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1
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点多面广,与群众联系更直接、工作情况更多样、问题矛盾更复杂。在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时要做到承前启后、抓好衔接联动,既要“接棒”又要“接力”,确保主题教育在层层递进中有始有终、善作善成、取得实效。
“领学”更要“群学”,让理论学习“更深一层”。理论学习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首要任务。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通过研读自学、专家辅学、交流互学等方式主动带头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其中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领导干部还要带动“绝大多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以上率下推动党员干部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组织党员干部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始终把“学思想”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通过场景教学、方案导学、宣讲送学等方式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掀起学习新热潮。
“选题”更要“解题”,让调查研究“更进一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也是主题教育的“关键一环”。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等优良作风,持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本地实情,立足工作实际,围绕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重点内容,聚焦当前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找准调研点位,精准选题立项,“解剖麻雀”式分析典型案例。要强化结果运用,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聚焦短板再定位、厘清思路再布局、精准施策再出发,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为疑难杂症建言献策,为沉疴宿疾出谋划策,以“靶向”发力助推“解题”有力。
“实干”更要“实效”,让推动发展“更高一筹”。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如何,还是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要聚焦中心任务,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贯通起来,紧盯发展目标任务,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到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上。要紧盯群众关切,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反映反馈作为工作的“晴雨表”和评价的“风向标”,用人民的“满意度”检验工作的“完成度”,用人民的“脸色”检验主题教育的“成色”。要激励担当作为,深化干部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切实以快节奏、高效率干出新成效。
“治标”更要“治本”,让检视整改“更实一分”。开展主题教育,检视整改是关键。主题教育开展得实不实、效果好不好与之密切相关。要精准筛查问题,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问题、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问题,逐条逐项“过筛子”。要持续深化整改,采取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滚动销号的方式推动问题整改,及时增补新的整改措施等内容,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力求“新”“老”问题一体纠治,实现“治标治本、标本同治”,让问题查而能改、改而长效。<作文吧 ZuoweNBA.NeT>
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2
1988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首创“四下基层”制度,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三十多年来,“四下基层”制度的内涵不断丰富提升,焕发着时代气息和巨大生命力。“四下基层”既是工作制度,也是工作方法,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四下基层”的精神要义,解锁基层工作“密码”,以实际行动谱写不负使命、不负人民的时代华章。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变“政策方针”为“家喻户晓”,让“民心”在基层凝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主要内容,让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宣传到群众心坎上,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耳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把党的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调查研究下基层”,变“闭门造车”为“基层问策”,让“民意”在基层收集。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刚到宁德任职,就沉下身子到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闽东9县,深入农村、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以狠抓落实的务实作风和实际行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切实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研究透。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让“民忧”在基层化解。“信访接待下基层”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带头开展信访接待下基层活动,带着感情去接待来访群众,变“上访”为“问访”,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受理群众举报、督查相关单位落实情况。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精神,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面对面地倾听群众的诉求,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解释有关政策和法规,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感情去抓信访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群众工作送到“家门口”。
“现场办公下基层”,变“遥控指挥”为“现场解题”,让“民愿”在基层实现。现场办公抓落实,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带头深入基层一线现场办公,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去解决问题、到基层一线去推动工作,不讲条件、不找借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切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用好“一线工作法”,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3
古人云:“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以“不见水源,誓不罢休”的精神往深处挖掘,方能探寻到成功的甘泉。调查研究如同“凿深井”,在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实际的“深处”,才能找到“泉眼”,发现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做到把情况摸清、把民意听足、把对策提实。
凿“基层深井”,把准问题、瞄准靶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有最复杂的情况、最鲜活的百态、最真实的问题,调查研究不能只下“纸上功夫”,闭门造车、异想天开,不能走马观花、摆摆样子。开展调查研究要下足“腿上功夫”,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沉下去接受考验、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时谈道:“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他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在福建宁德时,他提倡“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力求摸透基层情况,做到胸中有数。只有走出办公室、走向实践场,用脚步丈量基层、用眼睛观察基层、用心感受基层,才能真正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才能察清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找准痛点、难点问题,从而拿出解决问题的真思路和真办法,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凿“民情深井”,听民之声、纾民之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好的调查研究,要走好群众路线,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时,积极走到群众身边,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他强调:“在困难当中成就一番革命事业,必须首先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正是通过这种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焦裕禄同志找到了治理内涝、风沙、盐碱的有效办法,把沙丘变成了沃野,谱写了兰考巨变的壮丽诗篇。在交通通信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但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不能少,实打实的作风不能变。开展调查研究要带着感情深入到群众中去,架起干群连心桥,在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中回应群众的现实关切。
凿“实际深井”,精准滴灌、谋取实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进行科学决策,确保调查研究出实招、见实效。调查研究以问题展开、以结果落地,衡量调查研究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实效。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埋头苦干、谋取实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和具体行动,将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第二批主题教育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把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特点,结合实际,分类指导,上下联动抓整改,让群众看到实效”。各级各部门要锚定“践行为民宗旨”的目标任务,从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等方面答好赶考卷,以为民服务的“温度”检验主题教育的“深度”,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惠”字当先,在政治信仰上提升“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就需要在主题教育中站稳“人民立场”。各级各部门要在“常学”上用心,坚持“第一议题”跟进学,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研讨交流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在“领学”上用力,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党员先锋讲”等方式,以“带头学+全员学”拓展学习广度,以“集中学+自主学”加快学习进度,以“讲授学+沉浸学”提升学习维度。要在“转化”上见效,紧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时代之问,对标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个标准,常思群众之难,常谋利民之举,常施富民之策,不断做好学习成果深化、内化、转化工作。
坚持“暖”字为基,在小事小节上提升“温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五个具体目标之一就有“践行宗旨为民造福”,这集中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学习借鉴第一批次主题教育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积极探索开展“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吹哨、党员报到”等活动,聚焦群众关切的“一点一滴”,办好群众期望的“一桩一件”,回应群众惦记的“一枝一叶”。要依托“党建+网格化+基层+五治”机制,把开展治安调解、劳动保障、民政优抚等工作下沉到网格办理,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需要的每个角落,办好民生“关键事”,解决群众“烦心事”。
坚持“顺”字为要,在调查研究上提升“广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展主题教育不仅是一次“补钙提神”的精神洗礼,更是一次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本固基”能力锤炼。各级各部门要聚焦“民情全摸清、矛盾全化解、服务全到位”的目标要求,将“流动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从“近距离”到“零距离”,从“常交流”到“话题多”,切实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层治理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着眼点。要把“问题清单”变成“责任清单”,注重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围绕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好调查研究,做到开展一次调研、解决一类问题、形成一套机制,做“一身泥土”的党员干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实际效果。
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5
“四下基层”这一工作制度源于1988年宁德服务实践,35年过去了该制度不断丰富拓展,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度结合主题教育,一以贯之“人民至上”,丢掉包袱、轻装简行,常下基层、常思新路、常念民生、常开新局,真正深入群众化解疑难,稳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丢掉“心理包袱”,常下基层动态“销号”,凸显“幸福家常”。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纵观百年党史,人民信访为人民,一直处于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前,中共苏区办公室悬挂“来访接待室”的牌子,专门用来受理和解决人民信访。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专门的信访机构处理越来越多的人民来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强调要“主动沉下去,到信访矛盾突出的地方接待群众”“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等,成为新时代信访工作基本遵循。党员干部要丢掉“心理包袱”,主动了解“难言之隐”,善于倾听“牢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逐一对存量增量“销号”,促进“主动接访”向“未访先办”深化,切实将问题化解在基层一线、化解在源头。
丢掉“身份包袱”,常思新路破除“难点”,唤醒“沉睡资源”。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做好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甘当小学生,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坚决得到配套措施“水土不服”的实话、真话,沉心静气破除基层服务的难点堵点,唤醒推动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本土资源”。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不振、担当劲头不够,部分调研“走形式”“赶场子”,只去好看的、有成绩的地方,拼凑文章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了找准问题症结的进度,更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发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将自己“浸泡”在研究问题中,及时丢掉“身份包袱”,还原公仆本真,坚决“一竿子插到底”,把群众“忧心的”“着急的”事情弄清楚,深刻剖析“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深度结合基层实际,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同时抓好典型调查、琢磨研究对象,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奔着新问题去、把对策提实,从而求得调查研究的实效,加速形成听真话、讲实话的好局面。
丢掉“人情包袱”,常念民生直击“要害”,坚守“公平正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就是要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为公平正义仗义执言,到田间地头解决千家万户的实际问题。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经常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涉及民生的进行“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其他地方任职期间,他也走遍了当地的村落,深入问题中心进行现场办公。党员干部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把问寒暖、惠民生的办公桌放在村民“家门口”,将话筒交给群众,现场单刀直入、有的放矢,直击问题要害,且要丢掉“人情包袱”,为公平正义发声,多听群众意见建议,少头脑发热“现场拍板”,以“能办立即办”的执行力狠抓落实,以“造血式”纾困托起群众致富梦,真心实意“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现场问题、临时突发问题。
丢掉“偶像包袱”,常开新局修炼“内功”,明晰“乡音逻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四下基层”的重点任务,旨在把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现实工作中,因为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到位、执行不到位,部分群众可能会对某些政策产生误读误解,或者出现矛盾纠纷问题时,未及时得到有效的补充性解释,群众可能对某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偏见更深。因此,必须结合基层实际,及时回应群众期待,大力推动党的政策方针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党员干部首先要先学一步、先做一步,丢掉“偶像包袱”,学深悟透政策精神要义,悟透宣传引导重要性,修炼“扯得开话题”“宣传得透彻”内功,活用线下宣传载体,用当地群众听得清楚的乡音逻辑,全方位解读政策方针,讲明白群众的利益和实惠,让党的关怀“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6
深入一线察实情,走访调研出实招,开门纳谏求实效……“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此次主题教育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之一。各级各部门要锚定“践行为民宗旨”的目标任务,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好、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以为民服务的“温度”检验主题教育的“深度”,在为民解忧办实事中彰显主题教育成效。
用信念厚植情怀,让惠民之情“更”入人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无数共产党人用熠熠光辉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声响彻世界屋脊,坚定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硬核支撑”。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必读、选读书目作为“枕边书”“案头卷”,补足精神之“钙”,固牢思想之“元”,守住为民之“本”。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圭臬,坚持“第一议题”跟进学,积极打造线上“不掉线”、线下“不离线”的“双阵地”学习圈。线上利用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平台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线下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研讨交流等形式,不断做好学习成果深化、内化、转化工作。
用脚步丈量民情,让暖民之心“更”聚人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这集中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各级各部门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家长里短”中拉近“干群距离”,在“群众满意”中解锁“心心相连”,办好民生关键事,解决群众烦心事。要积极采取“四不两直”的一线工作法,注重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围绕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好调查研究,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刀刃向内的勇气,直奔基层,直面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用真心解决民盼,让顺民之意“更”贴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是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党的执政能力的“最后一公里”。各级各部门要发挥党建网格化管理作用,健全“一网统网”网格架构,构建组织统筹、组织联检、工作联动、队伍联合、服务联办、保障联享、责任联查的“一统六联”机制,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积极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提高群众素质、破除陈规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培树文明新风作为目标,以“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方向,盘活利用各村(社区)阵地资源力量,助推基层治理“升温着色”,使主题教育更好地回应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7
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总结好第一批主题教育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把第二批主题教育科学谋划好精心组织好。广大党员干部要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围绕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等重点措施,学思践悟、担当实干,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围绕理论学习领悟“察势”之智,在深学细悟、久久为功中“应势而谋”。回望历史,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形成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宝贵经验。与时偕行,坚持以理论武装统一全党思想是再创丰功伟绩、更显风华正茂的重要保证。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理论学习“置顶”,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一思想的“定盘星”、推动发展的“指南针”、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不断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加强凝心铸魂,上好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风廉政等“必修课”,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注重知行合一,善用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常学常新、常用常新中科学谋划、积微成著,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围绕调查研究把握“顺势”之方,在调之有据、研之有物中“因势而动”。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坚持: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他跑遍了所有的村;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他提倡“四下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他调研了全省90个县市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作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扎扎实实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要坚持群众路线,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多开展墙根访谈、炕头座谈,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聚焦民生堵点痛点。要坚持实事求是,多“沉浸式”体察实情、解剖麻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杜绝“只看门面不看后院”的盆景式调研。要坚持研之有物,在找准问题、摸透情况的基础上把对策提实,确保调研成果能“吃干榨净”,成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硬招实招。
围绕检视整改锤炼“驭势”之力,在挺膺担当、笃行实干中“乘势而上”。“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每一次都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都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吹响刀刃向内、敢于担当的行动号角,不断提升改革创新和推动发展的能力。在检视问题时,要找得准、挖得深,深入查摆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手持“放大镜”找不足,立好“标准尺”寻差距,做到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在落实整改时,要顾当下、谋长远,对调查研究收集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照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及时把整改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依靠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确保主题教育走实走深、见行见效。
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篇8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已经全面启动。相较于第一批主题教育,第二批主题教育更直面基层、直面群众,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更广、类型更多、数量更大、任务更重。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体要求,充分借鉴和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成功经验,突出主题主线、抓好衔接联动、细化具体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用“劲”促第二批主题教育“更上一层楼”。
砥砺“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韧劲,不断强化理论武装,让理论学习“更深更细”。“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始终,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认真真学、仔仔细细思、逐句逐段悟,多想一句“是什么”,多问一声“为什么”,多思一下“怎么做”,努力实现“学深一层,细悟一分”。通过自主学习、集中研讨、述学讲学、面谈交流等方式,字斟句酌、细嚼慢咽、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学习材料,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做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善思善用。
永葆“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走进一线深入群众,让调查研究“更真更实”。《论衡·书解篇》有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多一些“身入心至”,少一些“眼看耳听”,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俯身倾听群众心声,弯腰汲取群众智慧,才能洞悉新趋势、掌握新情况、发现新规律。要在走向基层、贴近群众中坚持“四下基层”、践行“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了解当前工作中的难点痛点,了解改革发展中的堵点淤点,为决策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调”和“研”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调不研”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只研不调”就很容易脱离实际,要坚持“边调查边研究”的鲜明导向,广泛征求多方意见,综合分析症结所在,科学思考解决问题之策,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激发“敢挽桑弓射玉衡”的冲劲,综合分析科学决策,让推动发展“更优更精”。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善于运用理论之“矢”去射实践之“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始终聚焦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中心工作与重点任务,立足本职岗位,运用创新理论,结合具体实际,打造工作亮点;要主动到矛盾最突出、问题最复杂、发展最缓慢的地区去了解实情、细思对策、推动发展。主题教育成效好不好,群众心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要关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热点问题,以“硬碰硬”的决心、“实打实”的举措去统筹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力让群众谋到好处、得到实惠、感到满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铆足“重任千钧再奋蹄”的干劲,查摆问题制定措施,让检视整改“更准更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开展党性分析,敢于“揭短露丑”,勇于“检视自我”,多说自身主观原因,少谈外在客观因素,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各单位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目标、任务三项清单,上下联动做好“同题共答”,构建“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发现问题要“一针见血”,提出对策要“切实可行”;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广开言路、开门整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实践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把“当下改”与“长久立”有机结合起来,并适时开展“回头看”,有效推动由“解剖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总结经验、建章立制,让党的创新理论常态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