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家乡的风俗

在我妈妈的家乡陕西渭南,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风俗,每一年的除夕夜里,村子里的人们都必须包有硬币的饺子,团圆在一起,迎来新一年的福气与吉祥,吃到硬币者则好运连连。

这个风俗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直传承给了外婆,传承给了妈妈,传承给了我。所以,久而久之,包硬币饺子也成了现在我们家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啪啪啪”烟花爆竹的声响,我和妈妈走进外婆家中,喜兔迎春!

踏入厨房,只见主厨——外婆把面粉倒入脸盆大的碗里,一边均匀地倒水,一边用长着茧子的手用力地揉搓着面团,不一会儿,一大块又白又筋道的面团就映入了我的眼帘。

随后,主厨挥起擀面杖,指挥着面团拉长、压平,变成一大片平整的白色“毛毯”。接着,该刀出场了!只听“唰唰”两声,小块小块的面疙瘩全都躺在外婆面前。

另一边,外公正拌着饺子馅。只见他将韭菜和鲜猪肉糜搅和在一起,用筷子搅和九九八十一下后,均匀地放入盐、小麻油和老抽,不一会儿,香气就飘进了我和小妹妹的鼻子里,馋得我们口水直流。

“什么时候可以吃到香香的饺子呢?外婆!外婆…”小妹妹红着眼,满脸期待。

“嗯……一个半小时以后吧!我们还没包呢!”作为姐姐,我努力安慰道。

现在有请小主厨和副厨闪亮登场!只见我和妈妈娴熟地包起硬币饺子顾名思义:在一些饺子里包上硬币。我一边悠闲地哼起小曲儿,一边接过饺子皮儿,拿起筷子,夹起一坨馅儿裹在皮儿里,再往皮边儿一按,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船”就包好了。本以为在短时间内一口气包了4个已经很了不起了,真没想到,扭头一看,妈妈包得形似元宝的饺子早已“堆积如山”,实在令人震惊不已!一个小时过去了,饺子包好了!我累得不行了,包了100多个,直接瘫坐在沙发上。

开始煮饺子了!活泼调皮的饺子宝宝们一个接一个跳入锅中,溅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水花。

“开饭喽——’小妹妹最先喊道。

我兴奋地蹦起来,不管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会使用各种网络的大孩子,还是先前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的长满白胡子的老孩子,都激动地合不拢嘴。

碰杯祝福后,大家二话不说,早已出动,沉浸在寻找硬币饺子和吃到硬币饺子的喜悦中,全家都弥漫着饺子的鲜气清香与年的味道。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打糍粑

“二十八,打糍粑。”这句话勾起了我那天打糍粑的经历。一回想起来,嘴里就生出了甜糯糯的滋味。

“说起糍粑来,那可是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背景可谓十分渊远流长。传说是当年吴国的大功臣——伍子胥,为应对饥荒而将糯米打成砖头,做成了城墙的基座。等到饥荒年来时,再把他们挖出来蒸熟了吃掉。这在当时闹饥荒时救了不少人呢。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并将于每年腊月时家家户户打糍粑。”妈妈一边说,一边把我的眼睛系上了一层布。

当揭下来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盆糯米。我十分好奇问妈妈:”今天干什么呀?”妈妈边笑边说:“咱们今天打糍粑呀,学当年伍子胥一样。”说完,妈妈的两只手上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了两个大木锤。

妈妈挽起了袖子,用力抡起了大木锤,不停地捶打着盆子里的糯米。我看着手痒痒,于是把妈妈推开,拿起了锤子挥了挥,大小正合适。我轮起了大木锤,锤头如雨点般落了下来。

这时,糍粑也是在我的敲打下,左一凹右一陷。就在这时,砰的一声巨响,我的大锤子却陷进糍粑里拨不出来了。我用力拉扯锤子,可它有数百计的白丝粘着它们,白丝如一只只大手一样扯着它一样,我越拉它,白丝们就抓的越紧。

我只好将弟弟请过来。他在妈妈的指挥下,拿来了水果刀,再在刀口上抹满了面粉,接着对着白丝切了过去。终于,锤子脱身了。可我直接一个屁股蹲,摔到了地上。我一边揉揉屁股,一边站了起来,将痛觉转化为力量,决定将糍粑”揍”成了一个大大的白胖子。我与弟弟换着揍来揍去,大白胖子糍粑终于做好了,我两都如落汤鸡一样汗流满身的。

到了晚餐时,我们终于都吃上了甜糯糯的红糖糍粑时,心里别提多么美滋滋的呢。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春节的习俗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之前,不管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收拾行囊从天涯海角赶回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与家人团聚——过“年”。

据长辈们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大怪兽,每年年末就会跑出来吃人,弄得人心惶惶。后来,一位智者告诉大家“年”害怕很大的声音和红色的东西。从那以后,每年除夕,人们就会穿红色衣服,燃放烟花爆竹以驱赶年兽。于是,由这个典故引申出“放鞭炮过大年”这一习俗。当然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感兴趣的春节习俗之一。

除夕晚上,全家吃过年夜饭,驱车来到乡下鞭炮。我们首先玩了“仙女棒”,那是一根根细长的,前端有火药的小棒,点燃引线后就会“哧哧”冒出星星般的火光。我们一手拿着一根不断地划着圆圈,“仙女棒”随着我们手的摆动,在漆黑的夜空中划出道道美丽的弧线,煞是好看。

其次是”火树银花”。看着爸爸把“火树银花”平置于地上,扯出引线,用打火机点着,这时我和弟弟心里痒痒的,这可比“仙女棒”更刺激!我们跃跃欲试,刚开始还有点害怕,蹲得远远的,一手握住打火机胳膊伸得老长去点引线,一手还掩着耳朵。当看到小火苗时,我们惊叫一声吓得向后跳去。被点燃的爆竹起先突突冒出串串小火花,不一会儿火花夹着“噼里啪啦”的声音迸射开来,向空中越冲越高,最后真的变成了一株“火树银花”了呢!我和弟弟在一旁兴奋地又蹦又跳,开心得不得了。后来我们还玩了擦炮,加特林……

回家的路上,我和弟弟讨论道:“今天放了那么多烟花爆竹,年兽被吓得不敢出来了吧,我们一定会过个平安顺遂的年!”

除了放烟花,春节还有其他习俗,比如大扫除、贴春联、吃饺子、拜财神、走亲访友……每当春节时,我都不禁想起《元日》一诗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想着我们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春节做着同样的事,感慨万千。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家乡的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曾经历过赤壁之战——咸宁中咸安区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有着独特的风俗。

春节来了,在正月初一这天晚上的舞龙是最精彩的。据说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鼓咚咚,咚,鼓咚咚”哪里传来了一阵鼓声。刚上广场就见到一片火红的灯光在道路上跳舞,看戏的人们响起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十几位舞龙者有的伴奏,有的舞龙,有的喝彩……

只见那条最凶猛的龙,全身都是火红的鳞片,中间没有一丝缝隙。头上两个龙角向后倾斜,鼻子上长着两条又细又长的龙须,还有一双炯炯有神大龙眼。

舞龙开始了!只见一位壮硕的大叔手上拿着一个足球般大的龙珠,上面镶着五彩缤纷的花纹。龙看见后,立刻奔向龙珠。随着龙珠升腾。大叔在龙面前把手中的棒子抡了几圈,龙也随之舞动。过了一会,龙似乎累了,停留在空中,身子围成了一个大圈。

龙珠又上下摆动,龙也穷追不舍,犹如海面上刮起了一阵狂风,海面也随之颠簸不平。不一会龙珠又直上云霄,龙也不甘示弱,一圈一圈往上盘旋。龙游表演出许多动作,人们都在台下应身喝彩,掌声不断。大叔突然沿着广场跑,龙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绵延不断的山脉。

“龙腾云雾得天下,虎归山林称霸王!”看那舞爪的龙。它那粗壮的前爪与强劲有力的尾巴,显得不可一世,让人望而却步。

这时有一条白色巨龙前去争斗。只见白红两只巨龙互不相让,争抢着龙珠。它们翻滚于碧涛之上,游走于山峰之间。这一场争抢,真是惊心动魄啊!有一格传奇色彩。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表演,却团结了众位舞龙者的心,把磅礴有力的舞龙展现出来。

这场景,让我不禁想起辛弃疾所写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家乡的风俗

小时候,每逢新春佳节,我期盼的不是那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而是那垂涎欲滴的鲜肉粽。我的太奶奶是地地道道的绍兴人,绍兴人有着新春佳节包粽子的风俗习惯,这可是我儿时最期盼的事儿!

听太奶奶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包粽子在绍兴人过年习俗中称为“裹粽子”。待到农历腊月,各家各户都会筹备裹粽子。绍兴人的过年粽子呈三角形状,竖放着犹似三月春笋,寓意家业笋(兴)旺,事事粽(中)意,是过年祝福的必备品。

腊八刚过,太奶奶就忙活起来了!做粽子的第一步当然就是选粽叶了!太奶奶挑选粽叶时非常仔细,几乎一模一样的粽叶在她手中都能甄别出好与坏。太奶奶不仅要选好粽叶,连猪肉、糯米和酱油都是选上等的。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绍兴粽好吃就在于猪肉和糯米都是用酱油浸泡过的。

太奶奶先将粽叶浸泡在水里,一片一片地仔细清洗,每一片粽叶在她手中像柔软的小婴儿一样,和着清水仔细抚摸。然后将粽叶放在高压锅里煮,高压锅里飘出阵阵清香,每当此时我就知道春节快到了。接着,太奶奶把冒着热气儿的粽叶从锅中取出冷却,紧接着就是给糯米和猪肉洗“酱油澡”了!

终于到了除夕这一天。一大早,裹粽子行动就在太奶奶的指挥下开始了!我自告奋勇地加入了裹粽子行列。怎奈那裹粽子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瞧瞧我,刚开工就遇到了难题!为了让我手上的绍兴粽完好地呈三角形状,可是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但大多数以粽角不坚挺或粽身松垮而告终,都需送至太奶奶那儿补救才行。

不过,不管我裹得好不好,太奶奶都是不急不恼,笑眯眯地拿出洗过酱油澡的糯米和鲜肉,教我一勺糯米一勺肉地将它们住进粽叶“小房子”里。有时裹粽子的白线会打结,眼神好使的我会帮助太奶奶把白线一点点地分开,再将白线一圈一圈牢牢地固定在粽叶上。这样,糯米和鲜肉就稳稳地住在粽叶“小房子”里啦!

粽子出锅了!伴随着高压锅的叹气声,不一会儿粽子的香气飘满屋子,洋溢着整个楼栋,闻闻那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更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呢!

“噗。”高压锅又叹了声气,小粽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跳出了锅。顾不得烫手,我着急剥开了一个,轻轻咬上一口,那满嘴的肉香真是沁人心脾,三日不绝!看着我吃得那么香,太奶奶欣慰地笑着,那笑容一直留在我心间,那儿时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流淌在我的心中,也流淌在家人的心中。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写春联的经历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门前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表示新年正式拉开了序幕。

据说春联的祖先是汉代的桃符。正月一日,每家每户用桃木板写好对联,贴在家门两边,通常是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希望能以此赶魔鬼。后来,桃符慢慢演变成用红纸黑墨写成的春联,表现了中国百姓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我渴望着能在新年时写一副属于自己的春联——说是“渴望”是因为之前没能力用毛笔写春联,只能对着挥笔舞墨者干瞪眼;学写毛笔字时,看见人家门口用红纸黑墨写的春联,知晓那是别人家的孩子写的,再看看自己一言难尽的毛笔字,心生羞愧。我下定决心要好好练习,今年一定写出一副属于自己的春联!

终于,在寒假临近春节时,书法老师要求写一副带横批的春联,我欣喜若狂:可算有机会给家里人争口气了!但毕竟是第一次写春联,写一副春联得花两节课的时间,写春联这一习俗活动对于我来说是漫长的。但我不敢有半点马虎,因为我必须以优良的毛笔字迹写出属于自己的春联!

我来到书法教室,紧紧系好围裙,取了墨碟、红纸、毛笔与墨后,我像浇注混凝土般倒墨,像调控机床般蘸墨调锋。我取来模板,仔细地端详一遍后才敢下笔。我对照模板的字的位置、结构,用手量了量,才开始动笔,通常一笔得花几秒来缓缓伸出,粗细、长短、弯曲程度、甚至大小都要尽力去模仿——我如同绘制工程图般认真谨慎地写。我心里十分紧张,生怕写错一笔。最后我花5节课写了两副春联。老师看了我的春联,对我赞许有加。

回到家,我摆出那两副春联向父母炫耀了半天。我们挑出一副最好的春联贴于家门边。我立即搬来椅子,取了胶带剪刀。他们站于椅子上用胶带段贴春联。我在一边指示:“别贴歪方向!得贴成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别弄坏了!”我的声音回荡于楼道中。几十分钟的忙碌后春联贴好了。父母看着春联,一边赞不绝口,一边拍下来发到朋友圈。

此后,每当有人看见我们家门的春联,问起“这是谁写的?真好!”我都会抬头挺胸地回答“这是我写的,如何?”

这副春联,几乎成了我们家的“宣传板”。看着门框上红艳艳的春联,我心里很有成就感—这是我亲手写的春联!这副春联,让这个春节的年味更浓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