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1

相对于(2011版)课标,(2022版)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将语文作业看成了一种重要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强调“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强调“要精心设计作业”。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作业作为巩固教学的附加题,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利用作业监管学生。作业有其刻板印象——管理、惩戒、训练。

而作业设计与实施,在教学环节较容易被忽视,大部分教师设计和实施作业经常是随想随留,或依托教参,练习册,摘编、集成试卷,实践性作业不足,导致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任务驱动不足,导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易落地;过程性评价缺失,教师无法及时调整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的难度。究其根本,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没有跟上作业设计理念与原则更新发展的步伐。

新课标的落地,“双减”政策的呼吁,将原先搁置在“应试”这一浅滩上的教育之锚拔起,重新抛向全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深海。一场“作业设计的革命”箭待疾射,船待扬帆。

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必将引领语文作业的设计与重构。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而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作业的巩固。

作业不是教师的独舞,这需要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关注学情,有意识地进行作业设计创新,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和作业评价中来。教学评一体化下的教学,更需要学生的参与。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书包,把朗读、阅读、写作分门别类的归入自己的电子书包。以单元为一个阶段,每学完一个单元,整理自己的评价量表,自评自测,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优化自己的作业。让知识连线成网,走进深度学习。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评价,关注不同思维层级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预设。

暑期过半,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暑期,落实过程性评价作业,让学生的作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借助有趣、有任务驱动的作业真正把语文生活化,感受到语文接地气的乐趣。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2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我读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以下体会:

首先是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教学目标写成“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热情”或“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写法应该说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这里的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几年前,本人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最后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必须把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有机结合。所谓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而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也能达到,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如通过这一堂的学习,至少能熟读课文,学了这篇说明文,学生至少能懂得3种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它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所学的启发”。

这样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

在课堂上,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一些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角度援疑质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要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点评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作为这个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有个全面的语文学科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全面语文”的概念,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全面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

我们对语文素养要有一定认识,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是最不受师生欢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还是学生做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

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没有差异,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人文性。

教学实践表明,陈旧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抑扬有道;一味苛责、强制,并非良策,惟有对症下药;学习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刚柔并举,宽严相济,导之疏之,教学方能行之有效。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3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难就是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知识的灌输压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阶段,老师和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挣扎,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这个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阅读理解,为了应试,学生记忆了各种答题技巧和模板,反复训练,最后达到能写出满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优美的阅读篇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阅读是为了做题,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实在是很可惜。

语文课在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语文是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语文课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用。比如识记字词,除了要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学写作文,除了完成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会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学会用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另一个发挥语文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

三是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的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师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当做到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进行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课程目标的部分,我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几个内容是综合体现相辅相成的。对我个人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习惯性地用感性的理解取代理性分析,这就导致学生文艺有余而逻辑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乐于求知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架构和思考的引导。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注重立足于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应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这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目标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要点是阅读,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习惯于接受视频和语音信息,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鉴赏能力下降,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本的阅读尤其是长文本和整本书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吸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4

前言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课程标准的前言中强调了课程教材发挥的作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同时指出课程教材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前言部分新增了“五个体现”,即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前言部分还说明了义务教育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析了教育的现状,比之以往,教育需求有所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这些客观条件使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教育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以往的课程在实施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促使了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与生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就应运而生了。

新版课标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修订坚持三条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的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有三个特点。一完善了培养目标,二优化了课程设置,三细化了实施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五个特点。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具体来看,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二是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对前言部分的学习,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爱国情怀,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是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同时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人。教育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关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近几天,网络上热议的人教版教材插图问题,也能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教育上值得关注的细节,面对育人,我们不应当有丝毫疏漏。

课程性质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但提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而且还更加细化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的功能也有不同。它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三个目的:一、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三、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新课标课程性质与以往课程性质对比新增加的文字,让我们明白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我将课程标准对比后发现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更加明确,正像专家所说彰显了国家的意志,其中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课程改革优秀传统,在育人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课程方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描绘时代新人画像,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

而且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5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兼顾知识技能的获取和情感的熏陶升华。

革命文化的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我们身处和谐美好的时代,但革命精神是激励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志存高远,为国效力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对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新课标强调了学习任务群的组织与呈现。在组织学习任务群时,第一层时“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含“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通过由浅入深的任务群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新课标对于学业质量的定义让学生的语文学业成就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由此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也就突破了以往常用的标准化试题的局限,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学有个性的语文,做有个性的阅读者和运用者。我一直觉得的语言文字的生命是读者赋予的,我们采用这种更加注重能力和个人体验运用的学业质量评价方式,是在把学生赋予文字灵魂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喜欢语文并能学有所用。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打破之前教学的习惯性思维,跳出经验的怪圈,放下自己手中和心中标准答案的尺子,把学生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把预设的答案从心头卸下,不要让它成了限制课堂的绳索。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掌握扎实,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品味文学作品,探索发现语言文字的美,是否能生活中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合理运用,是否对语文产生探究心和求知欲,这才是我们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我们教师应当调整心态,不要带着学生一起成为分数的奴隶。

如果把考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会让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充斥课堂,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没有提升,反而消磨了求知欲和对语文的兴趣,成了个没有感情的考试机器,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将新课标中指出的学业质量的标准作为自己的准绳。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6

新课标中课程理念明确了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首次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了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考”的标杆,虽然也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还是教师的“主场”,教师的教、询问、讲解和评价贯穿整节课,多数的学生参与度低,也导致本应在一片鸟语花香中感悟生命美妙与神奇的学生,只能不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努力想出标准的答案,忽略了文本给自身内心带来的真实感受。甚至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对文字本身、对作者、对文中的情感感知体验甚少,只零星记得几点好像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运用的答题技巧,语文课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理科化”。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帮助教师建立语文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主题:第一单元主题是在历史长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第三单元主题是闪现优秀品格的平凡小人物;第四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第五单元主题是景物中浸透的情感,字里行间的哲理光彩;第六单元主题是探寻未知世界。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任务:第一单元学习精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调动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感受情怀,学做批注;第三单元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把握重点,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第四单元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第六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提取主要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根据单元主题、内容、方法的不同,不断调整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前三单元强调精读,我由之前学生大声齐读或分段落朗读,改为自行默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真正“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在没有教师提问的前提下,自行品味感知,有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学习第四单元时,给出一定的方向和指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文章重点。第五单元学习学生不太熟悉的托物言志手法时,进行对比阅读,将几篇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感受托物言志文章的章法,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打基础。学习第六单元时训练学生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迅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文选材上的稍有变动体现了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老山界》中的革命文化;《活板》中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引导积累,注重阅读。学习《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文中的情节,可以适当补充略写部分,置身在真实情境中更加充分理解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老王》时,引导学生阅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们仨》,更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可贵的善良,学习完文本后又集体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散文数篇,感受杨绛先生的文风和笔下小人物的风采;学习《带上她的眼睛》时,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原文和刘慈欣的《三体》,感受将中国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的神作。

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标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既不再一言堂,也不给出所谓的标准、完美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感受都给予正面的肯定。学生也因此更能各抒己见,甚至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展开讨论和评价。

课程目标部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和阐释更加清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大部分,又分别提出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对于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提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这就解释了八年级的语文课后读读写写部分由之前的正楷字改为了行楷字。阅读鉴赏部分加大了对阅读量和质的要求。梳理探究部分提到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新课标注重初高中阶段的衔接,2022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对此就有充分的体现,全国高考甲卷以《红楼梦》中的材料为话题,全国乙卷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时代,与国家主题相连。

新课标既给新时代语文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又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身,学习新时代精神、新科技、新技术,掌握新信息也是必不可少。如何上好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的同时,立足本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德育作用成为我继续探寻的动力。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7

前言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有哪些呢?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这几天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掌握一个拿手菜的新闻登上热搜,进一步说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中小学教育开了新局面,也有评论说教育终于回归到本来面目。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细化实施要求使得教育教学有据可依,成为一门更加规范的科学。

关于课程标准有五点变化,依次为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其中在优化课程内容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课程内容的优化,将育人功能与学科活动相结合,学生的学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要设计各类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强化课程实践性,让学生的学变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成一种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是多少年来教育的夙愿,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优质的的教育,如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这一夙愿的实现,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课程性质心得体会

从“工具性、人文性”到“综合性、实践性”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社会人类将如何生存,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中国人首先要学好语文,学好、会用语言文字,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8

课程目标指向“学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指向“学生通过学习什么才能达到那个程度”。而学业质量标准则指向“怎样才能知道学生达到了那个程度”。三者相互呼应又一致指向核心素养。

对比课改中的三版语文课标目录,不难发现,课程内容从无到有,从有到独立,从窄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结构化(从主题范畴、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三方面作出明确表述),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

课程内容以三大文化为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文化人的导向;以丰富多样的语文样态为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文学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反映三大文化国内外的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和书面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与呈现方式,建构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但课程内容又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也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现有的统编教材中把课标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正如一些解读课标的学者所言,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

那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呢?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做了词组的拆分: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单篇阅读”到“阅读单元”到“学习单元”的转变,改变碎片化、随意化的弊端,改变碎问碎答,改变灌输式、传授式教学。

首先强调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开启一个单元的探究式学习,且不仅局限于阅读的学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都应在一个单元完整呈现(即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其次,一个单元可以进行多个学习任务群,且这些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有内在的关联性;

第三,一个学习任务“群”必须由一个核心任务和多个子任务构成,方可称之为“群”。

接下来,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初探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践行课程内容。

本单元是关于“演讲词”的活动探究单元,以“理性的声音”为学习主题,以反映英勇无畏革命精神的《最后一次讲演》、反映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映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等演讲作品为载体,进行三个任务群学习: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因为是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所以每个单元都应该进行);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

三个学习任务群不是单独、机械地进行,而是有机融合,交叉进行。核心任务是在“庆祝活动”上发表演讲,在核心任务的驱动下,预完成三个子任务: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首先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对本单元的字词按照类型梳理。如按照词语感情色彩分类,或按照近义词与反义词分类等,并用正楷字或行楷字规范地书写,在班级张贴展示,体会不同的书法美。

其次,进行“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比较阅读三篇演讲词,用表格呈现三篇演讲词的共性特点即一般特点:有针对性(为什么讲、讲给谁听)、观点鲜明(讲了什么)、内容充实(为什么讲)、思路清晰(怎么讲)和个性特点(即演讲风格)。通过模拟演讲,感受不同演讲者的不同演讲风格,体会演讲者身上的革命精神。学习如何调用语言技巧表情达意,与此同时,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从五个维度设计写作评价量表:1。为什么讲?讲给谁听?做到心中有数;2。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3。明确表达观点,思路清晰;4、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5。锤炼语言,增强演讲感染力。从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演讲稿写作。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分赛前(准备阶段:个人准备、分组选拔、推选主持人、撰写串词、安排评委、制定评分细则、设置奖项。设计多种学习活动,注重过程性学习成果和过程性评价);赛中(关注多元评价:演讲语态的评价、演讲稿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赛后(进行“跨学科学习”——聆听《我在北大听演讲》或观看《我是演说家》,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空间,运用多媒体记录并发布本次活动成果)三个阶段。

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语文,在学习任务展示中用语文。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标的标准。在具体学段学业质量描述时,大量使用“能”指向性动词和显性行为动词,清晰准确地为义务段学生“画像”。

在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时,有一个摘录课标、分解课标的环节,其中分解课标需从三个维度进行:学什么(目标)、用什么学(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质量)。三者相互呼应又一致指向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是政策性文件,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方向。在新教材还未颁布时,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课标理念,需要一线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与创新。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9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通过对课标中“课程内容”部分的研读,有两个词让我感受颇深。其一,整合。其二,过程性评价。

首先来说整合。课标中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课标中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中,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强调了识字与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要注意识字与写字的梳理。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部分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部分,注意整合听说读写。“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部分,强调在不同学段创设时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

语文的教学越来越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方面都是不二选择。这时我就想到新学期开始工作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教材,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尝试新的字词教学的方法,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这需要我们首先掌握教材内容,做到胸中有丘壑,然后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群去实现。加油吧!

最喜欢课标中在文中学习识字与写字,寻字源的学习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字本身就是交流的工具,寻根溯源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例如,黄厚江老师再教《背影》一课,他在给学生读父亲外貌描写的段落时,故意去掉了“黑”、“棉”、“蹒跚”、“向左微倾”这些词语。学生从这类词语中品味到了父亲的形象,感受到了朱自清细腻的情感,也在听中练习了说与读,不露痕迹的重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学字词带动读整篇、品情感,一直是我设想去实现的。其次,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部分。阅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课标中说,“”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自主阅读需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除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外,就是过程性评价起到推进作用。例如,设计书签,写人物小传,设计杂志,出手抄报,演讲,舞台剧,微信的聊天记录、人物简介,评价量表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载体。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学生对于有创造性的动手活动很感兴趣,也会带给你惊喜。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研读了课标中“学业质量”部分,我得到的结论有两点,一是积累,二是外在表现。

“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这是课标中对积累的要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平时交流中能有理有据,出口成章,就在于积累。而我在平时教学中很欠缺这一点。课前的积累—无,课上积累也只限于说一说,听一听,有很多好的材料都如过眼云烟,起不到其该有的作用。

二是外在表现。前段时间听了我校汪萍老师《带上她的眼睛》一课印象深刻。汪老师只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海报。教学步骤是设计海报的背景,C位人选和写标语。她巧妙地把问题转化成了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表达交流的机会和舞台。课标中说“检测学业质量要学会倾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能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精简教学环节才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只注重了显性的质量评估,对于交流与表达重视不够。更多时候是用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更谈不上思维的培养。由于阅读教学指导不到位,学生自己读的问题还没解决,向他人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目标就更达不到了。参加文学体验活动,学生对此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强的活动会很感兴趣,这个台阶一定要给学生搭建。

在课标中我读出了任务,读出了教学方向,更读出了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快乐的投入学习责无旁贷。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章节心得体会 篇10

在课程目标部分我们具体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应用,并且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也发现核心素养是本次课标的一个重大变化。

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标首先在教学方面提出建议。新课标建议我们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育人的导向。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应该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我们对待学生应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逃脱“以文带文”的窠臼,以文带文是一种很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我们经常关注“文”而忽略“人”。文章是人的产物,我们常说读一本书,仿佛与一个人对话,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这种“对话”的过程,重在教授方法,少在育人方面下功夫。

在教学建议方面,新课标又重申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要求在教学中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其实分为两个维度,首先是科目纵向的整体。课本选篇编排尤其科学性,体现了编者对教师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的梯度和顺序。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之前所读选篇和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其次是学段的整体,新课标的全称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故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应是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全局意识,一方面注意学生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衔接,其次注意为高中甚至大学学习奠定好的学习方法,而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终生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要求我们创设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不再赘述。学习情境是我们教学中常提到的一种教学的方法,也是学习的一种思维模式。在包头中考中,开始出现两篇作文,一大一小,大作文体现学生文学素养,小作文创设情境,体现实践性。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不是文学家,没有大块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大多数学生需要灵活地、机智地和随机的创作。何为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创设和生活中相同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实用的教学实践。

如同人的脉搏,课程实施一章便是教学的脉搏,把握住脉搏,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