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1

新课标时代的每位教师都是课标的研究者,主动、细致、热情研究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本次修订将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新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我们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

2022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条中明确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对于这一理念我是感触颇深的:在我周围有许多语文教师还秉承着以前的传统,每学期在学校规定的语文作业之外,让孩子买大量的语文资料,什么同步课课练,单元试卷等等来做,孩子们整天埋头于语文作业中,根本无暇看课外书。我的观点一直就是语文学习第一要务是阅读,读书多的孩子,语文成绩不会差。可能那些做题目的孩子目前语文考试能多考几分,但往后一定没后劲。我从七年级开始,正式要求每个孩子每天总共阅读最少半个小时课外书,我从教20多年从来没让学生买过任何相关语文资料,可是我班孩子的语文成绩也不差。如今看到新课标中的这一条,挺自豪,原来我一直走的路是对的。在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我认识到教学任务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更注重学生的思考、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过去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改变了逐点解析和逐项分析的习惯,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过程,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意在打破一直以来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改变我们教师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教出来的都是书呆子的现状。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应该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新课标点赞!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作为普通的一线的教师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我将紧跟新课标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更好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好好地服务学生,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的理念。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全体教育者掀起了学习热潮,这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做好品质教育的需求,更是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的需求,谋划自己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科教学的指南。作为语文教师,我也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近期又聆听了陈先云的讲座——《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基本认识》,温儒敏的讲座——《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通过学习,不仅明确了今后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更为自己的崇新课堂找到了理论基础。

一是语文教学要加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思想,要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通过以文化人,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精神内涵,通过学科教学优化育人蓝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语文课程的育人的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Www.zuOwEnBa.NET >

正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部编教材,加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思想,要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特别是要结合部编教材中选编的革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语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立足文本,还有走出文本,依托文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旁征博引,尽可能的通过革命英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文质兼美的文章等,塑造学生爱国爱党的美好品质。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要将向上、健康的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有了这样的教育情怀,我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按照相关要求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坚持在继承中变革,在实践中崇新,准确落实语文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很多人都在解读,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老师甚至片面的认为,新课标颁布后,一切都要变革,以前的方式方法、理念等都要重新梳理。其实,产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全面的。当我们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就会发现,新课标并不是全部否定过去,而是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一些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变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正如温儒敏在《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中所讲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过去,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论是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还是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都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作为课程的承担者、实施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实践中崇新,准确落实语文课程理念。

新课标要求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以前的学习目标,现在强调学习任务群,则是更注重了学习目标的有效整合,凸显减负提质。因此,学习任务群就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学习任务群的安排还要注重整体规划,要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部编教材紧扣新课标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特别是在教材内容的选编上,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凸显了学科整合,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要适应这些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相关的课内外内容,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跨学科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新课标及部编教材,还很好的体现了双减精神,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了学习方式变革。语文课程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多读书,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准确领会课标的要旨,结合校情、学情,以及自身的优势,认真研读教材,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的体现语文课程理念。

三是落实双减,任务引导,精读精练,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在明确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以往不同的是围绕语文课程内容明确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具体来讲,共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侧重也不一样。

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研读这些具体要求我们会发现,学习任务群已经为老师们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同一个学习任务群,由于学段的不同,具体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采取的教学方式或侧重点更不一样。特别是课标还给我们明确提出了各学习任务群具体落实的教学提示,这就为语文教师更精准、更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向,也为教师研究教材、确定重点难点、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提供了指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既要关注自己学段教学的要求,更要全面了解各学段的要求,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有连贯性、层次性,才会在教学中,围绕任务群,精读精练,在减负提质上做好文章,摒弃一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表演式教学模式,超学段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拔高性教学,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

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结合学生学段的特点,结合学习任务群,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性的进行引导。要把“用教材教”“学会学习”落到实处,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走路。

总之,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解读与引领,会让我们对语文教学如何教?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也为我们今后高效开启语文教学,根植学生美好品质,提升学生和核心素养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学习是为了提升,提升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工作。让我们始终有思想、有方向、有灵魂的教学,一定会让语文教学更美。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之“课程性质”

语文这里应该就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而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地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在运用方面的表现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的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课程。

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既有其工具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不能单纯的将语文课程归结于其中一个方面,也不能说某一方面重或轻。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具体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学讲普通话,热爱普通话,学写规范字,热爱中国书法。如何理解“真实的语言情境”,所谓真实的语言情境,是让其真实化,就像小说的真实感一样,这应该是我们平时在语言运用中的真实。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是一个高阶思维能力的表现,而这种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又需要一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底蕴”这个词我们一般可以用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和一个家庭,我们经常会说某某地方有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体到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形成,语文课程确实具有其它任何一个课程不能代替的作用。我们一般讲文化底蕴,主要是指这个人对文化的认同,知识的丰富,精神品质的高尚等综合文化能力的表现,而这种能力的表现主要由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读过几本书,也没有写出一篇有点深度的文章,说话更是低俗不堪,那不仅不能说有文化底蕴,连“有文化”就不能说。

语文课程承担着为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承担着学生终身发展的任务,这一点不为过。语文课程还承担着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语文课程本的知识面广,内容复杂,沉淀时间要求久远,因此,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慢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慢的过程,今天很多关于“快”的学习方式大多不适合语文课程的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之“课程理念”

我们经常讲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科目根据时代的需求都会有不同的课程理念。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每条用一对关联词串联起来,分别是:立足……充分;构建……注重;突出……加强;增强……促进;倡导……重视。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新时代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落实育人功能,主线是语文实践活动,而语文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语文课程的育人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全体学生是底线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程育人不能只面对少数学生,或者是让一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语文课程的教育。突出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里的“初步”是一个质的要求,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只是初步掌握,这同时也体现我们的评价标准。要求省事吸引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优秀文化成果的范围非常广泛,语文教师自己应该先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这里包括世界外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我们吸引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二、构建语文学生任务群,注重课程内容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与其它学生特别是理科的内容相比,语文课程的内在逻辑性显得更复杂,语文是母语教学,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母语积累经验,各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学前接受的语言文字运用经历各不相同。如第一学段一年级的孩子,我们面对的既不是一张白字,同时又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初学者,如何了解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生理和心理准备,对于第一学段的语文老师来说非常重要。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既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如何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每一个阶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是呈螺旋似逐渐上升的。新课标从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学业质量三个方面来对分学段进行了要求。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的主要阵地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和整合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时代性,这是从课程内容本身来说的,同时从质的方面来说,应突出典范性,即文质兼美,这些作品应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及其它学科联系起来,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课程实施的设置更多的应该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一改过去只做题不读书,只背书不读书,只考试,不实践的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课程实施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也符合第一条的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都各有差异,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多阅读的方式提高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过去我们的评价大都关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或者说过程性评价在激发学生主动性方面做得不够,过程性评价没有取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倡导评价过程的过程性和整体性,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如要求一二年级学生不应采取纸质评价的方式就是根据第一学段孩子的特点来设计的。评价应该多元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如有的学生可能口语表达不太好,但写作能力很强,一些学生可能做题不行,但古诗的背诵很好,因此,评价还应该要尽量的综合性,尽量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依据课程理念来设计自己的语文教学,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以课程理念为基础,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但必须符合课程理念的整体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之“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的要求比较广泛,主要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要学习内容,如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等。关键能力,作为语文这门课程,其基础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为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语文课程的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部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就应该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肯定,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中华优秀文化并积极践行。

二、语言运用

语言课程的基础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认识规律出发,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基础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情感。

三、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只要是正常人,他的思维总是与语言相联系,他要借助语言来思考,并依靠语言来表达,因此,正常人的思维是语言水平的思维,他的思维发展也总是与语言的发展相联系的。

语文科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获得思维的工具并使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语文课程应该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而那些机械的、重复的训练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反可能会阻碍和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审美创造

这里包括两层含义,即发现美和创造美,首先是发现美,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去发现美和感受美。以阅读教学为例,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升华到热爱语言文字,那么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就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第二层意思是创造美。语文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鼓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的方式很多,如摄影、绘画、音乐、雕塑等都可以创造美,而回到语文课程,创造美可能更多的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具体就是各种文学作品,当然还有书法、戏剧等也是语文课程创造美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因此,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能割裂开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有一种整体的核心素养观。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4

暑假伊始,商洛市小学邢鹏小语工作坊开展了研读新课标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的研修活动。于是,趁着假期,我也静下心来用心研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读着新课标,再对比以前的版本,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

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我想浅谈自己在研读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四、注重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

所幸,我能趁着学习的契机,借着工作坊的东风,在名师引领之下,学习新课标,亦是踩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与各种新鲜理念并轨。所以,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自我洗礼。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5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开头就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问题带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赞许的手势、表扬的话语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之转化为强烈进取的学习动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如不会利用时间就难于捕捉到那些闪光的东西。本次培训学习,给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有充裕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教师回顾反思的平台,知得失,识是非,又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将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落实好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6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师生关系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教师职业具有创造性,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而且教学情境往往是难以控制的。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教的方式转变,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提倡“以学论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未知欲;能否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

4。交往状态:回答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5。思维状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争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思考或创意。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改变教学方式和

改变以往讲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体现了对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运用观察法,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并让学生充分进行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小组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充分注重促进学生他体对知识的建构。当在交流的时候遇到学生欲言又止的情况时,要鼓励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她的回答进行肯定的评价,要注重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四、转变教学理念

1、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2、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一线教师不仅负责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落实,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五、增强作业设计的生活性

作业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的活,“教育要服务于生活”。语教学从根本上是与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学习与现实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教学与社会活的纽带,让作业活化,社会化。

以观察生活为主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如教学《爬天都峰》时,文中对小作者攀爬天都峰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一样……”作者把“我”比作“小猴子”,体现了孩子的活泼及机敏。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观察生活中老年人爬山时的动作,试着补写老爷爷是如何爬天都峰的。学生对此项作业兴趣盎然,留心观察生活中老年人的动作,并和孩子的动作进行了区别,写出的小练笔真实具体,富有生活气息。例如有的同学写到:老爷爷深吸一口气向峰顶爬去,左手柱着一根手杖,右手拉着铁链,每爬几个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再接着往上爬……”。这样的作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会观察生活的孩子,是充满幸福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身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而孩子们一旦有了这种观察能力,如何再上一层楼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套良性循环。

结语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名师引领有方,聚火散星耀华章。在此次线上学习活动中,名师专家们以深厚的学识给我们带来了真知灼见,精彩绝伦;工作室学员们用心倾听学习、写下一页页心得,满载而归。如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推进,让我们跟随名师的脚步,继续奋进前行!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7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变革。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以下规定:

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

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中我也深深感到识字写字的重要性,它是学好课文和课外阅读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与社会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特别提出了对书写姿势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三、坚持“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后,让我明白在教学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就我教学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说一旦养成对他们终生受益。

五、注重评价和交流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习是无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篇8

听了荣维东教授的报告,我作为一个教龄30年的老教师,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更好的转变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格外应引起注意的是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拓展,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结合阅读、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文学习实践。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2。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3。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和主要载体。

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

4。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5。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标准。

以前语文主要考什么,分段性比较模糊,以后会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明确学生每个年段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过程评价中给出明确的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中对”阅读与积累”有了明确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意味着以后的语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试卷会越来越科学、量化,需要学生掌握新的出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