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1

我叫陈xx,是一位从农村走来的知识女性,带着一颗农村人朴实善良的心,我走进了工作、走进了婚姻家庭生活,结婚20多年来,家让我有了安全感、有了工作的支撑感和幸福感,特别是在我代理小寨资源规划所工作的4年多以来,每当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和工作最需要援手的时候,我的爱人和儿子都给了我关心、支持和鼓励。工作中相互支持生活中互敬互爱,一份理解、一份关心、一份等待、一声问候,让我由衷感到家是心灵的港湾、温暖的归属。

有一种支持叫理解。人们常说理解万岁,但生活中通常都由于各自工作性质不同,互谅互让不易。我特别欣慰的是,我的老公和儿子对我的工作都特别的理解和支持。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战斗,由于当时我包抓小寨地区最大的社区防疫管控,面对5000多户居民的整体出入,经常工作到晚上1、2点钟是常态,夜里3、4点经常打电话联系工作是常事,我感觉打扰了家庭正常生活,当我给他们说声对不起时,老公很理解地对我说:“不要这么讲做为一名党员干部,当国家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不讲条件地冲锋在最前面。家里你放心,儿子吃饭等由我管,为防疫我们牺牲点休息算个啥。”就这样,我所包抓的社区圆满地打赢了这场疫情阻击战,实现了社区1万多群众零感染。

有一种爱叫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的家庭中,我和老公都把教育儿子修美德、爱家庭和爱他人作为经常的必修课。总是利用看电视、吃饭间隙教育儿子做人要先修德善爱。教育必有榜样的力量,生活中,我们家坚持把“善”和“爱”践行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行动作生活中的有心人和热心人,无论是同事、还是小区的邻居,只要相熟的,遇到别人家里有事或生病住院,我会及时给予帮助和探望,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用家人常说的一句来讲:“人活在这个世上,能见面都是缘分”“用笑容面对每一个人,把善良的心留给别人”。我们家的对面住了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老头常年瘫痪在床。有一天凌晨大约5点钟时,对面邻居家传来了急喊声,意识到邻居可能出事,急忙到对面一看,原来是老头快不行了,老太太一时不知怎么办,只是在屋里喊人。我急忙帮助打了120,又帮老人通知了她的女儿,在得知老太太还没吃早饭时,又急忙返回家里给老人拿去热牛奶和面包,看着120把老头接走后,我才赶忙到局里开会。生活中,我们家只要是有人看到对面老人把垃圾放在楼道,就会帮忙给扔了;在院子只要看到老太太提东西,都会帮忙给提上来。用一份爱心,给亲人也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们家的共识。

有一份家庭美德叫孝敬。当好一个母亲、老人的儿女、别人的儿媳,角色里传承着孝道,却也有说不完的辛苦。工作之余,我没有忘记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虽然老人们一再说工作忙不要经常回来,但一有空我们就会及时带孩子回家去看望老人,看到老人见到孙子高兴的样子,心里漾起满满的幸福,常回家看看的念头在心中生根发芽。看望、陪吃、拉话,照顾生病老人,这都是儿女应尽的义务。记得公公当时生病时,接到老家嫂子的电话,我们急忙请假回家,看到炕上生病的公公和满房子的脏乱,我们心里不断自责,急忙打扫房子、清洗被褥和老人的衣服,端屎倒尿,给公公洗脚喂饭,近一个月时间的精心照顾,老人身体逐渐好转。在老公8个兄弟姊妹和我的3个兄弟姊妹中,我们坚持做到了兄弟睦、妯娌和。特别是面对众多的双方农村亲戚,坚持友善待之,一样视之,亲戚来城,总是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用老公的话来总结,家里都快成了接待站了。

一份共同的理想叫做生活的强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家庭,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有一种情形是不进则退。一路走来,全家相互鼓励,他鼓励我认真掌握工作业务知识,做工作中的百事通,善于攻坚的不倒翁。我鼓励他树立工作中的正确荣誉观念,在百忙中要学会休息做到保重身体与工作两不误,正确对待人生的得与失。我们教育儿子,要做生活的强者,要在学会解决问题中长大,生活和书本知识两不误。我们都在学习和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努力用最优秀的自己去点亮工作、照亮生活,在获得工作荣誉的同时,也不忘收获生活的快乐。

知敬畏、心向善,怀着一颗向善之心,捧着一颗感恩党和社会之心我们珍惜着这一切的来之不易,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坚持把爱和善传递给他人,弘扬社会正能量,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2

今年,门口的柿子树上仍然结了很多果子,但却再也没有了父亲。我常常走着路,吃着饭,洗着脸,忽然无端的就想起父亲。门前的月季花开了,暗香浮动,我想父亲也会在看;街道的孩子们打闹奔跑,欢喜热闹,我会觉得父亲也在看,我知道你来过,却不知道你在哪里。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半年多了,我还是觉得父亲没有走远,一直都在身边。

在我的记忆当中,父亲是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像高山一样坚强的,有着宽宽臂膀的人。但是父亲腰椎一直都有很严重的问题,2006年9月的一个下午,父亲意外跌倒,腰椎严重损伤,以致于无法下床走路,父亲坐上了轮椅,生活不能自理。虽然经过了一次手术治疗,但是效果甚微。父亲是一个乐观坚强的人,他坦然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每天坚持按时康复锻炼,每次经常和身边的老朋友们聊天时,自嘲说,一辈子也没拿什么证,临老了拿了一个残疾证。我除了八小时工作之外其余的时间,就帮母亲干家务,帮忙照顾父亲。节假日我就推着轮椅陪父亲去锻炼,父亲有时候在体育场里,人少的时候他就放开嗓子,坐在轮椅上唱歌给母亲听,看着父亲开心,母亲心情也能好一点,那些年,日子就是在母亲的忙碌父亲的乐观坚强中一天一天的过着。

父亲年轻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20几岁参加工作社教的时候,他就被派往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工作,那个时候交通特别不发达,父亲在外地工作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回过家,终于有一次机会可以回家,但是没赶上最后一班车,他就自己走路回家,100多公里,对我们现在来说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可是在那个年代,父亲走了整整二十几个小时,到第二天中午才回到家,脚都磨破了皮,裤子沾满了泥土,奶奶看到以后心疼得直抹眼泪,可是父亲却安慰奶奶说“没事儿”。

回到高陵后,在耿镇乡政府那时候叫人民公社一呆就是30多年直至退休,耿镇乡政府村民没有不认识父亲的,在司法所的时候,经常要处理村民的民事纠纷,调解家庭矛盾,那个年代农村人的家庭矛盾也比较多,牵扯到赡养老人、宅基地纠纷、邻里关系等各种矛盾,父亲善于做思想工作,经常到村民家中进行劝导,给双方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有时候一些矛盾在“唠嗑”中就完成了,经常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父亲经常给我说,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和百姓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换位思考,群众就会把自己当亲人一样,然后很多问题也都迎难而解了,父亲的工作作风一贯都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2017年的时候,父亲又增加了一个病,父亲的免疫力各项指标急速的下滑,很短的时间内,父亲就连轮椅都坐不成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父亲手上也没有劲儿了,然后也不能自己翻身,和外界的沟通只能通过电视或者广播。从小在我心中像高山一样的父亲慢慢的变成了普通人,变成了瘫痪在床柔弱无助的病人,柔弱到除了呼吸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我也因为长期照顾父亲劳累过度,严重失眠,每天要靠吃安眠药才能睡着,曾经有一段时间到了崩溃的边缘。父亲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我没有资格崩溃,我不能倒下,我不能喊累,母亲比我更累,现在的父亲最需要人照顾,我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你就安心的做个孩子吧,剩下的一切交给我,我来为你遮风挡雨。你不能翻身,我一点一点挪你帮助你翻身;你的手臂没有力量吃饭,我就是你的手臂;你走不出家门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就是你的眼睛,我会陪你一起收听你爱听的秦腔,一起收听你喜欢的农村广播,和你一起欢笑,和你一起倾听。

现在虽然父亲走了,可是父亲的音容笑貌一直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虽然从此不能再为你端茶倒水,不能再侍奉在你床前,但是父亲对待困难乐观坚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精神,永远都在我的记忆里,他也会一直影响着我,我庆幸自己没有缺席父亲最需要我的时光。现在的我,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尽力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正能量的人,才能让在天堂的父亲欣慰。就像父亲常对我说的那样,你要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走到哪里都要生机勃勃,历经了人生的曲折,依然热情不改,要让别人想起你就踏实,就有力量,如此一生,才值得。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3

一个人走的再远,只有家是终将回归的地方。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心灵的港湾,是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归宿。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才能避免在人生道路上走弯路。“家风”是一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词,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岳母刺字”,亦或是《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家风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家风就如同粮食一般,每个人都能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蕴含着淳朴的道理,我归纳了一下,大体分三个部分:勤俭节约、为人处世和自强不息。

首先,说说勤俭节约。节俭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宁可撑死人,不能占着盆”,这是父亲时常说的一句话。每次吃饭吃到最后,盘中剩下些许菜肴,父亲总会把它拨进碗里,然后吃的一干二净,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家的兄弟姐们都养成了不剩菜不剩饭的习惯。父亲教育我们:一点点的浪费乍一看不算多少,但成年累月的积攒起来,却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先辈们吃得苦,把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事物都是有感情的,每件东西都有它的用处,如果随意丢弃,那么它会伤心的”,这句话是母亲经常说的。家里有什么东西坏掉了,她总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以改造,让旧东西重新焕发新活力。家中不用的脸盆、旧家具、旧衣物等,母亲也总会把它们清洗干净,然后整整齐齐的放起来。“说不定哪天就有用了”,这是母亲时常告诫我们的。从小感受到勤俭家风的我,也养成了量入为出的消费观,不跟风随大流,不盲从乱花钱,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再者,谈谈为人处世。现如今,网络上告诉大家为人处世的道理太多了,恐怕编成几本书都涵盖不完,我自己也看过很多这方面的内容。然而“听过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回顾自己的人生,真正在生活中经常遵从的,却还是长辈从小就教导的一些话。“一口唾沫一颗钉”,这是大伯经常强调的。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要守信。记得小时候,朋友到家里来玩,他非常喜欢我的一个玩具,我就随口给他说“这个简单,我知道地方,回头买了送给你”,于是我朋友非常高兴,我也觉得内心得到了满足。然而现实却常常不如人意,因为我这个玩具是几年前买的,等我到店里去的时候,人家早卖完了,并且后续也没有再进货。这可怎么办呀!“不是我不够朋友,卖完了我有什么办法。”我心里这样安慰着自己。结果当晚我把此事告诉父亲希望得到他支持的时候,父亲语重心长的给我说,咱们老刘家的人最重承诺,答应别人的一定要办到,你不管了,明天我给你去找。结果第二天父亲骑着车,跑了大半个县城,终于在百货商场找到了那件玩具,买回来让我送给了同学。通过这件事,我深刻的认识到履行承诺是一种美德,承诺一旦作出,就必须实现。生活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的,诚信做人就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此外,长辈还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有“仪式感”,不能糊里糊涂的过日子,例如早上起来叠被子、周末打扫卫生、过生日家人互道祝福、过年祭祖要严肃隆重等等。虽然长辈们没有教给我什么大道理,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尊重,使我感受到生活独特的意义所在,更加充满热忱的去面对生活。

最后,讲讲自强不息。这其实并不是大人们讲一些道理或者说的一些话,而是通过聊天了解他们人生经历我总结出的。爷爷年轻时是一名厨师,家里穷孩子也多,他除了白天在食堂做饭以外,每天晚上还要推着车去卖小吃,家中所有家务都是奶奶一个人在干,大伯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大专,毕业后进了事业单位工作,父亲年纪轻轻便进工厂打工,因为踏实肯干被领导重用,母亲也是自学考上了大学,然后进防疫站工作。他们这两代人,完全没有任何长辈的余荫,纯粹就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零开始一步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想起来,时常令我钦佩不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代在改变,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寒门映雪凿壁偷光般的去读书,也不会吃不饱穿不暖的去干活,但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奋斗者的身姿,奋斗是青春最高的礼赞,奋斗是通向理想的桥梁。我相信,只有趁着青春不断奋斗,才能无悔自己的人生。

正是这些朴素的道理撑起了家的内核,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们在长辈的影响下也都十分明事理,接人待物也都得体,而我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想这就是“家风”的意义所在:对每个人的成长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上一代人身体力行,影响着下一代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4

我家是一个较为内敛的家庭,所有的感情都不太愿意或者说敢于宣之于口。所谓家风家训,自然也不会总结出什么名言警句悬挂起来供人学习瞻仰。我家的家风家训是浸淫于长年累月的生活,表现在父母亲的一行一止,并将继续在家庭中传承下去的属于父母亲独有的人生态度。

母亲一直以来对父亲有个明贬实褒的评价:“老认真”。勤奋,敬业,可谓是贯穿父亲一生的主题词。

为学生时,他认真学习。出身农民家庭,在可谓饥寒交迫的条件下,一路努力上进。记得他曾讲过自己初中时周末从学校步行十几里路回家,又累又饿晕倒在一棵树下,山路上人烟稀少,几个小时自己醒来后,又重新上路。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还是以当年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进陕西师范大学,自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大学毕业进入教师队伍,他勤奋工作,教书育人,至今已近三十五年。自我记事起,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教师职业最为人所艳羡的寒暑假,他每年能休的总共不过半月。九十年代条件艰苦,那时的好多个暑假,他为了准备新学期的试卷,自己出题,自已排版,自己用最原始的机器手动印刷。眼睛熬得通红,油墨沾满双手,却从未间断。在教师岗位上,他付出了太多时间与心血,故此也获得了桃李满天下和几乎等身的荣誉,常有人调侃他把一个高中老师能得的奖都得完了。但即使如此,在临近退休的现在,他也未曾一日放松对教学的认真态度。每次上课前依然认真备课做题,毫不懈怠。新冠疫情期间,学校放假,空无一人,父亲因为承担一点管理工作,仍每天去学校坐班,以便遇有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处理。

父亲的勤奋在对待兴趣爱好方面也可见一斑。他喜欢羽毛球,就认真训练,一直打到学校男单冠军,至今也时常练习。2019年初,他开始学习书法,自此每日笔耕不辍,工作再累也要完成当日的练习任务,我每两周回家都能看到厚厚一沓新写过的宣纸。一年有余的时间里,他的一手赵体行楷已经很有些样子了。

勤奋与敬业更是父亲一直以来想要传递给我和弟弟的精神内核。去年大年初三,弟弟公司突然有急事需要处理,弟弟犹豫片刻,在父母的敦促下,还是扔下家人朋友去公司了。我自己也尽量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传承这样的品质,拼尽全力,以求无悔。

母亲对家庭来说,当然是一个贤妻良母,而且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仍然觉得属于她的词该是孝悌。

母亲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三妹一弟,多年来孝悌一词已成为融入血液的习惯。对父母,她纯孝。她一力承担起大半赡养责任,姥姥姥爷建房,生病住院,无一不是她一手打理。姥爷去世,办好丧事后,她毫不犹豫地将姥姥接到家里精心照顾,未曾有一日废离。对弟妹,她关爱。所谓长姐为母,她对弟妹也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她的责任。因为父母都在学校工作,舅舅由她从小学带至上大学,我的表弟表妹也大多在母亲手下读书。其实我一直以来对母亲的做法颇为不解,甚至有所微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也慢慢理解了她,理解了亲人所代表的厚重含义,并开始身体力行对亲人的责任。

六岁的女儿是一个在丰盈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她乐观开朗,尤其善于爱的表达。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对周围的一切表达着自己满满的爱意,用语言,用拥抱,对家人,对玩伴,对花草。她用她的态度感染了所有家人,大家也在学着把一直以来不愿宣之于口的东西表达出来。她以稚子童心,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让我们得以更加亲近。爱是在家中薪火相传,未曾断绝的纽带,而把爱说出来则将会是我们新的家风,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一代代传承下去。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5

从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儒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中,不难体会出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繁荣昌盛都和“家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将读书定为家风,留下了诸如郑板桥自题书斋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杜甫的《柏学士茅屋》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需读五车书”之类赞颂以勤勉耕读为本,教育儿孙读书做人的佳句。

回忆儿时,每遇佳节,亲友团聚,饭菜摆上桌时,长辈们并不提及谁家发了财、地上捡了元宝,三转两转。便由周秦汉唐、唐宗宋祖转至了诸子百家,古今中外,无一不提。从小浸染于长辈们求知若饥、手不释卷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着读书传统的家风。

值得庆幸,我生长于这样一个文化浓郁的书香世家,祖辈和父辈们大都热爱并从事于文学教育事业。作为传承读书家风典范人物的爷爷。是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初期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早年跟随杨虎城第三十八军与北洋军阀进行过殊死斗争,并结识了许多爱国人士及共产党员,接受了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为党的地下事业贡献过绵薄之力。爷爷曾在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父亲宋绮云创办的《西京朝报》报社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期间,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为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奔走呼号,采写刊发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新闻稿件和时事评论文章,爷爷用笔杆代替枪杆,将他的所学所想化作一篇篇文字,有力地抨击着蒋介石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抗日”方针做出了大量工作。

解放后,他回到乡下,毅然选择站上三尺讲台手握书卷为学生们讲述着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等历史知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听奶奶说,在爷爷青年时期,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且生活贫苦,他便暗下决心,誓要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现状,所以那时,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始终将读书学习作为人生的首要大事。好几次,爷爷到县城给家里买粮食,路过小书摊,对几本书爱不释手,便决定把这些书都买下来,但家里给他的钱仅够买粮食和往返的路费,最后他还是用路费买了书本,拖着磨出水泡的双脚,步行几十里路回到家中。就是这股对读书的热情,使爷爷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读完了大量史书、文学经典及中外名著等,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影响。年迈时,他经常把书中“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等大道理变作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子孙后辈传授着立世做人的理念。

好的家风不是一日形成的,是仿若“润物细无声”般的持久渗透在日往月来间的言传身教中,爷爷“无声胜有声”的榜样力量,促使了家族中一股“万般皆为下、惟有读书高”的家风形成,并深深地影响着父辈们的一生,如同启明星般,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在大变革的时代里,父辈们凭借着勤勉好学的品质大都实现了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转变。

深受爷爷影响的父亲,自幼便养成了坚持读书、习练各名家经典书法作品的习惯,他发表的多部长篇小说及书法作品在省、市级的各类赛事中多次获得殊荣,曾入选西安市百名艺术家骨干。记忆中,家里书房的墙面从未寻见过一片空白处,满眼都是高高大大被塞满各种书目的书墙,以及重重叠叠贴满他临墓习练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今书法名家字帖的宣纸,而印象中父亲的样子也总停格在那飘洒着浓浓的墨香味里,他埋首于高高的书垛每日晨起早读、暮习书法的身影中。从父亲和爷爷孜孜不倦、勤勉读书的行动中,我品味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开拓眼界、提升格局,借由纸上之阅历多,来弥补世事之阅历少的不足,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正确的人生信仰,从而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也正是这种对读书的参悟、对家风的信守,激励着我坚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付诸“笃学不倦、聚沙成塔”的行动,不断为自己积累奋斗的资本,护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家风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传承,是治家的经验,也是人生的财富。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推动了中华民族不断向前,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每个家庭都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家风和家教,我们作为家庭的每一员,都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凝聚家庭力量、促进社会风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6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虽然没有代代传承的家训,但父母亲却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地让我们感受到“孝敬为首、节俭光荣、精勤从业”的家风。

我的老家位于户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当时家里有爷爷、父母亲,还有我们兄妹三个,是一个六口之家,父亲一人在外工作,但家境并不宽裕。父亲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爷爷一生经历比较坎坷,但爷爷自幼磨砺的胆识才智,处事接物的宽阔胸怀、开朗和善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榜样。1996年父亲调回户县水务局工作后,购置了商品房,将爷爷和子女接到县城一起生活,无论是从饮食起居、生病住院、还是卧床期间,父母以身作则,对爷爷悉心照料。一次爷爷不慎摔伤,住院期间,父亲带头留守在爷爷病床前三天三夜,接下来半个月住院时间里,我们兄妹自觉轮流值守,母亲天天变着花样做些好消化、爷爷喜欢的饭食,送到病床前,父亲稍做休息,就赶到医院陪爷爷说话聊天解闷;在爷爷卧床的两年多时间里,父母亲更是寸步不离,没黑没明的守护着爷爷,母亲每天早早帮爷爷洗漱好,换上干净的衣服,按照爷爷的饮食习惯,单独做好爷爷喜欢的饭食,从来不嫌麻烦;父亲带着我的堂兄和弟弟,孙女女婿经常给爷爷擦拭身子、洗头、洗脚、刮脸,一直让爷爷保持着干净的面貌;天气晴好时,背着爷爷在阳台、楼下晒晒太阳;父亲还经常给爷爷拉二胡,放秦腔曲目,给他解闷。从父母身上,我学习到了孝敬的真谛,百善孝为先,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个懂得孝敬感恩的人,才能更好的弘扬正能量,报效国家。

父亲还用自己的言行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那是34年前的一件小事,令我终生难忘,1987年夏天,我被西安市农业学校录取,在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的父亲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周末晚上让母亲准备了几个菜进行庆贺,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喜气洋洋,爷爷和父母亲边吃边说,非常开心,无意间,父亲不小心将几粒花生米洒在了地上,他顺势弯腰捡起了花生米就往外走,我迅速跟了出去,父亲已经走到压水井旁边,我立刻明白了父亲的心意,赶快帮他压水,冲干净了花生米,他拿着花生米回到座位上,边吃边说:“一粒米不容易,不管你们几个孩子将来考上啥学校,将来干什么,都要保持节俭光荣的作风。”我从小耳濡目染,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虽然现在条件优越了,但我从不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也和祖辈、父辈一样养成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把淘米水、淘菜水、洗了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拖地、浇花。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将“节俭光荣”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田。

1991年6月20日,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父亲送我一本粉色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精勤从业”四个大字,从此,我就将它作为座右铭时刻遵守着。三十年间,我一直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先后取得了农业技术推广大专学历、法律、农学本科学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工作中心系农民、情系农业,在大风降温、持续降雪、倒春寒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机,自己坚持最早赶到现场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力争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2008年,我还在户县农业局工作时,元月持续降雪导致大棚西瓜嫁接苗成活率下降,全县西瓜苗缺口达30万株。当我下乡来到祖庵镇城角村查看灾情时,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委屈的说:“政府号召我们种大棚,现在雪下得这么大,同兴、王坊等村瓜苗都不够了,原先预定的瓜苗没有了,让群众给大棚栽啥呀”,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我赶忙拉住了大婶的手,表态说:“我现在就联系乡镇农办主任统计各家各户瓜苗缺口数量,尽快联系相关人员去山东调苗,保证让咱城角大棚户有苗栽”,听到我拨通了祖庵镇农办主任老梁的电话时,这位大棚户才放心的说,“娃,这下婶就放心了”。离开城角村后,我和11个大棚西瓜种植乡镇农办主任通话下午对全县瓜苗缺口进行逐户统计,并与面积集中的大户、村干部一一通话联系,当天晚上10点多了,我赶到同兴瓜菜协会会长温来宏家里,商谈赴山东调运西瓜苗一事,当我们将瓜苗调运工作细节讨论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钟了,从山东寿光调回优质瓜苗32万株,让每户大棚户都栽上了优质瓜苗。家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传承家风、传递家风,我们要让良好的家风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对后起之辈的鞭策和期望,让我们的国家在良好家风的传承中更加和谐、富强、昌盛!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7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父亲是政府工作人员,母亲是一名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始终是母亲的座右铭。懂事以来我就在校园里伴随着朗朗书声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始终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他们爱岗敬业、公而忘私、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来规范着我的工作和生活,使我受益,促我成长。

家庭美德,需代代相传

每当回到家里,映入眼帘的便是母亲画的画和父亲写的字,虽然她们都退休了,但母亲总是通过网络学习国画,父亲习字,与字画相伴相随,他们相继出版画册,不断的陶冶情操。女儿也耳濡目染的考取了水彩画、素描等多项等级证书及相应奖项。父母相亲相爱、相敬如宾了一辈子,我甚至没有见到过他们争吵,父亲在职工作时很忙,记得父亲打趣的说:“老伴辛苦了一辈子,等他退休了就让她休息,他承包所有的家务事”,当时觉得不过一句玩笑话,然而,现已退休20年的父亲正如他所说的一般,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母亲总在一旁幸福的笑着,父亲总能在细微处、眉宇间体现出那份淋漓尽致的疼爱。小的时候,因父亲早年参军入伍,守卫边疆,而后转业地方工作,以父亲秉性和他在部队养成的风格,因工作性质的特点,很难或很少顾家,母亲照顾半身不遂的姥爷,带着年幼的我们兄妹在学校里生活、工作。母亲总是不辞辛苦的伺候老人,照顾子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生活。“三尺小讲堂粉墨一生,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这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母亲经常把自己的学生带回家,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引,也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她的学生常常同我们一起吃住,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学有所成者不计其数,母亲虽已退休多年,但时有学生来家里看望她,他们的那份感激,那份感恩,那份喜悦,那份师生情愫,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当年辛勤耕耘所获得的回报。姥爷病重10年,母亲在坚持工作的同时,一直照顾病重的老人,多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照顾姥爷饮食起居,从无抱怨,她的一言一行一直影响着我。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即“孝、爱、善”。现在我已到不惑之年,也耳濡目染的感染着自己的女儿。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当看到一位母亲奋不顾身把孩子保护在自己身下的场景,我的眼泪不由自主流淌时,旁边的女儿蹒跚的走过来用小手抹去我的泪水,依偎在我的怀里,我知道她清楚那意味着什么。还有那次,家人都争着给做饭的父亲让座位时,女儿默默的把自己的小板凳放在了父亲的身后,我明白她懂得了感恩。当然对于如何孝敬老人,如何做好人,她有时不解,但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如我一般了解这一切的意义所在。

父母亲一生的善举,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弘扬的是好家训,传承的是好家风。

倾心付出,筑和睦之家

相爱容易相处难,和睦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所谓“家和万事兴。”从我成家时起,长辈们就告诉我要对家庭负责,要相互包容,真诚相待换位思考,我们努力着,共同经营这个家庭,结婚20载,早已由爱情变成了亲情,谁都离不开谁,我们都秉承着“爱”“真”“诚”的想法经营着婚姻,巩固着基石,也如老辈人那般,肩负着社会的寄望,家庭的责任,孩子的希望,也在重复着他们的脚步,负重前行。百善孝为先,还记得那年正值流感盛行期,我们一家相继都感染了流感病毒,特别是父亲在感染病毒的同时突发心脏病,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呼叫120将他送到了医院进行急救,我当时正在医院住院,听到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想都没想拔掉输液管,拖着疲惫的身体,帮老人办理住院手续,日夜陪护在老人身边。而此时,母亲和爱人也在病中,哥哥因工作原因无法抽身照顾老人,当时也觉得力不从心,发着高烧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无助、无奈,也曾偷偷的流过眼泪,但一颗孝心鼓舞着我,强忍病痛照顾好老人,直至痊愈出院。

我的爱人是一名从事特种设备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很多业务属于高风险的工作,因为处置氨气爆炸事故,半年不能按时回家,那时,公公癌症晚期躺在医院,女儿生病住院,他只能放下家事,投入到处理事故的工作中,每每提起,他总是觉得愧对父亲,愧对孩子和我,我总心疼的说:“不要紧,还有我呢!”还记得那次排查油库运油偷油案件,整整5天在冰天雪地里蹲守,突击检查油车,辛苦不言而喻,但他却无怨无悔。他不说,但我知道那是一种信念的支撑,是责任和担当。

我一直都知道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是多么的重要,我的母亲从小就严厉的管教着我和哥哥,使我们兄妹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习惯。对于女儿的教育,我们常常告诫,对于学习知识,我们常用龙应台说过的一段话鞭策女儿:“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长期的指导教育孩子及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使她逐渐理解了这段话的涵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女儿聪明伶俐,从小酷爱看书、画画,是一个文静的孩子。从小在珠算、绘画上获得多项奖项,在学校中多次获得作文比赛二、三等奖、三好学生称号,并通过自身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高中部进行学习,但这都是人生的基础,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都还需努力。

其善为先,从小事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对每个人乃至全世界都是致命一击,每每看到抗疫一线传来的视频,我和家人都为之感动。还记得元宵晚会,看似无情却是有情,看似无爱却是大爱,满满的情意,处处都寄托着全国人民的牵挂,全屏的感动,都在为抗疫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教育身边人做起,按时消毒、积极参与排查,家里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着、践行着,每一个人都想为抗疫一线的人做出贡献。每天疫情发展的数据是我们家庭成员必看的内容,连女儿一睁眼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感染多少了?”“哪里能捐款啊?”一家老小大到85岁的老父亲,小到15岁的女儿都在密切关注着疫情发展,全家通过各种平台共捐款2000元,爱人24小时参与抗疫排查2个月,家不能回,觉不能睡,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抗疫第一线,都为抗疫做着默默的贡献。

廉洁自律,怀敬畏之心

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尤为可贵的。作为从政一生的父亲、我和我的爱人来说,一直都秉承着廉洁自律的信念,时刻告诫自已谨言慎行。在工作中以老一辈人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做到自身硬、作风正,要求自己做到的也监督家人做到,不该伸手的不伸,不该说的话不说,正是有着敬畏之心,有着老一辈的谆谆教诲,从未有过任何违纪违法以及不廉洁的行为。父亲在部队获得两次个人三等功、先进工作者,母亲也被评为高级教师,爱人连续三年荣获个人三等功,自己也获得了全市首届“国土好青年称号”,多次获得全局系统奖励和个人三等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好、经营好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用真诚、担当、善良和孝心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用心去体会亲情的快乐,用行动去诠释文明和谐家庭的涵义。

家风家训模范事迹典型范例 篇8

回首已过知天命的岁月,要说清楚究竟读过多少书,真是数不清了。而时常徘徊在脑海深处让我魂牵梦萦的,是父亲写的书。

在家乡,父亲也算是小有名气。他1941年生于农家,长在农村。虽然只上了初中,但他勤奋、认真、刻苦,到1995年退二线时,他已经发表作品300多篇部,累计达110多万字了。

父亲一生坚持为家乡而歌。

我的家乡陕西省三原县,是千年古县古城,历代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天下商旅云集。为了宣传家乡,父亲不辞辛劳,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报刊中把那些咏颂三原的诗词辑录出来,同时又顺应时代发展,征选了部分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三原新貌的诗作,编辑了《古今诗词咏三原》一书。此书选编的诗词上自周代,下到1999年春,时空跨越2500多年,选录164人的诗词363首,其中古代50人148首。书中既有诗词原作,又有相关背景介绍,对全面宣传家乡起到了很好的推介作用。就连我这个生在三原长在三原的家乡人,读后也不禁对三原深厚的底蕴发出由衷赞叹。沾父亲的光,我也偶有雅兴,作词一首,收录其中。

父亲一生最满意、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是他1989年6月出版的《民国奇才于右任》一书。于右任先生是一代书法宗师,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可是因他是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记述他事迹的文章不少,但当时还没有正式出版过一部他的传记。父亲立志要为于老写一部传记。

写传不是写小说,不仅要访问知情者,了解于老的事迹、为人和音容笑貌,又要购阅大量史籍,反复考证,当然还要写出一点文学色彩。为了写好这本传记,他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准备,先后辗转西安、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地,行程数万公里,到包括国家档案馆在内的几十家档案馆,广泛搜集资料、挖掘史料,采访了屈武、马文瑞、汪峰、三原于老亲戚家人等近百人,整理各种资料上百万字。1984年开始动笔,时值秋冬季节,他白天要坚持上班,晚上和节假日全部投入于右任传记的写作,几乎天天晚上都要熬到凌晨一两点。那时候冬天房内没有暖气,取暖仅靠一个蜂窝煤炉,双脚冻得麻木了就在床上围起被子以腿当桌继续写。苦战五六个月,春节前终于完成了70回22万多字的初稿。全面介绍了书法家、诗人、爱国者于右任先生富有传奇色彩、波澜壮阔,致力于国共合作、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的一生。

书呈于右任先生的女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屈武审阅时,屈老非常高兴,欣然题词:宣扬于右任的爱国精神,为祖国和平统一多做贡献。并亲笔给父亲写了信,称赞此书“取材有根有据写得生动活泼”。解放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近10万官兵开展“东海魂”读书活动时,还专门将此书推荐给官兵阅读。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于右任先生》主笔、《于右任的故事》《于右任对联书法选》《于右任诗文诵三秦》等书籍,被誉为三原研究于右任先生的权威人士。

自此,父亲更致力于宣传家乡,把宣传家乡当作自己的终生使命。为了宣传家乡改革开放初期勇于改革的企业家,他写了报告文学《一个厂长的改革之路》;为了讴歌在各条战线上开拓奋进的三原人民,他经过三年的采访准备,编辑出版了《冲浪者之歌》;为了助推三原旅游发展,他多方搜集资料,撰写了历史小说《李靖传奇》,系统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助手——三原李靖的成长之路和对造就大唐盛世的历史功绩,加深了人们对李靖被神化成托塔天王的认知,促进了三原李靖故居的进一步开发。如今,这一景点已经成了三原旅游必去的一个热门景点。

父亲一生节俭、质朴,但购买喜欢的书,却毫不吝啬,一生藏书不少。他退二线后,把自己的藏书一整理,就办起了“三原右任书屋”。办这个书屋,他就是为了宣传于右任,宣传家乡,这也是他的一大心愿。书屋开办期间,他牢记“为民”初心,身体力行“为民”使命,一直秉持“启民益智、服务社会”的原则,不求赢利,专门把书屋地址选在渭北闻名遐迩的三原南郊中学其前身就是于右任先生首倡创建的三原渭北中学旁边。书屋自开业到他去世运营十多年,他坚持服务不变、价格不变,一名学生一年只需10元钱,就可以在他的书屋里不限次数借阅各种图书、杂志,而且他还免费提供查阅各种资料。每到放学时间,书屋总是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有不少在省内外、京沪和西安等大都市的家乡文人书友回乡省亲时,都会有事没事去他书屋谈天说地,品茗论道。一时间,书屋里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好不惬意。看着他这样的退休生活,我心里很是为他高兴。

父亲一生低调务实,专注实事,不事张扬,更不好虚名。就连他成为许多人想方设法要加入的省作协会员,还是熟知他为人的一位朋友从省作协要来一张会员申请表,拿到他开的书屋,往他面前一甩,佯装忿忿地说,给,老潘,把这表填了,还把咱“牛”的,连个申请表都不填了!

虽然有了省作协会员的名号招牌,但父亲依然坚持他务实、低调的做人原则。他因开办“三原右任书屋”印过一次名片,他的名片不似常人上面印满了各种头衔,唯一出现的就是他钟爱一生的“地方志编辑”,只字未提其他。父亲坚持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积极宣传正能量,他从写小消息、简讯开始练笔,再写报告文学、人物专访,慢慢地成为了单位的文字骨干、笔杆子。父亲2013年去世时,我为他撰写了挽联:一支笔描绘三原风流人物,终生情尽写家乡人文情怀。了解他的人都认为名符其实。后来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才发现他发表的文章已经不是用一百两百篇来计,他出版的专著书籍也已达两位数之多300多万字了!

父亲写于传时条件艰苦,当时单位分给他一间单身宿舍,我占前半间,他占后半间,我们父子俩一人一张书桌,常常是我在前边桌子看书,他在后边桌子写书。他的桌子上、床头上总是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四大名著、七侠五义、说岳全传,以及三言两拍这些古书,我都是那时候看完的。现在回想,我到现在仍在保持的读书、看报、剪贴资料的习惯,可能早在那个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父亲出书,实在不易。那时候没有电脑,他的右手指关节非常凸出、宽大,就是因为他长期要用复印纸复写几份稿件用力过大而留下的。我小时候,就经常为他抄书稿,父亲漂亮的钢笔字无形中成了我的字帖!这既让我练出了还能拿得出手的一手钢笔字,更让我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他书中描写的许多地方、场景,都是我曾经生活地方的样子,这也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并不在于你生在哪里,长在什么样的环境,而一定要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最基本的就是不忘初心,爱岗敬业。一个不热爱本职岗位和工作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业务骨干、单位主力的,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对单位对社会有益的人!

父亲用他的言行为我们儿女书写了一部无字之书,上面写满了做人的准则、做事的原则、处世的底线。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兄妹三人在单位都是工作上的骨干。2004年,我以副团职转业到地方工作,坚持从零开始,认真学习,踏实工作,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市模范军转干部,荣立个人三等功。到业务处任职后,所在处连年被评为先进处室,荣立集体三等功,还被表彰为全省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如今,我的儿子也已是上尉军官了,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上大学时连一封信都懒得写的他,竟然也热爱起宣传工作了。搞宣传,要深入基层,深入官兵,儿子常常是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稿,有一阵子连续加班身体吃不消累病住院了。虽然辛苦,但他热情不减,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已经成为了所在部队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在《解放军报》《人民陆军报》发表稿件30多篇了。

每当想起我们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心里就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崇敬和感恩之情。虽然父亲除了书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良好的家风!

父亲,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更是我一辈子读不完、读不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