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 篇1

河南郏县城西27公里外的小峨眉山东麓,游人熙熙而来,皆是为了那郁郁青林之中,直直的青石板路尽头那三方牌碑。那石碑方正朴素,一如其下沉睡的那个正直不屈的男子。

他就沉睡在那里,望着那千百年不变的朗朗明月,身边是最亲近的弟弟子由。墓碑上的字迹方正大气——东坡子瞻苏先生墓。

——时间回溯至北宋元丰3年,公元1080年。乌台诗案爆发后,黄州迎来了一位失意文士。

被贬黄州,是他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

今日,我们望着中秋明朗的圆月,会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听着赤壁涛涛江水,会忆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身上不可磨灭的才华,也是他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

苏轼,我敬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心中对苏轼的后半生最好的写照。他虽屡遭贬谪,但无论到什么时候地方,都能自得其乐。

在黄州他能发现肥美的鲜鱼,嫩嫩的竹笋;惠州鱼笋都没有,苏轼就高兴于这儿有连年的水果;后来他到了穷乡僻壤的儋州,吃不上肉。但即使在这种最艰难的时候,也能安慰自己“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这就是苏轼的逆境精神。

“面对逆境时,我们都应该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苏轼”。

苏轼即便被贬穷僻之地,着破布素衣,居破茅简屋,全年不见荤腥,也未有绝望之意。以那始终如一的豁达,迎战逆境,不曾退过一步,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逆境精神。

“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同时又是温暖的。他不同于李白孤寂的“独酌无相亲”,苏轼重情重义,他总是像一轮皎洁、温和的明月,温暖着身边的朋友、家人。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清透的茶汤上浮着乳白的沫儿,晃忽间,苏轼好像就坐在那儿,唇角带笑,似他所爱之茶般,清正温和,又心怀苍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以他的豁达不屈在一次又一次贬谪中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人生终为一场大梦,然明月不老,映照千古。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 篇2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题记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以他独特的方式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所遭遇到任何事情都是人们所无法预料到的,当我们所遭遇到人生当中的逆旅时,内心当中或许充满了许多的不甘。懊悔与痛恨或许在心头涌出,但是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人物,他的事迹仿佛就好像罗曼罗兰所描述的那一种热爱生活的英雄,即使现实的世界依然残酷,自身还是处于漂泊不定的环境下,依旧自得其乐泰然处之,严酷的寒冬中的冷风丝毫不能令之动容。这位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苏大学士苏轼,他人或以东坡称之。

此书所描述出了一个多方面的苏轼,让我们懂得了宋朝文人的形象的立体的一面。书页间绘画出幅幅精美的画作,让人观赏起来心情舒畅,欲要放歌一般。而文字当中也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这几个方面谈及苏轼的个人魅力。从而带给我们一个完整地苏轼,让世人知道这苏轼果真犹如传说那般好似仙人,他用他浪漫豪放的文笔也为世人留下了那优美的词句。

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既有达官显贵,也有失意落寞,或许正是这种不同于常人的经历,才让他的文采得以更上一层楼,让他的胸襟愈发豁达。

他的文采,登峰造极,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美,也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郁郁寡欢,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更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背后,是一位最真实的苏东坡:一位寄情于山水的大文豪,一位尝尽人间烟火味的美食家,更是一位面对贬谪依旧乐观面对的奇人。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或许正是这种豁达的胸襟,才会让他有如此之多的流传千古的诗词,才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他的名字并闪耀发光。

在人生的道路上定然布满坎坷,我虽年龄尚小,但是在学习当中所遭受到挫折与烦闷时,便可将此书中所带给我们的苏轼拿出来观之。人生在世或许不太称意,可是我们可以在这一本书中学习到苏轼的许多世界观,了解到在他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时所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他所对待世界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苏轼所遭遇到的困境可能要比我们大多数人所遭遇到的事件还要多得多,而每一次事件的重量都足以压垮一个人,以至于苏轼多次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即使已经到了这样的处境他依然选择微笑面对世界,这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以苏轼为榜样,在这个不太幸福的世界里活的快乐些。

青杏小小,柳棉少少,不见佳人,却被无情恼。

首贬黄州,惠州儋州,苦行一生,笑中乐来到。

生如逆旅,苦中作乐,绝世佳作,留与后人诵!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 篇3

在这个炙热的夏天,新东方董宇辉老师在“东方甄选”直播平台的双语带货掀起了一股文化带货清流。除了喜欢他饱读诗书、文采斐然,我更是被他作为90后大哥哥谈对于“苦难”的理解深深折服。在董老师讲《苏东坡传》《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书时,他都提到了这些宝藏经典书里处处蕴含的“苦难”对于人生锤炼的哲理。他说:“发现苦难背后的意义是成就精彩的人生”。他还说,“厄运来的时候你没躲,所以在好运来时,它就会与你撞个满怀。”

苦与甜的转换,从人间悲苦到人间值得。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正面去思考“苦难”的含义。

所以,本次征文必读书目中,我特地选择了《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以走进苏轼,走进他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在杭州亚运来临之际,走进我们的“老市长”!

对现代人来说,“苏东坡”这一名字,不知者寥寥。知其美食达人,知其文学大家,知其山水达人……此书用温暖的笔锋,告诉了我们苏轼是如何在苦难面前与坎坷曲折的现实和解,认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他以一身肉体练就了一位“福祸得丧,付与造物”的“灵魂工程师”。

才子顶流:襟抱苍生有志难酬

幼年时期的苏轼在母亲的熏陶下,就以东汉“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偶像”,四川眉山的一方水土培养了苏轼“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抱负。他心系苍生,风骨凛然。二十岁出蜀道,进京师,与弟弟苏辙同时及第,考取全国第二,一时间金榜题名、鲜衣怒马。他以洒脱的文风,艳惊四座,深受欧阳修和皇帝的高度赏识。

苏轼从少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的骨子里赋予自己的使命是士大夫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达济天下。初入仕途的时候,他无所畏惧,公忠体国、直言敢谏的性格带给他的是政治失意。因强烈反对宰相王安石激进的变法步伐,激恼了权臣而遭外派。

一个顶流才子,被赤裸裸的“政治风波”打压,一地又一地的辗转,成为了他日后生命的主题,颠簸流离。如果用现在的标准评价苏轼的地方政绩,我觉得可以用“市长届的天花板”定义。他造福八方,杭州、密州、颍州、阜阳、扬州、徐州……在苏轼担任各地“市长”期间,革新除弊,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很多为民好事,颇有政绩,一直到“乌台诗案”。

阶下之囚:命运更迭世事沧桑

苏轼的生活态度,一向嫉恶如仇,看到官场邪恶,他“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宁可孤芳自赏,绝不同流合污。一直率性而为的他无所顾忌之下,被人抓到了把柄而引火上身。1079年,苏轼到湖州赴任,按例要给皇帝写一封谢表。在上表中他不经意吐露了对当朝的不满。上任才三个月左右,政敌捕风捉影,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然后押往京师受审。也就历史上的“乌台诗案”。从一个文坛顶流到被人像犬一样驱赶,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苏轼被关了三个月,经历了严刑拷打,昼夜逼供,一度接近死亡。《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身”。他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书信中吐露了绝望至死的无奈。

落魄平民:偏居东坡内观重生

幸免于死罪的苏轼一路从京城被放逐到当时欠发达的黄州。此时的苏轼,犹如一只惊弓之鸟,他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又要被打入天牢。在举目无亲的黄州楚地,他没有俸禄,没有正事可做,失去了人生的目标。“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这饥寒交迫的生活,百无聊赖的人生,天荒地老的孤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士大夫苏轼收藏起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收敛了桀骜不驯的傲气,在现实的磨砺下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实现了理想的自我。

烟火里谋生

“东坡居士”的别号也是来自于他在黄州城东的瓦砾高坡上开荒种地的求生体验。苏东坡开始了自食其力与逍遥快乐的农夫生活。当文人苏轼转型农民苏东坡,自耕自牧,自酿自饮。他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跟当地农民学习耕种之道,他在田间地头感受收获的喜悦。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他还通过研究当地特色美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顿悟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认为,苏轼的这种“清欢”,是他生命的减法。

他广寻好友,在畅谈间享受温存和快乐。他还在耕种的地方建了一所寓所,名曰“雪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字里谋心

河流唯有深邃才能平静无波,树木只有扎根地底才能茁壮茂盛。生命因沉淀而厚重,人生因打磨更璀璨。他重新建构自我的价值体系。在文字里探寻心灵的安定。《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苏轼表达了思维觉醒的过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开篇以大雨将至,暗喻人生苦难的来临。他此时是一种假的豁达,自我安慰,他告诉自己,别怕,人生就是一场梦,给自己壮胆去被动抵抗苦难。“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忽然,他发现了风雨已经过去,关关难过关关也这么过去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瞬间,他倾听到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无论风雨还是晴,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忽然间轻松了。回望来时路,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苦难也是人生的礼物,那就四海一生踏歌行吧!

自然中谋魂

“月明兮星稀”,清风明月在眼前。当他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夫生活后,便享受每一天淡泊而富足的日子。“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心情压抑时,苏轼来到长江边,望一望无际缥缈的天空,眼中呈现远近美丽的山川河流。放浪形骸,与渔樵杂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旷古奇作均出自于此。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被贬谪黄州的这一时期,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却让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他一改宋词婉约之风,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词开山之作。

在纵情山水的天真烂漫中,他超越了人类对时空的局限,养聚天地宇宙一体的浩然正气。从此,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里,产生了一位烂漫超脱的苏东坡。

学会自愈,才能调整心态,才能绕过每一次滂沱大雨的泥泞。有人说:“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晴时满树花开,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流连指间。”在某种意义上,人生的历程就是一段长途跋涉。“造物亦知人易老,故致江水向西流。”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理解这位自然造物主的“良苦用心”。苏轼的乐观来自于他对坎坷前途的希望和追求。他承认人生的实质是走向衰亡,但他又处处力求超越,在与生命规律的决斗中,迸发出无穷活力。

继贬黄州之后,他又经历了被贬惠州、儋州,处境一次比一次落魄和凶险,每一次都差点要了他的命,但他坚强得活着回到了中原。朋友、亲人、爱人的相继去世,对他带来沉痛打击,但他依然笑对人生,继续思考、作诗写词、寻追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