笑语。到晚上吃年夜饭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仿佛是故意要勾人胃口似的,那香气闻起来只觉得通体舒畅,接着就愈发饿了。然而在小孩子眼里,饭可以不吃,鞭炮绝对不能不放。草草扒拉了几口饭之后,就连拉带扯地把大人拉到外面空地上给我们放鞭炮,看着面前的火花四溅,这才尽了兴。这儿是不守岁的,但是因为有很多人在放烟花,那声音同样扰得人不能安眠。所以该打牌的打牌,该看春晚的看春晚,该收压岁钱的收压岁钱,一大堆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十分热闹。

但是到了现在,我感觉新年味道大不如从前。

饭桌上,小一辈的都是“低头族”,目光紧紧黏在那掌心大小的发光屏幕上,偶尔要敬酒给老人,这才不情愿地站起身来,手上仍握着手机。所幸,一顿年夜饭里充斥的都是老一辈人的爽朗笑声,时不时谈些陈年旧事,倒也不索然无味。

让我心寒的还在后头。长时间待在上海、过年才得以回来的表妹来我家拜年,我正为自己找到一个玩伴而欢喜,不料她见面第一个动作就是掏出手机,第一句话是问我:“你家的WIFI密码是多少?”没有恶意的一句话,却足以给我当头一棒。

晚上放鞭炮了,也许是觉得自己童心不再,五光十色的火花在夜空中虽十分引人注目,心里却一片木然。最后反而被它散发出的浓烟狠狠呛了一大口。

过年,过年,越过越蔫。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4

从小我就觉得,过年这回事,只有在等待的时候,才最像过年,心里涨满了期待、欢喜、激动和想象。以为到了正日子,所有的期待、欢喜、激动和想象都会翻倍的。可是大年初一一早睁开眼睛,却发现它们全都消失在除夕的梦中了。

小时候的新年和现在的新年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精致的窗花装饰窗户,火红的灯笼挂在门前,从除夕的傍晚开始,炮竹声就开始擎天撼地般在每个人的耳边炸裂——那声音纷纷扬扬,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激情喧闹着,好像发誓要把所有房子的玻璃震得和它自己一样支离破碎,把所有汽车的警报器震得和它们一样响亮。

可是近两年来,震耳欲聋的炮竹声离我们越来越远,只有零零散散的烟花冲向天空,以一种绚烂的姿态独自爆炸开来,很少有人会察觉,很少有人会欣赏。不像是以前,说个话都要提起嗓门来说,一家人像是吵架一样兴高采烈地拉家常,别提有多开心。妈妈说现在这样也好,减少空气污染,清净。可是这闹腾腾的炮竹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子人的空荡与无趣。

除夕的晚上是最热闹的的时候,奶奶兴冲冲地拿出面板,像是宝贝似的抚摸着它。这面板已经用了很多年,虽然只是为了擀饺子皮而存在,但它依旧是奶奶不舍得丢掉的老伙计,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懒得跟人解释那么多的元老气息。妈妈包饺子的性质也没有以前那么浓了,不紧不慢地一个又一个地包着,小时候我会过去插上两手,包上几个难看至极并且合不上口的饺子,然后悻悻地离开。而现在呢,包饺子的兴趣也没有了,一个人抱着手机玩游戏解闷。

那段难忘的日子就这样远去,新年,就像与我们隔着层玻璃,兴高采烈的同时,又满眼忧伤地看着那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静悄悄地停泊在远处。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5

“砰!”伴着烟花在空中炸开的声音,烟花随之坠落,零星的闪烁在宣告它最后的荣耀。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越来越没有了年味。比起以往的年,今年的年味已经很淡了。有人说真正会过年的人就会发现年味渐淡,然而我并不是什么会过年的人。我只会在家人团聚吃饭的时候快速吃完然后和玩的好的表妹一起走田间的小路,就这么一直走到深林中不可以再开辟道路的地方再折返;我还会因为害怕烟花炸开而躲在墙角玩单机游戏,只在烟花升上天空的时候抬头惊叹,下坠时冷漠低头。

我能发现年味渐淡也许只是因为今年的无聊,无聊到在乡下几天天天守在电脑面前,无聊到山头一个接一个的走过。只因这次的年基本没有让我绽开笑容。犹记得以前的年,乡下的屋前总会有个沙堆,在大家放鞭炮的夜晚幼稚的玩起沙子;在离家一条街的有沙堆的地方蹲下来捡起像贝壳一样的小玩意,还会可以找个杯子或者袋子小心翼翼的装好带回家。

是劳动成果,亦是小孩子的年味。总是有趣的。

犹记得一年,玩完沙子的我和表妹们,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的突然跑向邻居家,虽然离邻居家只有几步之遥,却像是长长的跑道,眼前只有路灯发出的光,好似明月。紧张的又觉得刺激的心情充斥这我,以至于我忘记了我口袋里的手机,跑过去的时候手机摔了个粉碎。

敲开邻居家的门,邻居微笑着把我们引进家中,拿出瓜子和糖果让我们拿个尽兴。因为这个,我们连回家的的步子都是一跳一跳的。

这才是我映象中的年,年味。在放鞭炮时才会好奇的观看,一个又一个的升空,乐此不彼。

但它们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今年,只有炮仗在屋外乱吼的声音和屋内电脑键盘的叫嚣。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6

年味儿淡了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7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但为何邻里之间拜年祝福的仪式在城市的小区、社区就进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这不应该拿城市化作为借口,这只是画地为牢的结果。想想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除了看春晚和发短信、偶尔发发微博之外,确无其他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其实不是各家各户在过春节,而是春晚在帮我们过春节、本应该作为春节的主体却变为了春节的看客。

再说回到这些消散的仪式,大家逐渐的让他们消失是因为春节的这些仪式总是庄重而又繁琐的,但是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承诺、宣誓、结束和启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节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像贴春联这种最传统最简单的仪式,其实是现代城市,不是不贴就是贴一副春联不换,一劳永逸。

可以说,这些仪式正面临着物化的侵蚀,像发红包本是带来财气和喜气的举动,却在近年红包文化的异化中变了味道,连年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俨然多了些送人情、还人情债的意味。而越来越后的钱包,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甚至有人因为回家过年发红包压力过大而选择在外地过年,这多尴尬。

每年春节过后,面对着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会声音指出要保卫春节,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了一些仪式,自然就没有了节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8

现在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但其实这责任不在别人而在自身——人们已经不再主动过年,而是被动等年过!过去人们自己制备年货,前后至少花半月时间!这半个月为新年而忙,年味在其中矣!而现在人们去买年货,半天就搞定!木有了主动参与,所以感受不到在事件中自己的存在,是年味越来越淡的根源。

这就像平常参加的各种活动,被动参与者与组织者,感受完全不一样的——组织者从来都热心,而参与者一般都漫不经心!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不要抱怨,而要主动。因为年味不是被动等来的',是主动创造的——工作忙木时间不是借口!所以,要么参与,要么不抱怨!

但当初的小孩子又木有参与神马年货制备,为啥长大,也觉得年味变淡了呢?原因在于,年味对大人而言是参与,对小孩子而言则是期待:新衣、亲人团聚、吃好吃的、玩好玩的……这种期待在过年就是年味,过节就是节味!而当小家伙长大后,既不再参与制备年货,又不再怀有期待,导致过年对于他们而言,与平常何异——这就是所谓的木有年味!

由此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另一个问题:小孩子既然有期待,那么大人们又有没有期待呢?分析显示过去大人们还是有期待的,但当今社会,大人们已经失去期待了。由此我们就会看到另一个问题:随着人类社会信息流通的加快,人类已经不再拥有秘密,一切都是透明的!没有了神秘感,自然不再有期待!很遗憾的是,神秘的过年,本来是小孩子才有的想象!所以人们很怀念收到信件时的感觉:里面充满了未知!所以苹果搞保密,就是为了维持那一份神秘感,维持那一种期待与想象!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9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过年好”大年三十那天,春晚照常播出,主持人们正拜着年,而我则面无表情的坐在电视前面,满眼都是喜庆的大红色。这时不知谁在旁边嘟囔了一句:“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年味也越来越淡喽!”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我分起神来:“年味”到底是什么呢?

难道是烟花绽放时,映照在眸中的光?是爆竹点燃时,震耳欲聋的声响?是饺子下锅时,袅袅飘散的蒸汽?还是家人团聚时,荡漾在唇边的笑意?其实,我也不怎么分明,只是觉得有些重要的东西正在慢慢消逝,总也抓不住。我正在神游时,一阵欢笑把我惊醒,原来是小妹正随着电视里的音乐跳舞,她不时地摆动小胳膊小腿,一举一动都充满稚气,惹人发笑。她红扑扑的小脸挂着笑容,满溢着新年到来时的兴奋。这种让人嫉妒的生动表情是那么熟悉。我豁然想起,那不是曾属于自己的表情吗?

儿时的自己也是,在月余前就开始掰着指头算日子,盼望着大人们包饺子时,把面粉抹得一头一脸;盼望着放鞭炮时,躲在廊下看着满天飞的红色纸花;盼望着花花绿绿的糖果,也盼望着走亲访友时被摸着头顶说:“孩子,你又长大一岁啦!”我想我那时候的眼睛一定也是亮晶晶的,脸颊也是红扑扑的,也正咬着嘴唇带着不安与兴奋迎接新的一年。对新的一年的盼望,不就是对成长的渴望吗?

但,等到真的如愿后,越来越多的烦恼接踵而至时,我后悔了,沮丧了,不想长大了,也不会再掰着指头盼新年了。

那重要的、正在消逝的、抓也抓不住的,就是时间啊。

哦!原来不是“年味”淡了,是时间走了,是我长大了。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10

总感觉这些年,春节年味淡了。

过春节,中国人称之为过大年,可见老百姓对春节之重视,场面之宏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声,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钱了,年味却淡了,让人遗憾。

从前,过春节时间比较长,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春节就已经来到,这一天老百姓吃火烧、送灶君,祈求来年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壶酒,年三十包饺子等。大年初一到处作揖,即给人拜年,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这是春节最为隆重时间段。从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节延续其,人们仍然陶醉在春节气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节,是春节另一个高潮,之后春节过完。

从前,春节是隆重,刚到腊月,人们就开始“慌春节”,即心中就天天想着春节,腊月二十三之后,开始准备春节吃、用,无论家境富足和贫寒,都要尽一切可能,让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从前,孩子们期盼春节到来。现在四十岁以上人,都会有这样感受,儿时渴望春节到来。为什么那个时侯孩子都渴望春节到来?因为那时,物质还不是很丰富,只有到春节才能够吃到好吃,穿上新衣服。当然,家中大人也会向孩子许诺,只要努力、听话,春节给你买新衣服、玩具等。

从前,人们过春节需要鞭炮声助威,需要烟火添彩。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很多老百姓不再钟情于鞭炮、焰火。没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春节也不热闹了。

现在年味确是淡了。虽然过春节还要准备,由于物质丰富,手中有钱,随手都可以买来,春节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可以办齐;平时,老百姓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节大吃了;从前,走亲访友才穿新衣服,现在,谁也不再穿旧衣服、补丁衣服,平时穿衣服和春节没有什么两样;从前娱乐单调,庙会、元宵节是人们娱乐好地方,好方法,现在,有电影、电视、网络多种娱乐媒体,传统庙会、元宵节没有了往日魅力。

年味确是淡了。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11

过年了,每个人会体会到不尽相同的年味——年味是挂灯笼,是燃鞭炮,是贴春联;年味是看春晚,是抢红包,是传微信;年味是故园风情,是童年记忆,是血缘相连……但年味在我们身边变得越来越淡。

在几年前,过年还是那么的热闹,家家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忙着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买年货……可到了如今,这些事却有些被人们淡漠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上的购物变得越来越普及了。这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大张旗鼓地去购买年货的环节,人们也不愿再大费周章地去亲自购买,这也减少了许多过年的氛围。

记得以前,我只要回老家,便有不断的鞭炮声入耳,大人孩子总会站在一起看着满天炸出的红屑,听着鞭炮爆炸的轰鸣声,其乐融融的笑着、跳着,一起享受着美妙的时刻。但现在天气雾霾严重,为了响应保护环境的号召,人们减少了烟花的燃放。少了这些飞舞的红屑,少了这些明亮的火光,这种美好的、快乐的春节再也无法见到。

还有过年的红包。以前过年时最期待的也是最喜欢的便是等着大人们给我们发红包了。看着大人们笑吟吟地递给我们红包,我们一句祝福的话也听不进去,只想着该如何使用这些压岁钱了。但现在,有了微信、QQ等这些手机软件用来发送电子红包,年味也就变了样,电子红包往往没有真实的红包来得亲切,寓意也更加没有真实的红包那么浓厚。红包,本是人们庆祝春节的习俗,而现在却被电子工具所取代,这样的年更加少了韵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本应是全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欢度良宵,但到了现代,却丢失了它原本的最淳朴的那种感觉。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篇12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