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观后感 篇1
这是由张艺谋和张末共同执导的围绕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是继去年集体观看《长津湖》后,又一可圈可点的红色影片。
说起张艺谋的电影,很难绕开《英雄》。画面色彩处理是他的核心业务能力,相比之下这部片的故事内核却略显单薄。
《狙击手》这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充分发挥善用色彩的能力,反而认真地讲起故事来。
选拍的地点是不知名的山坡,颜色只有一片白雪茫茫,大地真干净。
演员是清一色的新面孔,多次合作的著名演员张译也就是个跑龙套的,仅在头尾各出现了几分钟。
不再那么宏大叙事了,而是更加懂得聚焦。
在一个不知名的山坡由一群不知名的战士打了一场不知名的战斗,一叶知秋,以小见大,强调了军事活动本身和团队协作,展现英雄群像。
最会套路的人,这次竟然没有套路。
都说内容为王,讲一个好的故事,比好好讲一个故事更重要。
在逻辑上,这部片是站得住脚的。当我们看到牺牲了几个战士,为五班捏一把汗的同时,又知道不可不为的必然性。
五班班长也意识到这不是救人这么简单,而是落入了敌人的圈套。
观众也不禁要质疑,那就应该壮士断臂,放弃救援啊!为什么要搭上一个班的人,去救一个伤兵,这不是自杀式的英雄主义吗?
后来故事交待了,亮亮手上有重要情报,救亮亮是连长交待的任务,必须完成。有了逻辑前提下,故事才显得有力量,牺牲才有了价值。出处 wWW.zuOWeNBa.nEt
所以无论是王忠义接过急救包暴露身体被狙击,还是胖墩牺牲前大喊给儿子改名铁板,无论是被炸战士“我感觉不到我的下半身了”,还是亮亮用血书传信,都戳中了我们的泪点。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一片片撕裂给人看,战争的悲壮就是你看到牺牲却又无能为力。
影片中,好几次出现了耀眼的阳光,在胖墩彻底暴露面临牺牲前那种令人窒息的宁静,还有班长单枪匹马闯入敌营的时候,镜头语言是耀眼的阳光,那不仅是阳光,更是向死而生的信念之光,还有观众的泪光。
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距今已经70年了。
封住历史的尘埃,比雪还厚。
在这70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中,陆续上映了电影《长津湖》《水门桥》《狙击手》,均以那段历史为原料,烹制上桌了热辣辣的爱国主义影视大餐。
与满满战狼味和高“含京量”的《长津湖》相比,《狙击手》对爱国主义的表达,更加克制和聪明,含而不露、点到为止。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最不想看到手撕鬼子、盲目自大的神剧情节。
对于非战死亡人数巨大的一场战争,我们应该铭记的是战争的残酷性,战斗的艰苦卓绝,缺衣少吃,正如彭老总所说“志愿军的困难超过了长征时期”。
也要铭记志愿军战士的义无反顾,记住冰雕连、杨根思、黄继光这些响亮的名字。
还要看到我们以弱胜强的光荣传统和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集体智慧。
《狙击手》是以“冷枪冷炮运动”为大背景,以32天442发子弹(一说436发)击毙美军214人的“狙神”张桃芳为原型,戏说了1952年冬,中美在朝鲜战场敌我对峙僵持下,发动密集狙击战的历史。
因为一个叫徐世祯的副连长一次气不过美军挑衅的愤然开枪,歪打正着打响了“冷枪冷炮运动”的第一枪,打出了对峙僵持的突破口,拉开了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一幕幕故事。
比如说,狙杀外出拉屎的敌人,要等到其蹲下再开枪;对于洗澡的敌人,要等脱掉一条裤腿再开枪。
不断抠细节,在实战中优化,逐级集中总结,从而快速推广到全军,演变为争相立功的集体比拼。
这是集体智慧凝聚的战争艺术,是分工细致、各不相干的美军抄不来的优秀答卷。
把气焰嚣张的美军,打成了不敢上厕所的缩头乌龟,志愿军神枪手神炮手共击毙伤敌5万余人,让敌人闻风丧胆,倒逼美国政府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用毛主席总结的话说,这是“零敲牛皮糖”战术,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战略上消耗敌人,逐渐转化战争形势之目的。
70年前,我们“一穷二白”,仰视他人。
70年后,国庆阅兵不需要“飞机再飞两遍”,实力平视他国。
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缅怀先烈,致敬英雄,感恩那些一直保护着中华民族的、最勇敢和最可爱的人。
同时,我们更需要学习抗美援朝精神,通过《狙击手》这样的优秀影片,像钥匙一样打开精神财富宝盒,学习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敢于胜利的自信。
正如《我的祖国》所唱的那样:“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狙击手观后感 篇2
战争是无情的,可战士是有情的。
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场上到处硝烟弥漫,子弹随时会擦过你的耳朵或击中你的身体,手榴弹随时会在你身边炸响,横尸遍野是常见的,前一分钟你还在奋力打仗,准备拉响手榴弹扔向敌方,后一分钟,你便被一颗子弹击中,鲜血从你的胸口不断往外涌,你甚至连交代遗嘱给战友都来不及。此时,你的性命不是你自己的,也不是家人的,而是国家的。《狙击手》的朝鲜雪地战场上,虽然作战双方的人数均不多,各自仅八九个,正是因为人少,每一个人对于双方都无比重要,任何一方少了一个人,都将造成势力单薄,于战胜对方多一分危险。一个战士倒下了,又一个战士倒下了,班长刘连大家发出哭声都不许,必须把眼泪憋回去,但,我们深知,留下的每一个战士的机关枪中,充满愤怒的眼神中,化悲痛为力量,随时作好为牺牲的战友报仇的准备。
英雄主义需要,而集体主义更要紧,何为责任何为家国情怀。
战争结束,美军失败,我军胜利,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因为作战双方的工具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我军的机关枪明显不如美军的,美军带有高倍望远镜的机关枪能在很远处锁定目标击中,我军的机关枪仍是很原始的近距离瞄准了再击中一个。而为何结果却敌败我赢。电影放到高潮时,敌军内部开始出现人心动摇,其中一个士兵觉得上司让他们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忍受寒冷饥饿,拼死搏斗就为了普通的一个士兵,值得吗?“我”不要当这个英雄也罢,英雄主义让别人去争吧。
人心齐,泰山移。而同样,我军战士起初也不清楚要营救的亮亮是侦察兵,不清楚他身上有机密情报,只是上级命令他们必须救回亮亮,哪怕是尸体,也要背回。五班战士因为这个命令,可以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这就是责任,是集体主义,他们的作战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英雄梦,不是个人主义。
双方作战目的的不同,已经奠定他们的胜负之分了。
情节曲折固然吸引人,可人物形象、史诗般叙事、场面聚焦可深入人心。
都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但《狙击手》这部电影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纷繁复杂的大场面,但它就是那么吸引人,让人为之动容。整个事件,就是雪地中的泥巴保垒战,有点像地道战,敌我双方皆躲在泥保垒后,冷枪一下一下,不是那种很多战士机关枪横扫四野的壮阔画面。如果放轻松点看,以为他们在进行特讯队模拟战。但,每一个战士的形象却像写小说一般刻画得非常细腻,班长刘,从开始到最后,指导每一个战士每一枪如何使用,如何布局,都在他心中。他教会战友们利用土办法——铁勺照敌方,利用铁勺的反光,测出敌人的方向与距离,以便快速瞄准敌军(后来,大永就是利用这一招和自己的神枪击毙了最后一个美军)。在最后关头他又挺身而出,拿自己性命交换亮亮。在整个战斗中,既体现班长的指挥有方,又体现了他的英勇主义。当然,为配合班长背着铁皮背回亮亮而牺牲的大顺,神枪手大永,以及亮亮将情报藏身于自己的伤口中,后来艰难地从伤口中掏出情报黏在一颗糖里黏在朝鲜孩子的头发上才得以在战斗结束后被大永发现,为我军成功获取情报立下大功……后来,当美军要将受伤的他用担架担走,他毅然用刺刀自杀……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有赖于张艺谋在拍摄这部电影时,聚焦人物,紧抓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动作)进行特写和铺面烘托。整个故事很自然,只是叙事般的前行,人物刻画虽细腻,但朴素自然逼真,无夸大其词,使得这战斗像史诗般,你既可定它为战斗(因为敌我双方人数太少,算不上规模),也可称它为战争(因为战线被拉比较长)。
大场面大手笔大智慧,这些词都值得点赞,而小处落笔,朴素叙述,结结实实,自然烘托,以小见大,更值得借鉴与学习。
张艺谋平常拍摄影片,多讲究布景、画面、影象、色彩的艺术,而这一次却一反常态,整个过程,就是叙述、描述,没有抒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自然呈现,一切都在场景中,让观众自己去看去体会。这有点像现代诗的冷抒情方式——借助叙述来抒情,诗人好像什么都没说,但其实什么都已说,靠读者自己去体会。且整部电影只是选取朝鲜雪地战场上的一次战斗,可以说像这样的战斗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次战斗中普通的一次,然,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战斗,让观众在与电影进行视觉碰撞心灵碰撞后,深刻感受到它的不普通,以点透面,以小见大,让我们对志愿军战士肃然起敬,觉得他们真的不简单,不是一个“伟大”的词就可以概括;更让我们铭记抗美援朝的战争史,这是值得可歌可泣的人道主义战争。
人分两笔,有大有小,何为大,何为小。
看似简简单单的两笔写成的人,要想让人稳稳当当地立于天地之间,必先将一撇一捺写好。一撇一捺的笔画上端犹如人伸展的手臂,下端犹如人的两只脚。双手托着天,双脚舒展踏着地,深入地,才能干大事。反之,若根基不稳,人必倒地,诚如影片中的敌对方美军,就本部作品中,他们是侵略者,本身出发点和动机不良,其次,他们的士兵作战只是为了个人的英雄主义,此二点足以注定他们的战争失败,而我军作战是为了集体为了国家,是国际主义精神,真正的大国情怀,战必胜。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文学艺术的情怀,即便如此,那又如何。
狙击手观后感 篇3
年过古稀的张艺谋大导演,不是要指导设计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分身无术吗?他还有空拍贺岁片?他还要父女档上阵,第一次拍他之前从未涉足的战争片?
2月4日首映之后,同时万众瞩目的2023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结束之后,“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的话题迅速登上了网络热搜。无数影迷突然想起,他们可能错过了一部好作品,要看还来得及。
听说,这片子立项的名字,叫《最冷的枪》,冷枪之下流的,血未冷吧?
就冲张大导首次涉猎战争题材这一点,本来去年“10。1”看了《长津湖》,想到影院追看《长津湖。水门桥》的我,改变了主意,决定还是看看这一部张氏父女联合出品的《狙击手》吧。
这部影片与中国影史最高票房作品《长津湖》的续集《水门桥》题材“撞正”,都是描述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故事。张导的大格局思维和视觉,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口碑的信心,《狙击手》排片率一定会逆势上扬的。
没有人潮涌动的战火纷飞和炮声隆隆,片长96分钟的《狙击手》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安静的。狙击手对决狙击手,双方斗智斗勇,斗的更是冷静、隐忍和灵敏。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玩的是心跳,玩的也是心态。稍安勿躁,冲动就可能命丧枪下。因为潜伏所以安静,因为等待时机开火,所以更揪心——片中人与观影人,都不知道,下一声枪响何时响起,又是谁会在枪响时倒下。一次枪响,决定谁的生死;一次枪响,一次满含战术智慧的诱导或试探;一次枪响,对敌我双方的关键减员队伍实力变化都极其重要;一次枪响,一次戏剧转折……
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电影《狙击手》选择聚焦“冷枪冷炮运动”——这是1952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而狙击战故事的切口再缩小,就聚焦一场双方狙击手之间的遭遇战,战斗规模不超过20人,三五个对决到单打独斗。
这样的电影,好拍吗?不用前赴后继的群众演员,没有排山倒海的冲锋阵势,只是你一枪我一枪的静态演绎,不枯燥吗?不呆板吗?而电影要动起来才好看啊,战争片还“冷冷地开火”,怎么演?《狙击手》在春节档,反映的是战争场景,这是一个另类,也是一个挑战啊。
最冷的枪,要亮剑,是来自敌军的精心预谋。因为我志愿军“狙击五班”的班长刘文武带领狙击手们歼敌无数,被敌军视为“死神”,而敌方狙击手为了拿下“死神”,建立奇功,用此前刚抓获的“担架兵”亮亮做诱饵,刘文武和“狙击五班”果然掉入了他们设计的圈套……十个救一个,以身犯险,却没有一个对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有过犹豫,观众都被他们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而深深感染。
而,最冷的枪,是班长刘文武吗?没有最冷,只有更冷。片中,在敌方精良装备的压制下,我方狙击手不断牺牲。大永经常哭鼻子,让铁汉子班长很瞧不起。除了沉着果敢指挥战斗,刘文武对队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哭个锤子!都给老子憋着!”但每次说完回头,自己的眼眶通红。不过,他的斗志从来没被敌人打灭过。打到后期“狙击五班”只剩两个人,他给自己唯一剩下的兵打气:“谁说我们啥都没有!老子还在,你还在,五班还在!”
“哭包”大永窝囊吗?实际上,战友牺牲了,他虽然伤心难过眼泪滴答,但他与“狙击五班”的所有战士一样,完全置生死于度外,泪未干,血未冷,最后,大永完成了所有人牺牲都未能圆满的情报传递任务。虽然包括侦察兵亮亮在内的战友都留在了那片冰冷的土地,但有了这封情报,这些牺牲不会白费。
战争是残酷的,茫茫白雪,进行着敌我双方的生死较量。最冷的枪,最热的血,没有轰轰烈烈枪林弹雨的大场景,极其克制的叙事和画面,却拍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催出了观众汹涌的泪水……
这部影片也诞生了一批新面孔“谋儿郎”,坚持全实景拍摄,选定吉林白山作为最终取景地,在最低温度达零下35℃的东北山坳里,真实还原了冰雪覆盖的抗美援朝凛冽战场。在《狙击手》中,通过一场干净利落的阵地狙击战,刻画了一群在抗美援朝伟大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却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虽不刻意煽情,作品却在克制中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年轻演员的全身心投入让观众感受到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那群普通年轻人的热血和牺牲。
面对冰雪上窒息般的死亡威胁,怕亮亮昏睡过去,“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声嘶力竭的歌声能唤醒重伤的战友吗?
《狙击手》,由张艺谋、张末导演,陈宇编剧,陈永胜、章宇、张译、刘奕铁、黄炎、王梓屹等主演,好影片!
韩红唱起片尾曲《回家》,一直到唱完之后,我还不肯退场,回顾身后,还有很多人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