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篇1
人无精神而不立,国无精神而不强。一个人分为内在部分与外在部分。健康的身体是外在的强大支撑,则顽强的精神则是内在的坚强后盾。一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质量。书籍就是一部极低成本极高回报的精神之源。正所谓:学于古,则多读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湘乡人曾国藩老先生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超强的执行力与其宏伟之志最终实现脱胎换骨,从一个庸人到中国历史上的“半完人”。曾老在三不朽一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都有一定的功绩,是我们后辈敬仰与敬佩的榜样。曾老的生活经验与优秀的生活习惯都是我们后辈无尽的财富,在这本书里,我的收获可谓是不胜枚举。
生活的勇气深藏于这字里行间里,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有挑战才有机遇。曾老本是一个深究理学,毫无领兵之经验的人。但是,当国家面临危机,他勇于一马当先,创立湘军,本着为国奉献、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心出发,镇压太平军,最后卓有成效!曾老认为,人才“大抵由勉强磨练而出。”这指的是,曾老认为天生的人才极少,许多中等或者以下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锻造成人才的!这句话如同一个源源不断的涌流,给予我无尽的精神动力。当我放下这本书回到我的现实生活中时,我能够在我的心底里感受到这一股清流在静静的流淌,也许还不够深厚,但总归是存在的。
曾老不仅教会我有出发的勇气,更教会了我行走的方法。曾老尝道:“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就像今年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盛典上的获奖者杨振宁老先生所言:“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将手边的每一件小事用心做好,慢一点又何妨?在无为中顺势而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曾老又尝道:“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经历一个瓶颈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看似在原地踏步,毫无进展,时而感到彷徨与困顿。但是,只要一直在前行,时间会告诉答案!切忌急于求成,定须脚踏实地。生活总归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繁琐、令人困扰的事情甚至是巨大的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运用“挺”经,就是要直面困难,咬牙坚持。正所谓:打掉牙活血吞。过了这一道难关,黎明就在眼前了。我们收获的不止是最后的成功,我们还在磨练的过程中培养了强大的意志力、磨练了心性。
努力拼搏获得成功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何去对待自己所拥有荣誉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老尝言:“越是辉煌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趋福避祸。”当我们处于顺境,身边的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绝不可得意洋洋、妄自菲薄,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人生的大局上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成功与失败。那么,我们可以学习曾老的优秀生活习惯,通过生活中两件切实可行的小事来保持头脑清醒。一则日:写日记。可以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回想自己一天的生活,包括活动与一闪而过的念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二则日:静坐。感受内在的呼吸,放下世俗中的烦恼,回归放下的生活。
一个人的逆袭之路绝对是要用超越常人的艰辛来行走的。如果你胸怀大志,则奋斗!患,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间着书。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篇2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
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
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i
小件事而在干结了多少次”。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
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
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v法”。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最后,以曾国番家书中,本人最喜欢的金句作为结束语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篇3
市面上有太多写曾国藩的书,读曾国藩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他要么被包装为成功学的鼻祖,要么被批判为镇压农民起义、血腥屠城的侩子手。而《曾国藩传》,用大量的史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一个丰富、立体、生动的曾国藩。
初读《曾国藩传》前,只觉得曾国藩是一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根本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是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些“爱不释手”了。
等我读完整本《曾国藩传》,我对他有了初浅的认识,体会比较深的主要有四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忠。
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
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第二个字是学。
曾国藩逆流而上,他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学习的内容涉猎甚广,不仅学儒家经典,还学军事、科学、历史、风水,为了治好眼病,甚至还学过气功。
所以说:“曾国藩的事业之成就,完全由学而来,无关乎命运,今昔人的议论都是一致的。”
第三个字是恒。
他曾亲笔训诫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读后感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第四个字是稳。
曾国藩用兵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左宗棠曾经讽刺他“于兵机每苦钝滞”“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但这样一个“结硬寨,打呆仗”的人,靠着稳扎稳打,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哪怕曾经三次兵败到想自杀,最后居然把太平军硬磕了下来。
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另外,曾国藩还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概括起来也是四个字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最后我还想说说,读完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的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的认识,更增加了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篇4
《曾国藩传》结合清朝史实,客观讲述了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生,全书以时间,人物经历大致划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体现了曾国藩的成长经历和他身上随着时间发生的细微变化。
第一段,是对曾国藩青年时期的描写。曾国藩的家族世代为农,其祖父在年少时曾游手好闲,被人鄙视后励志成才,凭借努力成为了当地地主,但是当年的记忆他一直没有忘记,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然而他的儿子,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四十几岁仍未考上秀才。从小被寄予厚望的曾国藩更是从六岁就开始阅读四书五经,年年随父亲赶考,又年年不中,甚至被当做反面例子。二十几岁时,他突然意识到是父亲死板的记忆方式影响了自己,于是在突破这层障碍后,他连连上榜,终于在三十岁时中第,他的父亲也终于考到秀才,回乡安度晚年,随后,曾国藩受命到京城翰林院上任。这段文章,充分体现了清朝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身心的破害之大,同时也侧面体现了曾国藩相较于同龄人的愚笨迟钝,毕竟背同一篇文章,他要比常人花上更多的努力,但是这又表现出曾国藩的恒心与毅力,为他往后的处世之道打下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则着重讲述曾国藩如何在京城站稳脚跟,继而把握权力。初涉官场的七品小官曾国藩在进京后深刻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官员在家世,实力等方面的差距,因此,他在空闲之余饱读圣贤之书,也因此十分向往古代圣贤的人格魅力,便从此以自律为基础,每天批判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同时规定每天练字,静坐,看书等,在发现独自坚持十分困难之后,他又将每天所做之事详细写成日记,按时给友人阅览监督。正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偶然得到了当朝军机大臣穆彰可的支持与协助,他多次在皇帝面前举荐曾国藩,助他化解危机,而曾国藩也从其中意识到盟友的重要性,频繁与各部官员来往。但是成为“圣贤”的梦想,又是他屡屡看不惯官员们跟风溜须的懦弱行为,多次上诉,打破了官场“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全国,曾国藩欲建立湘军,但是许多官员看他不顺眼屡屡举报,导致就连士兵的工资也要他自费,曾国藩常年以清廉自居,不收礼物不收贿赂,光是根据清朝的要求,生活费用便已花去工资大半,他只好恳求乡绅地主募捐,终于开启练兵之路,期间多次遭到针对,甚至险些被暴动的大兵杀死,但是这些挫折坚定了它有实力证明自己的决心,果不其然,他耗尽心力打造的湘军几乎战无不胜,迅速击溃了太平天国。`一的中流砥柱。
最后,讲述的是曾国藩掌握权力后,着手建设理想国家的故事。但是即便如此,依旧有许多人站出来反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左宗棠,曾国藩听友人说,左宗棠在聚会上,时不时提起并且咒骂曾国藩,简直令人不堪入耳,但是曾国藩得知这件事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一次左宗棠北伐,南方诸省粮草提供不足,但是只有曾国藩负责的地方按时大量供应,此时他才发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但不久后曾国藩逝世,这个本就腐败的帝国又失去了一名难得的清官,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灭亡。
所以《曾国藩传》不仅仅讲述了曾国藩的日常与为官之道,也潜移默化的道出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即使有少数曾国藩这样的正人君子也无法挽救的可悲事实,因此,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悲哀。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篇5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这个理念贯彻到底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藩。
在文章的开始,就描写了曾国藩的认识平民百姓杨载福和康福,观察出他们不同寻常的能力,而在各地叛乱纷起的年代,曾国藩想到了要结实这些有身手不凡且人品出众的人。这两个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人,在曾国藩后来攻打太平军时,都取得了重要的战功。还有一次,他的弟弟不听劝告而全军覆没后,他听说有个秀才曾经给过他们建议,觉得此人很有才能,并极力结识,最后,这个叫赵烈文的秀才,成为他幕僚中非常出色,得力的一员。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能过从平凡的人群里,发现人才,并使用人才,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突出的能力,一向孤傲的左宗棠在十几年后也与别人称赞他,说识人用人不如曾国藩。可以说,曾国藩可以在政治生涯里,取得成功,多是得益于他善于识人,用人。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在于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军,可是曾国藩自己不会打仗,最初领导湘军打的3次仗,每次都差点丢了性命,最后得出结论,自己不能领兵,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他的九弟国荃攻打金陵时,他去视察,在攻打前夕,赶紧离开战场,因为他觉得,只要他在,此战必败。所以他能取得胜利,还是靠识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为人正派,让同样为人正派,有能力,想为国家出力的人,想去认识帮助他。另外他谦虚谨慎,有才华然而还很谦虚的人,是非常让人尊敬的,所以很多人当时,也觉得他之后能成就非常之功,但是,可以说,他的对头也不少。所以,人要去结实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不要努力的改变自己,只为了结实与自己性格差异很大的人。当然别人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坚守本心才最重要。例如,康福最后内心中并不认同曾国藩,因为他觉得曾国藩很虚伪,讲的治国的理想,并没有去做,杀了康福说服的降将,而当时曾国藩是有许偌的。其实对于第三人看来,有时候,在一定的高位,所做的事情并不能被别人理解,自己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所以作为一个有一定责任在身的管理者来说,如果顾及别人的太多的感受,那么你什么都做不成。在天津教堂案中也是如此,普通百姓和那些对外国人有意见的官员对曾国藩对此事的处理意见极大,这让曾国藩内心非常痛苦,甚至想去做弥补,自己也开始谴责自己。但是后来接手处理此事的官员,赞同曾国藩的处理结果,根本不把其他那些旁人的谴责声音放在心上,坚定不移的执行曾国藩的处理办法。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成功,那都是相对的事情,而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失败了,却比成功者更伟大,比如那些太平军的将领和战士。而有的人的成功,不管是靠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也要运气。曾国荃能够攻克金陵,取得非常之功,与他的坚持努力分不开,但是曾国藩极力的支持,希望自家兄弟可以取胜,给予了很多别人得不到的支持。包括当时天平军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溃败,所以,他的失败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我看待成功与失败时,不要看最后的结果简单的评判。要综合的去看待。整本书,给我呈现了如果去做事,做人,遇到苦难时要持有的态度,不过我觉得曾国藩对外有了大学士的高位,却在家庭生活中,有颇多遗憾,人生总没有十全十美。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篇6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终于挤出时间把《曾国藩传》读完了,让人感触良多。自古以来,能让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往往是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人。可是对于他们成功的历程,我们却只能是山高仰止,可敬可佩不可学,唯有曾国藩是个例外。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然而他的起点却很低。梁启超曾经评价曾国藩,在当世时贤杰中他是最钝拙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普通人逆袭的经典案例,展示了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一个字:勤。
相传一次曾国藩在家读书,有小偷潜入家中,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一篇短短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还背不下来。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将他刚才所读的文章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还嘲笑他:“我都会了,你还不会,笨成这样,还读什么书啊!”这位梁上君子可谓天资聪慧,但最终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曾国藩虽然资质不高,但懂得下笨功夫,以勤治愚,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勤,即勤奋,就是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是刘禹锡笔下干淘万漉的辛苦;勤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勤是陆游笔下少壮功夫老始成的耐心。勤,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笨办法。可是重剑无锋,大巧无工,人生很多时候就需要这种笨功夫。
曾有人问美国篮球天才科比为何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商业巨擘李嘉诚有个著名的时间表,每晚12点前必须睡,早上5:59准时起床,决不拖沓,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年龄最小的冠军全红婵凭借三跳满分的成绩一鸣惊人,火遍全球,成为大家心中的偶像。可是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大家所见到神奇水花消失术的背后,是每天几百次重复和枯燥的训练。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只是他努力比你早,比你更自律而已。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就是肯下笨功夫,并持之以恒。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一分辛勤,一分收获,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只有努力付出后的回报和水到渠成的未来。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是“笨人”,肯下笨功夫的人。现在很多人做事情都急功近利,想速成,追求短平快,寻捷径,找秘笈,幻想一夜暴富,希望一炮成名,沉迷于速成的幻境中不可自拔。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就是能人肯下笨功夫。”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说的就是笨功夫的重要性。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心浮躁。笨功夫所蕴含的求真之念、务实之力、攻坚之勇,愈发显现出这种稀缺品质的可贵之处。
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基本取决你读过的书和遇到的人,《曾国藩传》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告诉你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要舍得下笨功夫,以勤治愚,一勤天下无难事。每当我想起曾国藩的勤奋和自律,总会感觉自己的浅陋,于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一个民族冒傻气的时候,往往是最有希望的时候;一个过于精、灵、鬼、巧的民族,往往是没有希望的。对于个人来讲也是如此,笨功夫是任何巧办法所不能取代的。曾国藩身上闪烁着的拙诚精神,正是医治我们这个浮躁时代最好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