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篇1

“人间的模样,其实就是命运的倒影;人间的意义,无非就是活着的趣味。”

城市、人间与灵魂

这是《人间杭州》的开篇,作者讲述了他对于城市、人间与灵魂的定义——“我一直觉得每一座城市都行走着很多灵魂,他们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重叠,层层叠叠,有的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有的则终身茫然无知。”“尤其对于城市而言,它就是一个储存这些灵魂的巨大容器,显贵卑贱是人间的看法,城市从来只是同情,不知拒绝。”纵向的历史中,一代一代人,无数的灵魂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出没,在杭州城的肌肤上烙下印记,也许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但更多的塑造了一座杭州人心里的杭州城。

《人间杭州》这本书是我在睡梦中时,爸爸放在我床头的,说我作为一个杭州人应该看看,起初看到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实在太像一本城市旅游图鉴,让我没有翻阅的兴趣,我只笑着反驳,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难道还没有一本书了解杭州吗?

一次机缘巧合让我翻开这本书,开篇即惊艳,刷新了我对城市的概念,也许你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无论好坏,都是那里的灵魂跟你开了个玩笑,也许你伸手一摸,触碰到的就是某个灵魂的烙印,我真真正正意识到,我也许从来没有“生活”在杭州城过。

我没有成为一个城市的观察者,我没有触摸到更多的灵魂,没有真正的进入它,没有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阅读《人间杭州》之前。

一时“临安”,一世偏安

作者说“这座城市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的构成为城市的个性。”

杭州城的市井气息特别重,不好实业,特别乐于做生意。杭人总爱自嘲,自称“杭州佬儿”,我在看这本书时,我才恍然意识到,杭州城确实是“偏安”的,杭州人林林总总的习俗和个性,大概都与南宋偏安的那一百多年脱不开干系。

书内附了临安城的《皇城图》、《京城图》和《西湖图》,密密麻麻的字,我是看不懂的,却能看出当年的临安城,确实是“全民皆商”。所以现在的杭人也都喜欢自己做把生意。

“偏安”的生活方式,提供一种小心翼翼的安全感,但“偏安”真的是贬义词吗?我想不是,这是为了杭州人生活的幸福,用发展“数字经济”这一“偏方”,造就了杭城的安稳、杭人的快乐日子,是像浮萍一样浮在生活表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

一定要光芒耀眼,“锋芒毕露”吗?也许“偏安”真的是它的宿命。

“偏安”对杭州城来说永远不是贬义词。

一座只与“活着”有关的城市

“如何好好地活着?”——这是杭州的城市哲学,它在历史上是被动的形象,这注定了杭州不是一座神圣或悲壮的城市,杭州城里的人或物,都在为了“活着”而奋斗,作者之前开书店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士时,想的却是:她什么时候买书,买多少本书,她会点一杯清咖还是卡布奇诺?受存在主义影响太深,杭州人常把这种荒谬看成是世界和人生的底层逻辑,从一种层面来说,杭州人是没心没肺的,好像总以利益为首。事实当真如此吗?杭州的城市哲学,不是如何“活着”,而是“好好的活着”。作者的书店是之前的、“荒谬”是之前的。现在的生活,杭人是为了创新而在发展,因开放而鲜活着,“活着”只是“好好地活着”的缩写,杭城永远鲜活又幸福。

“你被城市占领,同时你成为城市的主人。”人是为了“活着”的人,城也就变成了一座只关于“活着”的城。

“2023年8月,杭州大运河边。”书的落款。

我也一直生活在杭州大运河边,我有一种在同一个纬度迥异的空间里,与《人间杭州》里的灵魂重叠,层层叠叠的感觉。

究竟是人间的杭州,还是杭州的人间。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篇2

读吴晓波的《人间杭州》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出生并成长于这座城市,我热爱这个有浓浓古典韵味的地方,二是《人间杭州》里描写的古杭州总是能给我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更多来自这座城市的美。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重游了一次杭州,而这次重游,是穿越了时空的。全书将诗文般的叙述与许多的历史图片结合,通俗且充满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又蕴含淡淡文艺气息。此书别于一般介绍城市文化的书籍,超越了城市历史传记的一般想象,是我喜欢的叙事风格。作者说:每一座城市都行走着很多灵魂,他们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重叠,层层叠叠,有的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有的则终生茫然无知。而《人间杭州》给我讲述的是不同时间里那些来往杭州的,可以被感知的灵魂。全书25个章节,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杭”:大禹渡江处,到“繁乱又生生不息”的运河带来财富;从“天真正直”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自诩为前世杭州人”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第一次当都城出了一个没有逐鹿中原国王,到一时“临安”,一世偏安的宿命;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直至数字经济发达下骚动的“不眠之城”。这些不同历史时间出没的灵魂,都只是在城市的肌肤上烙下印记,书中的记载这些灵魂,让读者领略了多时空,多维度,多元化的杭州城。关于城市的表述,我很喜欢作者的一句话:“任何一座城市,与其说存在于空间,不如说存在于时间,而时间本无意义,仅仅因为灵魂们的出没而得以呈现不同的叙述价值。”的确,这座城市正是历经干年的沉淀,积累了如此丰盈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作者笔下的杭州城。

作为在杭城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作者,是城市塑造了他,也给了他叙述的机会。而他又把这当成一个念想,同时也希望读者把它当成一个人对城市的私人记忆。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历史片段的呈现,对每一个出场人物的描写,处处透露着他的观点、态度、喜好与情感,又时不时显露出杭州城偏安的个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特点。当我看到最后一章“结语:一座只与“活着”有关的城市”时,关注补盲的阅读戛然而止,与此同时发现:原来在阅读一座城市的历史,似乎真得会让人获得另一种时间感,你可以从任何一个段落回忆过往或眺望未来。它似断似续,既复杂又单纯,既不可逆又充满了想象力,它让一个个脆弱的肉体突然发出光来,从而超越了这颗星球上的所有生物。这座城市,是人世间千千万万的缩影,从古而今,浓厚的人间气息扑面而来,而我们正在他的笔下,完成一场心灵漫步。作为现代社会里的杭州,这座城市也在默默地进行自己的蜕变。如今的杭州,发展速度之快,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电子商务之都”“不眠之城”……它总是在奔跑,也总是令人充满期待。

2023的杭州,承办了亚运会,在众多富有创意和美学意义的设计中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23年亚运会吉祥物,它们取名为“江南亿”,分别叫“琮琮、莲莲和宸宸”。三个亲密无间又友好的伙伴,将在杭州向世界。向我们的绿色家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低蕴以及时代的活力!“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文化出土而来的玉琮玉,由此证明了中华五千多年前的历史。“莲莲”的名字则来源于赫赫有名的西湖景区的莲叶,头顶着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全身有着既清新而又自然的绿色。“宸宸”名字代表着供宸挢,表达了拱宸桥从大运河走来,游向钱塘江,游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最后游向了这美丽的大世界!虽然亚运会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推迟了,但是我心中仍是抱着无限期待!我在漫无边际的脑海中想象着、期盼着,杭州亚运会,将会是美好的,是激动、是震撼人心的。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我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找只能用我的想象力刻画出亚运会激动人心的画面。也许我会和大家一起在亚运期间,不求回报地为人们服务,为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服务,为亚运会服务。默默地祝福我们大家共同心系和守护的绿色家园,展现出我们的绿色家园更加美丽的一面!让体育精神、亚运精神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绽放动人的光彩,让这些光彩传向世界各地,更加耀眼夺目。这就是我心中的杭州,我心中的绿色家园。也许我们这里没有鲜花满地,但是人们心中的花儿却永不调谢,东方的太阳也永不会落下,相信我们的亚运会一定会伴着这些花儿和金光闪闪的太阳,杭州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美丽!期盼亚运会举办成功!让旭日的太阳更加光芒万照、霞光万道!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篇3

最近我看了一本关于杭州市历史的书《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作者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对于从小生活在杭州的我来说,这本书不仅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还让我知晓了这座城市的种种过往。

本书有25个章节从5000年前的古遗址——良渚,开始讲述,直到民国时期,体现了杭州的人文风貌。杭州的景点,建筑在书中都有介绍,从历史变迁到传统文化再到风俗人情,将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现的淋漓尽致。吴晓波将杭州描写为“偏安”意为“偏是一个选择,安是一种姿态,它提供一种小心翼翼的安全感。”这就是杭州独特的城市性格,与南京、北京、洛阳等古都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份“偏安”促进了杭州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逸,悠闲自在。

在杭州有风景美如画的西湖,有壮观的西溪湿地,还有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说起西湖,除了西湖十景,与它相关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杭州传统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它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却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而分别的故事。白蛇传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爱情的向往,对生活自由的追求。

讲过了杭州的历史文化,再来讲讲杭州的绿化建设和风土人情吧。

作为城市绿肺的西溪湿地,坐落干杭州城市西部,距离西湖仅仅5公里,是中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一年分四季,西溪湿地每一季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春天的水清澈平静,夏日的树翠绿茂盛,秋季的芦苇簇拥成群,冬天树木凋零,乘坐摇橹船游西溪也别有一番滋味。岛中有湖,湖中有岛,一座座石拱桥,木桥将它们连接起来,从天空中俯瞰整个西溪湿地,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京杭大运河也是杭州著名景观之一,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610年隋炀帝下令修建,运河南部的终点落在了钱塘江边的杭州。读到这一章,便让我陷入到回忆中,假期空闲时间,总喜欢去京杭大运河附近走一走。京杭大运河的两岸被建造成公园,周围的绿化做的十分到位,不管春夏秋冬常年保持翠绿。白天去游览感受到的是一片绿植所带来的生机,微风不燥,阳光正好,风过林梢,最舒适的生活状态莫过于此。待到太阳落山,晚霞的余晖照耀京杭大运河,建筑风景都染上一片暖黄色预示着夜幕的降临,岸边的霓虹灯亮了起来,星星点点,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晚上就更热闹了,常有附近的居民来这边散步,遛狗,赏着美丽的风景,迎着晚风与家人闲聊散步,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天的疲惫在这些时光里慢慢消散。

人们对杭州的印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西湖”“运河”等,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杭州,电商的逐步发展,工业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的便利,这一幕幕场景,代表了科技的进步。杭州既是人人向往的天堂,又是美好的人间。说它似天堂是因为它宁静淡雅,说它似人间是因为它总带着几分烟火气。杭州是适合养老的古城,同时,它也可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将古代人民与现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最美好的人间。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篇4

(一)

晴也寻常雨也寻常

唉,最好西湖不是故乡

汪国真《雨西湖》中的几句诗,曾概括了我对西湖的印象——寻常,寻常到从不去留意。

今年暑假期间,得知有客要自远方来,于是,妈妈交给我一个任务——当个“杭州小导游”。我楞住了,杭州有啥好介绍的?带去西湖边逛一圈就行啊。妈妈笑着说:到了西湖边,难不成你就说一句“这是名扬天下的西湖”?那……看着我为难的样子,妈妈提醒我可以阅读一些介绍杭州的书籍。于是,我翻开了吴晓波的《人间杭州》。

(二)

前生我已到杭州

走入杭州的前生,竟是这般繁华气象。钱唐郡、临江郡,杭州逐步在古代中国地图上拥有了自己的坐标;吴越建国、大运河开通,杭州始有大郡气象;泥马渡江、定都临安,南宋杭州“南宫北市”的格局烙印至今……细细查看书中《皇城图》《京城图》,熟悉的地名,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起来:记得妈妈说过,她幼年就生活在现在的涌金门、柳浪闻莺附近。妈妈随她祖父母曾住过的那条巷叫横紫城巷,现在想来算是皇城根儿了。那时的涌金门还没有一头大金牛蹲在湖中,最吸引妈妈的是曾经坐落在那边的少儿公园,还有可以租自划船的公园码头。在湖边一带民宅的圆洞墙门跑进跑出躲猫猫,这是妈妈那代人简单的童年快乐……我摸着图浮想翩翩。

走入杭州的前生,竟是这般风流妩媚。曾主政杭州的白居易、苏东坡二位大文豪为这一湖山色、一城烟火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随着吴晓波的记忆行走读城,这些自幼熟悉的诗句有了颜色,有了温度,流风余韵回荡……前些年因居民用户电线“上改下”马塍路,宋代词人李清照曾在其间生活了二十多年;幼儿园时代小伙伴玩耍的集合处——苏堤跨虹桥,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建有读书处……是这些文人高士寄情于杭州山水,还是杭州因他们平添了诗意、仙气和人文底蕴?

走入杭州的前生,竟是这般昂扬有志。自南宋偏安一隅到近代,杭州的城市气象越来越与国家民族密切相关,于是,清朝皇帝倾心的茶诗江南,也成了革命者、爱国青年、进步人士的奋斗之地。除了秋瑾烈士,静谧的孤山竟是曾是众多革命者的埋骨之地,见证着前仆后继、热心报国的革命事迹。谁说这城市里的人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更好和更远大的事物”?

(三)

一场盛会爱上一座城

在为客人安排观光线路时,我特别安排了书中没有提到的一处建筑——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又称“大莲花”,《人间杭州》定稿那年它已竣工投入使用。“大莲花”的缺席,是此书的美中不足,就让一段我和它的回忆来弥补一下吧!

小学四年级时,我参加了第十届“我是动漫王”杭州市中小学生动漫绘画创意大赛。当时主办方选取了十个地标,请参赛者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出未来这十个地标的模样,畅想杭州的美好未来。看着这十个地标名单,我一下子就选中了其中的“亚运会主体育馆”,边画边想象着:到亚运会那年,我就是一名初中生啦,应该可以加入亚运会志愿者队伍了!等赛事结束,这么漂亮的体育场馆应该会向市民开放的吧?最终,我的创意绘画在近千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三等奖。

吴晓波用他的笔满怀深情地书写着人文杭州,我用我的画笔充满希望地描绘着故乡杭州。这座新世纪的“不眠之城”“数字之城”“亚运之城”里的人们不仅仅会生活,他们比先人们更为开放大气,也更为包容进取。盼望着,盼望着,亚运的脚步近了!随着亚运盛会的到来,我们将展现给世界一个超越想象、迭代出新的人间杭州!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篇5

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吴晓波

对于我来说,杭州的印象仅仅是一西湖、一灵隐寺,别的再无多少。提起它的人文历史,也只知一个白居易,一个苏轼。我虽不是杭州人,但也在杭州生长了十多年,不免惭愧。虽说吴晓波是财经作家,但在这本书中他更像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用质朴的语言在我面前缓缓呈现出一个恬静、优雅、历史深厚的“人间杭州”。原来杭州才是名副其实的水城。在马可波罗那个年代,杭州大小桥梁总计超过了1200座,而威尼斯也仅只有400座桥。那时,没有运河就没有杭州。虽然各种作坊与人家们肆意把废物排进运河,它们仍是杭州的生命之河。这样的水,这样柔和的水,也许就造就了杭州人水一般柔滑却又坚韧的性格。如今改革开放的大笔一挥,许多河流被填平为主干马路,我显然无法再见到当年河流纵横交错的景象,一家一艘船也不再是必需品了。

常读《冷泉亭记》一文,却不知那“最余杭而甲灵隐也”的冷泉亭是白居易在杭州参禅时盖的。冷泉原在灵隐寺与飞来峰之间,常年冷彻如玉。当时白居易题了“冷泉”二字,而苏东坡到来时又添了一“亭”字,当时苏轼的文学情调可见一斑。然而,尽管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写诗题词,杭州,在吴晓波看来,仍然是一个个性“偏安”的城市。有古到今,几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杭州都不加抵抗,乖乖随顺。南宋政权定都临安的一百多年间,更是加深了这个贬大于褒的概念。这种偏安的心态为杭州人提供了一种小心翼翼的生活方式,内向,而自得其乐。“这里出忠臣不出猛将,出文士不出哲人,出商贾不出赌徒,出谈禅者不出苦行憎。”但这种心态也为杭州城内的小小世界带来了长久的和平,百姓得以安居,文化古迹得以保存,一时间我竟说不准这是好是坏。

2023年,随着一声郑重的宣布,杭州成为了第三座举办亚运会的城市。亚运、“潮涌”、“薪火”……有着特殊意义的词语不断在杭州城内出现,回荡。“虹韵紫、月桂黄、水墨白、湖山绿”的礼仪服装,不仅是杭州人对于生活的精致,更是他们对“活着”的愿望,对“偏安”的一份小确幸。我有幸去过了杭州的亚运公园,那里架空的慢跑道、热闹的商业街、正放着歌的路灯,无一不显示着杭州对于生活的“满配”要求之严。那里的夜景,灿烂夺目,光辉耀眼,向外人彰显着杭州特有的魅力,也震撼了我的心。“偏安”已经成为了杭州生活的一部分,不,也许正是它才造就了我们现在平静的生活。这样的平静在生活里并不少见:车辆见到行人时缓缓停下,公园里老奶奶带着孙女在慢慢散步,或仅仅是一阵风拂过路边的行道树。每次见到这样的情景,我浮躁的心灵都会忽然随着它们慢下来。细品杭州并不需要专门去西湖或灵隐寺,路旁、门外、桥边,便足够。可能正是因为“偏安”,杭州才能在新冠肺炎爆发时持续有着极少的感染人口。“偏安“不代表一遇到危险就逃避,而是团结努力,面对已经到来的危险极力斗争,并同时避免接下来再发生这种危险。如此,无论疫情如何变化,从Alpha到Lambda,杭州一直挺立不倒,是城市中的抗疫模范。身处市井之间,“偏安”对于杭州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不代表懦弱、屈辱,而是一个选择,一种姿态。它是在压力下的得以安逸、和睦。它是静影沉璧的西湖,是“张小泉”抑或“王星记”,更是每一个杭州人的心灵。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篇6

在中国,大概没有多少城市像杭州这样,将自然与城市、文化与经济、历史与现代融合得如此和谐。

这里有风光宜人的西湖,有佛教名刹灵隐寺,有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瑰宝和悠久的历史,也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它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带着一丝“浮诞”,却又没有沾染过多的浮华。

杭州由人间佛风、人文西湖、偏安岁月、运河商流组合而成。佛禅是灵魂,

西湖是筋骨,偏安是个性,商流是皮肉。

短短二十五个章节,作者诉说了一个又一个杭州故事。从良渚文明、修建大运河到历朝历代的发展、白居易、苏轼等代表人物,再到如今的杭州。

壹:人间佛风

灵隐寺的建造,离不开一名来自印度的僧人慧理的信仰坚持。

相传慧理至杭州,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

一千多年前,从他在这片土地“连建五刹”开始,杭州便第一次有了它的文化地标,从此进入中国文化地理的叙述范畴。灵隐寺也至今香火鼎盛,成为佛缘延绵的佛教名刹。

从南宋到民国,长达三个月的西湖香市也成为全城每年最重要的宗教和商业活动,也是江南一带的大型市集。吸引了华东地区的人们前来上香拜佛,顺路赶集购物,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物质生活。

从传统的香市到如今覆盖各行业和生活领域的电商经济,原来这正是一种商业传统的延续。就如作者所说,杭州一直都善于把所有的事情都做成生意,也懂得在做生意中过日子。

贰:人文西湖

“城市的历史各有曲折和迷人之处,它本质上是一个情感和欲望的容器。”

白居易对西湖十分喜爱。

要知道,在此之前西湖在官方中被称为“钱塘湖”,而所以至今仍被叫作“西湖”,是因为白居易第一次在诗歌中以“西湖”称之。为此,他不仅是西湖的定名人,更是西湖的重新发现者。在他三千余首诗中,与杭州山水有关的多达两百首,他的这些传世佳作奠定了西湖在中国历史上的坐标性地位,其中多的是耳熟能详的描写西湖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两百多年后,苏东坡两次来到杭州,第一次当通判,第二次任知州。在此地,先后都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

几千年来,西湖一直用它独特的方式不间断的影响着杭州人的生活,慢慢地变成了杭州人物质与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叁:偏安岁月

“我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

——丰子恺。

杭州是七大古都之一,与其它古都相比,杭州自有其独特的城市性格。

在本书中,作者将其描述为“偏安”。“偏是一个选择,安是一种姿态,它提供一种小心翼翼的安全感。”

诚然,因为杭州的地理属性,让它注定成为不了兵家必争之地。每一次的改朝换代,杭州都是被“顺便”占领的城池。大多数时候,这座城市的将领都是“稍事抵抗、主动投降”。因此这也让杭州在数次朝代更迭中总是能躲过一劫,避免了一些生灵涂炭的惨烈景象。

同时,正是这份“偏安”的气质,极大地促进古杭州的经济繁荣,也塑造了杭州人的某些城市性格,比如追求安逸,寻求一个自得其乐的人生。

肆:运河商流

这座城中所有的景与物,都因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往来并在这里相聚的人而有了独特的灵魂。自然美好的风景、悠长凝重的人文历史与繁华的商业紧密交融,相得益彰,成就了这座不可替代的城池。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京杭大运河有着特别的情愫,觉得这条穿越了上千里的、流淌了上千年的河水,有着将历史与现代串联起来的特别作用。

看了书中所述,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大运河有这种特别的感觉。作为当年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杭州,它的城市命运与大运河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大运河就像杭城的血管脉络,深入到城中各处土地中,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

杭州曾因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成为吴越咽喉、帝国交通与经济的重要枢纽。城市的功能和格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众多商区随之崛起,成就了杭州繁华的商业世界,也催生了一种“运河文化”,留给了杭州人大量带有运河特征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运河已逐渐衰落。但如今杭城中的很多主干道都是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之上填埋改造而成。直至今天,这里终是没有脱离大运河的脉络,在这里,大运河与时代合二为一,生生不息。

当我从武林门码头登上游船,在这条悠长的大运河上徘徊游览,看着眼前奔流不息的河水,突然觉得自己似乎也进入了历史,融入到杭城的脉搏里,和这里的景物共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城中种种熟悉的景物,随着京杭大运河波动至今,也拥有了无法复制的灵魂。

我曾走到了运河边上,抚摸着刻有“京杭大运河”几个大字的石头。

我也曾走在西湖的断桥上,看着垂柳与桃树交相辉映。

白堤也好,苏堤也罢,我分不明。雷峰塔就在那里,只不过早不是原来那座。

数千年来,从古到今,杭城一直在变。

但如今看来,她似乎又没有改变。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