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1

通过这期的视频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五位杰出人物的事迹和贡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他们的伟大之处。

姚礼庆医生以其卓越的努力,成功打破了国际上消化内镜技术由外国人垄断的局面。他不仅向全球推出了备受认可的“中山标准”,更为中国人的消化道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徐晨光先生的名字正如早晨的阳光,为我们带来温暖与力量。他通过在公众号晨光心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赋予了年轻学子精神上的滋养。此外,他还设立了晨光研究奖,捐助了五所农村学校,并设立晨曦书屋,如同明灯般指引学子们迈向未来。民族教育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环节,邓晓琳女士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为学校学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她润物细无声的付出,恰似格桑花在奋斗岁月中绽放的美丽。谢德体老师秉持“将实验室延伸到田间地头”的理念,从未割断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他长期带领学生穿梭于山间田野、蹲点调研,不仅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更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展现出了非凡成就。赵聚英女士鼓励女性不应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而应坚定自己的理想并努力实现。她的事业热情影响了她的两个儿子,促使他们选择了与她相同的职业道路。

经过各校青年学生亲自采访“五老”、撰写文稿、后期剪辑等一系列工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读懂中国》视频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五老们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各高校学生对学习“四史”的浓厚热情。他们不仅积极投身于这项意义非凡的事业,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和认识“五老精神”。作文 WwW.ZuOwENbA.NeT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2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3

读懂中国,首先得读懂中国人。鲁迅说过,中国的脊梁,是为民请命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是吃苦耐劳的人。节目中的这几位人物,当可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中国的骄傲。致力于研究内镜手术的姚礼庆,一生倾尽心力,造福于民,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在消化道手术上站在世界前列,让无数的患者免于病痛之苦。

晨光熹微,亦可润泽万物。徐晨光在国内首次提出执政党执政安全的重要课题,并带领青马小组在各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使先贤的智慧得以赖及万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民教师邓晓琳用奋斗谱写教书育人之篇,浇灌各民族团结的希望之花,牢记立德树人总要求,让乡村的孩子们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以西南大学最“土”教授谢德体和湖南大学退休教授赵聚英为代表的环境工作者,奔走在广袤的农田土地之上,用实际行动回报哺育他们的这片土地。

读懂中国,从节目中,我窥见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和民族脊梁们的付出与努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会努力向榜样们学习,砥砺前行。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4

“读懂中国”活动所呈现的一系列优秀人物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这些杰出人士的奋斗历程和成就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首先,颜德岳教授作为一名高分子化学家,他在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超支化聚合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不仅在学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还通过提出两亲性药-药缀合物抗肿瘤纳米药等概念,为医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他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意识激励着我,让我深信科学的力量可以不断改变世界。邹先定教授是我十分钦佩的一位教育家和学者。他40多年如一日地从事宣讲工作,传播党的理论和教育思想,影响了数万人。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是以身作则,践行着对党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奉献。他的事迹告诉我,只有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常晓明教授和林占熺研究员在各自的领域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常教授致力于计算机监控系统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而林研究员则通过菌草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卢耀如院士的岩溶研究成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通过指导工程实践,为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学术成就和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科技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

这些优秀人物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科学家、教育家和研究者的伟大意义,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不懈努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我愿意向他们学习,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5

在第七期“读懂中国”活动所讲述的“优秀五老”故事中,最打动我的,是向仲怀院士的传奇人生和卓越的贡献。

向仲怀院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蚕学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科研精神令人敬佩。他在蚕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如绘制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桑树基因组框架图等,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蚕学基础研究的进步,也为蚕桑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向仲怀院士始终坚守科研初心,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民,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其次,向仲怀院士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他一生低调朴实,淡泊名利,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关心农民,关心蚕桑产业的发展,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让我们深感敬佩。

最后,这期节目也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和动力源泉,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6

80岁的林占熺是一位仍在科研一线忙碌的科学家,他让中国菌草从诞生地福建出发,跨过长江黄河,越过国门,造福世界,掀起浩浩荡荡的绿色奔腾。他发明了菌草技术并致力于将其应用于扶贫和环境保护,已取得显著效益,传播到国内506个县和全球106个国家,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向全球推介。林占熺希望菌草技术能够为黄河的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目前正努力在黄河两岸筑起生态安全屏障。在致力于用菌草技术让农民摆脱贫困的同时,林占熺也不忘通过自己的技术改变生态环境。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林占熺开始将“以草代电”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身体力行地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调统一。

数十年如一日的岁月,正如林占熺自己所说:“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林占熺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注重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文化保护和创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我们需要坚持追求卓越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7

在中国科研殿堂的璀璨星河中,一代代科研人秉承“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演绎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的科研历程,筑起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巍峨长城,照亮了后继者的前行之路。

李俊贤院士,以赤诚之心投身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在两弹一星推进剂研制的关键时刻,他成功研发偏二甲肼,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奠定基础。他不仅在科研上全力以赴,同时也心系教育,捐资助学,是责任与奉献精神的最佳典范。

刘忠范教授,自吉林工学院起航,凭借对化学世界的痴迷探索,在石墨烯领域的开疆拓土,实现了从碳纳米管到石墨烯的华丽转身。他不畏艰难,回国效力,推动我国石墨烯研究从无到有,再到国际领先地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科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更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勇敢担当。

唐任远院士,则是在稀土永磁电机领域勇攀高峰的攀登者。面对国家攻关任务,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创造性的研制出国产高速高效永磁发电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他的教书育人之道,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祝世宁院士,在微观世界里追逐光的踪迹,他在光学超材料和量子光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不仅摘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桂冠,还启迪了一批批年轻科研人员,激励着广大青年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毕孔彰教授,他寻找矿产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用坚定的步伐见证了我国地质事业的成长。他的研究成果充实了地质学领域,为地质教育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他的故事传递出坚定信念,鼓励广大青年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坚守中铸就辉煌。

当我沉浸在这五位杰出人物的故事中,不禁感慨万分,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刻画了科研工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爱与无私奉献。他们用毕生的心血,铸就了今日中国的科技荣光,也为我们铺就了未来科技强国之路。这些深入人心的故事,是青年学子心中的永恒灯塔,指引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韶华,勇毅前行。

读懂中国观后感2024 篇8

今天在学校组织下观看了《读懂中国》优秀展品,感触颇深。

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翻开历史厚厚的书页,我们却发现,昔日的祖国也曾不堪回首。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中国人民最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开始奋起反抗。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走过!国家领导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为长夜难明的中国托起了照耀祖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太阳!这天,他们谁敢不惊叹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和飞速发展?谁敢不佩服奥运会场上中国健儿的奋勇!谁敢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无论是神州5号。的成功还是奥运金牌榜上熠熠发光的金牌,一次又一次让世界向中国投来了惊羡的目光,——次又一次让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站在时代的这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期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