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方案。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气氛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开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开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开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防止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到达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到达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局部地方,进行投掷工程教学很难开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通过对“2022年版新课标内容结构化分析”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马教授提出的主题结构化整合具有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保持学科本质。新课标中内容结构化是适应教学背景的改革,具有重大价值,这样的内容结构化也更突显了内容的关联,有助知识方法的迁移,更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同时课程内容结构化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研究空间。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此次培训学习,收获颇丰,期待将培训学习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它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数学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例如:数学学科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如何才算具有了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判定学生是“会用”了,能够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中的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会”了?这就既需要有课程目标的总体指向,需要内容的选择、组织,还需要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部分中,做具体的描述,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语词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让课标使用者感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通过马云鹏教授对新课程标准内容结构化的解读,使我对新旧课标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意识到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结构化和“大单元”整体型教学的势在必行。以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促进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形成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核心素养的连贯流程。为我们如何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宽阔的思路:设计单元教学要以单元为形,学科本质为魂,确定单元关键内容,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

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

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从“顶层设计”到“上层建筑”,史宁中教授详细介绍了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四基、四能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着重讲解新课标的变化部分并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教学建议。

数学是有系统性的,通过讲座,我认识到小学数学的部分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还缺乏一致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完善。同时新课标也注重了小学阶段数学抽象逻辑的培养,引入了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的思想雏形,例如尺规作图、等号传递性质等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对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所以前言部分相较2011年课程标准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放在首位更加强调育人的总要求,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同时,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新课标由原来的艺术独立学科标准,变成了艺术课程标准,从单一走向整体,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将培养目标设定的更加明确。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信挑战,所以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一、坚持目标导向

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三、坚持创新导向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

第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业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

第三、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着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第四、加强学段衔接

主张艺术实践,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五、细化实施要求

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化,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标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更是贯彻了“以美育人”的总方针,突出了课程综合,以学科为主体,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到正确的艺术方面的学习,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解读,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航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并研读新《课标》的新变化,让教育教学更有品质。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读新《课标》会发现,本次修订的各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这种具体化的改进与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也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彰显学科融合,有利于助推学生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这既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于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别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的课程优化设计,对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教师的大教学观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学校或每一位教育者,都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有幸跟着史宁中教授学习了“小学数学2022年新课标”,主要思考:在我们的课堂如何实施呢?1。课标提出的“教学一体化”,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学校教学改革重点。2。教学设计,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问题。从而让课堂能够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