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基层治理的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__市面对传统治理格局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模式,以党建之“变”迎来了治理之变、城市之治和群众之赞。近期,我们深入__市进行了调研。
一、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共治之道
__市按照“人群集聚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和加强到哪里”的原则,着力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多方联动、集群发力”,形成了革除城市治理顽瘴痼疾的最强力量。
(一)打造党建引领大引擎,让城市更加从容。__市主动推进思想转型,变社区党建为全域党建,实现了各方力量的大汇聚,有效克服了城市人群多元化、社会资源分散化、群众需求多样化带来的“新城市病”。
——念好“变”字诀,创新治理思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给传统的城市治理格局造成了冲击,街道社区普遍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这在“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__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__市创新思路、系统谋划,广泛开展“社区大分类、组织大归类、党员大起底、资源大排查”活动,形成了“组织全覆盖、机制大融合、管理无缝隙、监督无死角、作用大彰显、群众有获得”的思路;连续3年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改革“1号”课题,重塑管理体制机制,使城市范畴内各领域党建资源不断整合,变“孤军奋战”为联合发力。
——念好“改”字诀,健全体制机制。__市把理顺体制机制作为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建立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共建委员会、社区联建委员会“三级联动”领导体系,实现“市委谋划、街道统筹、社区落实”;建立“2+10”的制度体系(“2”即两大总纲性方案,“10”即十项配套制度),解决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条块分割”问题;建立“22个社区联建委员会—130个网格党支部—326个楼栋党小组—766个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的管理体系,织密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治理网格。
——念好“先”字诀,开展示范引领。面对城市基层党建牵涉面广、问题复杂的情况,__市开展示范引领行动,部署了“1+6”挂牌领题行动计划,由组织部部长牵头,部务会6名成员各负责一个示范点,探索破题、打造典型;建设具有党群服务、便民服务、法律服务等7大类服务的市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地标建筑”;建设了4个集宣传政策、开展活动、收集民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党群服务驿站,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构筑共建联建大联盟,让治理更有力量。__市以街道社区为核心,开展契约化共建,形成了一核多元、集群发力的治理大联盟。
——推进扩权赋能,强化核心引领。一是扩权。赋予街道社区对驻区单位年终考核和评优评先建议权、对住区党员干部提拔晋升考核建议权,让街道社区党组织说话“有人听”。二是赋能。出台《住区党员到社区备案登记服务居民制度》,推动党员主动融入社区。三是明责。制定《城市党建双向“承诺”制度》《共驻共建计划》等,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各街道社区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更加聚焦,区域“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为强化社区城市管理职能,由街道社区、住建局等成立党建联建委员会,开展星级评定活动,强化了社区在物业管理上的话语权。
——着力破解难题,推进共驻共建。针对驻区单位不知道“干什么”“如何融入”的难题,一方面,开展契约化共建,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党组织每年签订1次《共驻共建协议》,共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推行街道社区与驻区党组织党建联抓、资源联用、事务联管等“十联”工作法,形成了社区“点餐”、部门“配餐”多方协同的服务机制,推进驻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力有效融入共建联建。
——夯实基础保障,凝聚治理力量。加强队伍保障,通过“五个一批”建强配优党建工作队伍,安排3名年轻正科级干部挂职街道党建专职副书记,选拔7名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副科级干部挂职社区“第一书记”,公开招聘88名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工作者,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加强经费保障,每月为社区两委主干专聘人员发放2000元工资,每年为城市基层党建列支600余万元专项经费,保障社区运转和群众工作开展。加强阵地保障,在位置最好、条件最优地段,通过改建、新建等方式建设22个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方便来、愿意来。出自 wwW.zuoWEnBA.nEt
(三)奏响共治共享大合唱,让小城更有大爱。__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推动驻区党组织、社会组织、住区党员协同发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党组织服务常态化。__市坚持机制建设和活动开展并举,推动各级党组织更好服务群众。一方面,制定需求、资源和项目“三个清单”,驻区党组织和街道社区党组织对照清单双向服务,逐级化解。另一方面,开展驻区党组织“送党课”“共办主题党日”“访民生办民事”三大活动,累计举办主题党日活动443场次,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523个,让群众感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党员服务精细化。制定发挥党员作用的《备案登记服务居民制度》《协管通报“十条”规定》等,建立党员积分管理制度,推行住区党员“十个一”工作法,通过认领一个群众心愿、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帮扶一户困难家庭等活动,全市4950名党员实名登记,累计认领服务群众事项24982件,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村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规范问题,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党员服务的身影。68岁的老党员陈__是一名金牌调解员,经多方协调,为世贸广场204户业主争取到招商引资新项目,将群众损失减少到最低。
——社区服务特色化。各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例如,打造解忧牌,东环社区立足辖区基本都是老旧小区且无物业管理的实际,将小街小巷改造、改水、供暖等困局一一攻破,目前10个老旧小区中9个已改造完成;打造和谐牌,樱花社区发挥驻区单位多的优势,每晚为辖区妇女开设“雅美成长女性课堂”,缓解妇女压力、促进家庭和谐;打造疏心牌,御园社区建设软硬件兼备的心理咨询室,对预警对象进行专业预防治疗,把风险化解在萌芽之中,该社区被评为“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单位”。
二、焕发城市生机,呈现“善治”之美
__市通过统筹全域党建,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大棋局满盘活、城市治理大联盟聚合力、服务群众大合唱奏强音,推动城市不断走向“善治”。
——党组织凝聚力增强了。__市构建了“三级联动”的城市“大党建”格局,通过一系列互联互动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充分展现了党组织和党员敢担当、敢负责、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赢得了群众发自心底的称赞与支持,使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的综合优势。近年来,__先后斩获了“全国平安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荣誉。
——社区能力提升了。随着“机关党组织进社区”活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十联”工作法的常态化推进,各领域党组织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梳理上报、分类交办、督办质询、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
——基层活力迸发了。在城市基层党建“公转”的强有力带动下,各领域党建的“自转”也愈发主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传统正在瓦解,“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应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资源和力量开始走出机关大门,走到群众身边,走向治理和服务一线。比如,城西街道针对学校放学早、家长接送难问题,把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教育活动室开放为“红色家园托管点”,协调教育局安排党员教师开展接送孩子、辅导作业等志愿服务,打造“五点钟课堂”。
——群众获得感充实了。__市通过建立“六级联动”一管到底的“党建服务链条”,激活了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群众“诉求有人听、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真正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比如,针对实验小学门口秩序混乱“接送难”问题,樱花社区联建委协调实验小学实行错时放学、分区接送,交警部门加大警力、分流疏导,文化场馆服务中心限时免费开放停车场,受到群众广泛点赞。
三、期待__实践,燃起燎原之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__市以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蹚出转型治理新路的实践,对全市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必须坚持党建引领。__市实施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只有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把各类主体统筹到社会治理大局中,加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服务群众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正是__市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问题的应对之策。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十个一”工作法、“立足岗位做骨干、奉献社区做模范”等活动,实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让群众日子越过越暖心。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城市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协同发力才能取得实效。__市通过建立实行“2+10”工作机制、“十联”工作法等,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城市党建引领治理格局中的使命、任务和举措,改变了过去单靠基层抓基层的局面,形成了共抓治理的强大合力。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着眼汇聚各方力量,加强制度设计,既要能相互贯通,也要有配套机制,使各类资源在体系轨道上既各司其职、又握指成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必须坚持精细精准。城市治理越是精细精准,越能更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__市通过网格化管理、建立“三个清单”、建强党群服务中心等,精准解决了小区停车、课后托管、矛盾调处等民生问题。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好“绣花功夫”,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把制度落实于细节之中,把服务贯彻在行动之中,从而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
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正处在全面铺开、全面发力的重要阶段。虽然各县(市、区)城市大小各有差异、党建问题表现不一、工作开展进度不同,但只要聚焦党建、治理、服务三大主题,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系统推进、精细精准等原则,就一定能够蹚出城市治理新路,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关于创新基层治理的调研报告 篇2
根据市委组织部下发的文件(__组通[20__]__号)已收悉,我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开展调研,经过深入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街道位于__市区北部,东邻__江,南与__街道相连,西、西南与__街道相邻,北与__镇接壤;20__年9月,由__市办事处办发文批准成立__街道党工委及办事处,辖区面积34。01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1。5万人;辖__、__和__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__社区人口约19314、__社区人口约4290、__社区人口约12396)、10个自然村、21个生产队、5个区,辖区内管辖8个党支部,党员共217人,目前设有23个党小组;驻辖区内的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和高级中学共600多家。
二、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封闭的社会结构快速向现代开放的社会结构转型,__街道位于城乡结合部,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都日益庞大,各种社会利益矛盾逐渐凸显,这都加大了城市社会治理的难度。为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社会治理的理念、主体、范围等也在迅速变革。一是治理理念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各种治理方式、手段、效果更加体现“人本”精神。二是治理主体上更加强调群众的主体性参与,突破过去的办事处单向管理模式,建立办事处主导、群众参与协同的发展格局。三是治理范围上明确治理主体的各方权责,尤其是明确党工委、办事处的权责边界,完善社会组织、群众等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四是突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科学化、法治化,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化,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变革给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社会治理创新对城市基层党建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社会治理创新迫切需要城市基层党工委在社会一线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新时期的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城市基层党工委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率作用。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基层党工委必须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关注人口流动变化的情况和特点,结合信息化、精细化、法治化的治理要求,围绕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理念,积极推进基层党工委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的创新,是基层党工委的历史重任。
第二,社会治理创新迫切需要城市基层党工委提高自身统筹协调能力。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是“党工委领导、办事处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创新社会治理体系需要明确社会治理各主体之间的权责,改变过去由党工委、办事处单向管理的治理模式,鼓励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参与社会治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势必会产生各种权责利益矛盾,这就要求作为领导核心的基层党工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妥善协调办事处、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完善权责清单,激发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维护好群众利益。
第三,社会治理创新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中蓬勃发展的各种非公经济和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都给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这迫切需要实现党组织体系向基层一线延伸,在各类流动人员和非公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将其建设成各级党组织联系非公企业党员和群众的重要渠道,积极推进基层党建的组织、制度、运行体系创新,落实基层党组织运行体系的线上、线下建设,让城市基层党建在各领域和各行业都能落地生根。
第四,社会治理创新迫切需要城市基层党工委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多元社会主体分工协作,通过多样化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利益诉求,实现社会良性发展。这要求城市基层党组织在利益、价值、主体多元化背景下,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党建资源,针对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潜在矛盾,加强研判分析,综合利用法律、行政、道德、经济、市场等资源,采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治理方式,实现各种资源和治理方式的优化配置以维护群众各项权利,尤其是要利用好法律资源,运用法治化思维和方式解决社会治理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化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
第五,社会治理创新迫切需要城市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社会治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因此,城市基层党建需要更高的工作标准,即:在进行社会稳定、城市建设等工作中要尊重人权、体现人本;在组织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方面要体现社会温情,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爱;在处理群众各种利益矛盾时,要以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各种利益矛盾复杂交错,许多问题是涉及全局性、政策性、体制性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对此,基层党组织、办事处虽然没有相应的权限,但应立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加强相互协商和沟通的力度,搭建群众与相关部门沟通的桥梁和平台;针对一些体制性、制度性问题,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同时,还要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居民议事会议、民主协商制度等渠道和方式,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发挥制度的沟通、协调、督促、监督等作用,提高群众对相关事务的了解度、认知度、参与度,使其清楚事务的难点、症结和操作程序,以便更好地服务决策和提高效率。
2、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执政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保障,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推动。社会治理不是简单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是需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将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只有抓好基层党建这个纲,社会治理才能纲举目张。
第一,以党的思想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党的思想建设居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才会有坚实有力的原则保障。这就需要积极学习____对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将这些理念和精神贯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社会治理理念创新,按照以人为本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统领、协调、引导、服务各种社会活动;需要以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凝聚基层党员和群众,让广大基层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群众真正理解、支持党工委和办事处,将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和要求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第二,以党的组织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体制革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桥头堡,党的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并承担着维系党在基层社会的政治影响、巩固党在基层社会执政根基的政治责任。根据人口流动频繁、邻里关系淡漠、利益关系复杂等城市社区的特点,需要建立和创新适应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党组织领导体系,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工委、网格化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设置与社会治理单元的紧密契合,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与办事处、社会组织、群众等社会治理主体的沟通配合机制,以基层党组织凝聚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使党组织的要求和号召能够有效落实到各个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实践中,最终实现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有序互动和融合发展。
第三,以党的作风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效果彰显。党的作风建设主要是要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民心向背,更关系到社会风气。过去一些地方的“四风”现象和问题比较突出,党内和社会上一些潜规则比较盛行,党的政治生态受到了一些影响,使党的公信力受到一定挑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党的整体战斗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凝心聚力于社会发展,还能够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的效果。基层干部思想作风不严、工作作风不实、生活作风腐化,会严重影响所在区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环境,进而使社会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必须重视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严抓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严防基层干部在执行惠民政策中以权谋私、办事不公等现象。唯有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干部形象,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就是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为引导建立组织联系更加紧密、服务群众更为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促进社会治理效果的有力彰显。
第四,以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方式变革。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目前,一些地方庸政、怠政、懒政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某些基层干部在执行惠民政策时吃拿卡要,在工作中对待群众简单粗暴,这都严重影响到党和办事处在基层群众中的形象,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不仅仅是社会建设领域的理念创新,更是国家治理模式从“人治”到“法治”的划时代变革。深入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需要进步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打击欺压群众、侵占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的行为,使社会治理的方式更加廉洁化、法治化、规范化。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是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所以更要严格要求,重点打击以权谋私、办事不公、优亲厚友、假公济私、为官不为等违法违纪行为。
第五,以党的制度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机制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的根本,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能够明确党工委、办事处、社会组织、群众的职责范围,有效助推社会治理的规范运行,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完善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组织、监督、作风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创新党组织在社区组织体系、群众诉求表达、人民权益保障、主体廉政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可以促进党建工作从“务虚”走向“务实”,推动党建工作从单向的“自上而下”走向双向的“上下结合”。这样,既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可以切实传达给基层党员群众,又能使群众的诉求得到有效反馈。党的制度与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更多地了解社区事务,规范群众参与制度,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协商、决策、共建和监督的治理过程中。
3、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互动融合发展党建工作要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这离不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实现城市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的转型,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党的思想引领。党建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把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领导下。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就需要将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融合到社会治理创新中,将党的政策方针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使其扎扎实实地体现在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让群众真正了解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支持党的工作。
第二,党组织建设逐步实现基层社会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和平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就需要不断扩大流动人口、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三、目前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障碍
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社会治理创新保持正确方向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才能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目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传统社会管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不够等问题。
第一,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定位不够明晰。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整合辖区资源成立了街道大党委,但街道大党委与党工委的权力并没有明确界定,职责定位不清晰,辖区职能部门的党组织与街道党工委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大党委不能有效整合协调街道、非公组织、社区、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造成大党委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作用。
第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机制尚未有效运行。目前,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是初步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人员架构,尚未实现常态化的运行。社区工作人员承担大量行政事务,投入到社区党建工作和群众服务工作的精力相对有限,这容易造成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弱化和虚化现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尚缺乏稳定性
第三,城市基层党建活动缺乏党员群众的有效参与。目前的社区党组织活动对青年党员缺乏吸引力,活动参与者以老年党员居多。非公企业党员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有些非公企业党员不愿意亮身份的现象。由于有些社区在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时候依旧沿用行政管理的做法和手段,活动内容和形式老套,所以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少、被动参与多,导致一些地方城市基层党建活动变成了“走过场”。
第四,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尚缺乏制度规范,许多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还缺乏基本了解,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十分有限,其意见对决策的影响还比较小,这些都导致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在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社区,由于流动人口和城市暂居人员的意愿比较复杂,利益诉求多样且很难达成共识,所以他们对所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更加淡薄。
第五,新领域新业态党组织的职能发挥面临困境。一是非公经济党组织能否有效开展党组织活动更多情况下需要看其领导是否重视。二是非公组织党员对传统会议式的组织活动不感兴趣,更倾向于在网上开展组织活动。三是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在各自系统内循环,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四是有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存在职能错位现象,一些活动的开展仅仅是为了满足党员生活需要,忽略了党组织的政治要求,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
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切实增强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突出以服务人民为目的的工作核心,着力于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在基层的有效实践模式。
1、建立街道、社区、居民三级联动的党建格局实现基层党建组织的全覆盖是建立街道、社区、17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居民三级联动的全方位党建格局的前提条件。党工委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领导核心,需要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积极推进基层党工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第一,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一是以整合街道党建工作理事会、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新兴领域党支部等城市基层党建资源为重要抓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二是以街道党建工作理事会、社区大党委为主,结合社区的“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居民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聚焦楼宇、园区、市场和互联网等多领域,实现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三是解决党组织“有效覆盖”不足问题,强化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设置与社会治理单元的高度契合,为开展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搭建有效平台。
第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定位。一是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职责,明确责任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员,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制度运行。二是在街道党工委、党建工作理事会、社区大党委、社区党工委、网格党支部、居民党小组的基础上,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起区域化大党建格局,推进商务楼宇、园区党建、商圈市场等机构的党组织建设,把流动、分散、隐性的党员有效地纳入组织网络。第三,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一是重视党建工作的共商共议机制,团结各方力量为基层发展出谋划策。二是依托“两委”联席会议、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议、民情恳谈会议等多种渠道,解决社区内重点党建工作和重大社区事项。三是借助大党委和理事会的成员单位,整合各级各类组织和行政资源,发挥辖区内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民主党派、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联建共建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
第四,创新党建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一是根据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创新党建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把居民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治理服务活力,实现政治引领、社会服务和群众需求的统一。二是建立党员义工队伍,实现网格单位的党员义工全覆盖,及时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置、传情上报等工作,积极了解居民实际需求。三是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整合网格党支部资源,协调处理网格事务,服务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实现党的组织工作与基层治理的高度契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2、推进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融合发展推进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融合发展需要切实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新型社会治理体制明确了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对象的权责,社区党建要与社区治理创新实现高度契合、分工协作,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第一,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一是依托“两委”联席会议,共同讨论、协商、解决社区内重点党建工作和重大社区事项。二是依托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开展基层民主选举,组织讨论协商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三是依托居民评议会,对街道社区党工委、居委会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开展效果评议。四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导辖区社会组织关注社会需求,承接公共服务,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扩员增能,促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第二,深入推进社区协商。一是出台社区协商实施方案,形成“自下而上”的议题产生机制,积极丰富协商的主体、内容、形式、程序,深化协商成果的应用,以成效来激发群众参与。二是以党内民主带动社区协商,在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上探索有效的协商形式,将社区协商内容和结果全面公开,依法依规保障居民合法利益。三是依托社区听证、民情恳谈等会议搭建多元化社区协商平台,民主解决社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第三,建立企业联动发展模式。一是城市基层党组织要与辖区内重点企业建立对接机制,街道领导干部一两个月走访一次,了解其需求和发展状况,协调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将其推进情况和解决程度公开公示。二是城市基层党组织要与企业党员、员工建立联系平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劳资关系、企业福利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作用。
第四,积极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作用。一是深入推进办事处购买公共服务建设,鼓励开展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民生服务项目,社区党组织引导居民发挥其自治能力。二是推行重要社会服务活动项目对外公开招投标,由群众确定服务的范围、内容,决定服务的提供者。三是建立街道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机制,定期了解社会组织的需求,把社会组织的功能引导到为居民服务的中心上来。
3、以多元方式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社区服务功能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基层党组织要站在群众合理合法利益诉求的立场,以项目化、社会化、平台化的多元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区服务能力。
第一,以解决居民需求为核心推进社区服务。一是积极更新思想观念,推动治理模式由“办事处负责”“办事处主导”转变,引导居民提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自治能力。二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社区服务项目化和社会
化。三是建立群众服务清单和责任落实清单制度,明确清单的责任主体,围绕安全性、健康性、互助性、便利性、娱乐性等居民群众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再反馈至网格党支部,由居民评议,形成责任落实清单,公示完成效果,确保服务落到实处。
第二,以搭建协同发展平台推进社区共建共享。一是要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搭建社会融合机制,增强社会协同共建意识。二是引入“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探索“社工带志愿者”服务模式,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和抓手,组织群众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第三,建立群众满意度考评机制,增强群众获得感。一是完善群众满意度考评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群众满意度考评,将城市管理、居民服务、矛盾化解等作为重点考评内容。二是设立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根据群众满意度情况决定社区服务提供者的经费和待遇,进而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治理服务实力,不断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完善党建与社区治理联动发展体系积极完善党建与社区治理联动发展体系,形成以党组织为主导的治理结构。一是对于涉及面宽、难度大的社会治理问题由基层党工委进行剖析分类,设定多元化的应对机制。二是要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内生需求,建设服务交流平台,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反映利益诉求的矛盾化解渠道。三是积极有序调整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突出以实现善治为导向的组织运作模式,通过非行政性、非命令性的方式让更多自治组织自愿接受党组织领导。四是围绕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积极开展活动,在参与并主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党的转向。五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联动式、立体式信息发布机制,提供丰富及时的党建信息和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拓展社区文化治理空间,进一步增强城市社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认同。
关于创新基层治理的调研报告 篇3
按照年度协商计划和重点议题安排,4月份以来,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先后赴__、__等县市区考察学习,并走访市委政法委、市矛调中心及__街道__三村、__社区等部门(镇村),就我市“四治融合“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召开由组织部、政法委、民政局等6个部门参加的协商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细致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专项调研报告。
—、总体情况
近年来,__市坚持把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重要窗口的重要抓手,出台《关于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及五年发展规划,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体系,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社会秩序用法治。深化推进法治__建设,加快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打造全国首个基层刑事犯罪源头防治中心和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特别是创新推出“1963法润”直播平台,累计直播89期,顶峰时段观看量达44万人次。二是基层事务靠自治。全面推广“三上三下”民主议决事制度,创新落实10项村民自治机制,推行农村基层“四大员”建设,制定修订村规民约,营造良好社风民风,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巩固深化“5+X”社会组织“微治理”经验做法,打造以“红枫义警”“老杨工作室”为代表的品牌社会组织。三是乡风文明重德治。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善移风易
俗长效机制,创新“红白理事会”做法,打造“全城志愿”品牌,有效提升柔性治理的软实力。目前,移风易俗工作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村级关爱基金规模已突破亿元。四是基层治理强智治。坚持把数智化力量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用足用好市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创新发展网上“枫桥经验”,实现了矛盾化解从“上门”到“上网”的转变。特别是聚焦数字“枫桥经验”建设,加快推动矛调中心、“城市大脑“、110警情等各类数字化平台综合集成,丰富拓展数字“枫桥经验”应用场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二、存在问题
(-)法治理念仍需深化。部分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二)自治难点有待突破。面对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新形势,当前基层治理的重点转向城市社区,难点也延伸到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强,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的效果不佳。
(三)智治水平亟待提升。我市“城市大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多,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度不足,数字化成果不够凸显;“枫桥式”基层治理数字化模式探索不深、应用不广,整体智治的__特色路径不够鲜明有效。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推动基层治理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机制衔接更加顺畅、系统功能更加优化。通过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年度考核,加速拓展多元参与渠道,有效统筹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巩固自治基础。树立效果导向,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新路径,坚持预防源头化、防控常态化、化解精准化,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扩大”。一是持续发挥“红色”统领作用。进一步强调政治在自治中的支持作用,探索通过建设居民小区“兼合式”党支部、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议事会、制定“红色物业联盟”机制等方式,提高自治主体意识,完善自治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探索“微治理”模式。依托全科网格建设,推行“微组织““微信群““微服务““微文化“等微治理模式,发挥网格在志愿活动、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形成基层自治微模式。三是深化社会组织治理效能。积极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广泛吸纳党员、乡贤及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员,不断优化“5+X“社会组织架构。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志愿者为辅助,全面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形成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多元体系。
(三)规范法治约束。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社会行为、破解治理难题。一是整合基层法治力量。推动法律力量下沉基层,建立基层综合性法治服务中心、法律服务“超市”,打包各项法律服务,实现“一站式”解决法律问题。二是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系统。深化推进法治__建设,加快构建、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并积极组建法律顾问、司法援助等专业队伍,定期进村入社开展普法、调解等法律服务。三是全面营造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浓厚氛围。依托全国首个基层刑事犯罪源头防治中心、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和“1963法润”直播平台,不断加强法律知识普及,加快形成全民知法、懂法、用法的法治化格局。
(四)提升数字赋能。加快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增强“智治”支撑力。一是加速打造智慧治理数据大脑。编制公共数据整合管理办法,建立全市社会治理数据共享池与智控平台,打通更多部门数据壁垒。发挥好“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枢纽作用和全科网格的“底座”功能,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流程、提升工作实效。二是推进基层治理微平台建设。探索“党建统领+群众路线+智慧治理”路径,依托全民网络,结合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融合村情、社情、企情,搭建基层治理智慧微平台,打造多功能、全天候、多角度的网上政务服务“超市”,形成“一网智治”工作闭环,实现一个大脑、一张地图、一个终端、一站服务。三是加大“枫桥式”特色基层治理数字化模式推广应用。进一步畅通“市镇村网”四级治理节点,积极探索“枫桥式”基层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场景,全方位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数字化治理新形态。同时,坚持先行先试、以点带面,选取若干镇乡(街道)率先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推广特色改革经验,并持续向村社一级延伸,以“属地管理、整体智治、综合指挥、村社赋能”为支撑,着力打造基层整体智治__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