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初中 篇1
张义鹏
品經典文学,忆过往生活。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一代翻译巨匠,更是一位爱子情深的伟大父亲。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给儿子傅聪的书信。家书有长有短,但字里行间却都被“爱”所贯穿着。尽管傅雷先生的工作有多忙,但给儿子写信却是工作之余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生病时依旧如此。
在信中,傅雷先生与傅聪融洽相谈,互诉真心,尽管不在儿子身边,但却仔细了解着儿子的情况,盼望着儿子的来信。在儿子悲伤、难过时,宽慰儿子,当在儿子迷惘时,为儿子指点迷津;在儿子犯错误时,严厉批评,毫不顾忌儿子的面子……耐心教导孩子,相信孩子。
阅读之际,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父亲。在生活中,父亲宽厚的臂膀是我强有力的依靠,为我撑起一片天空;父亲严厉的话语使我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改正,为我仔细梳理好羽毛。帮我做好起飞的准备:父亲稳重的行动,助我展翅高飞,给我以鹰击长空的力量!
无论我身处何方,无论我遭遇怎样的困难,都不能忘记,父亲就站在我身后,默默地等着我的倾诉;无论我在外面表现得多么优秀、多么坚强。回到家中,总会需要父亲真情地呵护。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初中 篇2
张雷强
距离阻碍不了爱的存在,关怀并不会因为距离相隔而不复存在,甚至是减少半分。——题记
父爱如山,高大而险峻;父爱如海,深沉而宽广;父爱如书,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父爱。父爱更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因为父爱的力量是无私和伟大的。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父爱的力量。有这样一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这本书就是傅雷的《傅雷家书》。
书中主人公傅雷的长子傅聪是幸运的,因为他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本书是傅雷夫妇在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书写的家信。尽管傅聪身在他乡,但傅聪丝毫没有缺乏爱,对于傅聪来说,家信是自己向父母诉苦的对象和坚实的后盾。
信中傅雷既是父亲,也是老师、朋友、知己。信中傅雷不仅关心傅聪的生活琐事,还同儿子热烈讨论艺术、感情问题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在信中傅雷多次教导儿子做一个大写的“人”。不管是弄学问还是艺术。顶紧的是“人”,这些品质表现在多方面上:待人要和蔼,做事要严谨,学习要认真,谦虚,等等,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傅雷教育儿子如何学习。学习不能偏重某一科,要合理安排学习。还应当劳逸结合,学会放松。
看完这本书,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平时父亲对我关爱有加。而提到学习就像变了个脸,对我十分严格。也许是父亲不想让我走上他这条路吧。而叛逆的我反倒不理解父亲的苦心。常常气父亲,学习更是不堪一击。自从读了傅雷家书,我反倒更加了解父亲了。一本好书就是一剂良药。我从中汲取了健康,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大家不妨读一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初中 篇3
史舒蕊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心中感慨万千,感到的是另一种教诲。那是一封封家书,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虽距离很远,但心很近。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位端庄、贤淑富有母爱气息的女性。
傅聪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终于成长为国际音乐大师,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所以从小苦练,并出国深造。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及对子女的关爱而感动万分。生活中体贴入微。一封封家书,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加强个人修养”,傅雷给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这种爱国精神令人感动。
记得初入初中,按照学校的规定得住校,对我这种从未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对我和母亲都是一种煎熬。虽不像傅雷先生那样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而母亲给老班打电话以询问我的情况:学习怎么样,和同学相处的怎么样……则对于我来说每天晚上想家的心情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经过近三年历练,我适应了这种生活,但母亲的方式依然没变,虽不像以前那样电话不断,但在每个星期天要去学校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方方面面,这样她才能安心。我们生活在爱的温箱里,父母对孩子的爱,远远胜过了对自己的爱。
信,是最早的交流方式,一字一句透露出写信人给予的感情,拉近了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我了解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距离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