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1

过年的乐趣

王梦琪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河南老家有这样一个习俗——喝胡辣汤!

说起胡辣汤,无论是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出门工作的大孩子,还是脸上已经爬满皱纹的老孩子,谁的嘴里不是立刻有一种麻麻的辣辣的感觉呢!

妈妈将牛肉切片,小葱切段,再将干辣椒切成碎,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她再把牛肉、小葱、香菜、淀粉糊、黄豆、盐、辣椒,糊糊涂涂煮成一锅。啊,才煮了两分钟香味就已经飘香十里了。单听着它在锅里叹气的声音,我的口水就已经直流三千尺了。

趁着胡辣汤还在锅里叹气,我们开始在院子里写春联。爷爷写的特别经典,上联是“辞旧岁心想事成”,下联是“迎新春人寿年康”,横批则是“万象更新”。大家都拍手叫好,可我不觉得,爷爷每年都这么写,我都开始有点厌倦了。如果是我,我会写一个十分有趣的春联,比如:上联是“外卖放这里”,下联是“快递放那里”,横批就来个“请别按门铃”。能想出这个春联,我觉得自己特别有才,简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自我感觉好极了。我把它说给大家听,大家都捧腹大笑。

这时,胡辣汤煮好了。看这材料丰富、色泽鲜亮的胡辣汤,我觉得我至少能喝三大碗。

晚饭桌边,我靠在妈妈身边,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了。大家在餐桌前说说笑笑,好是热闹。

我喜欢这麻麻辣辣的胡辣汤,喜欢这热热闹闹的家,心里暖暖的。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2

广州的春节

周紫寒

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在外打工的大孩子,头发花白的老孩子,提到春节,谁不是脑海中立刻生出一幅热热闹闹的画面呢?

在广州,花市比春节更先开始。在花市开放的十几天里,所有人都乐意去逛一逛。那里有小孩子喜欢的玩具,有家家户户过年要用的春联、福字和窗花,还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花。通常是大人们一个摊前看春联,小孩子们还在玩具店前逗留,不肯离开。他们都是被大人们又哄骗给拉走的。出来时,小孩子抱了很多玩具,大人们拎了很多袋子。

广州,过年都要在门口摆几棵年橘,因为在粤语里,“橘”和“吉”谐音。有院子的,搬几盆大棵的年橘放院子里。没有院子,门口没地方放没关系,可以买一盆小的放在家里。在一些小区或超市的大门口,门前都会摆上年橘,大部分会摆两棵,取“好事成双”之意。

过年前,人们要搞一次大扫除,还要准备好过年穿的新衣服。

除夕这天,家家要在门口贴福字、春联,忙着准备年夜饭。下午,每个人都要洗澡,换上新衣服。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一般都是新年的钟声响起后才去睡觉。

从初一开始,人们到处拜年。这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只要跟父母比较熟的人,都会给压岁钱。虽然你会收到很多红包,但面额都不会太大。

七天长假过去,春节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3

炸油条

何欣琪

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出门工作的大孩子,脸上爬满皱纹的老孩子,提到油条,谁不是嘴中立刻涌上一种香香的、软软的感觉呢。单闻着它在油锅中油炸时的那淡淡的香味,就足够征服我的味蕾,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往嘴中塞呢!

每年大年二十九,我家总会炸上一大盆金灿灿、油乎乎的油条。每到这天,我都会激动得不能自已。

终于又盼到了一年一度的炸油条。中午一起床,我便跟打了鸡血似的,从床上一跃而起,闯入爷爷的房间,大声喊道:“爷,爷,快起来!今天要炸油条,你可千万别忘了!”我声音大得隔几个房间都听得到。

爷爷笑着答应了,在我不断催促下起了床。我赶快奔入厨房,手忙脚乱地拿出面粉、酵母,又急忙将爷爷拉入厨房。

做好面团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将面团放在阳台进行发酵,还不时取出面团,问爷爷它发酵的程度,可换来的总是句“哪有那么快,再等等”。我只好百无聊赖地望着时钟上龟速移动的分针,痛苦地熬过这比几十个世纪还长的等待过程。

终于等到了傍晚,爷爷取出面团。我望着这软软的白白的面团,仿佛看到了刚出锅、冒着热气的大油条,它们个个拥有着金灿灿、诱人的外衣,上面还缀着几颗亮晶晶的小油珠……想到这,我不禁砸吧了几下嘴。

“爷,你快点,我等不及……”我焦急地望着朝锅中不紧不慢倒油的爷爷。

“知道了,等会第一根肯定给你!”爷爷显得十分不耐烦。

锅中的油渐渐热起来,爷爷手法娴熟地扯下一块面团,拉成长条,放入锅中。锅中“唰”地一下,瞬间热闹起来,激动地大笑着的油条渐渐变成了令我垂涎三尺的金黄色。不一会,几根油条炸好了,我立马像只饿狼,大口吞食着这盼了又盼的美味。

为了满足我那空了一天的胃,我连吃了五根油条,饱的似乎多吃一口,肚子就会爆炸。

希望每年都能吃上美味的油条!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4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陈姿宇

按照蒙古族的老规矩,那达慕在八月中旬就开始了。“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思是娱乐、游戏。在这热闹的五天中,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来庆祝今年的丰收。

人们早出晚归,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带上最美味的食物,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那达慕大会。人们在场地周围那翠色欲流的草题上搭起了一座座彩色的蒙古包,坐在里面一边兴奋地谈论着,一边等待大会开始。

那达慕大会中的活动丰富极了,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

首先进行摔跤比赛,采用淘汰制。比赛一开始,就有两名身穿精美运动服的健壮的运动员唱三遍《摔跤手歌》,再跳着鹰舞走上场地。对人们行完三礼后,两人就立刻抱做一块,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把对方撂倒。他们的动作有力,将促、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动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博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随著两名运动员格斗得越来越激烈,观众们的情绪也涨到了高潮。他们拼命地给运动员们加油打气,连嗓子都喊哑了也一点也不在乎。终于,一名运动负将另一名撂倒在地,观众间立刻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掌声,胜利者则会向人们挥手致意。

接着便是赛马。赛马的人数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大家骑上了自己最好的马,来到了跑道上。一大群骏马撒开四蹄,在跑道上飞驰起来,身后伴随着滚滚的尘土,场面十分壮观。一个个身着华衣的骑手骑在马上,一手扬着马鞭,一手抓着缰绳,身后襟飘带舞,显得格外威武。

赛马后过是射箭,主要分为近射、远射和骑射三种类型。近射和远射是就站在指定的或近或远的地方射靶子,优者为胜。骑射是最精彩的,骑在马上的射手们在马背上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举弓搭箭,只听“嘣”的一声!弦响,一支箭便脱弦而出,飞快地向靶心飞去……

那达慕大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歌舞环节。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唱庆祝丰收的歌,跳庆祝丰收的舞。这时候,无论是谁,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一眨眼,那达慕短暂的五天便结束了。人们又忙碌了起来,一起等待下一个那达慕,等待下一个丰收的日子。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5

广东的春节

黄靖雯

广东的春节独有一番特色,到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

广东人在春节前通常都会去逛花市——要是不去,你这次的春节可就白过了。花市里人山人海,人们汇合成一股巨大、温馨的热流。花市里金橘、菊花、水仙、蝴蝶兰这些花最多。

在花市里能经常见到金橘、菊花,是金橘的“橘”字、“菊花”的“菊”在粤语中跟“吉”同音,金橘的寓意就是大吉大利。大家都想讨个好彩头,到了花市都会搬金橘、菊花回家。

洁白无瑕的水仙花拥有独特的气味,当你向它走进,便能闻到水仙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还有美丽的蝴蝶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像蝴蝶似的。微风吹过,花瓣像蝴蝶似的在风中翩翩起舞。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广来说,过年做煎堆意味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煎堆的做法很有趣,首先准备面粉、糖水,用糖水和面,和好之后把面团揉成小球形状,用大拇指在中间压一个小洞做成一个空心的小圆球,再往里面吹气,最后放进油里炸。一个美味的煎堆就完成了,谁会不喜欢这甜甜的脆脆的味道呢?

“逗利是”是广东小孩子最爱的风俗,“逗利是”就是晚辈向长辈讨要红包,一般派出的红包是10元或20元。有些小孩为了多讨点红包,开始了嘴甜模式,春节期间逢人开口就是“恭喜发财,大吉大利”。

不得不说,广东的春节可真有趣。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6

广州的春节

郑瑶

广州的春节真是热热闹闹的,贴春联、行花街、拜年……

春节前,长辈会早早封好利是,预备给拜年的小朋友们,每封利是大多是十元、二十元,除非是特别亲的才会给一两百,不会太多,毕竟广州人讲究的是心意,所谓“礼轻情意重”嘛!

“年二十八,洗邋遢”。家家户户必须在年二十八这天大扫除,还要买几盆年橘或菊花放在门口前。

广州的迎春花市,体现了“花城”的特色。“行花街”绝对是广州人在春节前必不可少的项目。

花市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花,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叫不出名的。花市一般分为两条街,一条主要卖花,一条卖春联之类的。小孩子们大多都拿着一个小风车跑来跑去的,风车转运,带来好运气;大孩子则在精心挑选着花,“橘”“菊”在粤语中跟“吉”同音,金橘、菊花是首选;老孩子们则慢悠悠地走,一边帮忙照顾着小孩子。花市热闹极了!我每年都盼着跟家人一起去逛花市。

除夕这天,恐怕是最忙的时候了。早上,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年画,每个人都穿着新衣服。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有说有笑,可开心了。

正月初一,大家都会去寺庙里拜神,求神保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会互相拜年,不管是关系亲密的还是关系一般的,小孩子说上一句“新年好”,就能收获一封利是了。

不得不说,广州的春节可真热闹。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7

漳州芗剧

郭贤恩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提起家乡,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漳州的芗剧。

芗剧又称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芗剧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有一年,我们全家一起回老家过年。到了初七,正当我以为年要过完了时,爸爸突然对我说:“每年的正月初九开始,村里都会连续演三晚的漳州芗剧。芗剧曲调优美,值得一看。”我低落的心情顿时就被调起来了。

初九那天晚上,我们匆匆忙忙地咽下几口饭,便疾步破门而出。全村老老少少不约而同地来到临时搭好的戏台前,静静等着芗剧的开演。

当戏台的幕布缓缓拉起时,一个个演员随着锣鼓声齐刷刷地冲了出来,优扬的歌声响遍全场。演员的水袖在空中此起彼伏地飞舞着,像那风吹过林中的沙沙声,又似湖面一圈一圈的水波纹,真是太壮观了。我侧耳细听,我的天,一句话也听不懂!我用幽怨的眼神看向爸爸,他哈哈大笑:“这是闽南语,你从小在广州长大,没学过家乡话,肯定听不懂了,但是你可以看戏台两边的字幕啊!”看完芗剧回家后,我还想着刚才演员的表演,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这就是我听不懂的芗剧,虽然只能看字幕才能看懂,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看。我想:回到广州后,我要好好跟爷爷奶奶学家乡话,争取下次回来时能够听得懂芗剧。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8

拜月娘

廖若辰

按照潮汕的老规矩,人们要在中秋节那天晚上拜月娘。

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人们在空地上放置桌子,桌子上摆着红蜡烛与香案,缕缕烟雾在如水的月光下飘散,如梦似幻。桌上供奉着各式瓜果糕点,有柚子、杨桃、石榴等当季水果,有绿豆糕、云片糕、翻沙芋等甜品糕点,当然,也少不了潮式月饼——朥饼。这些糕点琳琅满目,甜香四溢,无不令人垂涎欲滴。一旁嘴馋的小孩子常常按捺不住,趁大人不注意偷吃贡品。妇女们则会祷拜,祈求月娘赐予人们幸福安定。

听妈妈说,他们以前住在旧城区的教师宿舍楼,周围的建筑以平房居多。登上天台,向下远眺,城中各处院落均供着香案,燃着烛火。远远望去,那星星点点的火光与夜空中皎洁的圆月相映衬,构成了一幅明亮绚丽的画卷。

如今旧城换新貌,低矮的平房不见踪影,随之而起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但人们并未因此舍弃拜月娘这一习俗,转而在阳台上设案祈祷。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阳台上闪烁的烛光犹如天上的点点繁星,在夜色中显得温馨而迷人。

我曾见过拜月娘的场景——当时我同家人一起来到农村亲戚家过中秋。夜幕降临,暑气渐退,习习微风令人感到分外舒适。登上楼顶,我便看到天台中央桌子上摆满了水果与糕点,桌边还挂着两盏一闪一闪的花灯,屋内的音响播放着欢快的童谣。夜空下,亲人围聚一处,喝茶赏月,谈笑风生。

这就是潮汕人的中秋夜。你是否也想来体验一下呢?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9

潮汕英歌舞

林可涵

在潮汕地区,刚开始学习拼音的小孩子,每天出门上班的大孩子,头发已经苍白的老孩子,提到英歌舞,谁不是立时就回忆起英歌舞那刚劲的舞姿、豪迈的气势、响彻云霄的掌声……

我常听爸爸妈妈说,每年正月的二十五、二十六,他们小时候都会去看英歌舞表演。我十分好奇:爸爸妈妈说的英歌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决定上网查一查英歌舞。原来英歌舞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英歌舞表演主要有两个重要场面,一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二是梁山英雄化妆救宋江。

我又满怀期待与好奇点开了一个英歌舞表演的视频。视频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闻声赶来欣赏表演。表演的人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打扮,有鲁智深、武松、林冲……表演的人手拿两根木棒,挥动着,有时左手敲击右手的木棒,有时右手敲击左手的木棒,敲击的声音清脆,一套动作有力、熟炼且行云流水。英歌舞表演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赶来团团围住观看,不时掌声雷鸣,真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啊!看完视频,我再次上网,对英歌舞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英歌舞中竟然有这么多小细节我没有注意到。英歌舞的队列有长蛇捷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敲,胯足敲,背后敲等;节奏有快板、慢板、中板之别,就连脸谱也有武面文面之分。英歌舞以刚劲、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豪迈的气势。我不禁十分期待,什么时候我才能亲眼看到英歌舞的表演呢?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10

湛江的舞狮

邓乐儿

我的家乡在湛江,家乡过年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舞狮”了。

舞狮是一种中国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太平乐”,南方的舞狮也称醒狮。湛江的舞狮通常会在正月初一开始。

我从爸爸口中得知:每年的舞狮都要采青,“采青”原有“反清复明”的意思。“青”一般用三根芹菜或葱,芹菜寓意勤奋,葱寓意聪明。人们都会把芹菜或者葱,还有利是一起挂到门前,等着“狮子”过来采。

爸爸把所有东西挂好,我们一家人就在家门口等舞狮队来表演。

“咚,咚,咚,咚咚咚……”老远我就听到了舞狮队伍的打鼓声。啊,他们终于要来了,我期待已久的舞狮队要来了!我时不时到门外张望,盼着舞狮队快到家门口。

爸爸在门口摆上两串跟龙一样长的鞭炮,舞狮队到家门口时爸爸点燃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红一黄两只“狮子”走进了我家。

他们开始了表演,在一旁还有人奏乐,“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让家里瞬间热闹了起来。两只“狮子”盘了一个圈,再迅速凑紧,还把一只脚抬起来,身子一直在做各种摇摆的动作。接着,“狮子”尾巴把前面舞弄狮头的人高高举起来,让他可以拿走门上挂着的“青”和利是。最后,舞狮的人左右摆动着狮子头和身子离开我家,旁边奏乐的两个人还对我们做了拜年的动作表示庆贺和感谢。爸爸点燃另一串炮竹欢送舞狮队。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尤其是春节的舞狮。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11

胡椒腊肠

林文兴

在我们家乡的除夕晚上,一家人都会聚在一下,吃着美味的食物,聊着天,别提有多热闹了!在餐桌上每个食物都含有寓意,并且餐桌上定会有一份胡椒腊肠,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腊肠代表红红火火、顺顺利利。

上小学的小孩子,出门工作的大孩子,需要戴老花镜的老孩子,一提到胡椒腊肠,谁不是嘴里立时生出一种香香的咸咸的感觉呢。

看似简单又下饭的腊肠,做法却不简单。我们先在市场上买好肠衣与猪肉,把它们冲洗干净后,肠衣可不容易清洗干净,需要洗很久。接着,我们把猪肉剁碎,放些盐与少许胡椒做成肉馅。接着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那就是灌腊肠了。把肠衣套进一个干净的铁管,然后将调好的肉馅一点一点地灌进肠衣,如果太多的话会使肠衣破裂。

你们以为这就好了?不,还要风干呢!将肠衣两头打个结,在通风的高处挂好,这才大功告成。

风干后便可开蒸了!放入锅中蒸的胡椒腊肠散发出的香气与锅中“嗞嗞嗞……”的声音吸引着我们。闻着那香气,我便可以干下四碗饭。哈,就连隔壁老王也垂涎欲滴了。

胡椒腊肠终于出锅了,表弟夸张地说:“我快要饿晕了!我先吃!”“我也饿了,我要开吃。”我急切地说。咬上一口那色泽油亮的胡椒腊肠,真是色香味俱全呀!

这就是我们客家特有的胡椒腊肠。你的嘴里是否出现了香香的咸咸的感觉呢?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12

赏灯

肖淙文

兴宁人把元宵节称为“赏灯”。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出门上班了的大孩子,头上长满了白发的老孩子,提到“赏灯”谁不是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热热闹闹的情景呢!

每年正月十五是我们国家传统的元宵佳节,可我们兴宁的元宵节与众不同。如果不信,那就请你来我们兴宁过元宵节吧。

兴宁有句老话:“赏灯大过年。”由此可见赏灯比春节更加重要。“赏灯”是我们兴宁人走亲拜友最繁忙的时间。有人可能会问:元宵节才一天,怎么到处串门啊?我们兴宁人的元宵可不止一天哦,我们的元宵是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的,这是我国唯一一个这样庆元宵的地方。

赏灯的日子不同,是兴宁人过元宵节的最大特色,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庆“新丁”。在别的地方,生小孩一般都是庆满月与周岁。但在我们兴宁要是生了儿子,是不会过满月的,取而代之的是在赏灯时摆酒请客,庆祝新添人丁。因为“赏灯”客家话与“响丁”同音,寓意家族人丁兴旺,代代相传。

赏灯摆酒那天,会有许多亲朋提着烟花和爆竹前来庆贺。听妈妈说,为了庆祝我出生,外公在我赏灯时花了两万多元,载着满满一货车烟花到我们村。

在那一天,爆竹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放烟花、烧焰火、舞龙、舞狮等活动丰富多彩。

绚烂的烟火下,一盏盏风格独特的花灯在祖屋祠堂上飘逸,年味益浓。这就是我们兴宁的赏灯。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13

煎堆

郭畅

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已经工作了的大孩子,头发苍白的老孩子,一提到煎堆,谁不是嘴里立刻生出一种香香糯糯的感觉呢?

午后,妹妹见妈妈揉着面,挠挠头满脸疑惑地问妈妈:“妈妈,你这是干嘛呢?”

妈妈笑笑:“你猜呀!”

“到底是什么啊,是什么嘛?”妹妹摇着妈妈的肩膀不停地问。

妈妈一副很神秘的样子,就是不说。

“哦!”妹妹灵光一闪,“是不是做煎堆?是不是?是不……”

妈妈不耐烦了:“是!是!好了,别摇了!”

“噢耶!”妹妹喜得又拍手又转圈,简直要发疯了。

她在妈妈旁边坐下来,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做煎堆,时不时问一句:“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啊?”

终于,妹妹等不下去了,挽起袖子:“妈妈,我来帮你吧!”

“面团我已经揉好了,我们得把面团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在外面粘上少量掺有白糖水的糯米粉,就像这样。”妈妈把面团放到案板上妈妈揪下一小块面团,用手搓出小圆球,“再撒上白芝麻。”

终于等到下锅炸的时候。妈妈往锅中倒入适量葵花籽油,烧上三分钟,接着把一个个小圆球放入锅中。妹妹用筷子慢慢翻动着,使它们不黏在一起。它们在油锅里上下滚动,不停翻着跟头。不久,煎堆就像一个穿着金黄色衣服的吃撑了的小胖子。煎堆出锅了。

吃年夜饭时,煎堆很快就被吃完了。毕竟,光闻它的味道就叫人垂涎欲滴了,何况是一手一个猛地往嘴里塞呢!

民风民俗作文六年级 篇14

武汉的早上

涂星宇

清晨,一丝红光打破了黑暗,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大街小巷里都挤满了“过早”的人们。

你一定会问:“什么是过早?”哈,在我们武汉,“过早”就是吃早餐的意思。有些人会吃粥,有些人会吃包子,还有些人会吃饺子,但是,吃得最多的是热干面。粥啊,包子啊,饺子啊,这些食物在热干面面前,完全算不上什么。

武汉的热干面看上去很精致、漂亮,金黄的面条上点缀着葱花、辣萝卜丁,真是看一眼就足够让人垂涎三尺的。吃热干面的时候,我喜欢把面和配菜一起卷在筷子上,一口咬下去,里面的萝卜丁脆脆的,面很有嚼劲。热干面很香,但是有些干。我还常点一碗蛋酒,先来一口甜甜的蛋酒,再来一口香喷喷的面,简直妙不可言。

作为热干面的“忠实粉丝”,我怎能不知道它的来历呢!相传,20世纪30年代,武汉当地有个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不少面却没卖出去。他只好把这些面晾干,等第二天再卖。可是,他不小心碰倒了油壶,油刚好泼到了面上。第二天,李包只好拿着这些泼到油的面去卖,没想到大家却十分喜欢这种面。于是,武汉便有了热干面这个美食。

一眨眼,武汉人都过完早了,学生要去上学,大人们也该去工作了,大家开始了愉快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