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

《生活之道》

贪恋舌尖醇厚滋味的缠绵,从中获得冬天被毯子拥护般的温暖,美满不言而喻。

似乎总是渴望成为丁香姑娘,不羡她柔软的腰肢,也不爱法学1902张艳云她哀愁的眼眸,只愿自己能成为像她一样的宠儿,有个如戴望舒般的诗人为我写下浪漫的诗句。那一字一句必像那清晨绽放的第一朵娇花上的露珠般纯洁;也一定要像那黑夜透彻笼罩大地时残余的那抹夕阳般令人陶醉。

而这一切在我的嘴唇接触到那冰凉的瓜果时已然实现。贝齿咬合间,我知道,可以了,满足了,内心获得巨大欢愉,这一刻的幸福是任何事物也无法代替的。最最叫人快活的,是能约上三两好友,于盛夏黄昏闲坐于呈现不规则圆的水井旁,有葡萄架自然是最好的,如若没有那也是也无关紧要的,只要手中能拿上个时兴的可消暑的物件儿已然是极好了,当然,我并非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果腹为先,享受为后,至于形象,诸君便可自去想象。

在我看来最客气的一句话便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事多烦恼,无金无银是为我等俗人最忧愁的事情,但若扯上吃,便再无界限,无论甚麽世间美食,只要人想吃,想尝试,想法产生的时候,便已成功了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只需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或是体贴难得的丈夫略施小计便可美满。幸运如我,家慈大胆热情,家严心灵手巧体贴入微。我等小辈只耐心等待便可。幸哉幸哉。

外出求学几载,再无良机享受家中美食,万般抑郁下妥协于学校食堂,却意外获得不一样的世间滋味,这俗世,真是令人欲罢不能,种种滋味,只爱也爱不过来。怎会舍弃?且说那一心求去之人,不说锦衣玉食,金屋藏娇之惑,只这沾满烟火气的面饼米饭,就让我不忍离去。

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总是令人多愁善感的,不说男子的直肚肠,单说女子的娇羞就令人急不可耐,按我说,莫要送那惹人浮想联翩的玫瑰,也不必弹奏吉他惹人陶醉,只需相邀于一家隐于街头巷尾的小店,点上几道饱含生活气息的小菜,用心品尝一二,调动全身的神经去与之融为一体,生活里最不缺的便是苦难,这人人不可缺少的食物最能直截了当的反应其中的酸甜苦辣,倘若心诚自然可先行体会几分。且不说偷得半日清闲外出游荡去寻那上好的隐店,若只得几十分钟也是可以犒劳自己的,不过这就需要那心思灵巧的人提前准备一二了。若是可以提前烧上一壶开水拿来煮面是最好不过的了,不用起油锅,只用调些酱料切上少许黄瓜丝胡萝卜丝,再撒上一点儿葱花,挑出些许上一顿剩余的小菜,拌入其中,撒上些家中提前煮熟的黄豆,看着虽是简陋,但操作简单且可实施性强,实在是时间紧促又想吃顿饭的上好选择,诸君不必过于挑剔,这已是多次实践的结果。生活再冷清,在吃上仍是要热热闹闹的。

北方的冷是突如其来的,风总是从往年吹来的,兜兜转转却也不见这风温柔半分,亲人许是用这十几年时间还不能成为亲人,但这老朋友确保是称得上的。风送给老朋友的礼物是夹杂着柚子清甜气息的欢喜,是裹挟着尖椒麻辣气息的火热,是烤红薯的软糯,是糖炒板栗的温柔。笔者发现,越是被冠以贫穷落后的地方越是能给人口感上以意外的惊喜,儿时总是惦念大门口的烧饼,黑的白的米色的,这都是面儿上的,饼的里面,红的绿的黄的黑的,滋味无穷。暑假回家,烧饼摊早已不见踪影,幽幽然欲求不满的晃到超市,只能看见保鲜柜上被保鲜膜裹的光鲜亮丽的水果,肉类,蔬菜。笔者虽不是那挑剔之人,但面对着这些“上等人”实在不忍下口,只恐身份不匹配。

回家却得一喜事,老家的亲戚捎来了不少自己种的蔬菜瓜果,还带来了年时少不了的腊肉。顿时喜上眉梢,自己亲手做的食物,总是有情分在里面的,外头用机器做的东西吃起来口感是不对的,心态也是不对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勤劳的民族,勤俭节约的品德美好至高无上,是应当传承的,笔者自小便奉行不浪费的原则,勤勤恳恳让每一粒食物都实现它的使命。笔者十分感慨自己的伟大。

食无止境,笔者虽沉迷于口腹,却也知道并非世间所有人都能得其欢乐,莫要强求为好。生活也许艰难,不妨用心体会,细细品尝,如咀嚼食物般,带着满满怜爱。唯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笔者年纪尚轻,生活经验尚浅,但这般浅显直白的道理,相信诸君皆可领会。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2

《有一种习惯叫节粮》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妈妈总说:“非洲的孩子被活活饿死,你要养成节粮的好习惯,帮助非洲孩子。”是啊,“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的财富是大大增加了,但也不能大手大脚地浪费。”你们可知,在我们吃饭的这段时间里,可能就有一个非洲人因饥饿而离开这个世界。或许在中国,饥饿是很少的,可是在非洲,又是那么的残酷与真实。

浪费粮食,在中国人眼里微不足道,当你们浪费时,难道忘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了吗?至今,浪费粮食的场面令人痛心,你们总说:“以后再改吧!”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养成了,就十分难改了。所以,我们要做到“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开展光盘行动。

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稻谷产量平均在一点三万亿斤,中国人数和稻谷产量不稳定。在家里,吃剩的饭菜保存在冰箱,留到第二天吃;在餐厅,吃多少点多少,吃剩的打包;在食堂,不爱吃的菜给同学,这样做既节约又方便。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是否感激过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这一粒粒米不正是他们的成果吗?从一粒米到一碗饭,从田园到餐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最终被浪费。你们觉得一粒米并没有生命,不为珍贵,可在我眼里,一粒米是有生命的,它弥足珍贵,它值得我们去节约。

“食不净则多病,食不尽则多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节粮的习惯,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一束温暖的阳光,一场细雨的滋润,一轮粮食的播种……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让我们感激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养成节粮的好习惯,我们在行动!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3

《关于粮食,我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年,准确地说是1997年,我12岁。我记忆最深刻的年份。因为,那年的整个暑假,我们家都靠洋芋维生,没有其它主食。想起那段日子,我的胳膊都会疼,手都会酸。毕竟刮下的洋芋皮太多了,多得可以用手推车拉。

为何会出现如此窘境?上世纪末的那些年,处在“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滇东北,发展还较为迟缓。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耕生活依然还在持续着。耕田还在用牛,运输还在用手推车。这是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是我家接二连三遭遇到了生活的磨难。

1996年,我家的烟叶在地里生长的不行。许是应了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我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烤烟好手,对此也一筹莫展。他忧愁、焦虑,想着三个子女的学费,想着来年的开支。因为所有的经济来源都靠烤烟,烤烟没了盼头,艰难度日是可想而知了。年初,我爷爷又驾鹤西去。原本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爷爷的丧事办完,楼上的苞谷已经吃得所剩无几。紧接着又出现了闹心的事。我们家喂养的三头架子猪突然生病了。原本父母打算把猪再养壮实些,等猪价上涨起来,就卖给那些走村串巷的猪贩子,以便还账,可他们的希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起初,我们是喜欢吃洋芋的。那时,没有一日三餐的说法,中午吃洋芋,晚上也是吃洋芋。五口之家,要吃一大锑锅洋芋。吃的感觉都装到嗓子眼儿了,可饿起来快啊。不到三两个小时,肚子就像泄气了的皮球,空瘪瘪的了。

可吃得多了,就会烦,就会讨厌。我和弟妹为了不想再吃洋芋,不知挨了母亲多少次打。父亲没有打过我们,可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扫视着我们。至今想来,父亲当时的那种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啊。不仅仅是对几个孩子的失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不能给孩子好的吃食的愧疚……

可真正比起吃洋芋来,我们更怕刮洋芋。早晚的一锅洋芋都是分派给我和妹妹。我们刮一锅洋芋要一个小时左右。我和妹妹常常为了刮多刮少而争吵。

妹妹有一次问我,哥哥到底吃洋芋什么时候到头啊?我说,等地里的苞谷熟了,就到头了。苞谷在林子里还没有披红挂绿,吃苞谷还早着啊!可即便如此,妹妹还是每天都去苞谷地边看。苞谷稍有生长,她就活蹦乱跳地跑来告诉我喜讯。

那些岁月,我们的脑袋瓜子里整日萦绕着的都是关于吃的东西。那些吃的又是那么遥不可及。直到暑期接进尾声了,母亲蒸了一满甑苞谷饭,又炒了半铁锅腊肉,我们的妄想症才开始痊愈。

以后,再也没有遇到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时至今日,那段靠洋芋维持的岁月仍是嵌在我们心里的钉子,一碰就会疼。可我们又多么爱去触碰它啊,它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坚强、给我们力量。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4

《爱粮节粮,建设节约型社会》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办校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由此,我们应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回朔往昔,古有李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们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付出耕种的粮食,我们怎么能随便浪费呢?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多少人能吃得起粮食呢?难道人们不都把粮食当作宝,生怕粮食有什么闪失吗?在以前的时候,每个人家里都不富裕,经常填不饱肚子,常常去挖野菜来充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是。人人称道的故事——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里的班长不是因为勇于奉献自己仅有的粮食给队员,而英勇牺牲的吗?由此可知,粮食是宝贵的,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杜绝浪费从你我做起。

审视当下,国家的经济水平确实提高了,而人们的道德素质却滑坡了,我国浪费现象更严重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觉得浪费一点点没关系,但是中国十三亿人每个人浪费一点点,那就无法想象了吧。也许你不知道,很多非洲难民因饥饿瘦骨嶙峋、饥不择食,最终饿死在街头。这样看来,你是否还会觉得浪费一点点没关系吗?而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就是要我们把节约变为自觉、成为习惯。习近平主席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此后,习近平主席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所以,我们每个同学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而我们却始终面临一些严峻问题,扶贫的深入,新冠肺炎的冲击,垃圾分类的推进都必须严肃起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粮食有关,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倍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然而,让人忧心的是,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餐桌上的浪费尤为触目惊心。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保障粮食安全,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把节约粮食放在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粮食浪费问题,浪费可耻,节约光荣。

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乱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不浪费、不摆阔,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光盘行动必须在生活中落实起来!

节约是美德,节约是责任。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水、每一粒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富有,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最后,爱粮节粮,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动起来吧!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5

《节俭之风,山高水长》

相传,后羿射日之后留下一个太阳,这个太阳为了报恩,化作三足金鸟,将粮食的种子和种植方法传授给了神农氏,使人们能够免于饥荒之苦。鉴于此,古人把粮食看成是上天的恩赐。“江山祭社稷”和“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观念,也早已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所以在古代,用膳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关于用膳之道,《礼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流歠,毋扬饭,饭黍毋以箸。孔夫子又有言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席子没摆正就不坐,菜肴没切好就不吃。古代劳动人民对粮食的敬畏之心,由此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更有权力,有义务将祖先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然后发扬光大。可是,仍随处可见的铺张浪费,尤使我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宴会结束后,山珍海味,名烟名酒仍盘踞在餐桌上。对食物的浪费成为了人们吃饭的“潮流”。“吃啥剩三口,喝嘛留半瓶”的歪风劣俗让国民饮食文化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更有当权者公款吃喝,把浪费恶俗推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祖训家风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奢靡之风横行肆虐。

可是,正当泔水桶被山珍海味填满肚子时,正当成食物被运至填埋场时,你可曾知道,在大洋彼岸的非洲正经历着常年的饥荒,这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秉着时效性为宗旨的媒体不会关注这里,像奥斯维辛一样,这里没有新闻。因为由战争、瘟疫导致的饥荒,在这里早已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单在索马里就有大半儿童严重营养不良,平均每天就有十来个婴儿活活饿死,小麦皮制成的振灾粮往往在几秒钟就被抢光。我们毫不在意,随手丢弃的粮食,在非洲是可以救人命的!我们真的应该反思审视自身了!

因为姑姑远嫁日本,我也有幸到日本游玩。见识到了许多特色食物,也略饱口福。不过说实话,并不觉得这些食物有多大诱惑。但这些食物摆精致,虽没多少烹饪之道,只是稀松平常的食物,但经过定食,竟也产生一种仪式感。几片牛肉,一块猪排,一小份海老天妇罗,另加一碗味增汤和米饭端上桌,初看到这一盘盘的,会觉得是日本人摆噱头。盘子多,分量少怎么吃得饱呢?但随着每一样东西都细嚼慢咽下了肚,竟也产生了一种饱腹感。我不禁发问,如果有节制地饮食,其实每顿吃这些也就够了吧!

我渐渐喜欢上了定食文化,也深入了解过它。它代表了一种珍惜粮食的文化传统。日本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国家,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定食习惯。我吃过寺庙里的豆腐定食,更不用说日本的怀石料理了。这样每人一份,一份多样,一样一点,细细品味,缓缓下肚,也会产生一种吃饭喝足的满足感。

人无节俭,何以兴邦?朱柏庐有言:“自奉必须俭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缅怀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让节俭之风在我们身上得以弘扬,让节俭之风荡涤这歪风劣俗!青年当自强,定当上下而求索,展时代之风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节俭之风,山高水长!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6

高唱节约之歌,迈向健康未来

节约粮食——一个听了不知有多少遍的词。中国拥有1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我国的耕地面积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从《悯农》当中的“锄禾日当午”,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的辛苦多少的汗水……再看看现在,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剩下许多的饭菜留在了桌子上或者倒进了垃圾袋。看到一些同学们淡漠不屑的眼神和动作,不禁心寒。

节约本应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弯曲的脊梁,是大家坚信的理念。但是现在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变质了?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意思了?而浪费倒成了大方的表现。殊不知,远在非洲还有叙利亚伊拉克的战乱或者贫困的国家,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哪里谈得上什么吃饱穿暖呢?与之相比,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们需要改正的机会,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我们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不能把眼光拘泥在这短短的一周——所谓的每年的粮食周,其实只要愿意,每一天都可以成为节约粮食日。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更希望它是一种情结,一种情怀,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

马克思曾说过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

百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远了。”同时,在节约的同时吃的健康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合理搭配好膳食,不仅吃得好,还要吃得饱,吃的健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朗朗的读书声透着活力,希望我们可以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吾辈青年应当以节约为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发扬下去。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7

《谷客》

稻谷黄了。

第一道镰影拉开了夏收的序幕。

谷客出现了。

谷客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头缠布帕,身穿黑衣,脚扎绑带,来自湘桂交界的大山。

他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从大山里出来?因为山外的大部分壮年人都去大城市打工了,老弱妇孺留在家,收割成了沉重的负担。他们是来帮工的客人,人们叫他们谷客。

他们三三两两进了村,带着简单的行李。三言两语,几个简单的手势,便接过雇主的镰刀和谷篓,走进谷地。白天干完活,晚上,他们睡在雇主的平房顶上或屋檐下。

谷客是一群沉默寡言的人。他们只顾埋头干活,从不计较雇主的工钱和伙食,也不理会人们的鄙夷和同情。

做完农活,接过工钱,他们又像来时一样离去。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没有人问他们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

我最早知道的那三个谷客,是我母亲雇请来帮忙收稻谷的。其中两个男的少年老成,身粗腰壮。那女子年龄有十六七岁,头发扎成辫子盘在头上,衣袖和裤脚都绣了彩纹,端庄朴素。

记得有一天,他们吃完早饭准备去田里,我也找来一把镰刀跟着走。下到田里,其中一个男谷客瞟了我一眼,遂脱掉布衣往腰上一扎,“喳”地一刀开了镰。

我那时十七八岁,基本上能理解他眼神的含义。他可能觉得,像我那样文文弱弱的样子,不要说割稻谷,恐怕在酷热的日头下晒一会儿也会受不住。

但我怎么肯被瞧不起?心想,既然来了,就必须干出个样子。

等我挽好衣袖,扎住裤脚,准备试镰的时候,那个瞟我的谷客已经割了一个来回又到了我眼前了。

只见他放下一把稻谷,直起腰来,用衣袖在脸上抹了一把,眼神柔和,操着一口生硬的汉话对我说:“你别割了,去给我们找些水来,好吗?”

“好吧。”我犹豫了片刻,缓缓说道。他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竟然嘴一咧,笑了。他的笑容像九月的秋阳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也摸摸头跟着笑了,虽然有点小尴尬,不服气和好胜心却没那么强了。

晚上,我特意让母亲多做了几道菜,又买了两瓶酒,想好好招待一下这三位谷客。

我们当地人都知道,他们不抽烟不饮酒,可能和风俗习惯有关。

最终,他们经不住我的再三劝说,最后每人喝了约半杯酒。

经过几天的相处,这一顿饭下来,我们的距离无形中拉近了许多,聊了不少。

我知道了他们三人的关系,那个找我要水的谷客是姑娘的哥哥,另一个谷客则是姑娘的对象。

饭后,我们一起在河边纳凉,我觉得我和他们已经是朋友了。

我问道,听说山里人热情外向,能歌善舞,为什么你们却这样沉默?哥哥反问,听说山外人惯爱欺生,向来看不起山里人,为什么你不是那样?时间仿佛停滞了几秒,我们都一愣,又几乎是同时大笑开来。

如今,我年纪越来越大,阅历越来越丰富。想起当年的那三个谷客,又不禁想到陕甘地区的关中麦客来。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一样的勤劳俭朴,像稻谷和麦子一样,充实着大地。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8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

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9

《粮食造就成长,均衡创造未来》

吸收天地养分,

汲取日月精华,

以一颗小小的躯体,

承载无数希望,

孕育万千生灵。

茹毛饮血已始,

璀璨今日未终,

驱散饥饿,还以温饱,

延续人类文明,

造就生命成长。

温饱止于成长,

健康源于均衡,

多元膳食,丰富营养,

除尽隐性饥饿,

创造多彩未来。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0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近段时间,节约粮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奢侈浪费之风有所抬头,其中尤以餐饮浪费现象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一粒种子长成沉甸甸的稻穗或麦穗,要经过犁地、撒种、施肥、拔草、浇水、除虫等多道程序,通过收割、扬场、脱粒,农民辛苦劳作,才能被送入粮仓,再经过运输、商超、烹饪,最后才会变成摆到餐桌上的香甜饭菜,每一粒粮食凝聚着无数滴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诗句几乎人人学过,但如今生活好了,我们却很难对爱粮节粮形成直观、全方位的认识。《悯农》不只是古老的诗句,也是粮食的“溯源”写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之名言深刻地阐述勤俭与成败、勤俭节约与民众的内在联系。古人尚且能意识到勤俭对于个人有着修身养性、正本清源的作用,作为接受了现代文明熏陶的公民,更应该以俭养德,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爱惜粮食、保护环境作为座右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看似寻常小事,实则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与道德传承,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大事要事。让我们永远不忘初心,将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1

《爱粮节粮,从我做起》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也日益改善,家庭餐桌上,我们不仅每天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而且长辈们还变着法子换花样地为我们搭配伙食:红烧肉,自助餐,肯德基……这也导致了许多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浪费粮食,你们有想过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古人有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而他的深刻含义呢?只有很少人知道,我们吃的每一粒大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的浇灌出来的。记得有一次我吃饭的时候,感觉没食欲,就剩了半碗饭,妈妈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烦的说:“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勤俭节约。”妈妈听了立刻就生气了,说道:“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家里的收入高低,多么富裕,我们都应该勤俭节约。”我听了妈妈的话,无论盛多少饭,我也要吃了,决不浪费。

现在全球许多餐饮业都提出了“光盘行动”的口号,这说明浪费粮食已经得到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我国约有13亿多的人口,假如一人一碗来计算,我国每天都要吃13亿碗饭,这就给农民伯伯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问题。假如我们每天节约一粒米饭,我国每天就可以节约13亿米饭,用这些米饭去帮助那些贫困、饥饿的学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粮食是宝贵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是劳动的成果。节约粮食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惜粮食,禁止浪费,让我们从小做一个节约粮食的小卫士吧!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2

《爱粮节粮,从我做起》

粮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粮食来知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的大米浸透着的不仅是农民的汗水,更是一代代田间工作者的满腔热血和辛勤劳动的成果。

一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我看见弟弟把不喜欢吃的蔬菜全都挑出来扔掉了,每次吃饭总是剩一半。爸爸妈妈就教育他:“多吃蔬菜能补充维生素,不能浪费粮食,不要挑食哟!”可弟弟总是撇撇嘴,一口也不想多吃。我就劝说弟弟,“我们现在生活很幸福,可是农民伯伯种地依然很辛苦。你想象一下,在酷暑的盛夏,当我们恨不得钻进空调里度日时,农民伯伯们还在地里汗流浃背地辛勤耕作,而他们却毫不吝啬地将汗水洒向大地,洒向他们视为珍宝的庄稼,而我们又怎么忍心将这一颗颗“宝贝”弃之呢?”弟弟听完我说的话,表情看起来若有所思。

晚饭开饭时,弟弟坐得非常端正,妈妈给他盛饭他也不再嫌多了,认认真真地把饭都吃完了,一粒米都没有剩,吃过的碗像是被刷过了一样。看到这一幕,妈妈对我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我知道,弟弟好像明白了。

从此,弟弟不再浪费粮食了,看到别的小朋友浪费粮食时,总会适当劝说。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宗旨。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从家庭做起,从自我做起。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3

《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

路过风雅颂的草原,吹过赋比兴的殿堂,一阵微风裹挟着二十四朝的沉浮,撩动着当今时代之弦。我从其中,嗅到了一股馥郁之香。它的名字,叫节约。有人说,粮食是生命的阳光;有人说,粮食是播种的土壤;有人说,粮食是雄鹰的翅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再次吟诵起这首诗时,似乎尝到了汗水的苦涩,也感受到了烈日的暴晒,同时为自己以前的点点浪费而感到惭愧。

世间万物,唯美食不可辜负;美食万千,唯浪费不可原谅;一饱之需,不必是山珍海味;

三餐之盘,定要吃得一干二净。《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三千年史载,不外乎金戈铁马帝王家;九万里悟道,方知珍爱粮食为不变美德。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然而,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以食为天”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追求饮食多样性、丰富性的同时,个人餐饮消费中的浪费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在食堂用餐与家庭用餐方面,“舌尖上的浪费”大量存在。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现实中,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粮食、糟蹋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

其实,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警醒着我们: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非常有必要。而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出生于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普遍缺乏对物质短缺的感受、缺少对节约观念的认知,对于“勤俭持家”没有切身的体悟。加之消费文化对于过度消费的误导和勤俭教育在家庭中的“失语”,耳濡目染中,青少年容易形成不以浪费为耻的心态,滋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如此一来,学校食堂内,尽管张贴有“珍惜每一颗粮食”的海报,依然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餐食随手倒入垃圾桶内,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提醒毫无感觉。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写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四月,草长莺飞。当城市里的孩子还在睡梦中吃着秀色可餐的食物时,田野间已传来一声声蛙鸣鸟语。此时,田间的农民正在播种,将一粒粒希望撒下去,期待着秋天将它们收入囊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整个城市都在睡梦中时劳作着,伴随着大自然馈赠的鸟语花香,伴随着微微亮起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七月,骄阳似火。也许我们此时正在抱着一个西瓜,吹着空调,看着电视。而农民们正在顶着太阳为庄稼施肥、松土、浇水。也许我们正在将昨夜剩下的食物扔掉,他们却正在辛苦地将蔬菜水稻水果培育长大。也许我们正在肆无忌惮地在餐厅指点江山,他们却在挥汗如雨,将每一株植物当做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十月,秋风飒爽。是收割的季节。农民们将这一年里种植的植物从田野里收割出来,将其打磨,装箱,运往各大销售点。这也许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他们没有时间去享受一个十分欢快的聚会,没有时间去品味一杯下午茶,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收割庄稼。

念食物之来之不易,扬中华之优良传统,坚决杜绝浪费。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应丢掉,一粥一饭,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要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贯彻落实,让勤俭变成一种风尚,让节约渗透人们的生活。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勿让“空盘”成空谈。“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

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4

《粒粒皆辛苦》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全家人围坐在小饭桌前吃饭,每当有人不小心将饭粒掉落到饭桌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一粒一粒捡起来,然后吃下去。

起初,这一细微动作往往引起子女的嗤之以鼻,觉得不就是几粒饭吗,就值得这么怜惜吗?可父亲不这样认为,喃喃道:“糟蹋粮食有罪呀,哪怕是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看到父亲这么认真,我们也觉得浪费粮食不对,渐渐地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以后做饭吃饭过程中都做到尽量不要浪费饭菜。久而久之,饭桌上不丢弃一颗饭粒成为家庭成员的习惯。

父亲大半生都是从旧社会饥寒交迫道路上走过来的,尤其父亲经历过的那可怕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馑,多少人因饥饿倒毙的凄惨场面虽已过去多年,可是父亲还是心有余悸,所以对浪费粮食的现象深恶痛绝。再者,不忘初心,父亲作为一介农夫自然格外珍惜自己的作品——一粒粒粮食,那种“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的感受自然比我们更深,所以对于糟蹋粮食的现象来讲,父亲是最不能容忍的,用饭桌上捡饭粒的细微动作潜移默化教育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作为经历过那场特大灾荒的我来讲,再一次感受到了父亲为什么用那种方式教育我们珍惜一粒粮食的良苦用心。当时全家饿得全身浮肿,有气无力,我整天喊着“饿,饿,饿”!脑子里全是粮食的影子。通过这次教训,我也和父亲一样,对粮食别有情感,不但自己珍惜粮食,在以后岁月里成为人父时,一样教育子女不要浪费一粒粮食,并且形成一种没有成文的家规。

改革开放后,父亲责任田的粮打得满当当的,堆满了几间房子。看到自家的粮食这么多,父亲满是皱纹的脸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储存粮食吧,父亲特意挖了一口粮窖,将粮食移至其中,妥善保管起来,用父亲的话讲“这也算‘深挖洞,广集粮’”。甭说父亲的这一招很实用,以粮窖的形式存粮独具特色,多少年过去了,粮食都不变质,甚是神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里,父亲一脸的恼气,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完整的雪白雪白的馒头,既生气又无奈地说:“不能因为粮食多了,就如此浪费粮食,看看,这么雪白的馒头就被好端端的扔在路边了,败家子。”末了,父亲自言自语道:“什么叫防患未然,还得首先把粮荒的事情做好呀。”这件事发生后,父亲不知怎么想的,找人又打了一口粮窖,并且特意买回粮食装得满当当的。

如今,父亲早已走了多年了,可是一看到父亲的粮窖,我们就更加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