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为什么不能在菜园中间开一条路呢?每次这样洗衣服是不是有点费时间啊?”我一边搓着手里的衣服一边问道。
奶奶做出思考状,随后点点头:“可以哎,大宝说得对,我们明天开工怎么样?”
“好!”
隔天,吃过早饭以后,我们一家人都出动了,就连只有四岁的妹妹手里都拿了一个小铲子。我穿上靴子,踏进土地里,用脚踏出了路的大概位置。大铲子一铲土,小铲子一铲土,我们一家一共六把铲子,轮流在我的脚印处铲土。我们将种子重新种下,再将多出的土盖上去。忙活了一早上,这条小路终于初具雏形。我们所有人心满意足地从栅栏门出来,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心里都打心眼里高兴。
我在家门口的菜园子里,踏出了一条路。
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清月,冬有寒雪。鲜衣怒马少年时,总有一颗不屈之心,追求心之所向,就算前方荆棘丛生,勇敢去闯,人生跋涉,总要踏出一条路。
鲁迅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世上的路,总要有人去走,在踏出每一步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脚印,看它是否还在。在路上,每步都要走稳,哪怕再累再苦。但走完之后,也许会深深地吸一口气,说:“我走好了这段路。”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踏上西天取经的路,师徒四人经历了寻亲报冤、失却袈裟、金兜山遇怪等九九八十一难,攻克种种难关,经住种种诱惑,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不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又有多少人在经历挫折困难时选择了放弃,从此止步不前,甚至走回头路!我们应当化身为那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翻越挡在路上的大山,取得只属于自己的“真经”。
你从不曾攀登的悬崖峭壁,却是崖柏傲然屹立的地方;你从不曾触及的静默深海,却是鲨鱼游刃有余生存的领域。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放弃了富庶的生活,走遍祖国的大部分地方,踏出一条条路,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所以现在的你可能还未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但只要勇于尝试创新,一定能找到心之所向,踏出一条自己的路,在路上发光发热。
在自己的路上,我们可以自由地走路;我们也可以随意的发笑;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待失败,我们可以平静接受成功,踏出一条路,在路上,我们可以只做我们自己,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
理想之路,成长之路,生命之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地奋斗目标。为了这一条条的路,让我们自觉磨练意志,不断进取,培养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断迎接新的挑战,踏出一条路!
李可染曾经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这句话启示我:要勇于创新,不走前人的路,自己踏出一条创新的道路。
有人曾言:”创新并不是必须品,无所谓无也无所谓有的,有了创新虽能提高人类的发展,但是维持现状也不错,何必费时费力弄一个不确定能成功的东西。”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创新永远是一个民族的内驱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在工业革命前,没人能想到一个电话机便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光明存在一个小小的灯泡中,汽车能解放人们的双腿。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内驱力,更是使一个国家在时代的漩涡中屹立。它可以成为时代的荣耀,可以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踏出一条路,才能有出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事情发展到了尽头、遇到了问题要试图改变;改变了问题就容易解决,就能通达。《周易》己经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有些人把”创新”这个词看得过于神圣了。不是只有在一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才叫做创新,只要是前人没做过的没敢做的,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能叫做创新。也正是因为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使世界的美好被更多人发现。
”不走前人的路”并不是盲目自信的乱走,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人们喜欢以古为师,而清朝的书法家刘墉是一个师古却不泥古的人。他在书法中加入自己的笔法与特点,懂得取舍。学习古人的笔法固然重要,但没有任何刻意模仿的作品是一个好的书法作品。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是在中医知识的基础上发现,真正的做到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了自己的创新。创新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誉与地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踏出一条创新的道路,希望才能永存世间。
我的家乡在祖国的大西北。这里沟壑纵横,有崇山峻岭环绕。多年前,在我还是个小不点时,我曾到过处于“穷乡僻壤”的小村子,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十分难走,哪怕被长辈背在肩上,我也能感受到路面的崎岖。难以想象,我的先辈们是如何在这里扎根的。
又逢年关,我与父母回到了故乡。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家乡所属的城市通上了高铁,路面也修成了常州这样的柏油马路。爸爸笑着跟我说:“这就是所谓的‘村村通’。有了它们,居民们的出行明显方便了不少,你爷爷奶奶他们还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一下车,我便感到了浓厚的过年气息。为了庆祝乡村的新发展,政府在乡下举办了盛大的庙会活动,一阵动天的锣鼓声。牛皮鼓面如心脏般发出有力的“咚咚”声,在偌大的山野间回响。
人群再一次沸腾,许多西北汉子带头叫起了好。我挤过人群,原来是一男一女两位民间歌手来到了舞台中央。两人穿着特色民族服饰,样子贴近陕北常见的羊皮大袄。那男人先唱,用高音的假声做引,尾音绵长,如同泣啼之声,却使我想起了山间的狼嚎。
一段唱完,我似乎看见在沙石漫天的深山中,农民们携手努力,在这里改造荒地,开区修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忽然,音调一转,欢快的情绪洋溢了全场。舞者们欢快地舞动手中的红飘带,沉重的鼓声再度响起,这是不屈不挠的西北人民的呐喊。随后,主持人上台讲话,大意是:在过去的乡镇公路建设中,每家每户踊跃支持。居民配合政府拆迁工作,帮助工地建设,为筑路工人提供极大的帮助,他为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感到骄傲。正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铸就了西北乡村的致富之路。
他的讲话始终烙在我的脑海中。这是家乡带给我最深刻的回忆。即使有万千艰难险阻,在团结一心的西北人民面前,都不是不可战胜的,家乡人民的致富之路,也将由此筑成。
这里是罗布泊,是茫茫西域的一处湖泊,是孕育生命的“地球之耳”,考古发现楼兰古城便建在湖西北侧。但是在干涸后,罗布泊却成了人们口中的“死亡之海”。
独特的地貌,神秘的传说,引得无数的科考队和探险者来一探究竟,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没能通过“生命禁区”的试炼,宝贵的生命就永远的留在了这里。其中,也有你的身影。
在这片广漠之中,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依稀可以看见的红字: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你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也是对我国科考做出巨大贡献的烈士党员。
其实你原名不叫“加木”,而是“家睦”。但“家睦”太狭隘了,容不下你的目标——为边疆“添草加木”、在上海与边疆之间“架”设桥梁!于是你放弃去苏联学习的机会,在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的信中写道:“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
自1956年,你3次进入罗布泊。1980年,第三次考察返程时,科考队不幸遭遇极端天气,携带的水被大量消耗,但是你认为采集的生物、土壤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需要尽快送到研究院,拒绝了队员返回的提议。
六月的边疆酷热,罗布泊更是黄沙漫天,你硬是带领科考队踏出了一条路。
行至沙漠边缘,饮用水所剩无几,你将自己的那一份给了年轻队员,同时也将生的希望托付给了他们。剩余的队员等来了驻兵的救援,但你自己却永远地停留在了找水了路上。
是什么让你做出了献身的举动呢?——原来早在二十几年前,你就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可是并未住院,反而前往罗布泊,或许在那时,你就下定了决心。
时至今日,罗布泊依旧荒寂,却不再神秘。三三两两的探险者穿过这里,走在你踏出的这条路上,大多会看到那刻着红字的石碑。
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从空中俯瞰罗布泊,这条土黄色的道路清晰可见,科考的道路也随着你甘为人梯的精神不断向前……
夜晚,皎洁的月光撒下,给道路镀上一层银边。脚踩着大地,漫步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思绪如泉涌,回味绵延。
小区里有一条路,到了晚上,由于四周植被密布,月光无法穿透,以及路灯的老旧,灯光昏暗,使得这条路很少有人走。
我与母亲散步,回家途中,母亲心血来潮,提议去走这条小路。我内心虽对此路恐惧,但为了不被母亲笑话,只能鼓足勇气答应了。一路上寂寥无人,安静得可怕。看着路边灯光的闪烁,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以往看到鬼片,心陡然提到嗓子眼,不敢出声,心里只希望能够快点走出这是非之地。
可是天不遂人愿,母亲对此毫无惧色,仍慢悠悠地走着。过了一会儿,母亲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转头问向我:“你是不是怕走夜路,都不说话了。”我听到母亲的问话,轻轻点了点头。
母亲听到后,笑着说:“这么大了,不应该再怕走夜路咯,不然会被笑话的。你应该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你先走,妈妈在后面跟着,这并不可怕。”我听到妈妈的话后,本想拒绝,但抬眼看到一旁鼓励的眼神,却说不出口,只能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前走。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走越远,往后看母亲的却身影渐渐消失。漫步在这条寂静漆黑的小路,内心不禁彷徨和恐惧。本想停留在此,可母亲鼓励的话语仿佛还在我耳边想着,我只能顺着前方的亮光,勇敢迈步。
步履匆匆,时间也在流逝,终于走出了黑暗,看着前方的灯光闪耀,内心也不禁升起一缕自豪感。回眸,看到了一道身影渐渐走出,是母亲跟过来了。母亲此刻并没说话,微笑地看着我,我却感受到母亲对我的鼓励和关怀。
时光飞逝,再次漫步在这条路上,我却感悟颇深:如果对前路彷徨和恐惧,不妨踏出一条勇敢之路,前方总有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