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1
近期了解到一本书《曾国藩传》,也是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关于曾国藩有许多的说法,这众多的说法分成了两个极端。他要么被包装为成功学的鼻祖,要么被批判为镇压农民起义、血腥屠城的侩子手。而《曾国藩传》,用大量的史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一个丰富、立体、生动的曾国藩。而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曾国藩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曾国藩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阴暗,那是晚期的大清王朝,犹如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一般。而道光年间所发生的鸦片战争更是对清政府的毁灭性打击,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但是曾国藩却在腐烂的苹果一般的时代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曾国藩能有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有这些原因。
首先,他有写日记的习惯,虽然在青年时代,他并未很看重这件事,但在向理学巨匠唐鉴请教后。哪怕是再忙也会抽出空来写日记反省自己,他写日记的手没有停过,哪怕是在作古的前几天他也会写日记。
其次,他做事情持之以恒,如果读了他的日志就会发现他的一生都是在自我磨炼,从未懈怠过,他将他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才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曾家人。
再一个就是曾国藩的育人之道心胸十分宽广,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是他的徒弟,曾国藩对他们悉心教导,最终培养成人才。虽然左宗棠经常受他点播,但内心却从未真正信服过他,最后甚至和曾国藩闹掰,叫人四处去说曾国藩的坏话,但是曾国藩却不以为然,不仅没有反过去报复他反而在他有困难的时候继续帮助他。而这也让左宗棠切实感觉自己不如曾国藩。
接着,他做事能屈能伸。在湖南时,遭到了处所官的羞辱。本筹算一本奏折上去。但后来经由本身深图远虑,感觉参奏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决意忍辱负重,好好操练湘君,打几场胜仗。拿出战果,才是对仇敌最好的还击。所以,他沉下心来,静心操练他的湘军,最后取得胜利
最后一个便是忠。他在做京官期间,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进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给自己的仕途增加麻烦。而在自己的军队胜利后他还上报朝廷,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大不用赏赐。
这便是生活在阴暗时代的一束光——曾国潘
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2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效率至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听着听着,也便信了,一句“努力过了,只是天赋不足”以慰自身。再后来,做任何一件事,恍惚之间便也觉得定是做不成了。
未读书前,本以为曾国藩是个天赋异禀且胸有大志之人,但却不然。书中记载:曾国藩成名之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笑话。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不过这个传说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曾国藩考秀才,六次未中,但他却不放弃,并欲以超人的努力,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他为自己取号为“涤生”,并曰:“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在寻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后,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有如神助——他顺利考取了翰林。
“我生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雕琢,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年少轻狂,总想着一步登天,急功近利,欲速不达——拼命搭起的空中楼阁在注重基础的中考轰然倒塌——在这时,我才知晓了老师平日里强调的注重基础有多么重要。
当然,中考并非人生的终点,知晓曾国藩7次的秀才之旅,我也重获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徐泸生曾在《少年啊,前路漫漫》一书中说道:要是这么容易看到未来的话,这世上就没那么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的人了。”难道,不是吗?
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3
曾国藩回忆自己生平时,曾说:“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文理之浅。”他认为这是自己平生第一大挫折,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一个人在反复经历相同的挫败,次数多了就会麻木,产生放弃和绝望的念头。但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巨大的压力砸下来,有毅力的人扛住了或许就能找到转机,而扛不住的人就会被压垮。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个挫折应该起到了一些引导。引发他思考“文理欠通”是怎么个不通法?又能够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到什么?因此,他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解决了它。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两点。首先,我们在学习中被老师指出问题之后,要先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可以通过和同学对比或者找老师请教,然后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有条理地去把问题破解,而不是像无头苍蝇般焦急。再一个,要学会从失败中提取经验。与其因为失败而沮丧,不如让这次的失败变得有价值。我想,这也是我们做错题的理由之一。
曾国藩能够在科举考中成功的原因,懂得变通,去找方法是一个,另一个则是他的勤奋。据说他成名之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笑话。这个笑话我曾在语文老师的课上听过,老师讲得简单,我也就当个乐子听,但是认真读过这本书后,却有了新的感悟。他背了一个晚上的《岳阳楼记》,我在初三也背过,这也有助于我理解到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资质。但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个比普通人背书还要费劲的人,靠努力圆了自己的科举梦。这份勤奋和努力,是我自认没有的。这一种态度,也是我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所欠缺的,需要去发掘的一种精神。回想自己深夜背书,不管背的顺畅与否甚至缺斤少两都有可能因为劳累就躺下睡觉,的确是少了一份像曾国藩这样的勤奋。
最后让我感叹的,是曾国藩的坚毅,有着明确的目标。他要提着沉重的考篮,徒步走到考场,这是身体上的考验。每一次落榜,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考完后等待结果是一次煎熬的体验,而看榜时,心情由期待转变为失落又一次波折。更不要说一次次的落榜,还要被他人嘲笑了。身心两种考验的压力下来,还能做到坚持读书,这一点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相比他的经历,我学习生涯中为了几次成绩的下滑就哭得仿佛不能自已就显得十分不够看了。
因此在读完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理解最深刻的就是,“勤能补拙”。笨,愚钝,不如别人聪明,都不是学不好的理由,一个人若是想要学好,需要的是付诸长期的行动和努力。
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4
从资质鄙陋到金榜题名,从文理欠通到名列翰林,从下里巴人到大儒本色。从湖南的一个小镇走出,出身低微的曾国藩,完成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不断推动着他的,正是他的三大品质。
一为“尚拙”,即崇尚笨拙。这看似迟钝,实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是他自身的写照。漫长的九年,他经历了七次秀才考试,虽有天性钝拙之故,但也扎实了他的根基。弥补天资的卑劣,唯有超人的努力。他曾回忆,自己读书“或携诸途,呼诸枕”,笨拙的方式,在他的身上培养起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和踏实。凭借这看似笨拙的学习方法,之后的路却顺风顺水。不久,他便连中举人和进士,甚至名列翰林,受道光皇帝的钦点。那些曾经看他笑话的同学,有的却连举人也没有考上。这实与他的踏实密切相关。尚拙,则更肯付出,更能虚心,更能一步步拓宽自己的人生之路。涓滴积累,水滴石穿,凭着这股拙劲,他化拙为巧,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京官之路。
二为“自省”。年方而立,曾国藩便立下了圣人之志,决定要脱胎换骨,洗刷自己身上的庸俗之气。他坚持着圣人之准,每日痛切自责一番。他在日记中屡次斥责自己的傲慢自是,批评自己的虚伪浮夸,甚至一言一动,一语一行,都要记上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言语之间更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这一封封日记犹如汹涌的浪花,一遍遍打来,不断冲刷着海滩上的沙石,也洗涤着他心灵的杂质,使他褪去了狭隘与偏执。自省,使他的精神焕然一新,变得大气宽广,平实沉稳。
三为“有恒”。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便是有恒。“有恒为作圣之基。”耐得艰苦,忍得辛劳,才能驰骋于这天地之间,因此一颗恒心必不可少。曾国藩曾尝试戒烟,第二天便如同“失乳彷徨”。但他一旦下定决心,便从未退让一步。在烟瘾发作的痛苦与煎熬中,他的一颗恒心显得更加闪耀。他曾说“无事不可变”,而求变所必须的便是不断坚持的定力。三十天戒烟易,三十年修身难。修身途上,恒字为先。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人的恒心,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长,历经时间的积淀,更加成熟。曾国藩的恒心,驱动他不在小目标前止步,不在大困难前退缩,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追求。
尚拙,自省,有恒,正是这样的品质使曾国藩成为一位不朽的人物。他以一人之力,渴望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境界。他无力挽回晚清的颓败,但仍用一生捍卫着它。他,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仰之弥高的丰碑。
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5
在读《曾国藩传》前,我只认为他是个妇孺皆知的卖国贼,但在读完《曾国藩传》后,才了解到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跌宕起伏,我被曾文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学识、性格、格局,无一不被深深折服。
曾国藩自律自省、以勤至上。自古以来,别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天赋不高。然而曾国藩坚持以勤至上,每日苦读经卷,并坚持每日对一天工作生活的总结和自省,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都还在写日记,可谓将自律做到了极致。书里介绍了他自律的十二条法则,包括主敬、早起、谨言、读书不二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是非常有启发的。无论是做生意、混职场还是学习都能用到。自律的人很多,但是可以自律一生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曾国藩就是其中的一个。它不仅自己很优秀,学生也都非常厉害,比如李鸿章、俞樾,俞樾的学生是章太炎,而章太炎的学生就是鲁迅先生,可谓名师出高徒。
曾国藩固守基础、坚持自有。曾国藩之所以称之为天人,为毛泽东、蒋介石所敬仰,与他的成功战迹不无关系,十年的太平天国剿灭之战,曾国藩建湘军、灭捻军,以“笨”为本,坚持结硬寨,打呆仗,固守自己的有利基础,逐步推进,以守为本,以困为基,以边缘至中心,一步步,一层层,一圈圈,利用自己的团练兵—湘军,逐步将太平天国活活围困至死,同时也为今后的军阀政体建立了根本。
作为一介文人,创立军队,一介书生,指挥作战,曾公不仅开创了文能制军的典范,也言明了以文治国的重要和基础,同时,为避免兔死狗烹,曾公及时转移上封视线,以退为进,及时裁退湘军,转由门生转建淮军,既保留了原有门生势力的不败落,又为新的军队实体建立了基础,可谓手腕高深,心思周密至极。对于现在也是同样,坚持自己的有利基础,坚持自有所长,层层推进,以年为日,不惧时长,坚持自有,固守根本,有所专长,方能一丈万里,前途光明。
《曾国藩传》是人一生中最该读的书,曾国藩用其一生做大家的人生导师,他能够让你在今后的人生少走弯路,认识许多道理。你若迷茫焦虑,他告诉你如何自省,怎么进步;你若失败坎坷,他用自身实例让你明白困难是解药;你若纠结难过,他拿一生来为我们写好人间清新剂。
读曾国藩传有感 篇6
崔俊植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指孔孟老庄王守仁。但是在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新的圣人——曾国藩。曾国藩成为圣人的路程并没有王阳明的悟道,也没有古代先贤的游说各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一件东西就成为了圣贤。
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因为思想学术方面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贡献,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是曾子的世孙,守护着传统的儒家礼教。在他手中,礼教进行了新的变化,变得更加完善。就凭借这一点,他就可以超出一般的所有思想家,跻身于圣人之列。
但是大多数仰慕曾国藩的人并不知道曾国藩在思想上所作出的贡献,而是单纯因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由此可见他在军事上造诣很高。首先,他模仿古代的大将训练了一批非常强大的军队——湘军。湘军成为当时清朝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曾国藩对清朝作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击败了太平天国起义。他是一位书生,但是凭借着几本兵书而悟出了军事之道,从明显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令人咋舌。
但是通过之前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数次的科举落第,证明了他并不是拥有及其聪慧的大脑。但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背书的时候,一个通宵才背了一章,使得在屋檐上一直站立的小偷都非常不耐烦,直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给曾国藩将他背的东西背了一遍,曾国藩并未被打击,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过了好长时间,曾国藩已经成为一品大员,而那个聪明的小偷,仍旧是一位梁上君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可以弥补天生的差距,表面上看曾国藩用兵如神,可见他是花费了多少的努力啊。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努力是可以弥补自己天赋上的不足的。所以当我们在某些方面上天赋不足时,可以使用更多的努力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曾国藩最终成为了“圣”。
曾国藩同时也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一个世家农民变成了一位伯爵。他在当官的多年历程之中,可以提出恰当的政论,同时并不能让他的对手抓住他的弱点。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成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