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涉过愤怒的海》观后感之“长大成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涉过愤怒的海》观后感之“长大成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文、归鹤

影片的最后,娜娜梦见老金吊死在他引以为傲的船上,自己乘着小舟远去。在现实中,她总是躲在衣柜里,等待太阳升起后,自己能够获得老金的拯救。而在某个瞬间,她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太阳”已经死了,这同样反映着她现实中所处的困境,也就是无人将再拯救她。

对娜娜而言,所有男人实际上都是老金。无论是照顾她、给她关怀的,还是给予她痛苦、刺激的,一正一反的两面,都是老金身上所拥有的或缺失的品质。她对李苗苗的温柔、善良,乃至后来暴君式的打骂,全盘接受,离开再回去,分别再留念,最后以李苗苗的离开和自己挽留无果为终。这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死局的必然,因为真正的罪魁祸首老金表面上已经淡出了女儿的生活,她应当成为了大人,然而,她却始终活在老金的影子里,活在被阴影笼罩的柜子里,等待另一个能温暖她的人出现,渴望无私的爱与付出,但这一切都是饮鸩止渴。她没有走出童年时期,她抛弃向老金求救,或许并非是一种报复与怨恨,只是单纯地找不到活下去的方向与动力。正如她自己描写的那样,“我好像没有皮肤,只是一团血和肉的凝聚。”

对老金而言,他也只是为自己的私人物品,一个值得炫耀的资本被破坏而感到愤怒。当失去她,一个父亲的成功形象被破坏时,他失去理智的愤怒带来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破坏。他当真在为女儿寻找凶手吗?他不过是在借机泄愤,好像在说“他怎么会出错?”在查案的过程中,给予女儿最大伤害的人反而是他自己:对着女儿满是伤痕的身体呕吐,把女儿被性侵的视频给其他人看,离开女儿的葬礼。

与老金相对的,便是同样给予娜娜伤痛与温暖的李苗苗。如果说前者是愤怒,后者则是癫狂,他的行动随心所欲,完全凭着自己的心意行事,不计后果也不顾他人感受。这样一个观众们一看便厌恶的“疯子”,反而引起了娜娜的疯狂追求与爱慕,让人不免感觉她也有些病态。这一点又要回归到上文对娜娜性格形成本质的分析。李苗苗与娜娜的纠缠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两个同样缺失着一部分心灵的人抱团取暖,用自己畸形的行为表现他们各自理解的“爱”,最终落得悲剧下场。

至于苗苗妈妈与爸爸的形象,导演同样都进行了艺术性的处理方法,含蓄地表达着极致的母爱和父亲的怨恨。当母亲得知孩子的“死”时,她立刻开车撞向老金,随后把车开进海里,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同样可以将她与老金作对照组:一边是走向极端浓烈的母爱,一边则是完全失职的父爱。

在分析完主角与配角各自的形象与潜在心理后,我想着重谈谈其中展现出的现实困境。除影片中直接呈现出的家庭问题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外,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这一过程,也应当值得我们关注。

这里我所说的并非是生理意义上的“成年”,而是心理意义上“长大成人”的蜕变。

本片中的娜娜和李苗苗分明都已经是成年人,却总做出与“成年人”不太符合的行为。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举动看成是寻找刺激、轻狂放纵,但他们在处理感情问题与亲密关系上,依然秉持着儿童时期的习惯。具体而言,娜娜在与店长谈恋爱时,总是试探他到底爱不爱自己,在明白被当作替身后立刻离开了屋子,再次回归到儿时“被抛弃”的困境。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其实知晓所有人都是表面上的爱,并没有真正地爱着她。所以她总是患得患失地一遍遍试探,确保一切都能在她的预料中,至少这样在分手时她还能劝告自己:看吧,一切就和我预料的一样。她的内心存在着一种由儿童时期便诞生出来的无助,没有人值得完全依赖,幸福一瞬即逝。她将这种习惯延续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为自己计时完成工作,拼命地洗盘子。她不是没想过把童年甩到脑后,可她失败了。从那之后,她只好寄希望于“英雄”的出现,以拯救她童年时期便被苛责与冷漠对待的灵魂。因而在此过程中,她依然停留在儿童的思维模式上,尽管她已经成人,却始终没能明白真正的“爱”是什么,也没有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李苗苗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导演刻意设置出来的“永恒少年”,他身上始终有着儿童早期的任性与自我,不认同其他人,也从不为其他人让步。在看见鱼雨的异象时,他表现出了近乎癫狂的笑,好似觉得这样才刺激、才痛快,轻松地接受了毫不符合现实规律的存在,秉持着近乎大胆的想象与思维的跳跃度,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在被老金追杀时,他望着掉下去的老金说,“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好人呢?你才是坏人才对!”面对想要逼着他改变与长大的人,他毫不犹豫地伤害他们,把他们驱逐出自己的领地。这种生物性的自卫本能使得他将缺失着爱的本质被隐藏起来,转化为一种疯狂。但他同样知晓大人世界的规则,否则他不可能考到京大,也不可能在需要多人社交的漫展上混得风生水起。他分明意识到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不同,还是我行我素、强硬地与世界唱反调。一方面他清楚自己会有母亲庇护,所以从来不担心;另一方面他并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从他炸青蛙以换取父母放弃离婚一事来看,他正充分运用着儿童的权利,以掌控周围的环境,创造出一个独属于他的世界来。因此,娜娜必将在他的世界中成为“附属”与“奴仆”,他的这种特性堪称为年轻版的“老金”。

在这里我不得不插一句,儿童走向成人的过程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正常而言,他将变得能够独当一面,能够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难题。但在本片中,很明显,由于男女主双方各自的家庭本身就存在问题(当然不排除先天性因素),他们全都停留在“儿童时期”。娜娜实际上已经触摸到了蜕变的门槛,但她在临门一脚时又缩回了壳子里。

关于儿童到成人的蜕变,我很难说清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如果让每个人来说,他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总体上来看,他们都遇到过困难,出现过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和矛盾,不断地求索,在观察与实践中调整自己看问题的心态与视角,最终找到一个更宽阔更自洽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毕竟,现在很大程度上令人们感到不满与困惑的并非是别的什么人,而是(生活)大环境本身。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个人难以预料与改变的事,就像蝴蝶扇动翅膀,你无法预测今天发生的一件小事,几年后会不会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影响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至于儿童与成人间到底有多少不同,我想前者可以拥有哭笑吵闹的权利,可以被别人宠着,可以有别人替你做选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被其他人其他事过多打扰。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离儿童很远,他们的心中大多是诗与远方。而成人,很快就失去了被别人关注(成功)过程与(内在)想法的权利,失去了软弱的机会,不得不独当一面,不得不肩负重任,没有人会庇护着你。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苦与困惑,只是有的人说了出来,有的人没有说。有的人觉得痛苦万分,有的人觉得不过尔尔。我们很难保证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人,但我们依然要捍卫每个人发声的权利,以使得每种痛苦都有一个发泄的渠道,而不至于把一个人逼上绝路。

同样,关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不得不提到信息化速度过快的种种弊端。在五年前我刚听到“信息茧房”这一概念,而现在他已经被充分利用于每一个应用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AI、CHATGPT,越来越多新兴技术加速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拓出大量渠道来,造成了信息的井喷,也导致了信息的良莠不齐。人们思考自身问题的时间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缩短,每天都必须接受新知识,了解新热点,否则就会与同龄人脱轨,变得过时。再加上媒体宣传与实际生活的差异,人们很快就能明白一个现象,却从来没有深思过背后的原因,认为所见的一切就是永恒不变的,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如别人。自此,深度阅读的习惯被刷短视频取代,大量的人云亦云与信息茧房使得视野越来越窄,人们三三两两地凑在圈子里进行自己的狂欢,虚拟与现实越走越远。可是我们又根本躲不开现实的难题,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不等我们把道理想明白,我们就长大成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么可能了解清楚相关知识,搭建健全的认知系统呢?更何况,很多事情并没有统一规律可言,必须要自己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于是人们完全无法理解角色转变的过程,依然以旧想法看待新生活。当然,外界的信息井喷也不一定会立刻影响当下的儿童生活,因为学校与家长对电子设备有严格控制,这间接导致许多人在成年后才变回他原本的模样,即“失去自控力”“完全放纵地玩耍”。在此之前他们或许都是依照着父母规定的要求行事,等他们真正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时,他们还想着有父母带自己走路。

所以父母到底什么时候放手,孩子到底什么时候长大,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每个父母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育儿准则”,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一套“生活轨迹”。而实际的“成长”与“蜕变”,可能也就在一瞬。也许当我们能充分体会到父母与其他年长者身上也存在着各自的困扰,学会接受现实生活、换位思考,找到与自己自洽的方法时,我们已经走出了当下逼仄的儿童视野,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有关成长与家庭问题数不胜数,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也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变得癫狂的悲剧。没有人能够真正得到救赎,唯一能做的只有装作无事发生,默默把痛苦咽到肚子里,一边在心底谩骂一边摸爬滚打地向这个不美好的世界发出自己弱小的声音,以期待它最终传达出去,慰藉后来者,或是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