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

外婆看向我,轻叹道:“传承。”

——题记

凄冷的月光洒在家门前的石头小道上,若隐若现的星辰指引着人们归去的路。我趴在房前的窗台上,百无聊赖地望着天空。

已是深夜。家里人早早地入睡,我也并非不想去睡觉只是肚子里空空的,缺少些什么。走向厨房,那儿什么也没有,只剩一碗凉了的海蛎汤,压着一张小纸条。并没有留意上头写了什么,我关注更多的是厨房里有没有其他食物。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除了几瓶醋和酱油外,别无他物。而这碗海蛎汤,则是我晚上剩下不喝的。也正是因为这碗海蛎汤,我夜不能眠。

轻叹口气,我再次望向那若隐若现的星空,出了神……

在我的家乡,孩子们十六岁时大都会举行成人礼。人们请客吃饭,庆祝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也许每个家庭的庆祝方式都有不同,但最后一个环节却是不变的——喝下这一碗海蛎汤,也只有喝下它,才算真的成人。可惜的是,我见过的不少孩子,就在这最后一个环节里,异常艰辛。我质疑他们是否真的长大,在面前这碗只由水、盐、海蛎组成的汤,一直迟迟不能下口。就在全场人的注视下,他拿起勺子,再放下;又拿起,却再放下。我曾有过同情他,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什么吃的没有?却为何非要喝下这碗海蛎汤?闭上眼睛,但见外婆看向我,轻叹道:“传承。”

海蛎这东西,入口便在舌尖顺滑;将它咬下,第一感觉也并非甘甜。略微酸酸,夹杂着几丝苦味在其中。只有咽下后才会透露出几丝甘甜,因此我是不大喜欢吃海蛎的。这个先苦后甜的东西,尝起来黏黏糊糊,小孩子大都也不喜欢。却又必须要尝下,就在这成人礼的时候,那象征了你是否长大。

这个夜晚,当我第无数次问向外婆,我们为何要喝这碗海蛎汤,外婆轻叹:“传承。”

逐渐的,我从幻梦中醒来。但也当我清醒过来时,桌前的海蛎汤已经变成了空碗。回忆起了喝它的感受来,其实海蛎汤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喝,只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罢了。但又或许,人在饿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我思考着他们为何要逼我们喝下这碗海蛎汤,在月光泼洒的石头小道上,在天空若隐若现的星辰,在我房前的窗台上,我拾起了压在碗下的纸条——

“孩子,在奶奶生活的那个年代,就在这海边的小渔村,并没有什么东西吃。我们也就只能靠海蛎度日。这碗海蛎汤,是我们艰难人生的象征,是整个村里意志的显示。”那一刻,几滴泪珠划过了我的眼帘。是啊,这份意志,这百味人生,谁能忘记呢?这碗汤后来一直提示着我,生命就和汤里的海蛎一样,先苦,后甜。

凄冷的月光从厨房的窗边闪烁来,我轻叹道:“传承。”再次忘向凄冷的月光。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2

“青年精神”是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翻开漫漫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坚定的中国青年,他们用脊梁撑起了祖国的万里河山。

江山依旧,英雄犹在

谨一杯温酒敬江山,敬你风流潇洒骨。曾记否,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年华正茂,挥斥方遒。他目睹同侪一个个戮命喋血,希望渺茫,低头似乎比抗争容易,只是为民族、为道义,又怎能为人掣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迫害,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留下,用血泪唤起人们心中的改革信念;曾记否,鉴湖女侠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身为女子的她,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毅然冲破藩篱,向封建思想亮出锋芒,朝中国的封建制度开炮。

不忘历史阴霾,你我瞳中皆有民族的血泪与不朽,吾辈亦当自省。

以己之光,烛照中国

谨一腔热血报国家,报我千家万灯火,冀以荧烛微光,增辉日月,为国之新秀。君可见,华为高管,中山大学博士的韦慧晓,坚持走出舒适圈,为我国国防事业不懈地行走奋斗,在风浪中发誓保家护航。凌晨一点的微光,照亮的是她梦想的剪影,清晨出操的身姿,装点的是她奋斗的星光;君可见,美国麻省理工高材生曹原,染指流年,不负韶光,心系祖国便毅然回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虽赋有“天才”称号,仍积极奋发选择在创新路上踽踽独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不忘时代初心,你我心中皆有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吾辈亦当自强。

扬帆起航,兴国安邦

谨一曲赞歌赠祖国,敬你辉煌屹东方。巨龙腾啸,寰宇为震,流光一瞬,华表千年,科技如云,助力中华。江山代代人才出,为国争光沥心血。君可见,“5G时代”成功问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积极开展;高铁作为中国名片踏上新征程,并以中国速度领跑全球……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进步,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新。如今华夏,展万千壮美画卷,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踏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膺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书写着俯仰天愧的报国华章,看未来,风光霁月,锦锈中华,这盛世如我们所愿。

不忘前路光明,你我创未来锦锈河图,吾辈亦当自信。

自省,自强,自信——这便是青年精神。邦国之兴起,成于时代青年。生逢盛世中华,青年精神当存于心,发于行,有“斯为泰山而不骄”之质,兼持赤子之心,胸怀青云之志,传承青年精神,共筑祖国辉煌。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3

一部仅有4分钟的短片在美国纽约的繁华街头循环播放了数万遍。

片中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年轻女孩,咿呀着唱着昆曲。意外的走红并未让她恃宠而骄,反而,她选择继续将昆曲唱下去。而她,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们很平凡,普通,没有太出众的外貌,没有不平凡的经历;但他们也高尚、伟大,不论有着怎样的职业,怎样的生活,他们都秉承着一个信念——传承。

或许传承手中的手艺,或许传承传统的艺术,于我而言,他们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因为他们传承的东西,极不起眼却又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光彩,那种光彩是人们目光所不及的。

曾有多少次无限的感慨:那些传统的文明都去哪儿了?又该何处去寻呢?现代科技迅猛地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也丢失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现在的城市中,可还有过铁匠铺?现在的街头巷尾,可还传来阵阵吆喝?现在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听一听戏曲呢?怕是极少,甚至没有了吧。是的,工厂林立,谁还愿去大汗淋漓打一块铁,卖一次手艺?店铺四起,网络购物都如此发达,那些吆喝还有何用?人们有那么多的电视剧、电影可以看,为何要去听那枯燥乏味还听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的戏曲呢?每每这么想起,都会一笑,笑那些愚昧、落后、俗不可耐的老东西,会禁不住赞叹现代社会的美好。可云淡风轻地笑着时,心中却无故添了一笔沉重,这沉重为何?

我细细地思索着,渴望得到答案。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还有中国,除了中国,其他的文明已消失殆尽,而幸运的,中国的文化传承至今,只有中国的文化传承至今。那可是五千年辉煌而灿烂的文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次花开花败?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脉脉相承,都只是为了传承!那是五千年的沉淀,是祖祖辈辈的辛勤智慧与血汗,那是中国的文化,文化的精粹,精粹的沉淀,那是整个民族的精神!

我心潮澎拜。我仿佛立在了纽约的街头,看着那热闹繁华的街头那巨大的银幕上,一个中国女孩唱着昆曲,告诉世人:这是中华的文化,我要将它传承!直至地老天荒,永不停息!

我终于明白那沉重之感由何而来,那是一种怅惘,是为消逝的文化而由心底而发的悲凉。不过我觉得庆幸,至少文化还未完全消逝,我们不能阻止现代化的发展,但我们能醒悟过来,用特别的方式去传承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向她学习,向他们学习,向传承者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拂去那渐渐掩上的灰尘,让它的光辉普照大地,让世人为之惊叹!

我要向传承者学习。

开始,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传承。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4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手捧一本好书,任思绪畅游其中。千年的兼葭,散发着晚香。细品着《雷锋的故事》,雷锋的事迹在脑海中来回穿梭,于心湖荡起层层涟漪。

1915年5月,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雷锋叔叔走在泥泞的路上,看见一位大娘,她衣衫单薄,背着女儿艰难地走着,女孩儿脸颊通红,冻得在大娘的背上直打颤。雷锋的心中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人民的困难就是他的困难。雷锋快步走上前去,帮助大娘背起女孩,一步一步送她们母女俩回了家。泥路上的脚印深深印在大娘心里,也永驻我们心中。雷锋叔叔的好事做了一箩筐:他为山区捐款献爱心,帮战友补被子,协助炊事班洗菜,在列车上为乘客服务,帮助战友乔安山识字……雷锋叔叔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起。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渺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岗位?”雷锋叔叔是一滴微小的水滴,他身边的土地,无一寸不被滋润。雷锋叔叔是一线微弱的光,它照亮了人们心底的黑暗。雷锋叔叔是一颗渺小的螺丝钉,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为党服务。他的高尚理想,信念,道德与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雷锋叔叔的精神,是经久不息,代代传承的。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如雷锋叔叔一般的人。山洪咆哮时,一个个消防员用他们钢铁般的身躯,在洪水中日夜坚守,他们的心里是雷锋叔叔忠于职守的精神。2020年武汉的冬天里,“最美逆行者”们斩断青丝,在病床前,防护服下挥汗如雨,在死神面前展开生死较量,她们的心里是雷锋舍己为人的精神。

学习雷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做的是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为留守儿童捐一本有趣的书,捐的是雷锋叔叔充满爱心的精神。在汽车上为老人让个座,让的是雷锋叔叔热心善良的精神。在家里,帮年迈的奶奶夹一点可口的饭菜,夹的是雷锋叔叔尊老爱幼的精神。不铺张浪费,吃净饭菜是雷锋叔叔勤俭节约的精神。刻苦学习,一张张满分的试卷是雷锋叔叔勤奋好学的精神……这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是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

雷锋叔叔的优良品质,是一颗金子,在党的光辉下,璀璨夺目,在我们的心里永垂不朽,在历史的长河中渊远流长。雷锋精神,铭记我心。我爱我的党,我爱我的国,我爱我国人民。我要始终保持雷锋叔叔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5

“成功喽!成功喽!”望着辛辛苦苦刻出来的“福”字,我不禁欢呼起来,满满都是成就感。

这事要从那次妈妈去了城隍庙游玩说起——

那天,来到城隍面,人山人海。猛然间,一位老艺人进入我的视野,定睛一看。老爷爷在表演刻纸,一张普通的红纸,在他的手上,用剪刀上下穿梭,左左右右几个来回,一张精美的刻纸,便应运而生。看着这张精美的刻纸久久不舍得放开,便央求妈妈买了回去。

老艺人,那变戏法一样的手艺,令我羡慕不已,我希望自己也能学会剪纸,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知女莫若母”妈妈看出来我的心思,于是在网上购买了刻纸的工具。我兴奋得想一飞冲天。

好多图样啊,我左看看右瞧瞧都十分喜欢,挑来选去最后决定先刻“福”字,别看“福”只是一个字,里面有许多复杂的花纹十分精致,我急不可待操作起来。

刻纸是一种具有独特镂空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非常简单好看,不需要很多技巧,但,是一项需要细致和耐心的手艺活。开始起刀时,我十分紧张手也微微颤抖,用了好大劲才克制住,在我小心翼翼地操作下,刻地很顺利,刻出好多月牙形、圆弧、芝麻型……一朵朵截然不同的花朵在我手底显现,我心里美滋滋的。

但是时间一长渐渐失去耐心,手也开始发酸,手一滑,悲剧发生了,我手中那杆莹白色刻刀刀头在纸上划出了长长一道痕迹,我一下愣住,好好的一副作品眼看就毁掉了,好心痛啊!妈妈看我愣坐着,过来瞧了瞧,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刻纸看着简单其实很繁琐,入门容易学精较难,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需要谨慎仔细的手艺活,现在这点刻坏了不要紧,还可以弥补,你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心虚地点点头。

晚上,我收起了看动画片的心思,上网查了下刻纸方面的知识:原来刻纸来源于剪纸,而剪纸的历史悠久起源于汉朝,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剪纸进入城市后,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也就是我现在学的刻纸……

回到书桌前,我吸取之前的教训,从图样内线一段开始刻起,另一只手按住纸,防止变形,慢慢的小心翼翼的刻着,一分钟两分钟……当我刻完抬起头才发现已经过去大半天了。扭扭酸疼的脖子,大大得送出一口气,忍不住欢呼起来:我终于完成了!

满满成就感充满了我的内心,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就和“刻纸”一样:都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体会。

刻纸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现在已被列为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对象,我要用心去学,用心去剪,做好剪纸传承的接班人。

我喜欢刻纸,我希望大家都喜欢刻纸!我要成为一名刻纸的非遗传承人。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如一条长长的血线,逾越千年长河,将神州儿女紧紧相牵。华夏文明浩浩汤汤越千载,在代代传承的接力下,文明不曾偃息,此刻正亟待我辈之滋养,让文化的血脉于茫茫长史中簇起火光。故,青年如我辈,应让文化引领风尚,令时代丰盈经典。

身体力行,方可燃明燎原的文化之火。

《说文》有言:“传,从人,专声。”诚如斯言,自禹铸九鼎,浸润礼乐春秋,中华文化经千秋沉岁的熔铸,已然化作日常生活的底色。古贤倾尽心志而淬炼出的文化底蕴,更需我们以温暖的人文温度呵护。恰如故宫“掌门人”单霁翔,磨破了二十双布鞋,对故宫进行了实地的勘察,百万量级的藏品他可以精确到个位。以真情唤醒故宫的时代新活力,使古物不再尘封,令历史不再褪色,单院长用苦行僧一般的执着与耕耘,续诉着华夏千年传奇。文化,为人化成。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只有人真正站于传统上,方可长延华夏文脉,传递延绵了千百年的人文温度。

积极创新,方可谱写时代的文化新章。

“文化,根本没有固有这回事,它绝不是一副死的挂在墙上的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抹。”恰如龙应台所说,文化如三月阳春,鼎故革新,多元化地呈现自身的魅力。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国家宝藏》,文化正以新时代的方式渗透入日常生活中。现代化科技与古典文化的碰撞,将千年时光滋润而成的文化甘露洒向大众,让“旧时谢王堂前燕”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有根源,但绝不是在原地不动的古树,它随着历史长河一并奔流,永远充满着蓬勃的活力,生生不息。走在文化创新的这条道路上,虽有艰难坎坷,但仍要越过万丘,让文化之火长燃不熄,在古老的文化中开出明媚的新花。

不屈不卑,方可熔铸不倒的文化长城。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自每一个人心下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中汲取向上的养分。常有人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自己的文字和历史。中华文化,涤过五千年的长河,秉“有容乃大”之念,延绵流传至今,但包容绝不意味软弱与退让。中华文化软输出的背后是十四亿华夏儿女挺直而立的傲骨脊梁。中西方文化,或交流互融,各取其长、或各美其美,彼此欣赏,而绝不应与一踩一捧间诠释傲慢与偏见。中华儿女应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惧欧风美雨,能让当代中国更有底气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文化的传承是和谐社会的运转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望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感文化之风,山高水长!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7

行走在繁华的城中,街上的店铺鳞次栉比。我看到其中的张一元、吴裕泰老字号,店外也散发着阵阵茶香,回想起我与中国茶文化的故事……

初次与茶相遇,是在祖父的小屋中。

那是一个冬日,温和的暖阳照的人心里也温暖,天上的薄云挡不住纯洁而明亮的日光。我来到祖父的小屋,祖父迎接我进去。他的房间被照耀成一个明亮的世界。他站在一片明亮中,为我倒了一杯热茶,我连忙端来道谢。我用手捂着茶杯,倍感温暖。阵阵冒出的温热而芳香的蒸气,熏得我舒适无比。我轻轻地吹了一吹,嘴在杯沿抿了一口,醇香温热的茶水,让我在冬日中也不感寒冷。我好奇地问祖父:“祖父,这就是茶吗?我还是第一次喝。”祖父自己也拿了一只茶杯,自斟自饮,说:“是啊,我沏的茶香吧!”我点点头,又问:“是啊,可为什么品完一口之后舌底发苦呢?”祖父严肃的说:“中国人要喝茶绝没有忍不了这口苦的。没有点吃苦的精神,哪能尝到那一口香甜?这是中国人的精神韧性。”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原来茶中能品出民族的气节啊!这是我们后辈务必要传承的。

再次与茶相遇,是在学校的图书馆中。

我在校图书馆中缓缓搜寻什么,却不想与茶圣陆羽编写的《茶经》相遇。在茫茫书海中,我寻到了你是一种缘分吧!我立刻借下它带给祖父。

我告诉祖父,我要亲手为他沏一杯香茶。他笑了笑,在房间里读《茶经》等我。我按照茶圣陆羽的方法采水,煎水,选茶,闷茶。大功告成后,小心翼翼地为祖父提来一壶茶,缓缓地酙出了一杯。我双手端着茶杯,恭敬地献给祖父,说:“祖父,这是我亲手为您沏的热茶。希望您能带我继续探索茶文化!”祖父欣喜地接过,说:“好孙儿,你知道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特别爱饮茶。他说茶中蕴藏着孝道的思想,因此他每天都给父母敬茶。你也是效仿古人了!”我也笑了笑,又问:“为什么您每次喝茶都这么庄重而缓慢呢?”祖父说:“茶道中又融合了古代道家‘平心静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人饮茶饮的是‘静气’。你可要懂啊,孩子!你们是中国的新生代,务必要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传承下去!”我挺起胸脯保证:“一定的!”

我给自己也倒了一杯茶。望着水中如鱼儿般游荡的茶叶,感叹:“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传承的任务就落在我肩头上!”父亲走来说:“儿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远远不止于此,还有年文化、家风文化、民族情怀等等,他们都等着你揭开面纱、尽心传承!”

而现在,我养成每日饮茶的习惯了。我时常感悟,这一杯茶,竟能容纳下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我去探索与传承!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8

“爸爸,怎么来理解孝德啊?你总是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家最大的传统美德,你给我讲讲呗”!上完国学孝道之后,一回到家我就急急地跑到爸爸面前说。

爸爸拉着我的手坐在我的身边,和蔼地说:“孝是中国文化的根核所在,是人伦道德的基础,教化的起点。在你和姐姐很小的时候,我和妈妈就给你们灌输了心生孝的思想,是因为我们家有尊崇孝道的传统。”

随着爸爸娓娓道来,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以孝立家的中国家庭的厚重传承。

我的曾祖父是国民党的旧军官,曾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曾祖母是一位非常传统的民国大家闺秀,在爷爷还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爸爸说,孝不能仅仅限于物质的“孝养”,更要做到精神上的“孝敬”。曾祖母的精神一直在我们家传承,从曾祖母传给爷爷再传给了爸爸后到姐姐和我。

曾祖母特别崇尚读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大爷爷第一次返乡,到曾祖母墓前含泪回忆其母亲病重弥留之际时,拉着他的手用贵州方言嘱咐“要读书”的情景。大爷爷说他将这三个字刻在自己的心里,1949年他只身来到台湾,孤苦伶仃却不忘读书,考上了台湾成功大学并留美获得硕士。毕业后回台湾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其儿子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在国外创业。

“要读书”的祖训是我们家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准则,是孝道里报答先祖的具体体现。我的爷爷在特殊年代,在老爷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困难情况下刻苦学习,立志报考医学院(后因家境贫寒改报免费的东北师范大学就读),叔爷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完成了爷爷“以医天下人医母亲病殒之殇”的心愿(爸爸语)。

爸爸一代也立志读书。大伯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进修到博士学位,我爸爸也毕业于重庆大学。

我们家的祖训“要读书”是以孝德相传,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魅力所在,所以能够一直传承下来。我的姐姐刚过17岁就考入东南大学,相信我也能。

曾祖母还有很多源于血缘亲情的传家祖训:“家和万事兴”、“孝友之家有余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义德畅行,有道天下”、“天道酬勤”等等。我家就将祖训大字装裱在客厅墙上。家里几代人因对先人精神上的”孝敬”而获益匪浅。

孔子把孝的内容归纳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传承数千年,立于德之首,相传于父母言传身教。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因孝而忠,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静静地听着爸爸的讲述,我能感受到爸爸大手拉着我的小手时的血脉相连,传承在流淌,心儿在燃烧:我要用我的行动传承家族孝道,报答父母,报效国家!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9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国是大的家,家是最小国”,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组成部分,承担着构建一个国家的基石作用。家风更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是一个个家族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过“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组成部分”,可见良好的家风对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作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诸葛亮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一粥一饭,当思之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对朱氏后人的深切告诫。时移世易,但无论过去几百、几千年,这些先贤的优良家风还在代代相传。

作为现代社会家庭的一份子,我的家里一直贯彻勤俭节约的家风传统,孩提时代,父母就一遍遍的教我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更是把这句诗句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吃饭吃多少盛多少,掉在桌上的米粒要捡起来吃掉,外出吃饭要践行“光盘行动”,吃不了的饭菜要打包回家。”这些都是在我日常生活中一直在做得事情。

饮食上的节约只是日常节约中的一部分,在洗脸刷牙、打扫卫生时,父母也要求我节约每一滴水。常常给我讲水是生命之源,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饮水有多么的缺乏,别说洗澡,就连日常饮用水都是十分困难的,南水北调虽然解决很大一部分缺水的情况,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区面临缺水困境。在日常用电过程中,也是要求我随手关灯,不浪费一度电。我们家就是这样无论在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都会要求我不铺张、不浪费。

有人会问: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绝大多是中国人已经彻底摆脱贫困,物质也极大丰富了,还有必要这样苛求自己,有必要继续几多年前的勤俭的习惯么?有,当然有!当今的不愁吃、不愁喝的美好生活,是经过千千万万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长津湖上一把雪一把炒面换来的,是经过冰冻和烈火换来的。我们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时,怎能用铺张浪费去祭奠为我们这一代英勇付出的先烈们,怎能告慰为保卫我们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也有人说:你节约的那点东西够干什么的?殊不知积沙成塔,如果每日节约一点,累积起来将会是巨大的社会财富,能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爷爷说“我的毕生梦想,就是让全世界的人们远离饥饿”,是啊,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人吃不饱饭,用不了电,喝不上水,海地地区的很多人甚至还在吃土,袁隆平爷爷秉持梦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接过先贤、先烈们的接力棒,将勤俭节约的美德继续发扬,代代传承。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0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都不会忘记老家那间写满故事的老屋,它像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立在岁月的长河中,鲜活在我的心里,用它的质朴与纯粹,告诉我亲情的美好,告诉我劳动的价值,告诉我传承的意义。

每到假期,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回乡下爷爷奶奶家,我很自豪,我有“老家”可回。乡下有两座房子,一座是4层的楼房,敞亮舒适,雪白的墙壁,床软软的,闪闪发亮的地板瓷砖,宽敞的阳台充满阳光。另一座是老屋,土墙青瓦,杉木门窗,每打开一扇绽着深深浅浅的裂缝的门都“吱——嘎”一声响。两座房子都充满着温情,尤其是老屋,每一面墙,每一扇窗,每一个摆件,每一处角落似乎都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太奶奶说,老屋“老”了:鱼鳞瓦沟里长满了青苔,黄泥墙壁也纷纷脱落……但是,她在这座屋子里生活了一辈子,离不开它了。老屋是她和太爷爷年轻时的杰作,赤日炎炎下挥锄破土,披星戴月中运作土石,皑皑寒冬里上梁盖瓦。在这座屋子里不仅是子子孙孙的繁衍,更是劳作精神的代代传承。

爷爷说,老屋承载着他满满的回忆,满满的爱。他在这儿度过了无尽的欢乐的童年。而后在这儿生儿育女,大半辈子在这儿辛苦劳作。爷爷年轻时是个木匠,屋子里不是那么“老”的家具都是爷爷一锤一钉做成了,每次爷爷自豪地谈起自己的手艺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条长凳、一把刨子,长满老茧的那双手一推一拉,层层叠叠蓬松的刨花从刨子和长凳的两侧纷纷洒落……

老屋里有一间房,那扇门常年紧闭着,我很好奇,里面装着什么呢?这次回家,奶奶说要给老屋大扫除,我终于走了进去。一张枣红色的雕花床静卧在墙角,是太奶奶的婚床吧?各式各样的锄、镰、镐、刨子、簸箕,是爷爷的劳动工具吧?还有两个大大的瓮装着自酿的陈年米酒……奶奶说,这些都是爷爷的宝贝,盖了新房,这些东西一个也舍不得扔,哪怕以后再也用不着了。掸了灰尘、清了蜘蛛网,扫了地板,我拿起抹布轻轻地擦拭着这张古老的雕花床,它摇曳着岁月的芬芳,见证了一代人从青丝到白发。打扫完屋子,扛一把锄头和爷爷一起到屋后的菜园子里除草。我学着爷爷一手按住锄头下端,一手稳住上端,本想着无数的杂草在锄头的利齿旁倒下,可是,我连抡起锄头都费劲,我终于明白爷爷手心里大大小小的硬硬的老茧是怎么来的了。我抬起头,看见阳光在爷爷微微佝偻的背上跳跃,我想,它是在弹奏劳动的乐章吧!

春耕夏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代代人用双手筑巢安家,创造美丽。劳动把人类高贵的生命之姿挥写成永恒!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基因下的红色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听过许多许多的英雄故事,但无一例外都是烈士的不可磨灭的光辉事迹。他们为了我们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为了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在战场上拼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烈士虽已远去,但他们英勇无畏,誓死不屈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全国人民不断向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英雄们的足迹都流传在一个个故事中,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当你仔细的去品味那一个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故事,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小故事都包涵着很大的意义,它们凝聚着烈士们的鲜血,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邱少云,无数战斗英雄中的一个代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奉命执行潜行任务。当熊熊的烈火烧到他的身边,他想的不是自己,心中只有完成任务的那份决心。身体可以倒下,但意志不可磨灭,就算全身被烈火覆盖,他都咬牙坚持。他不能动,他的身后是战友和祖国,他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影响整个战斗的进行。一直到牺牲,他都保持着那个状态,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他用生命诠释了使命大于生命。

黄继光,他很早就开始打仗了,他对美军非常厌恶,所以他恨不得马上加入战斗,赶走美帝国主义。1952年10月,战斗开始了,上级命令黎明之前必须夺下敌人在上甘岭西侧的一个高地,很快部队就攻占了三个阵地,眼看就要胜利,结果都被强大的火力挡了回来,看着战士们一个个牺牲,焦急的黄继光请求上级让他去,于是,黄继光同两名战士一起去了,还是被敌人发现了,两名战士牺牲了,他也受伤了,但还是没有放弃,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喷射火口,英勇牺牲了。不只是战士邱少云、黄继光,还有很多很多为了国家牺牲的战士们,他们不管环境的恶劣,装备的落后,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祖国的河山。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我们处在和平而美好的时代,一个先辈们无限企盼却没有看到的时代。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中国,世界依然是从前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必定不忘先辈的付出,一定会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份力量或许并不强大,但是,你、我、他、他们,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定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无人敢犯。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2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一段话,出自于雷锋的日记,也是雷锋无私奉献精神生动而又真实的写照。

雷锋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可他却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在自己平凡身份地位添上一抹不平凡的色彩。提起雷锋大家无不为之动容,赞赏有加。

雷锋虽已离我们而去,但雷锋精神却永放光芒。现实生活中的“活雷锋”也不少,他们举止同样也是感动过中国。“感动中国”最美女孩——何玥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何玥在死神面前表现得很坦然,在病痛中还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何玥生命的终结,正是另一场生命的开始。她捐出了自己的器官,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她却像天使一样飞翔。她的选择昭示我们:生命的质量,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每颗心都是一颗小太阳,只要愿意,都能发光发亮。即使生命已不复存在了,但精神却依旧永存着。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何玥把雷锋的精神生动的向我们诠释着:当我们愿意成就别人的人生时,收获的是一路掌声。

何玥的故事在很多观众的心里都激荡起了巨大的暖流。其实“活雷锋”在我们身边时常出现,只是我们少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工作到最后一刻的林俊德;背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陈家顺,守护“炕头课堂”17载的高淑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南沙守礁97个月的李文波;“爬”遍青山送医上门的周月华、艾起夫妇;用生命托举歼—15的罗阳,都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都是雷锋精神传承者。

也许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也是一个“小雷锋”,我们可以从现在培养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正直勇敢、勤俭节约的品质。做一个有利于集体、社会、国家的人。雷锋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这样的偶像,并非让人望而却步或遥不可及。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一下援手;在别人受挫折时,关心一下别人。这样我们才会赢得尊重,获得快乐,社会也会更和谐。

雷锋的精神永留我们的心中,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让“雷锋之歌”一代代的唱下去,越唱越响亮,唱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唱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心里。

让我们传承雷锋精神,共创和谐社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3

时代迈动脚步,开展新一轮的变迁。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端科技飞速发展,各种网络新词、怪句汹涌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各路“英雄好汉”,中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正一点点沉寂于遗忘之中。

当今时代,高端科技是王道。人们靠其吃饭,靠其赚钱,所以人们拼命去学,拼命去钻。而中华传统文化,于生钱之道似乎“毫无用武之地”,被遗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还记得为人处世基本八字“忠”、“孝”、“礼”、“悌”、“恭”、“敬”、“诚”、“信”;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问人姓名用“贵姓”,老人年龄用“高寿”,请人保存东西用“惠存”,请人提出建议或批评用“指教”等礼貌用语。

而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也受到了网络语言的猛烈冲击。网络语言简单、随意、创新等特点,符合网民的心理与行为需求,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一定方便。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词语的方法,是不符合汉语的规律的,有些甚至让人百思不解。如“果酱”、“竹叶”、“嘎哈”等。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冲击,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人们在网络上对汉语的恶搞行为也充分的体现了如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所幸的是,在经历了“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至圣先师孔子成为韩国圣人”等一系列痛楚之后,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承了!

近几年来,各种针对文化的保护措施接踵而至。先是制订保护遗迹古城等政策,然后是重视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里开展大量纪念活动,在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措施,对文化传承来说,意义重大,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去,那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沦,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当然,传承文化并不是墨守陈规,一些死板与迂腐的文化是应该抛弃的。而一些对文化教育有益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外来文化的吸收的行为,是应该被允许甚至鼓励的,有诗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但是,在对文化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时,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证明。所以,作为中华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中华子民都有义务,将这精彩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继续被称之为中国人!

五千年文化,中华传承不能断。我们应该担当起点燃传承之火的责任,让这份文化情结,传递到世界每一个华人的心里,让每一位华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接班人!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4

沂蒙大地,我们的故园。沂蒙精神,我们的传承。

沂蒙精神,是自古沂蒙山区人民在长期劳动创造和革命斗争环境中,铸成的先进集体思想意识;是历尽沧桑磨难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农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落日秋红,万里群山,眺眺秋烟。冷风呼啸,万里漂白,暗黄的日光照耀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云朵漂泊在天空,掩映着夕阳,照耀着人们的脸庞,照耀着崎岖不平的孟良崮。《沂蒙颂》,美妙的歌声时刻在耳畔回荡,缠绕着高大雄伟的群山。这里柳绿花红,一件件感人的事迹出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感动流泪,他们所体现的沂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一门双烈——徐丁谊。徐丁谊是山东沂南县人,是老一辈革命者,在20世纪初加入同盟会,曾目睹过清王朝在辛亥革命后的覆灭。

徐丁谊并不像那些贫苦农民一样,只有闹革命才有出路,作为当地有名的富绅,他不愁吃不愁穿,家丁兴旺,日子过得非常富足,没有必要冒风险闹革命。他从心里认定我党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他相信,这样的党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徐丁谊要求他的子孙和他一起积极参加农民运动,他的大儿子徐相南,曾出任沂水南乡的区委书记,负责领导当地的农民运动,结果惨遭反动派杀害。丧子之痛并没有击垮徐丁谊,反而更坚定了跟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于是,他没有急着将儿子下葬,而是将棺木摆放在房前,期望有朝一日革命胜利了,再把儿子安葬。到1947年沂南县胜利解放,徐丁谊才将儿子的棺木正式下葬。全面抗战爆发后,徐丁谊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不满16岁的3个孙子送去参军,并且说服女儿,把两个外孙也送上了战场。徐丁谊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使我感动流泪。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的行为体现了沂蒙精神。

拉面哥!他的生意非常红火,可十五年来,三元一碗的拉面,一直保持在农村集市上卖。物价涨得飞快,可他始终如一地秉承那3元的价格。有人问他为啥坚持不涨价,他回答得非常朴实,他认为他的生意全赖邻居乡亲们的照顾,人们赚钱都不容易,良心不支持涨价啊。朴素的话语,朴实的形象,完美展现出正直勤劳的沂蒙人的精神面貌。

在旅游景区,淳朴的村民自觉组织规划免费停车场,开设免费饮水摊位等等,他们没有趁着旅游业的兴起大肆敛财,没给沂蒙人民丢脸,充分展示了淳朴、善良、勤劳、大方的沂蒙精神。

勤劳勇敢,坚韧团结,浩然正气,扶弱扬善,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伟大体现。我们踏寻红色足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使沂蒙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5

两万五千里的铁流,铸就了长征精神;国民革命,是对富强中国这一宏伟蓝图的最初奋斗;1921年,嘉兴南湖上漂荡的一艘小船,承载着开天辟地之志与敢为人先之勇。这,就是红色初始的地方。这,就是红色精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我中华先辈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的嘶吼。的确,泱泱中国曾腾飞于少年之志,也必将展望乃至辉煌于少年之崛起。然而,当今少年的内在修养真的足以辉煌中国吗?

所谓内在修养,不但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理解,更是对其付出的实施。为何要如此重视内在修养呢?众所周知,在国家重视教育的今天,获得优质的教育已不是什么难事,青少年真正缺失的是一种能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如果单注重教学质量,培养出的只是没有理想,没有行动力,更无毅力的行尸走肉!倘若双管齐下,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抓起精神教育,则吾辈少年当有经天纬地之才!中国也必将雄起于地球!

那么,不禁有人要问:中国少年的精神教育,究竟该师从何处?请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共和国的元勋们。他们,也曾身处困境之中,也曾迷茫过,失败过。但他们有一颗烧的火热的心!一颗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共产主义之心!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在中华危亡之际,他们没有视而不见,他们站了出来;在革命之路遇到瓶颈之际,他们没有气馁,他们积极谋求出路。这些英雄,当为我中华万世之楷模。我们不应忘记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不应忘记定格在他们生命最后一刻的倒在冲锋路上的画面。冥冥之中,那凄厉坚定的冲锋号仍在耳旁呼啸。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居安思危!不忘初心是当今少年之责任。而如何牢记使命?就当师从革命先烈,发扬革命先烈之志。因为,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弥足珍贵的记忆!更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燃烧的魂!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的红色精神体现在了哪里?还记得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吗?他鞠躬尽瘁为民众,矢志不移求大同。他在的每一天,无不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写下的寄语,我们始终忠贞不渝地执行。而今,中国富强了,当年为总理送行的十里长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倘若总理还能睁眼看看,他一定会欣慰的,因为这盛世如他所愿!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有着红色精神为我们引路,我们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而中国少年在潜心磨砺出山后,必是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中华在凤凰涅磐后也必将雄起于世界,与天不老!

我相信,倘若中华民族的骨中红色基因尚存,斗志不熄,革命之火将永存于世!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6

中国,一个泱泱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沧桑绵长的历史淘尽了不尽的文化遗产。从流传至今的儒家文化到雄伟壮观的历史遗址,无一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3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茁壮成长。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诗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作为华夏儿女的份子,我们都应义不容辞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现实往往却是相反的。正当外国开展“汉语热”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国的国民部对国语学习不屑一顾,甚至有的年轻人还盲目地搞起“哈韩族”。“哈日族’等。这实在是令人揪心。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的。我们可以通以网络传播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向社会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人么走回正确的文明思潮,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回荡。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民族才得以强盛,华夏文明才得以延续。

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家园。从古至今,从流传万世的儒家思想,到风骚一时的唐诗宋词等,无一部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儿女;还有令人惊叹的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世界奇观都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去维护,传承和发扬。以至可以更好地建设与当代发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有的精神文明家园。没有了文化家园的记忆,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难道我们还要重演“端午节被抢”的悲剧?因此,这就需要我国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扩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如“爱莲堂”“饭冰室”等一个个文化名人故居遭到被拆迁的厄运;沉淀几百年的“晋翼会馆”等历史建筑被用来作用挣钱之具;故宫的“三重门”困扰……为何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如此疏忽呢?放观文明古国埃及,专门筹建国家控股公司对之进行保护等。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健全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得以保障。只有政府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地管理,使其保护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华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我们华夏二儿女应该理性地面对世界多样的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旺盛持久的活力。

悠悠千载,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行动起来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延续千秋万世。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7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电脑,电视几乎家家都有,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诗歌,还能家喻户晓吗?

倘若你要问我“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学作品以亿万计,数不胜数,究竟何为珍品?”我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在我的眼里,就是那浑然天成、字字珠玉的经典文化古诗词。”

瞧,唐诗宋词和五言七绝玩的多欢啊;四言诗经和五言古风配合得多默契呀!他们或短小精炼,或深沉悠长;或清新淡雅,或凌云健笔。

倘若你要问我“为何古诗词如此难以背诵?”我会告诉你,幼年时的我也有相同的疑惑。在我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对我而言最最困难的就是背诗了,我那时根本不关注诗句的翻译,只知道死记硬背。特别是背七言律诗的时候,更是让我苦不堪言:“这简直堪比登天啊!”

到了小学高年级时,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诗词的下面还有翻译啊!怪不得这么那么难以背诵呢。于是我每次背诵古诗词时,都会结合诗句的翻译与诗词的情境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画面,把整个诗篇贯穿成一个小故事。就这样,诗词不仅成为了我的爱好,还成了我的主要得分点。

上了中学后,随着文言文的逐渐增多,背诵又成为了我的一大难点。于是,我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又了解到了一个方法:结合课文,在网上搜索他人的朗诵及与课文有关的电影、书籍等。说干就干,在我做完这些任务之后,诗词果然好背多了。

可我并不限于此,于是,我便一直想找一些诗词比拼的节目,于是,我意外的发现了《国学小名士》栏目。里面的哥哥姐姐们知识储备量非常多,在成为我的榜样的同时,又让我学会了一种记忆方式:找关键词。

那么,现在你明白了吗?如果想要做到既保质又保量的背颂诗词,就要结合诗词的翻译、书籍、意境、朗诵和关键词。

做到诵读经典很容易,下至六岁孩童上至八十老翁,只要识字,便都可以做到。可传承美德呢?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特别重视礼节,中国是一个讲求仁、义、礼、智、信的国家。这几点或许从六岁孩童至八十老翁都知道,但又有几人能达到呢?我们是否像孟郊一样拥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心呢?我们是否像文天祥一样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呢?又是否像周敦颐一样明知人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呢?

诗人众多,诗风自然也就多。我喜欢李白诗风的雄奇豪放,想象力的瑰丽丰富;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白居易的平易通俗,明白易懂……星夜长河,天上的星星数以万记,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星星。星星有明有暗,要想为闪亮,便要好学习。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8

蜡烛有着燃烧自己时放出的芬香,花朵有着自身独特的芬香,蓝天有着可看可望的芬香,而我有着传承优良传统的芬香。朴素而又让人激奋……

“孩子啊,你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读书对你好处多多。”母亲总说,就是因为没有好好读书,以至于她的生活苦得很。一直以来,这句话缠绕在我的心头,激励着我。母亲何来的苦?是了,幼年丧父,她的母亲带着众多孩子艰难生活,我的母亲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还有一个弟弟,孩子们大多年幼,可想而知母亲和她的母亲生活之艰苦。

听母亲说,她小的时候,尽管年幼,也得背着一个大背篓出门去割猪草喂猪。在野草丛生的地方,难免会出现意外,她割到了自己的手,鲜血直流。她有些慌乱,忙放下手中的镰刀往家赶,脚步有些乱。回到家中,怕被母亲看见责怪于她,她躲着她的母亲,用手紧紧按压住伤口,等到伤口不再流血,又起身前往割猪草的地方,拿起伤她的“凶器”继续之前的劳动。汗水沾湿了她的头发,她却不自知,血又开始涌现了,她也不在意。因她心中想着:快割完这一筐了,马上就好。烈日灼烧着她的伤口,她感觉手指都快没知觉了,她终于停了,因这一筐也满了。当然,在回家前,她还是在清水中处理了自己的伤口,在清水的冲刷下,手终于有了一丝清凉感……总算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猪不至于饿得叫唤,自己的母亲和哥哥姐姐对自己肯定放心了。晚上睡觉,母亲才发觉她那双小小的脚丫上居然扎了几根刺,火辣辣的疼。她又惊又慌,又不敢伸张,以免母亲担心,她抬起脚,自己想办法拔掉了刺。……

母亲还说:在嫁给我父亲后,家里要修房子,母亲总是忙前忙后,忙上忙下,将自己折腾的筋疲力尽才肯罢休。她说,那次,不知怎的,她的脚上又长了一个大毒疮,又痒又痛,但她坚持单脚跳到房屋门前,继续把活干完才罢休。邻居看到这样的她,说:“别忙活了,赶紧去屋里躺着休息吧。”她总是笑着回道:“我没事,还能行。”等忙活完一天之后,第二天,母亲又会早早地起床……她说:有一次看着别人家挑担子赚钱,她也去挑了,感觉重重的,脚有点抬不起来,但她还是咬牙前进,步子越来越沉。鲜血滴落滴在了地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耀眼,她当然也看见了,但她并没有去管,直到到了目的地,她放下手中的担子,她就那么如蔫了的草儿,就那么倒了下去。后来才知道,因为这几天的劳累,熬夜,她流产了……

这就是母亲的故事,那种精神,那种芬香,虽朴素,却让人激奋,虽简单,但却让人自省,传承这种芬香,是我此刻脑海中唯一的念想。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19

大树前的那块空地,是老人卖糖人的地方。

那块小小的空地,不知何时,竟已变得杳无人迹。

快入冬了,寒风卷落了几片凋零的黄叶,在地上摩擦出一道长长的痕迹,缓缓停在了老人那双黑色破旧棉鞋的旁边。老人垂着头,膝盖夹着颤颤巍巍的双手,把脖子向衣领里努力缩了缩。

一个小男孩路过,拨了拨老人摊子上竹盘的指针,一言不发地走了。

老人又垂下头。突然,一个影子挡住了老人的阳光:“老头儿,给我来个龙!”这次,来的是个年轻人。

老人看了眼年轻人,默默地拿出几块麦芽糖,放入了锅中。点火,加热,麦芽糖慢慢融化,融成了透明的金黄的同时,似乎也融化了老人的心。

那布满沟壕的手舀出一勺糖浆,缓缓倾斜,细细的糖丝随着老人的动作或急或缓、或平或斜地不断变化着。从眼睛,到龙头,再到苍劲有力的龙爪,寥寥几笔,一条龙便赫然屹立在竹签子上。老人欣慰地笑了,小心翼翼地把“龙”递了过去。

年轻人的眼睛亮得发光,接过老人递来的竹签,问道:“多少钱啊?”

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滑出一个笑容:“这是最后一摊,送你了。”

“真的?”年轻人满脸的惊讶,“大爷,这可是艺术品啊!那我发个朋友圈行吗?”

老人点了点头,叹了口气:“明天我就不再出摊了,这手艺也就断了,哎……”

腊月的天气更加严寒,年轻人偶然间又再次路过了那棵大树,突然惊讶地发现,原本空空荡荡的大树前,竟然站满了人。

他连忙挤过去,但眼前却不是那个有着一面之缘的老人了,而是一个胖胖的中年男子。那个小小的摊铺,如今成了机械的庞然大物。后面的大树上插满了胖男人用来吸引顾客的假叶子。

一位大妈告诉年轻人:老人不知道去哪了,这人自称是来“传承”手艺的。

年轻人仔细一看,果然是糖人。机械臂左右摆动着,几个平淡无奇的图案就呈现而出。

那胖男子举起一个刚做好的龙,大声嚷嚷着:“谁要这条龙?拿走拿走!”

人们相顾无言了半晌,胖男人“啧”了一声,转手就要扔掉。年轻人连忙喊道:“别丢别丢,送我吧!”

“十块。没得商量,哪有白送的?”

年轻人一怔。

腊月的天黑得早,看热闹的人很快就散了。

年轻人望着手中没有粗细线条变化、毫无生气的麦芽糖,许久,无奈地摇摇头。无意中,他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旧物——那赫然是老人的竹转盘。

大树再也不会抽苗了。

“机器的热度很快便会过去,而所谓传承的‘手艺’却是再无从窥见踪迹。”

一张印着麦芽龙、竹转盘照片的旧报纸,被永远贴在了那棵大树上。而大树前,不知何时,早已杳无人迹。

2024年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 篇20

张国立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一个辉煌的文化。”是了,汲取天地精华而生的中华文化,如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块璞玉,在千年岁月的洗练下闪烁着温润而充满灵气的光泽。这流传千年的文化,同万里江山一样,都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瑰宝。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而我们,又该如何让这块美玉在我们手中打磨出不一样的光彩呢?

中华文化,当如薪火般代代相传,薪不尽,火不灭。火光在无数后辈心中跳跃,叩动着民族的灵魂。

传承的“传”字,以“人”作形旁,以“专”作为声旁。文化的传承,同样以人为媒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为了心中的理想,于洙泗之间埋下一棵桧树种子,自此以后,木铎金声,三代遗风,桧木的树荫庇护了多少学子的信仰;两千五百年后,一位美国富商的男仆,丁龙,为给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东南亚系,捐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财产,自此以后,世界终于开始尝试推开那扇偏见的窗去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因此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傳,遽也。而对一个文化来说,“传”,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一个民族最厚重的回忆,是文化不灭的根本。

中华文化,当在大数据与黑科技的潮流下推陈出新,使文化更“亲民接地气”,让群众愿意去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

“文化绝不是一幅油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添加。”是了,要使文化传承的脚步追得上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进度条,就一定要借助新时代的科技力量。从华阴老腔与流行歌曲“合体”登上春晚舞台,到故宫文创用品中乾隆爷笑眯眯地摆“pose”,再到《国家宝藏》邀请明星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无数大获成功的文化科技产物让人们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红砖碧瓦,朗朗书声,十里茶香,竹坞听琴,当真比不上一棵圣诞树么?

中华文化,有黄河般包容的胸襟,愿意握住外来文化友善的双手,于求同存异中实现美美与共。但是,中华文化,不接受任何恶意诋毁。

中华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我们使精致的唐卡,精湛的藏医术变成了汉藏共同的瑰宝;我们把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纺入互利共赢之线,又编成将丝路各国点缀在其间的同心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持质疑与进步,支持融合与发展,但不接受毫无根据的恶意诋毁与歧视。若有狂妄之徒妄想抹黑中华文化,必将受众人群起而攻之。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只是,我们要想好如何传承这片“文化江山”。不能毫无原则的摒弃过去转而去追求外来文化,也不能偏激地不接受任何质疑与改进。有坚守,有发展,有流传,这,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