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1

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的。在“双减”政策出台和“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提质”。怎样才能做到创新教学,减负增效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多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爱历史、学历史、用历史的兴趣,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需要,给他们推荐了许多历史书籍和历史纪录片供他们阅读、观看,让他们涉猎课外历史知识。

如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的中国古代史内容,内容距离我们最久远,学生最先接受、不好理解等问题,我推荐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资源。如讲到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新课标要求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材内容有限,而且仅限于都江堰示意图和文字介绍,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一水利工程的原理,也谈不到能从这一工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对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从选址、开凿建设到建成后发挥的作用的学习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推荐大家观看《中国通史》之“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影视资源,和教材相互补充,既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又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观看视频后,再读教材内容,纷纷表示能理解书上“结论式”的文字了。

针对九年级学生学习的世界史内容,我们推荐学生假期看《全球通史》这本书、《大国崛起》纪录片等。这一举措颇受学生欢迎,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课外资源的涉猎,对课本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教材内容看起来很熟悉,有一种亲切感。

二、认真研读课标,精心备课,编写学历案

崔永漷教授指出“教学变革要从教案开始,教案不变,课堂就不会变”。新课标正式颁布后,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我重新审视教案的编写,放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案,关注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学会什么)、学完本节课能达到的程度(有没有学会)、学生该怎么学(怎么学会)等,摸索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学历案。

三、精心组织课堂,改变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教案编写的改变只是第一步,然后我就试着改变授课方式。在课堂上,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课堂秩序,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就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难点时,通过生生合作探究、师生探究等方式适当的给予帮助。

现在的课堂上,我主要是维护好课堂秩序,然后给出学生学习任务清单,再适时给予学法指导,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一般课堂的前20分钟以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为主,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最后教师再进行点拨。针对内容较简单、学生兴趣比较大的课程内容,我安排学生课下自行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课堂上让学生来讲。如九年级历史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单元时,我发现一班大部分男生都对二战的历史比较感兴趣,有一些内容课本上没有提到他们却如数家珍,能娓娓道来。于是我就给他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课堂上讲。结果,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好多同学主动跟我说自己要讲。事后我还听到同学们说xx为了讲好这一课内容,把有关二战史的书翻看了几遍。接近着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争霸,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现在回想起来,这一举措在当时确实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从七年级开始,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概括所学内容入手,进而指导学生解读史料,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史事进行分析,其实这就是在学习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突破教材编写体系,实施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提倡“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开展“大单元”教学。所以我也开始突破教材编写的限制,整合教材,摸索“大单元”教学。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一共有7课内容

我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概念,在这一大概念指导下,整合教材,第9。10两课是围绕秦朝的历史展开讲的,第9课内容多且重要,第10课内容少好理解,所以我把9。10两课整合为《秦朝的兴与亡》这样一个小专题,课时仍为两课时,通过学习秦朝的统一、陈胜和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早期发展过程;11。12课是围绕西汉的历史展开讲的,11课内容少好理解,12课内容多且重要,我把它也整合成一个小专题《西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课时仍为两课时,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进而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

实施大单元教学,老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要有取舍,突出重难点,不能面面俱到。老师这样做也意味着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到更高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系统的历史观。

五、创新作业布置形式,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巩固和吸收课堂知识,还可以帮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际情景当中,进而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所以作业的布置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双减”政策和“新课标”出台这一大背景下作业的布置要与时俱进,不能再是简单的读、背、写,而要创新作业模式,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

就历史学科作业而言,减量、提质、增趣是我作业设计的关键点。一般识记性的、基础性的作业(针对配套的基训),我一般都是先做,然后挑选围绕本节课重难点且难度适中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做,当堂完成。这一方面减轻学生作业数量,一方面又高效,达到了巩固所学的目的。课下布置的作业一般都形式多样,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学生通过第一单元《史前文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的学习,知道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化石、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神话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等。我布置的课下作业是:课下搜集资料,说说现在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哪些?我预设的答案有:学生会说网络这么发达,上网查阅或者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或者去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或者说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等。在归纳总结学生这些答案的同时,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史料的分类,让学生初步形成史料实证意识。再如学习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涉及的成语故事特别多,同学们兴趣特别大,我布置的课下作业是:搜集与这一时期有关的成语故事,组织开展一个故事会。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非常高,通过这一作业,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比如学完第三单元内容后,我布置的课下作业是:以绘制年代尺的形式梳理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等。还有历史手抄报、编写历史剧本、实地考察历史遗址等作业,我还在探索中。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以上就是我为达到“减负增效”这一目标的一些做法,有的还不成熟,有的还在摸索。“减负增效”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2

20__年__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吹响了为学生减负的号角。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减负增效”是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所谓减负,不仅仅是简单的减轻课业负担的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是一个从根本上扭转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大问题,全面深入理解减负才能真正减负,非此,只能是事与愿违,越减越“负”。

一、减负是师生双向的减负

以往对减负的理解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聚焦的核心在学生。以往的理解对减负的内涵把握有失偏颇,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轻松学、玩中学,知识的接受端赋予了过多关注,知识的输出端却缺乏根本性变革。减负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作业负担的大小,具体工作量的变化,其根本在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根本高效即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变革性提高。叶圣陶早就有言“教是为了不教”,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学生离开教师将不能进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须臾不能缺失,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失败的。真正做到减负,务必要从知识输出端教师一方做出彻底的方式、方法革新,弱化琐碎的知识讲授,强化对学科的分析,对学生群体的分析研究,用更少的课堂,更简洁的方式使学生获取更多、跟深刻的知识。唯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教师轻松教、学生轻松学,知识掌握全面深刻,营造一个轻松活泼,而不是呆板沉闷的高效的教学互动,师生都跳出了自己的过去,实现了自我解放。

二、减负需深入理解学科本质和方法论

每一门学科都有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方法、学科内容三个层次,学科思想是本质,教师要高效传承知识离不开对学科本质的深入把握。知识来源于生活,任何知识都是生活的知识化,无论多么深奥的学术皆是如此。数学学科受教学传统、教材编排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部分数学教师也忘记了、忽略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认为数学就是教材上的abc,这直接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学生也感觉数学没有实用性。在此认识基础上,教师教学就是讲本本教材,学生学习就是抽象理解记忆去做题,双方都是在云雾上打转转。

中学生感性较为丰富,理性稍显不足,数学课多用生活感性语言,少用抽象理性语言会更有效果。夏小刚等对中西方数学思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问题解决中,中美两国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学生偏于用抽象的策略和符号表征,美国学生更多感性的方法。这显现了我们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抽象符号中打转转,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对一部分形象思维强的学生更是灭顶之灾,数学好像判了死刑,掩盖了形象思维的长处,杀灭了自信。当前考试成绩的确重要,但感性方式上去教学恐怕更有利于深入理解知识,做题也会事半功倍,二者的融合应该更有效果。

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法论,我认为宏观视野,高度的概括能力是基础。蔡金法提出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林崇德也提出数学能力结构中数学概括能力为基础。对数学学科有个整体的把握,看到的是一片森林,不是一棵树木,这样更容易整体把握,理解会更深刻,书会越教越薄,知识会感觉越教越少。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学基础,尽管有困难,但未来可期。到此境界,一本书就是几句话,一节课就是十分钟,学生收获满满,教师跳出了课堂烦累,学生逃出了作业大山,唯此才能减负高效。

三、减负需深入理解把握学生群体

课堂教学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一般性教学过程,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一对矛盾的解决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差异化,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多维性和层次性,体现不同的学习向度,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又要有面向少数学生的个性化目标。在思想层面教师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却更容易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合心意暴跳如雷!只有内心真正接受不同的标准,接受不同学生的现状,才能更冷静、更有智慧的去达成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

千方百计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团火,有的被老师欣赏,有的被老师批判,有的被老师视而不见,如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自信感至关重要。有些同学上数学课如临大敌,潜意识无数次内心提醒“学不会”,此种情况恐怕内心改造才是当务之急。千万次说教不如一次体验,教师应该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此学科的成就感,对有些同学把数学当历史学习也未尝不可,在此问题上,教师要跳出已有的思维方式,多措并举,在学生的自信培养上下大功夫,教师工作有些许封闭,跳出自我有些困难,事由难能尤可贵,难才更有价值!

不同目标分类教学是有的放矢,学生自我爆发是关键内因,二者共同发力,对外教学高效,对内学习主动。唯此可以师生双减负、高效率!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着眼点很多,关键在于落实,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与大家共同探索、研究。共勉!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3

减负不是提倡放羊式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增大启发力度,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减负不是不布置课外作业,而是要制止繁琐重复的,对学生进行机械训川练的题海。课本上安排的作业,不但不能减,而目要按要求完成。怎样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怎样科学地、适度地运用好考试、作业这些手段,保证教学质量?这才是减负的实质内容。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教师,首先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其次要经常参加教研活动,与同行进行学术与知识的的交流,汲取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

2、精准备课是向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基本保证。进行精心的备课。高质量的教案是向40分钟要效率的基本保证,优秀的教案设计要达到重点要让学生牢牢掌握,难点要能使学生彻底解决。

3、适宜的教学教法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的关键。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这难道不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教学特点,设计出新颖、富有活力的教学过程。

二、精心设计作业类型

1、精练在数量上。作业设计量要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就量而言,认真多做题,确有提高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会事倍功半。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新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做到作业布置的重点和难点到位,到点,可做可不做的基础题,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最好不重复布置,有效地避免无效作业。

2、精练在内容上。作业设计内容要几经思考,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题目,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尽量避免烦琐的运算。作业设计可以体现十性:(1)趣味性: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诱发兴趣。(2)针对性:把握重点针对难点,有的放矢。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重复,有梯度。(3)阶梯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4)灵活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正向、逆向思维,要求写解题计划,应用题改编。(5)对比性:加强联系比较异同,突出本质。与例题类似的基础性作业,拓展题。(6)变式性:条件变化结论发散,触类旁通,应用题改编,条件重组。(7)实际性:面向全体照顾个别,难易适中。可设计a、b、c三类作业必做,b、c选做。(8)实践性: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培养能力。此项为综合实践课作业,包括资料搜集、小组交流合作,汇报,集体评价。(9)综合性:新旧联系知识技能,综合检测。重点放在新旧单元转换,或复习课,考察对概念间的灵活运用能力。(10)创造性:激发思考启迪思维,发展智能。采用鼓励性评价,发现优点,并提出更高要求。

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和肯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在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在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要走出单调枯燥、死记硬背的瓶颈,实现减负增效,任重而道远。在这里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课前加强集体研讨,要根据20__年课标的要求对已有的课件进行必要的调整。学生所有的新课预习将在课堂进行。教师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图,从而让学生的预习有目的、有抓手、有实效。争取每堂新课结束后留足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记忆重点知识,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能有10分钟看书、练习、巩固的学习时间。在上课过程中要围绕重难点进行合理的问题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对于课堂练习的环节同样不能忽视,我们充分利用好课堂5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完成基训或者资料中的选择题,实现堂清,从而使有效巩固、有效学习落到实处。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爱历史、学历史、用历史的兴趣,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需要,向学生推荐历史书目让他们阅读,让他们涉猎。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呢?双减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中花更多的功夫,想更多的点子,要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效率。我们每堂课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巧用视频、分析漫画、研读材料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适宜的材料,并渗透相应的解题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减负”要减少无效知识的传授。

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复习任务,就千万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是历史教学“减负”的基础。20__版新课标和中考说明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课标,抓住重点知识,明辨主要概念,明确不同知识点的能级要求,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简言之,课堂教学要紧扣历史主干知识,教学活动要围绕中心历史事件,要求要立足新课标、面向中考,这样才能避免无效知识的泛滥。与此同时,必须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主干知识的框架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教材,关注历史阶段的分期和特征,关注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比较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之间的异同。

四、重视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让学生学好历史。

阅读理解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的欠缺是许多学生历史考试失分的命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成为主导方向,历史教学靠死记硬背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的要求则日益明显。这些能力的取得和提高必须依靠初中历史教学扎实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得以提高。要通过经常化的教学情境的有效设置,来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要通过阅读分析课文、阅读分析课外历史材料,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归纳历史结论、表达历史观点,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纠错工作,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的基本观点,获取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的基本方法。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减负增效已渐渐渗透到数学教学课堂中。而在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点较多,许多学生因为知识的抽象复杂而感到厌烦。所以一线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等手段摸清学生的兴趣动机,减轻学生的作业量。缓解学生心理负担,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

结合这几年在一线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数学课如何减负增效进行了多年探究,初步总结了几点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初中数学教学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全面发展。

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喜欢数学,第一节课我开门见山的给大家总结了一个口诀“三上二下五个一,想考高分很容易”。口诀具体内容是所谓“三上”就是课堂上的三个一,每节课记一个重要知识点,掌握一个典型例题,弄懂一个课后练习,这三个一写到课堂笔记本上。“二下”就是课下完成一个课后习题,总结一个学习心得,这两个一写到课后作业本上。大家只要按照要求去做数学考试取得高分很容易。每天一下课就交三上作业本,我及时检查批阅,每天下午上课前交二下作业本,下午老师批阅后及时发给大家,反馈学习效果。下午我在把基训的作业认真书写,填空选择题也把解题过程认真书写,大题写出多种解法,以微信形式发给家长,晚上让家长督促检查作业,避免家长不会的尴尬。一开始有点难度,大约一周后就步入正轨。这样做有效打消了家长和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了师生,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学生争先恐后到办公室问题,全班主动学习数学蔚然成风。

二。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减轻作业负担。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合理的教学方式,也就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减轻学生负担,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布置。通过增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制定相关的设计原则:适当增加作业的数量,确保优等生能够学习更多技巧,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中等生保持一定难度和作业量。学困生降低作业难度,控制作业量。确保每一学生都能找到合理的学习方式,获得良好的发展,消除学生在写作业时的疲惫感,能够充分准备下节内容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完《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节后,教师说:“本章研究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对于相交,我们要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对于平行,我们要借助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研究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本章结束后我要布置一些作业巩固知识点。”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不应该盲目布置大量的练习,应该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设计作业分层。一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好奇心较强,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需要琢磨专研的作业,让他们自我探究相交与平行的关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他们对简单作业反复做的枯燥感,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让中等生不要做相交与平行这节难题,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选择基础题和中等题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巩固;还有一些对数学知识学习起来十分吃力的学生,需要遵循深入浅出和减负增效的原则,只需做相交与平行这节作业的基础题,等弄通基础知识再进行题目的加深,慢慢提高写作业的速度。教师注意分层作业的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有目的性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数学知识记忆的加深,让学生收益良多。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降低抽象学习难度,减轻心理负担。

目前,正处于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选取有趣的平台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处于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呈现,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更加直观观察图形的转化,平移,旋转,更好的汲取数学知识,减轻数学的枯燥以及写不出习题的焦虑感,使学习成绩能够有效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看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化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说:“同三角形一样,四边形也是基本的平面图形,而平行四边形是最重要的四边形,同学们先通过多媒体动画形式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画法。”学生看完动画演示后产生了疑问,一位学生说:“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是相等吗?”教师说:“是的,我们通过动画演示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同学们从中还能看出什么?”另一位女同学说:“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大小相等。”教师说:“非常正确,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一位男同学说:“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对于平面上任何一点,都存在一条能将平行四边形平分为面积相等的图形,”教师说:“很好,我们在掌握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在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既方便教学,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教学方案,利用PPT放映使知识点清晰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能力,又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四。加强课堂互动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初中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数学知识过于抽象使学生感到乏味,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容易上下波动。为了转变数学知识抽象复杂的特点,使数学教学效果提高,要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在面对中考压力时,为了减轻学生的焦虑感,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运用情感教育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构建何谐的师生关系,用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负担,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初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居高临下,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减轻学生的交流压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初中教师遵循减负增效的原理并进行灵活运用。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让每一位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筛选整合教学素材,让知识点以更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科学并且合理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减负增效原理,为高效课堂的建立奠定基础。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6

在“双减”、新课标颁布、网课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提质增效、向课堂要效益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网课的原因,我们时常感叹“摸不着”学生,课堂效率低,以往的线下教学的某些做法已经不太合适了。为摆脱困境,我尝试着结合“问题链”教学法来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链”就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某节课、某主题或者是某个活动精心设计成的一组具有一定内在逻辑性和知识结构性的连接成链的问题集合,它由若干主问题和支问题构成。而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问题链教学法,能够活跃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问题链不是一个个问题的简单的累积,问题链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链的设计要有趣味性。由于人的注意力是会有起伏性的,对于青少年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同一件事情上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将问题毫无逻辑地堆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求知欲。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第一课。

根据单元内容及前后单元的联系我们可以把单元大概念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与和平——动荡与重构。这里的资本主义发展实际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而战争与和平——动荡与重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分析完这点后,我们可以先给列举出世界史中已经学习过的重大战争,如布匿战争、斯巴达克起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等,再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课题,设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战争,为什么这场战争称为“世界”大战?破题导入后再引导学生追溯“资本主义发展史”(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进行提问: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这样就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的学习。通过这种问题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然本课的问题链不止这两个问题。

二、问题链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问题链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单元的大概念、单元主题,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偏离主题,偏离课标和教材。在设计时要始终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更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设计。

三、问题链的设计要有价值,有梯度、有层次性。设计问题链时问题不能仅仅是在书本上寻找文字简单呈现而已,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探究性,使教师与学生围绕问题有效互动。将核心问题串起来具体化,从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进行梯度设问,由表及里,由浅人深,才能促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认识的升华。

比如在教授九下《美国内战》一课时,我们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和意义,南北战争的影响定位本课重点。在突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和意义这一重点时,我们出示了四则材料并设计了四个问题:①阅读材料1回答,为什么林肯政府没有在战争一开始就解放黑奴?②阅读材料2回答,《宅地法》是如何体现林肯“拯救联邦”这一目标的?③阅读材料3和材料4回答,《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如何体现林肯政府“拯救联邦”这一目标的?④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两个文件对战局所起的作用。以上四个问题组成一组问题链,层层递进。问题①为问题②③解决做好铺垫,问题②③则是问题①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化。前三个问题的解决让问题④的探究水到渠成,这就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延展了课堂教学的力度。

问题链教学是我们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抓手,可以推动“知识能力型课堂”向“思维成长型课堂”的转变,可以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当然了,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加强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还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并在课后对问题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减负增效”成为教育人士的共同心声。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近年来,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自己的思路与做法简单总结如下:

一。多方激趣,令学生“爱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而只有好学、乐学,才会从思想上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是“减负”之根,否则,让一群十几岁的少年整天面对那一堆陌生的化学符号,无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介绍化学历史,激发学习欲望。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节课,就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的本意是什么吗?”有知识丰富的学生立即回答“瓷器”,就势引导:“是的,在欧洲人眼里,“瓷器”就是“中国”的代称,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古代化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这很好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接下来,为学生放映了一系列我国在化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资料图片,在学生兴致正浓,为我国化学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之时,话锋一转,“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神秘的化学殿堂,来领略一下化学世界的无限风光呢?

2。利用学科特点,灵活设计教法。初中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中,注意把握时机,利用学生这股激情,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在一堂课的开端,通常先演示几个化学小“魔术”,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例如,“烧不着的手帕”,“清水变牛奶”,“美丽的喷泉”等等,当学生观察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时,便因势利导,说明这些“魔术”都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就会了解其中的奥秘。为了保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在教学中还不失时机地加以巩固,根据各章节的特点,穿插一些身边的化学知识或有趣的化学现象,使学生始终如一,兴趣不减。例如,用“自燃”现象解释“鬼火”;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奇观,象“屠狗洞”,“溶洞的形成”。又如,在《拒绝烟草、远离毒品》教学中,除介绍吸烟的危害,还顺便介绍酗酒的危害、甲醇的毒性和毒品的危害等知识,既增进了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3。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高超的授课艺术,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在化学课堂上,永远以最佳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同时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调节课堂的气氛,不时“眉目传情”,做到严而有格、生动活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当个别同学稍微走神时,通常不直接点名批评,而是变化声调,便可引起该同学的注意。学生比较疲倦时,便适时地给他们讲个小笑话,这一点常可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生活上有什么问难也能及时帮他们解决,课上做他们的良师,课后做他们的益友。

二。培养能力,使学生“会学”。“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浩瀚的化学知识海洋,仅靠老师的硬性灌输,学生是接受不了几滴水的,只有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才能避免无谓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消极做法,从时间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这是“减负”之本。

1。让学生会观察。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例如,点燃镁条时,除介绍用到的仪器和药品外,还指导学生着重观察用坩埚钳的夹持方法,镁条点燃前、燃烧时、燃烧后的变化,使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在演示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状态,及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液体颜色、状态的变化,使学生知道怎样观察。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观察什么,不要光顾凑热闹,实验结束了什么也不知道,分不清主次。

2。教学生会实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验能力是化学的特殊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练习实验基本功”时,当学生坐到实验桌前时,都很激动,心中充满了好奇,这些仪器到底有什么用,可以完成哪些实验呢?让我们动手试试吧。我适时加以引导,只有掌握了实验基本功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各种化学实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实验设计等途径,使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得到发展。实验前,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所需的药品仪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理解。在分组实验中,全员参与,由小组长安排两到三名同学负责具体操作,一名同学观察,一名同学记录,使每个同学都有事干,都乐于参与。同时注意对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操作及时予以纠正,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分析不正确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

3。令学生会思维。授课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为学生设疑,尔后解决问题。例如,往长期放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气泡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NaOH的贮存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好的效果。

4。使学生会自学。课前,通常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教材,培养他们认真读书、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还注意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参考资料、工具书或图表的方法,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信息

坚持这样做下来,学生学得轻松又愉快,效果一定非常好,让我们在”减负增效”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吧!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8

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靠无限的延长时间来获得成功是愚昧的,为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教改,减负增效,我们知道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减负增效”,首先从改革课堂教学开始,要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减负的效果,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切实的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减负增效。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创新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的理想课堂,师生应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实现资源共享、行为互动、观念互促、和谐共进。在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摆脱预设教案的束缚、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应该在民主的旗帜下,使课堂始终充盈着人文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会自主建构、学会交流共享。但是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放松更不能演化为放纵,实践中,放松,别忘了明确的要求,到位的指导、适时的“调控”,别让变了味儿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只有致力于营造充分而又合理的放松情境,才会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放开老师的手脚,才能构建轻松、民主教学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的展示欲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方向,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尽力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不同角色;学生则应在“欲罢不能”的参与状态中,主动探索新知、主动与人交流、主动实践操作、主动尝试创新。我们的课堂不能单一传授,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

二、科学设计课堂,提升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保障,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只有向课堂要质量,才能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双减,就需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老师有个通病,就是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感觉自己课堂上讲的少,怕漏掉那个知识点,影响到孩子的成绩,因此,大多数老师都是满堂灌,有的不仅仅自己课堂的40分钟用完,还把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课余时间给占用了,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如果我们能及时优化课堂结构,该讲的详细讲,不重要的就不讲,或者课本上已经有的就不用再讲,要充分相信学生,会的学生,即使你不讲,他们看看课本也会,不会的,即使老师讲两节课,三节课,他还是不会。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简化过程把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在课堂上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回顾,进行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这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双减。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质减负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去设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应该重视导入语的设置。可以创设情境,情景模拟、播放歌曲、播放视频、电影电视剧片段、讲故事、诗词朗诵、有趣的史料、新闻发布会、图片图像等形式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状态。

新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带领全班同学以旅游的形式去学习知识。还可以指定同学扮演记者去采访,从采访过程中获得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情景模拟、说相声快板等。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历史记录片、历史电影电视剧,从而掌握知识。课堂小结可以用三字经、顺口溜、巧妙的思维导图来总结。板书设计要醒目科学,一目了然,画龙点睛来吸引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获得知识。

四、作业布置要精,批改反馈要细

重新审视教学的各环节,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作业,通过聚焦作业研究,分层设计、布置、评价的实践探索。

1、题型全面、合理。初中历史作业的题型应该包括基础的知识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题,拓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力争做到题型全面、合理。

2、精选作业内容,精心选编习题。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弄清楚每道题目的目的性和解答的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根据班级情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题目的难度、数量等方面进行精选,精心选编习题,作业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层次性、延展性、探究性。我们应做到“宁可教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题”,避免简单、低效的重复、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以及超越身心承受力的加班加点上。

3、要分层布置作业,难易适度。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效参与,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区别对待。布置作业的内容尽量做到难易适度,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设计要有梯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作业应因人而异。

五、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第二课堂是老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实践创新探究能力的关键。在历史课中的探究性学习,也正是包含了这种大量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第二课堂,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找课外读物和有关的图文音像资料等,请教老师求助家长,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小论文,以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和见解,从而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探究能力。除此,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发表议论、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实践创新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吸收知识、内化知识为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双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切实贯彻双减思想,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直观,生动,有针对性的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推动双减理念进一步落地落实。力争在新课改和双减政策下,起到增质减负。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在思考与收获中砥砺前行!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9

__大学原副校长__说:“双减”的实质精神,不是被动去减,而是要拓展儿童的心理空间,负担减下来以后,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有更大的心理空间和成长空间。”由此可见,减负的本质是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律性,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对教育教学效果提出提质增效的要求。根据国家和学校双减的要求,结合思政学科的特点,我认为要提升减负的良好效果,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好课,是减负的前提,更是增效提质的保证

要备好一节课,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中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环节。

(1)首先是备学生。通过了解学情,备课时坚持学生会的坚决不讲,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自主解决,重点解决学生的疑惑点、易错点和重难点。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为为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初四学生可参与的集体越来越多,集体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与集体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基本达成,但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定欠缺,因此,本课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作为重难点。

(2)备课标:课标就是中考的风向标,课标中了解、知道、掌握、感受、意识、懂得、正确认识等不同表述对于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备课标就是帮助老师把握知识考查的难度与深度,减去不必要的难题、偏题和怪题,不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

以在集体中成长的课标为例,正确认识要求对于错误的观点进行辨析,以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为主,是考查的重点;主动参加是通过体会班级和学校活动对个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激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落实行动为主;意识与感受:通过感受集体获得的各项荣誉,激发个人集体荣誉感;通过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体会集体生活的幸福与团结协作,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主,在新课学习时已基本形成。

(3)备教材:集体在教材中的编排是三课组成一单元,每课各有侧重,课课之间有交叉有联系,通过细致研究教材,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个人与集体、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五组关系,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对易错易混点进行了区分,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结构清晰明了,学生学起来简单高效。因此,采用大单元的教学思想进行备课,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本身就是减负;深挖并灵活使用教材就是在减负基础上的提质增效,备教材切忌面面俱到,否则会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违背减负的要求。

二、上好课,是减负的关键,更是增效提质的治本之策

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在课堂,让学生把功夫下在课堂上,在学校和课堂上就能够弄懂学好,是减负的关键。

我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当堂检测的十六字教学方针是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了复习巩固,自主学习,当堂检测,释疑解惑的新十六字复习教学法。复习巩固是背诵上节课的重点核心知识,5分钟背诵,5分钟默写;以在集体中成长为例,10分钟自主学习是在五组关系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本,标注答案和自己的疑惑点;6分钟以选择题的形式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当堂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5分钟的释疑解惑,是课堂减负增效的关键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创设情境,将个人与集体的五组关系代入2021年的河南中考题,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在思维、方法方面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上好课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下要完成的作业在课堂完成了,课下负担减少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搭建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简单高效的情境中学习;限时训练使大脑高度紧张,思维专注集中,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提升了。这张照片是今天上午上课时候拍的,持续了两个多背诵默写学生依然很认真很专注,这几张是我们每次背默之后的一些反馈,有奖励也有惩罚,积极的反馈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也是上好课、增强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作业布置,实施分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

“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双减”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要求,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我们组通过作业的优化与分层,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作业优化坚持的总原则是形式多样,量少质高,做一题会一题、会一题还要会一类题,同时争取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课后作业形式一般是每日一题和两周一清,一般以背+写的模式来完成,必要时也会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每日一题可以是课堂上讲过方法和思路需要学生课下自己组织答案的题目,也可以是根据时政热点编写的题目,如濮阳市第八次党代会,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河南重阳奇妙游等等,两周一清是对两周内易错易混和重难点进行再次巩固。如复习生命相关知识时,每日一题、第一次周清、第一次月考三次都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平凡与伟大同一个知识点按照学习、巩固、再强化的作业模式进行了练习,最终达到做一题会一题,会一题再会一类题的目的。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也是如此。课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采用学习、巩固、再强化的作业模式帮助中等学生解决了看到题没思路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了优秀学生的分数,效果与质量明显提高。

作业减负另一个要求是形式要多样化,实践性作业更加符合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作业形式。为增强学生的劳动和责任意识,练习册上有一道写出做菜步骤的题目,在布置书面作业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利在周末为家人做一顿午餐,通过参与实践,学生完成作业得心应手,而且升华了情感,锻炼了能力、省时增效。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减少学生对今后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因此,进行作业分层十分必要。

为了确保分层作业取得实效,首先要对学生层次进行科学划分。划分学生层级不能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需根据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潜能生。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同时所具有的天赋也不一样,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可以把学习目标分成三个等级,优等生培养良好的学科思维,中等生适当提升模仿迁移能力,潜能生保证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在分层目标的基础上,作业要求也要体现层次性,基础好能力强的优等生要求先思考再独立完成,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会分析,善于总结归纳和整理,同时做到要点完整,答题规范,字体工整;能力一般的中等生要求是先保底再提升,做到先模仿再背诵,后独立完成,卷面要求答题基本规范,字体基本工整;对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不设定过高的任务目标,保证不交白卷,直接参考答案,做到答题尽可能规范,字体尽量工整。

作业优化与分层与“减负增效”都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在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与个性化成长时,优化和分层作业启示是为不同的学生“减负增效”。

四、提能力,是减负的目的,更是增效提质的落脚点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作业负担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注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必要时候与学生牵手,牵住学生的疑处、教材的难点和学有困难的学生,在放手与牵手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的关键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往往出现偏激的认识和看法,如对于骑电动车戴头盔的问题,戴头盔是我的自由,有人认为交警处罚多此一举。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骑车戴头盔的问题,结合我校上学放学禁止骑电动车的问题,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骑电动车戴头盔和禁止上放学骑电动车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思考、展示中巩固知识、提升学科思辨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中的对比教学、学习巩固再强化等教学方法都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举一反三,在活学活用的过程中提升迁移应用的能力,实现“双减”的目标。

整合归纳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是我们组最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单元导图,还是专题导图,都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知识的脉络,减轻知识繁琐带来的麻烦与负担。

从细节着手,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减负真正的得到落实,增效提质才能保证。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20__年__月__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双减”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打造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则应该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力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一)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进行教学设计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回归于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在课堂当中才会有更多的话想要说,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魅力,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珍视生命》当中的“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利用,播放了“人们随意践踏草坪,导致小草无法茁壮地成长”以及“猎人随意猎杀野生动物”的视频,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两种方式正确与否?在观看过后,学生的统一回答都是“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以此来将本节课的课题引出来。教师将实际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事例引入到课堂当中,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同时,还能够将本节课的话题进行引出来,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就应该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事物进行挖掘,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应该对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重视,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当中的“青春的情绪”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这四个小组分别代表的是四种不同的情绪,即喜、哀、怒、惧。此游戏以接龙的形式展开,即每组的学生需要将体现本小组所代表的情绪对应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写得最多且最准确的小组视为胜利。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此环节当中,并引导学生对本小组获胜或者失利时的情绪体验展开探讨,促使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热情充分得到激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这使得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善,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在快乐当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发挥,以便于高效课堂能够更为顺利地构建。

教师在课堂当中的讲课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若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此时,教师就应该采用趣味性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便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环节当中。诸如在课堂当中,有的学生昏昏欲睡,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哈佛大学的校训引入到课堂当中,即“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故事、笑话引入到课堂当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转换讲课主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

新教育政策强调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但课文知识点的解释仍旧由教师负责,学生只需理解知识含义即可,这种教学方式与新政策的要求截然不符。初中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展示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机会,指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索过程,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想要构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思路,转换讲课主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让学生负责解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解释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引其探究重点知识,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花费较少时间学习更多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教授《公民的义务》时,教师可将公民享受权利时必须履行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等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索讲课内容。由于初中生参与的讲课活动较少,部分学生在交流中容易出现头脑混乱、语无伦次的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其提供思路,指明这节课的讲课重点,提高学生的互动效率。随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负责讲课。如果出现知识点解释不正确的情况,教师应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重新解释,阐明其正确含义,避免学生出现理解失误的情况。

(四)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升华学生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对教材展开深入的研读,并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切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逐步得到提高,这样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中华一家亲》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将建国70周年阅兵式的几个场景,在多媒体上为学生进行展示,特别是国旗仪仗队的升旗仪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每个学生的内心便会为之激动,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而升华,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内心当中便会有强烈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紧接着,教师再将与本单元有关的其他图片在多媒体上为学生进行呈现,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对合理的情境展开设置,能够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促使学生在众多的信息当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得自身情感得以升华。同时,教师对课堂情境进行创设,还能够使得知识的现实意义有效得以凸显。

初中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使得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双减”政策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减负增效,刚开始误以为仅是一个教学措施而已,没怎么放心上,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最近这两年各级政府都在极力推广减负增效,方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到了不得不做的程度。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作业多,已不堪重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国家下定决心要为学生们减负,减负成了各类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何为减负?刚开始我仅认为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即可,教学工作也按照这个方向去做的。但后来发现学生的成绩不如以前。学生的学业是轻松了,但成绩却下滑了。我方才醒悟,减负的同时,务必要把课堂增效放在首位,也就是在减量的同时,更要提高课堂效率作为它的内驱力。内驱力足了,学生即使学业减少了,也不会退步,反而会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在提高课堂效率,整合教材,优化作业等方面加大力度,去思考,去行动。我想这就是减负增效的真正用意。

思路有了,但如何去做,成了所有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地方的老师都已开始行动起来,也初见成效。对于减负增效,我个人思考过,践行过,也有了一些成果和思考,写下来与各位分享。

看一节课是不是高效,不能仅看课堂氛围。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教学目标已达到,看似很好的一节课。其实好多问题考虑进去之后,会发现一节课有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效课堂需要好的纪律的辅助。现今有不少课堂纪律不太好,教师只顾自己讲课,下面学生却有不少不认真听课,看似教学目标已达到,其实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只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掌控好课堂秩序,是高效课堂的保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高效的前提。教师务必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在有限的时间格内,达到最有效的结果,这或许就是增效的意思所在。

有老师满堂灌,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了没有?没有检测,没有反馈。只要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就可以了,可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没有,不知。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不是高效课堂。课堂上提问学生,也仅是几位学生回答问题,好多学生也兼顾不到。他们学会了吗?不知。这么多问题在这里,怎么算是高效课堂那?设计一些活动,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去,放能发现问题。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都是放到快下课的时候,匆忙让几个学生一回答,就下课了。也不知其他学生会了吗?因此,要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消化,反馈这节课的内容,才能知这节课的效果。教师要在这个地方思考,如何去改善,课堂高效,课下就减少学生学业了。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对教材的有效整合。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要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吃透,然后将相似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并不一定要一页一页去讲课。有效的整合,会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效率。但需要教师课下付出很大的辛苦,去有效整合课本。我个人比较需要整合课本,将类似的内容融合到一起,加上一些精挑细选的习题作为检测,课效有明显。这种整合的方式需要大量的思考,需要下足功夫,比较辛苦。但会提高课堂实效,学生学效也会比较理想,课下的学业也不会太重,

减负增效的效果也会达到。其实减负增效是一个思考的教学过程,它不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内对于教学行为优化的过程。

去年写了一篇关于作业优化的文章。原来的我总以为作业越多越好,学生的作业量到了,成绩自然就好了。但大政策背景下,不让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那就需要思考了,如何改变现状?在尝试的情况下,开始优化作业设计。每节课教授的内容,我都从相关的资料中挑选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检测题,提前打印出来,来检验这节课学生的学效。把单词表中一样词性的单词归纳到一起,让学生记录到单词本上,进行记忆,发现效果不错。学习内容精简化,统一化,学生学起来,很明了,学习效果也好。所有的作业不在量,在质,但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课下付出很多的努力。刚开始比较费神,时间一长我发现很有效果。就坚持了下来,反而课下的练习就减少了很多,但成绩却没有下滑。

不觉间已入冬,寒风刺骨。疫情期间,大街上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期待这场疫情能早日过去,让所有人都回归正常的生活。也希望我们能在教研的路上改革创新,一路艰辛,一路芳华。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落实“双减”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达到压减学生作业的总量和时长、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的。适度适量适合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潜能得到激发。针对物理科目的学习,我的一些减负增效做法:

其一,精准锚定学习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学习耗损。

所有的学习都符合共同的规律——瞄准目标学,才能学得到,才会有提升。也许你会以为,想提升打篮球的水平,只要多打,多比赛就行。其实,职业选手都有严格的赛事安排,还有强制的休息时间。如果一直打比赛,很快会达到一个瓶颈期,水平就是不见长。如何突破瓶颈?有经验的教练会让你“以退为进”——暂时告别赛场,好好研究技术。学习上要有精进,并非一味强制练习,而是讲究精准瞄靶。“精修”中的“精”,意在提醒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此为锚,定点、定量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耗损。类似一个球员,如果“投篮命中率”不高,不必要全面练习,而是瞄准“提升投篮命中率”这一目标,局部精准练习。

例如,当我们学习到热学那一章节,比热容,热值,热效率综合计算部分,一直到中考,都是必考的一个题型,所以我们都是要求每个学生首先记熟练每个公式,然后专题训练,让学生反复上讲台讲解和书写答题训练。确保每个学生过关这个题型,目标明确之后,教师应该瞄准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关键。

其二,必要练习不可缺少,确保学习过程完整。

“双减”之后,害怕认知超载,是否主张“无为”?是否还需强调“练习”?去除练习,就等于剪除了学习的“羽翼”。而练习带来的“负担”感又是真切的。破解的关键在于“必要”二字。

一项针对各领域专家的研究表明,要想在现有的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的分析以及用心的努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式重复。研究人员分析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包括医生、物理学家、艺术家、国际象棋大师等发现,各行业都有自身所需的技能点。所谓“必要”,就是针对这些关键的技能,予以集中练习。在“必要”的区域内练习,既是抵达目标的需要,也是学习必经的过程。除此之外的练习,都需要精简或删除。

例如,物理概念型长句,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背下来甚至默写,对于考试没有特别的意义,需要的是理解,懂得概念的本质,学生理解透彻了,没有超载之下的学习,学习自然减轻了负担。通过大量的事例证明,天赋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是仰仗精准的练习。“双减”实施后,选取并设计“必要”的练习,以尽快达成目标,这才是“减负”的正道。

其三,正确开展学练模式,“减负”更是提高学习能力。

减轻课业负担,教师应该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中发挥主导权。针对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不同指导,对症下药,才能效果明显。

比如我讲解杠杆那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省力与费力杠杆。我让学生讨论见过的剪刀,从物理学的角度,为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设计不同,学生掌握并总结出了不同作用。剪除脚趾甲的剪刀,设计时要加强刀刃的施力程度,加大手柄的使用长度,从而剪断较硬的脚指甲;剪裁布料的,它的水平刀背可以贴在桌面上,而且刀刃长而宽,刀把可以短而小;为儿童设计的,圆形刀头能防止意外戳伤;理发师的剪刀手柄上有个小钩子,能让小拇指抵住,从而进行更精确的操作;用来剪皮肤角质的,长柄短刃的特征非常有利于精确修剪坚硬的角质。

实际上“双减”之后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样、途径丰富,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加强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和重视,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增加对后进生的厚爱,更是增效的体现,这就需要给后进生提供爬山的梯子。

第一方面,知识呈现由浅入深地分层。在学习之始,充分激活学生的旧知识,牵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内驱力。在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指向了学习中的“内驱力”,可以将其理解为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主动性等,这是源自学习者自身的力量,需要激活,放慢脚步,学习这辆车上才能人气爆棚。

第二方面,问题设计按难易层级划分。课堂提问中,可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自由应对型回答,老师问、学生随机答,活跃课堂氛围,让后进生感受到自己学会了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型回答,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共同参与;焦点型的问题,进行探究型回答,可以给建议、给批判,可延伸至课外,可形成课外跨学科整合型的学习项目,时刻让后进生感受到,我是课堂这个家庭很重要的成员。

第三方面,评价据认知水平有所不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激发自我效能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挑战式评价,邀请他们成为教学助理,分享其思考过程,“以兵教兵”;对于处于中游的学生,提出建设性评价,指引他们成长的方向,如:“还可以怎么做”“如何做会更好”。

教育专家们强调:“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教学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做现代科学知识的“消费者”,而是让学生做科学知识的传承者,甚而将来成为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