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1

父亲79岁了,安享着幸福的晚年。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凭着优异的成绩一步步从乡村的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再到省城的重点中学,直至考上首都全国最高等级的大学,成为一名意气风发的新中国的汽车工程师。如果不是中苏断交,他的目标是去莫斯科大学留学。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的坚韧和努力,也离不开新中国给予的和谐安定的环境、求学的机会、严谨系统的教育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前几日回顾这奋斗的一生,父亲给孩子们郑重写下了他身体力行的家风和家训,希望能将之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父亲常说,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既有德,又有才,既有高尚的品行,又有高超的本领,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所以这条朴素的家训是:做人诚信、友善、礼貌,做事有理想、勤奋斗、讲方法。

父亲与人相处,非常热情、真诚、守信,从技术岗位到机关单位始终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说话办事态度和蔼,讲究礼仪,不说假大空的话,不做虚伪的事,实事求是。一路走来,与很多的朋友、同事、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父亲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所以在学习中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经过不懈努力,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所以常说一个人有理想才能有方向、有希望、有奔头,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让孩子们无论将来做事,还是现在学习,既要有长远理想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计划,将之分解实施。但如果只是空想,没有执行力,梦想永远变不成现实,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切成绩都是奋斗出来的!

有了目标和行动,无论学习、做事都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性,我们做事时,要先动动脑筋,研究、认识其规律性然后采取符合其规律性的方式方法去做,这样才能做得既快又好,事半功倍。即便是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也能找到做得既快又好的巧妙方法和窍道。鲁莽蛮干,不认真、不细心、粗枝大叶是成就不了学业也成就不了事业的。

另外还有一条家训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父亲大学期间深受学校任教的美国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的影响,深刻认识到精神是身体的内涵,身体是精神的载体。他有着为祖国自主研发制造汽车的远大理想,理想要有健康身体的支撑。在学校期间他要求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是四项全能的体育选手,读了18年书,没有戴过近视镜。在三年自然灾害,肚子都吃不饱的困难时期,考上了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在艰苦的条件下成为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创建人之一。至今79岁了精力充沛,眼不花耳不聋,极少生病,能在大海中游泳,能骑车开车,时不时还打打篮球,实在让我们感叹佩服。

我家的家风和精神——勇往直前

父亲一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遇到过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困难,没有人给他更多的指引和教育,毛泽东思想伴随着他的青年时代,武装了大脑,强健了精神。他从不会灰心丧气、半途而废,始终保持天无绝人之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向上精神。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第一不怕它,第二战胜它。如今他还把“勇往直前”四个字裱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这是他一生顽强奋斗精神的写照,也始终在我的背后支持鼓励着我。

父亲留下的家风家训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的风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2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回想过往,家中岁月平凡,柴米油盐,似乎没有惊世的波澜,也没有起伏的乐章,脑海中迸出的一个个简单的词语:温暖、和谐、勤奋、敬业、尊老、爱幼……和那一件件关于爱的故事。

我觉得我们家的家风总结起来就3句话,“孝敬长辈,勤奋敬业,温暖和谐”。下面,我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家风故事。

首先,讲一讲“孝敬长辈”。我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从小家境并不算富裕,但却非常地温暖。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父亲弟兄三个。他排行老二。父亲的大哥也就是我的大伯,小时候因发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后来也一直没有成家。当时父亲的弟弟还没有成家,养活一大家子人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虽然生活比较艰辛,但父亲始终能够坦然面对,在他身上有种勇往直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人常说,“长兄如父”,后来父亲帮助二叔成了家,为了照顾好残疾的大伯,也为了不影响二叔家的生活,父母就让奶奶和大伯跟我们一起生活,外公外婆也经常对母亲说,大伯来一趟人世也不容易,让母亲要像孝敬长辈一样好好地对他。2002年奶奶去世后,因为父亲要外出务工,照顾大伯日常生活的任务就主要由母亲来做了,由于大伯身体原因,每日三餐做好后,母亲还得把饭为大伯盛好端到桌子上他才能吃;2011年我女儿出生后,母亲到部队驻地临潼帮我带孩子,为了妥善解决大伯的吃饭问题,我们出钱在村里请了一位邻居帮忙每天为大伯做饭,由于负责做饭的人家里也有事,不能长久坚持,为了不影响大伯的吃饭问题,孩子9个月大时,就被父母匆匆忙忙带回老家了,直到3岁上幼儿园时我们才把孩子接到西安。日子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平淡淡地过着,直到2017年大伯去世。虽然对于父亲来说,大伯只是个比自己长几岁的大哥,但父母却像对待长辈一样,一直默默地坚持照顾了15年。父母照顾大伯的事在村里成了一段佳话,村里乡亲们都说,这确实了不起,有的人对待自己的父母都不一定能做到这样,更何况这还只是个大哥。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教导我和妹妹要坚守“孝道”,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妹也非常地孝顺,小时候每次一有什么好吃的,我们都会主动先给大伯吃;工作后,每次回家我们都会给大伯买些礼物,逢年过节给他一些零花钱,让他能够感受到晚辈们带来的快乐;大伯去世后,我们按照村里老人下葬的习俗,也为他办了一场既体面又节俭的葬礼,敬终如始地让他度过了完整的一生。

第二,讲一讲“勤奋敬业”。父母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程度,但思想境界却是比较高的,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我和妹妹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也逐渐增强。军校毕业刚去部队报到时,父母再三叮嘱我,到部队之后一定要踏实认真,努力把工作干好,不要辜负单位和领导的期望。我也始终谨记父母的教诲,无论是之前在部队,还是转业到中心工作,我都坚持把辛苦付出当作成就事业的前提和成长的一种砺练,有苦不怕苦、有苦不言苦、有苦不叫苦,踏实工作,认真履职,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努力当好坚强支柱。妹妹在工作上也毫不含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当时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毅然主动报名,作为科室仅有的2名出征队员之一,随交大一附院其他同事一道驰援武汉。出征前害怕父母操心,第一时间给我打了电话,让我以后找机会再告诉父母。说实话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不担心是不可能的,我也不例外,除了在电话里说几句安慰的话之外,更多的还是鼓励她在完成好任务的同时,要照顾好自己。妹妹奔赴武汉后半个月的时间里,母亲一提起来就伤心难过,我和父亲就经常安慰她说,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每个岗位都需要有人来干,就像我们当时在部队一样,遇到反恐维稳、抗洪抢险等危难险重任务,总得有人去付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和平稳定,妹妹夫支援武汉也是一样,因为她不仅是一名医护人员,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她的职责与使命,我们应该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交大一附院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的是武汉人民医院2个重症病区,后来听妹妹说,她们每天连续工作8个小时,期间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厕所。穿着3层厚厚的防护服,3个小时以后就像登上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一样严重缺氧,后边近5个小时一直在缺氧状态坚持工作。对于这我倒还没有太难过,最让我心疼的是,当我看到她发给我那一张“没有头发”的照片时,我的心一下子就碎了,为了减少被病毒感染的机率,她被迫剃掉了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这对于女生来说是最伤心的事,但为了工作和健康,只能忍痛割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次与母亲视频,她都戴着上班时的帽子,免得老人看见伤心。就这样,前后在武汉抗疫一线最危险的岗位上连续奋战了56天,真正是“为大家、舍小家”,坚持把职业当事业追求,把岗位当阵地坚守,不顾安危,甘于奉献,不计得失。

第三,讲一讲“温暖和谐”。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互敬互爱,家庭和睦,欢乐温馨。尤其是在婆媳关系的处理上,相处的是比较好的。父母现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给我们帮了不少忙,也解决了我们不少后顾之忧。每天他们要帮我们接老大放学,白天还要照顾我家老二,尤其是老二现在一岁多,正属于调皮捣蛋的时候,一天下来挺辛苦的。这些妻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非常地感激。每年妻子都陪我父母逛街为他们买衣服,张罗着为父母过生日,定期带父母出去吃顿饭,周末与母亲一块做做饭、聊聊天、拉拉家常,相互之间非常地和气,家庭氛围也非常地和谐,也让我省了不少心。这些和谐氛围的形成,除了妻子的换位思考和贤惠懂事之外,一定程度上还有岳父岳母的功劳,他们也都是非常朴实、善良、明事理的人,无论是打电话还是见面,他们都会提醒妻子,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老人,懂得感恩,凡是妻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都会主动劝一劝,从不火上浇油。在夫妻关系处理上,我们也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凡事都能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结婚这十几年来从一无所有,到买车买房养孩子,这一路走来,虽然经历了不少辛酸与付出,但吵架拌嘴的次数越来越少,欢乐和谐的时光越来越多,家庭快乐和谐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在温暖和谐的家风影响下,我们一起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如今,我们牢记家训,传承家风,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现在我们也在无声无息地教育感染着我们的孩子,塑造着孩子的品格和性情。我们坚信只有将健康、清廉的家风世代相传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携起手来,传承优良家风,构建美好家庭,共建和谐社会!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3

传统中国重家风。家风琳琳琅琅,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就体现了这一点。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

有人讲,家风向来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这是一种误解,文人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家庭单元的缩小化是一个趋势,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这些年来,有关富而不贵,以及“富不过三代”的话题,为有些人焦虑为有些人乐道。这同样可以从家风上寻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质、钱财,而贵是指素质、教养。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

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次家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四风”很重要,休戚相关、互相影响,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家风”。虽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能有些绝对。但换一个角度看,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拾起来,最腻味的是先争论大用小用,最怕的是在争论中不用。

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有利于涵养好的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好家风就像肥沃的土壤,土壤里的营养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好家风就像一汪清泉,清澈我们的心灵;好家风就像花朵的馥郁芳香,让我们心旷神怡积极向上。一个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向上、积极的能量汇聚成最美的家风。

而对于家风我想写写我的爷爷,但是搜索脑海里关于爷爷的记忆,只觉得他是一位寡言少语的老人,记忆中爷爷最喜欢待在书房看书写字,每天有规律的生活,他爱抽烟但是奶奶不允许他抽,他在楼道的各个角落藏了烟和火柴。信箱、窗户边、拐角杂物里,我和弟弟有一次仔细搜索了爷爷经过的每个地方几乎很不起眼的地方都有藏烟,后来我才知道爷爷年轻时是一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爷爷的事迹我都是零星从长辈口里听说的,爷爷自己从来没有提及过,爷爷的家境很好有机会接触了先进思想成为了地下工作者,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闹革命,从传递革命情报慢慢做到了作战参谋,一路跟随革命队伍从河北来到西安,刚到西安正值建国初期爷爷被安排在公安系统工作,也是因为他有很丰富的反间谍反侦察能力,我有时猜想那时候的爷爷一定很累,很辛苦,也很危险,那时候的社会中各种鱼龙混杂,要保证社会正常运转都是很难的事情。他那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我很想知道,但是爷爷一次也没有提及过,甚至爸爸也知道的很少,爸爸那时只觉得自己的父亲非常忙。爷爷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家风?我想是低调,奉献,认真做事。爷爷的一生恪守着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奉献,我想这就是我们要继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寿信中这样写道:“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使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4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是一个家庭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长期形成、世代相传的精神符号,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兴盛。

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将我家的家风总结为“勤、俭、诚、孝、廉”五个字。勤指勤奋进取,俭指勤俭节约,诚指诚实守信,孝指孝老爱亲,廉指廉洁奉公。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在学习上要勤奋进取,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做人要诚实守信,父母的言传身教帮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学生时代,父母就要求我当日事当日毕,这为我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始工作之后,父母也没有放松对我的教导,常常提醒我要眼里有工作,要及时高质量完成每一项工作,同时要不断从工作中进行总结,提升工作能力。日常生活中,父母对长辈的敬爱也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让我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孝老爱亲的习惯。成为一名机关干部之后,父母则常常告诫我要有规矩意识、底线意识,心怀敬畏,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自觉在纪律和规矩约束下干事,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

良好家风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淀与熏陶。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将家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自身和家庭的全方位监督管理,重视家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让初心使命永葆青春。一是要营造重视家风建设的良好家庭氛围。良好的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党员干部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培育,让良好家风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二是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非常注重家风的传承和发展,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家规家训,都从修身处世、治家教子等方面对后辈作出严格规范。在党的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风建设方面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三不”原则,周恩来同志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从他们的家教、家风中体现出勤俭朴素、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本色。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家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贵精神财富,应从中汲取力量,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三是要做好传与带。作为个人,要牢记党员身份和干部责任,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树立规矩意识,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家人树标杆,在群众中立形象;作为父母,要教育子女了解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敬仰革命先烈,捍卫英雄尊严,树立起和平年代的爱国情怀,做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传承人;作为子女,要正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教育家人守德守纪守法,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无言的教诲,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培育起良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5

我生长在军人家庭,懵懂记忆的时候就跟着母亲随军到了祖国边陲天山,我的父亲自1977年就参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为天山公路默默奉献着青春。在父亲25年的军旅生涯里,作为一名80后的我,见证了父辈们不怕牺牲、苦中作乐、激情昂扬的奋斗精神。我的家庭氛围被这种特有的环境深深影响,崇尚朴实、为人正直、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广为邻里和同事好评。

我的父母都是正当青春时就从陕西的农村走向了祖国边疆,我与母亲的随军生活如同一叶江舟,部队修路到哪里,我们就跟随父亲搬家到哪里,20余年的时光,一家人翻越了冰雪天山、穿过了戈壁和草原、也暂居过四个城市,走遍了半个中国。我很少见到父亲,但是我无比崇敬父亲,我知道他在部队多次立功,部队的叔叔们对他很友好、很尊重。他工作实、爱看书、乐助人、积极进取,写得一手好字,讲话很有感染力,这是他在艰苦条件下不断锤炼自己的努力结果,在他身上,我懂得了天道酬勤。母亲一生没有找过工作,精力都放在家里,她没有任何非分奢求,只求家人平安,干好工作,我从她身上懂得了任劳任怨、心态平和、邻里和睦,她无疑是伟大的母亲。

父亲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后,我沿着他走过的路继续前行。2005年我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交通部队,8年军旅筑路生涯转战过秦岭、三峡、金沙江等崇山峻岭和激流险滩,为共和国新时期的公路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荣立三等功一次。在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公路、桥梁、隊道的建设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内心时常也很挣扎,甚至参军初期萌生过打退堂鼓的想法。每当山穷水尽之时,我就会想到父亲身上那种不畏艰险、披荆斩棘的乐于奉献精神,如同看到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前行,我坚信并践行天道酬勤,因此,总能在云开雾散后,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与战友携手越过一座座山丘、淌过了一条条大河之后,从90后的新兵眼中,我看到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又懂得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3年我转业回到西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法规与审计稽核处主要从事依法行政和信访投诉工作,自身法律专业虽然在8年军旅生涯冬眠了许久,但常年与山区村镇居民打成一片的经历,极大地帮助了我与职工群众心连心,熟悉的工作氛围很快将我沉睡已久的法律专业知识串联起来,热情为职工群众提供法律知识宣传,不厌其烦往返与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真正把职工的困难当成了自己的困难,有时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耐心聆听、细心解答。非要把钢铁化成绕指柔不可,群众心里不舒坦自己到点不下班。在中心工作的7年里,我埋头苦干、认真钻研、工作主动担当,先后四次被中心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三等功一次,这些荣誉是组织和领导同事对我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同时饱含着在上万次群众工作中经历的艰辛和委屈、欢乐和赞扬。当群众自发送来感谢信、锦旗和笑容时候,我更加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真诚为民,民以诚相报。

这一切,源于家对我的影响,党组织对我的考验和培养,同志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如同千万个家庭助力着我的家庭不断前进,让我汲取每个家庭的营养,补强自己家庭的钙。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的家庭是平凡之路上前行的一份子,崇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一路上会遇到无数家庭,我们相互学习、欣赏、超越,风景这边独好。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6

我出生在中国极北方的一个县城的一户普通家庭,我的父母不似曾文正、梁任公般,留下“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和“积厚行远”的家风家训。19岁离家求学,辗转15载,四季更迭、人事代谢,经历过冗长的焦虑和内心的不平,如今已为人父母。在不断尝试转变、适应新的社会角色时,也愈加感谢平凡的父母在我成长阶段教会我的那些事,每每想起都令我更加豁然和坚定。

父母让我觉得上一代人有着淳朴的美德。父亲家有兄弟三人,大伯精神不好,二伯离婚再娶,兄弟分家时,父母为了照顾大伯、二伯,净身出户。家里为了买房子,欠下了大笔的债务,我的童年阶段,家里非常贫苦。爷爷一直在给大伯、二伯家做农活,因为有顽固性的气管炎。每年忙完秋收,父母就把爷爷接到县城休养。20世纪90年代初,物资匮乏加之家里的贫困,父母每每买些苹果回来给爷爷存起来慢慢食用,这个时候都会和孩子们说,“爷爷年龄大了,你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要让着老人”。在我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母亲拿出家里全部的一千二百元积蓄给爷爷办了葬礼。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的亲身垂范让我懂感恩、知孝悌。

父亲的认真和坚持一直在指引我前行。记忆里父亲每在工作之余就伏案练字,几十年如一日,练成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父亲语文不好,也深受其累,为了让我们不重蹈覆辙,每年寒暑假都要求我们兄妹背诵优秀作文选,做读书笔记,久而久之养成了我们爱读文学书籍的习惯。刚上初中时,由于接触英语较晚,在英文读写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父亲这代人没有学过英语,都是在工作后参加培训有了一点点积累,父亲有些笨拙的一遍遍给我讲解,成为我英语学习的最初启蒙。或许在每个孩子心中,父亲都是高大威猛的存在,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父亲变的越来越温情细腻,每每离家时,都在车站一直把我送出很远,像极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笨拙的身影“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父亲的认真和坚持,常常激励我克服苦难,指引我不断前行。

父母在古诗词上的启蒙教育让我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出生在边远的北国让我在成长期没有那么多的见识,父母在古诗词方面的启蒙却拓宽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面对外边的世界时坚定而自信。牙牙学语时父母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词,当时只是僵化的背诵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功底让我受益匪浅。远离家乡,常年在陌生的城市奔波,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逢年过节总会在心底反复默念“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偶然看到稼轩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放翁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总会有感于诗人们的壮志难酬,而更加珍惜这个大时代,感恩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美好生活;读到“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常会有感于古人的忠义,而伏案自醒。

出生在普通家庭,父母的教育不能称之为高深的家风、家训,却让我一直受益匪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让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孝悌的人,一个能够直面困苦的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一个不断自省的人,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三十而立,如今已为人父母,在教育幼小的儿子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当年父母的苦心,儿子成长的每一天,我都仿佛看到自己当年的模样。如今的我,更想把父母教给我的耳濡目染的传给我的子女,虽然时过境迁,好的家风、家训、家教却历久弥新,它如雨点,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7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家里兄弟姐妹6人。常听母亲说外婆一辈子不识字,所以对子女们上学要求很严格,家里再苦再穷,也要让子女们上学,所以6个子女至少都上了初中,在当时的农村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作为大姐,随着外公外婆渐渐变老,扮演着长姐如母的角色。母亲在大队当过会计管过账,当过村上小学老师,在工作之余也经常身背竹篓上山下地挖野菜、找山药、插秧、种菜、纺线,挣工分来补贴家用。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从没见母亲有任何抱怨,她对弟弟妹妹们生活上帮扶、学习上辅导。弟弟妹妹都逐一上了学,包括弟弟妹妹结婚成家,附近乡亲谁家有困难,她都用她那每月十几块钱的工资竭尽所能帮助一下,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几元钱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很大的数了。母亲就是这样用她微不足道但作用巨大的力量支撑起了这个家,遇到任何情况,她都是第一个出面出主意,处理任何事情都照顾方方面面,可以说母亲就是家中的半边天。时至今日,几位长辈经常给我讲述母亲的故事,每一次都热泪盈眶,我也在常常思考,为啥母亲的弟弟妹妹们对她几十年来是如此尊敬、母亲后来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子女、为人处世被多人称颂可能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母亲常教育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与人为善,福报可能没有很快到来,但祸事开始远离你,当到了一定程度时,好的福报终会到来。母亲上了年纪,前年一次意外腿骨折了,我因为工作原因赶不回去,母亲躺在医院病房里,大概是她的和蔼可亲打动了其他病友,在子女都不在场的情况下,都是这些素不相识的病友及其家属照顾她,硬是撑了一周时间。当我们赶回去,在病房里看到的是一群中老年人欢天喜地的说笑,谁的病检查效果恢复得好,谁该在哪个时间点位吃药了,谁缺什么生活用品了,大家一起照应一起高兴。病房里所有人都对我说,你母亲真是一个大好人,大善人。我们处得时间不长,但真有感情。我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容,但能感觉出那种发生内心的善意,没有因子女未在第一时间赶回去而抱怨而诉苦,散发出的是乐观、是平静、是善良、是宽容、是大度。时至今日,那些病友和我母亲之间成了好友,还经常走动串门。母亲用她自身的经历给我在人生中年之际又上了生动一课,那就是与人为善终会带来好的福报。

年少时还不能完全明白母亲这句话的意味,但随着踏上离家求学路,先后参军入伍从军十几年,转业安置到西安,母亲离得远了,聚得时间也少了,一路走来在西安扎根生活,回想起数年来奋斗历程,对母亲的这番话体味越来越深刻。我在母亲的教诲关注下成长进步、结婚生子。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直至今天在西安体制内工作,无论在哪一个人生阶段哪一个工作岗位,与同事们和谐相处都成为不变准则,有过和同事们共同加班撰写讨论材料通宵达旦的艰辛,有过主动分担大项任务群策群力赢得最后胜利的激动,有过亲赴高原一线执行任务发生高原反应时身边同志接力背着我下山的征途,有过得知战友去世辗转千里数十名战友不约而同前往参加追悼会碰面时的感慨,有过安置到地方工作后领导对个人工作生活岗位诉求多方嘘寒问暖的感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当我结婚时,来了许多较为陌生的面孔,场面非常热闹,他们每个人都要和我母亲打招呼问候,我想这就是母亲积善缘、做善事、得善果的生动体现吧。一路走来,身边遇到的同志都对我说,你呀你看似平凡,但大家咋都离不开你,我开玩笑地说,因为我需要大家,大家也需要我。现到我转业到了新单位上班,当母亲知道我安置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时,马上打来了电话对我又是一番叮嘱,到了服务保障群众的部门,更要与人为善,要把群众当亲人对待,不急不躁、不气不馁。在综合业务部实际工作中,我牢记母亲的嘱托,学业务、提精神、正形象,用良好风貌接待每一名群众、处理每一个业务,未发生一起群众投诉。我想,给群众以善意,换来的必然是理解和支持。

与人为善,付出的是知心的微笑。见诸于许多微不足道的平凡事理,是危急险难中的雪中送炭,是逆境绝境中的救命稻草,是人生得意时分享酸甜苦辣的快意恩仇,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莫可名状的信任。以感恩之心对待工作、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以敬佩之心对待同志,我想这就是母亲教诲我与人为善的魅力吧。

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范文 篇8

说起家风,我想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想到了欧阳修《诲学说》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想到了王阳明《示宪儿》中的“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正所谓家风正则后代正,家风正则源头正,家风正则国家正。

年幼时,我以为家风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虚无,仅仅是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名人名言。“家风”二字从未听父母念叨过,随着年龄渐长,慢慢感受到其实家风就镶嵌在桩桩件件的大事小情中,就蕴含在简单质朴的只言片语里,就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中。我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逐渐窥见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家风真容,并从中汲取了无尽的力量,好似朱自清先生凝视父亲背影时刹那间的猛然醒悟,记忆里总有几个片段时不时闪现在我脑海中,影响至深。

对影疾书——向上的力量

父母退休前都是大学职工,一个是会计,一个是电工,他们不需要像老师一样不断学习备课,如果愿意可以轻松地工作生活。但他们仍自律学习,不停设定目标相互督促进步。相对而坐的身影仿佛电影特写镜头清晰定格,翻书声、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不绝入耳。沉浸在潜心学习的环境里,我也深受感染,备受鼓舞。也曾疑惑询问他们自寻辛苦是为何?毕竟它们已经是单位骨干了。父亲带着我穿行在教学楼里,指着电灯、“大屁股”电脑、投影仪、实验设备讲述着他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科技发展还会有更多新设备,做好维护保持正常运转,必须要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环境持续永恒变化,知识不断更新丰富、工具日益先进高效,故步自封如井底之蛙终会被淘汰。保持向上的力量,对工作生活报之以歌。

从旁守候——尊重的关爱

有句笑言叫“妈妈觉得你冷,喊你穿秋裤了”,折射出父母之爱的“令人窒息”。这种“为你好”似的爱在我们家却很少出现。在宽松环境下长大的我,从充满尊重的爱中获益良多。不知道没有青春期叛逆是不是一种遗憾,然而我很感谢父母用合适距离的爱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在我成长中赋予我充分的信任与自由。高中时放学晚归,偶然发现父亲跟在我身后,始终保持不打扰又能照看的距离一路跟随,不愿打扰我和同学嬉笑聊天的轻松惬意。极其平凡的一桩小事蕴含了暖心的爱,这种理解和尊重的爱深深烙印在心中。成为母亲后,我也希望像父母尊重、理解我一样,给予自己的一双儿女适时适度的爱,不把家长权威,把“我认为好的”强加在他们身上,当朋友相处倾听,亲子关系和谐友爱。

不争不抢——知足的幸福

有人说母亲傻,傻到把自己继承的遗产全都分给了条件不太好的兄弟姐妹,也不和妯娌争,什么也没落下;有人说母亲窝囊,窝囊到有人争吵说坏话,她不争辩生气,反而体贴他人处境;还有人说母亲直楞不懂迂回总是“真诚”地和朋友忠言逆耳。母亲却常说:“争到了东西,丢了情分,不值得”“人要懂得知足”,于是她成了姥姥家姊妹中的主心骨,成了大家眼中难得的挚友,成了理解包容的妻子,更成了教会我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温柔坚韧的母亲。

其实,家风就像春风细雨,可能不会在一件事情上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逝,这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无形且坚韧的力量,会厚积薄发,影响我们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家风或许并不需要气派的牌匾,不需要记以笔墨的书简,甚至不需要反复的吟诵。她就是家中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一件件看似微小的事情。这些细微小事会穿越苍茫的岁月,一直在家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