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

“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当豪爽不羁的李白遇上含蓄内敛的高适——高适似乎对于他们两个的友情付出的更多,可是他对李白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李白似乎只是把高适当成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客,可是他的一举一动却深深地影响着高适。仿佛有一种所谓的宿命感,而又像是我们各自的人生中遇见的那些精彩绝艳的人——他们并不认识我们,可是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但同时,它不是说仅有那些精彩绝艳的人值得歌颂,它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世界里的英雄。高适从一个说话结巴、出身卑微、屡次怀才不遇的少年,长大为了他梦想中的样貌——一位光耀高家门楣的英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见李白的影子——电影中也穿插了回忆:李白教他的相扑,以及以诈取胜之计,这些都让他在自我的世界里更加出彩。可是我们也能看到,是他自身报效国家的坚定,以及对待诺言的重视,让他能够有机会展现自我的才华,更长远地走下去。

我们看到李白朋友遍天下,真正能交心的有几个,可是尔尔。而他笑着应对这样的'人生,笑着享受精神上的孤独,笑着走自我逐渐走不下去的路……影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并不完美,可却让我们引发了共鸣。而高适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才能以及他的志向终将带领他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前面高李二人因朝廷处于用人之际为郭子仪求情,而在李白因永王之乱判刑获罪时郭子仪出面求情,又是一处让人感叹的地方。或许李白做永王的幕僚是因为他的心急,能够说他在急切地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中失去了理智、没有远见,可是在那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哪来叛贼和忠臣之分。可是人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被时代所裹挟,在时代的驱动下,你可能前一秒还在意气风发,下一秒便跌落尘埃。我们永久不明白未来会发生什么,可是能够把握此刻,做自我认为正确的事,哪管最终结局如何。

全篇以高适和李白的友谊为主线,数十篇唐诗贯穿其中,中间插入古诗的时候有一些唯美的画面,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仿唐俑比例的人物惟妙惟肖,剧情线亦相对认真地参考了史实。比如将进酒那一段,喝酒中仿佛踏入了仙境,绝美的画面加上潇洒不羁的人物,仿佛写出了我心目中的那个李白。当然,也有一些剧情似乎不合理,可是整体上还是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盛唐气象和一个朝代的盛衰,将盛唐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称聚合到一齐,以诗歌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前半段是我心目中的盛世大唐,后半段则是现实的人生。总是兵荒马乱,可是总能无畏地征服世界。

不论对错,勇气可嘉。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大唐为历史背景,用四十八首经典诗词串联起了大唐诗人的群像,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现出来了诗意大唐的画卷。

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随军的监军回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长安”是大唐都城,在李白的诗句之中,他从不吝啬于夸赞长安的秀丽美景,他用他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市区的繁忙与热闹,在他的《梦游天老吟留别》中更是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出了长安的热闹喧哗之景,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其实一向在向观众传达的是,长安不仅仅是大唐都城,更是大唐诗人们梦想的归宿,而片名中的“三万里”则是他们抵达梦想的距离,他们用诗歌表达对长安的思念和无限热爱。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曾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不到长安的李白十分忧愁,他忧愁的何止是看不见长安,而是在这浮沉的'官场之中,他看不清自我的未来,无法得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又从安史之乱中艰难站起,李白、杜甫、高适的人生也如同着王朝的命运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浮沉。影片前半部分是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的极尽繁华的盛世大唐,还如同李白的轨迹人生一样,盛世大唐开始凋零,影片后半段则展现出前途窘困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将全片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影片之中的李白、高适,他们各有特点,各有各的脾性,正如同芸芸众生中的我们一般,在自我岗位中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工作之中,我们各自散发着自我的光芒,在这普通的岗位上展现着独属着我们的光彩,即使我们普通,可是我们从未曾懈怠,每一次的上岗,我们都精神饱满,为过往司乘供给最佳服务,也愿未来的我们距我们的“长安”不再相距遥遥“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力度挺大的,心里早早就种了草。进电影院前看了简介和预告片,明白里面“含诗量”极高。也因为这个缘故,大批带小孩进电影院的家长,多少带点功利性,借暑期看电影的契机,期望小孩多了解一些关于盛唐、关于唐诗、关于诗人的背景知识,增加小孩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是影片带来的感受远远超过了预期,影片中的主角,异常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和他们的人生困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拍给中年人的电影,很多人生愁苦的情绪小朋友们不必须能体会。

李白是我喜爱的诗人,谁能用一句诗就描绘一个生动和鲜活的长安呢,仅有李白能做到。人们常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而编剧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置身于困境当中,并在安史之乱之中到达了极点,李白因为参加永王的幕府而获罪,差一点就丢了性命,最终高适还是救了他。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就是当夕阳照着梁园的残壁上,中年的李白伸手挡住落日的余晖,哀叹道,人间的路我是走不下去了,于是决定去道士,可是当道士也不简便,硬是在仪式上晒虚脱了。真是让人心酸!电影把天才李白的中年无力感表到达了极致,让我们这些俗人观影的时候真想大吼一声,诗仙不是这样的!

潇洒的李白人人都熟悉,他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已经定了型。憨憨的高适则是编剧有意而为之,和李白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天才的李白都不能在盛唐实现自我的梦想,那么谁能够?所以高适的笨拙和坚持才是电影讴歌的对象,经过扬“高”贬“李”,电影其实表达了奋力的力气要远胜于天才的主题。

心中愤懑不平,可是这部电影的主基调就是这样了。其实细节更能打动我。李白的一首《将进酒》将动画片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诗人乘鹤而飞,神游天际,异常有意境。诗歌朗诵也异常有力,声声入耳,余音淼淼,出了影院后依然回响不绝。高李最终分别前的一场相扑,高适两鬓的白发和李白的大肚腩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李白对高适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我是照着你的样貌写的,这是我的泪点。

电影笑点也不少。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李白,并且电影都是编的小说情节,不用拘泥于新旧唐书的记载,可是电影里李白过于欢脱了,跳上跳下的像孙大圣。小杜甫挺可爱的,让小朋友们有亲近感。我们印象中的杜甫都是老者的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是他也有欢乐的幼年啊。崔十二比武之后,显现女子身份之长发飘飘,显示了科班编剧刻在骨子里的基本程式。当李白的酒杯里出现一轮明月,每个人都以为是“举杯邀明月”,结果却是“床前明月光”,全场被秒,一片唏嘘声。

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的盛唐气象。片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都严格参照了唐朝的制式,场景设计也极具宏大的气象,从壮丽的黄鹤楼到熙攘的'街市,从巍峨的山川到恬静的梁园,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大唐,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动画特有的表现力也向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一个个符号,鲜衣、肥马、美人、胡姬酒肆、一百零八坊、大明宫丹凤门、豪华曲江宴。这个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磁场,人们在那里追求人生的梦想,实现人生的抱负。

最终,我要给这部电影一个极高的评价,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诗歌的人去观看。我相信,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你也会被它所感染,被它所感动。出处 wWW.zuOWeNBa.nEt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4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大唐节度使高适在吐蕃大军攻打西南时,面临着长安城的危局。孤城困守之际,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我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回忆起以往的辉煌和悲壮。

影片的拍摄手法十分精细,以唐代文化与历史为基础,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唐代文人名流的生活和境遇。影片的画面十分精美,场景错落有致,每个细节都十分到位,让人仿佛穿越到唐朝的长安城中。影片的音乐也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盛世文化的魅力。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辉煌和悲壮。他和李白是好友,二人一同畅饮长安城的美酒佳肴,共同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在安史之乱中,高适的家破人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带着妻儿和族人流亡他乡。而在长安城的困守之际,高适不惧艰险,带领着守城的士兵坚守城池,保卫唐朝的尊严和荣耀。他用自我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的形象。

影片中的李白则是一个文化巨匠,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世传颂不衰。他的作品充满着豪放和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和高适一样,都经历了唐朝的盛世和动荡,他们的交情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在长安城的孤城困守之际,李白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和高适一齐守卫着这座城池。这种义气和忠诚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的精髓。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它经过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还原,表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和精神。影片的画面和音乐都十分出色,让人沉浸在唐朝的盛世文化中。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和一个文化巨匠的形象。他们的友情和忠诚,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电影值得一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5

今日看了长安三万里,回来路上,一路沉默,脑海里反复回想着电影里的画面。

电影时长将近三个小时,但相比李白、高适的一生,就是一瞬。

年轻时真好,颜值巅峰、武艺高强、志向高远,未来可期,毫不荒唐。

可当中年到来时,李白空有一身才华,不被赏识,终日饮酒赋诗,看似潇洒,实则郁郁不得志;高适几经辗转,也未能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看着已经满头白发,额头布满皱纹的李白,喝着大酒感叹:大鹏飞不动了,也不想飞了。我瞬间想到了当下年轻人的呼喊:卷不动了,不想卷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这几句诗明明说的就是眼前的自我,那个影片开头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眼里有光的少年,此刻又是一副什么模样?醉生梦死、大腹便便、白发苍苍,这时的李白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瘪了。

当高适以为李白从此放弃抱负,隐居了却此生时,再次听到李白的消息,竟是他做了叛军的幕僚。当大部分人都在批判李白可笑的政治觉悟时,在我的`内心,似乎再次印证了我对李白的历史画像:即便如此,他还是那个少年,还是年少时那个高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少年,还是那个苦苦寻求伯乐,期待实现政治报复的有志少年…

李白是幸运的,当喊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是简便,是解脱,是潇洒,是那个迷途知返少年的归来。

你看,那个自信、阳光、洒脱的李白又回来了,他把船桨扔到了江里,面向阳光照耀的地方正开怀大笑。

历尽磨难,洗尽纤华,折腾半生,找回自我。人生哪有弯路,每多走一步都是为了找到更真实的自我。

最终,一句话共勉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6

今日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一样,最终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一样,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我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我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欢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7

当看完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朴素自信和对个人与时代的梦想实现的坚信。无论他们秉承着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唐朝人始终怀揣着这份自信,相信自我和时代的“唐朝梦”都能够实现。

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了解到了她们的这种自信其实是源于他们的“自知”,也源于那个时代。电影以高适和李白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离,同时也映射出了整个大唐的兴衰。高适和李白他们两个人其实都共同秉持着这么一样东西,那就是唐人的自信,当然两个人又同时代表着梦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日,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作为唐朝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代表了浪漫主义和梦想主义。他对于梦想和浪漫的纯粹追求让人们钦佩。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内心始终如一。年轻人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是因为在年轻时我们和李白一样,怀揣着梦想,相信自我的抱负终将实现。

然而,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逐渐变成了世故,梦想变成了现实,乐观变成了忧郁。而李白却始终坚持着乐观的天真和梦想主义的精神。他从未改变,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他仍然是那个乐观的天真,那个怀揣着谪仙般梦想主义的人。这种坚持自我、挥洒活力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高适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在外在形象上与李白截然相反,但在内心上却与李白契合。高适离开家乡后,发现自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普通的一个人。有些人可能会所以气馁,但高适选择继续奋力,永不言弃,甚至为了实现梦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

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经过对方看到了自我,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无论是李白还是高适,无论是梦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他们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和自信。唐朝的诗人们相信自我能够跨越一切困难,实现自我的梦想。这种乐观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常常被迷失,人们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而迷失方向,因为梦想和现实的相互掣肘而陷入内耗。

然而,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无论是李白、高适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应当怀揣着一颗小小的梦想之心,尽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部电影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仅有这么多,才能够让自我过得更加欢乐,更加的洒脱。

《长安三万里》经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踏实奋斗,我们都应当坚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我能够迈过每一道困难,最终实现自我的梦想。期望每个人都能尽兴人间,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8

从放映到此刻,《长安三万里》收获的都是叫好声,周末我也走进影院,看了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动画片。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动画制作,把盛唐气象呈现得淋漓尽致。《长安三万里》的长安,还原盛唐的气象,它有纸醉金迷也有明月高悬;在一众顶流天团的熠熠生辉中,有繁盛之貌也有奢靡之容;有李白的浪漫张狂,有高适的铩羽而归,有鲜衣怒马、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也有壮志未酬、事与愿违的黯然神伤,令人欢喜令人愁的长安,有人趋之若鹜,有人望而却步。

影片最惹人喜爱的是小时候的杜甫,原先他能够如此可爱、灵动,异常是掉了门牙的样貌太古灵精怪了,小杜甫的出现对人们的认知是一个颠覆,在我已经固化的印象中,杜甫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他既忧国忧民又穷困潦倒,总之他的一生要不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就是一副苦哈哈的样貌,站在破碎的山河面前忧心忡忡、郁郁不得志。

因为电影的原因,重新去查看杜甫的长大历程,其实杜甫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幼年十分快乐,小杜甫淘气、活泼好动,据说他“一日上树能千回”,估计摘果子、掏鸟蛋的事没少干,他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影片中能看到他出入的地方是岐王的府宅,所遇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巨擘,所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文坛的顶流、朝中的贵胄,这从他那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就能够看出,无论是当时的天王巨星李龟年,还是皇帝的宠臣崔九,都是他的老相识。

只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盛世已经成为传奇,而经过那个繁华时代的人,应对人是物非、满目疮痍的现实,剩下的仅有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和不甘,于是就有那么多的惆怅和悲苦,毕竟活在繁华之中和对繁华的追忆,是截然不一样的两种体验,李白最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往有多繁盛,此刻就有多幻灭!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由他引出李白,再让大唐的各路大咖闪亮登场,李白和高适以往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他们一齐见证了长安最华丽的模样、人生最欢愉的时刻,长安也见证他们从一见如故到形同陌路的唏嘘。其实我觉得高适和李白本来就不是一路人,李白随性、不羁、豪迈,高适永久是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李白像一个调皮捣蛋的愤青,高适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有志青年,时时懂得“克己复礼”,所以他们能在一齐也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交汇,随着各自身份、地位的不一样,走着走着就散了也是天然而然的事。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因为他们性格差异才造就了他们之后截然不一样的人生结局,有些记载说李白犯事后高适当李白是陌路人,立刻拉黑了他。其实作为平叛的将领高适,看他一路走来的奋力和付出,也能理解吧,毕竟李白犯的是谋反大罪,一碰就是诛几族的酷刑,高适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他经过自我几十年的勤奋奋力、韬光养晦,再经过出生入死的征战才换来当时的功名地位,所以站在人性的角度,人们应当放过对高适的道德审判。

可是,电影有一个情节,当时李白和高适为了救郭子仪,他只身奔赴哥舒翰营中求助,使郭子仪得救,也因为这一缘起,他和哥舒翰有了交集,成为他日后梦想的起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传递一个真理:利他即利己,帮忙别人也是在成就自我。所以作为以往的当事人——高适,我宁愿相信他有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帮过李白,要不李白也不会还没到流放地就接到特赦令,是他能“白刺白帝彩云”。再退一步讲,就算是郭子仪救他,那郭子仪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有本事救他,也是有高适以往的救助。

对这部动画片,铺天盖地都是追捧之声,所以我对电影的心里预期很高,可当我从电影院出来,我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首先我不太能理解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你死我活的战场、前线,那位程公公不是因为什么重要的事情去找高适,仅仅是为了了解李白,还有两个人在内有胡兵的烧杀抢掠,外有叛军的步步紧逼,再怎样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领也做不到和一个人坐在帐中闲谈吧!

还有一个遗憾是:享名盛唐的王维,在影片中只是匆匆露了两面,连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给,《长安三万里》的王维,单薄且寂寞。另外,被誉为长安周杰伦的天王巨星李龟年,在片中好丑啊!

电影近三个小时,把盛唐的光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来,也许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人物和场景实在太多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可是相信他们也已经尽全力了,感叹主创团队渊博的学识背景和无畏的勇气,盛唐,从繁华到幻灭,咫尺天涯,也许他们要传递的是:大唐有你们真的了不起!因为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9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呈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影片跨越千年历史,让观众领略到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

故事的主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新作的故事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在战斗中处于劣势,长安城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回忆起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向监军太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动画形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唐代的壮丽景色和繁华都市长安的美丽。每一幕都仿佛是一幅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影片经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坚持和追求。他们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在影片中,我被李白的豪情壮志和高适的坚韧不拔所打动。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让人感受到了诗意的力气和情感的深度。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部展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自由的探索。它经过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观看这部电影,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对唐代文化和诗歌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理解。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0

最近身边的母亲们都在谈论说必须要带小孩去看长安三万里。我也是做足了功课要去看看的。

据说是讲李白,对于李白我一向觉得他就是个神话人物,那么多潇洒的诗歌是如何做出来的?他能够让高力士给他捧靴,让贵妃给他研墨,这是怎样的人物待遇呀。还有高适,那一句“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是从儿子的课本中重新认识到的,这个人又是如何的口吐狂言,天下人都要认识他呢。

今日这个电影,真的是补充了这个知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两个人。

电影从高适的角度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原先两个人是好朋友。高适和李白是截然不一样的两种性格。以至于电影结束后,我在想人到底是喜欢李白还是高适。高适是一个务实主义者。在盛世大唐,他怀才不遇,可是明白勤能补拙。后安史之乱,他才得以施展才华。在那个人人都会写诗的时代,高适和王昌龄等并成为边塞诗人,成为唐朝诗人中功名最高的那位。高适无疑是那位居安思危,脚踏实地的'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他看不惯李白的声色犬马,物欲横流,但同时又被情谊和李白的才气折服,两人这样的情谊在今日荧幕上令人唏嘘不已,至少我是赞叹和羡慕的。

李白这个一出场就是华贵的白衣翩翩的少年,他是一个天才少年,会剑术,会相扑,会禽类的召唤术,是谪仙人。他放荡不羁,追求自由,可能是跟他最初的家庭有关,他不为生计所困,他能够无限接近权贵。他的好友孟浩然很是懂他,认可他入赘,明白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是需要金钱支撑的,所以他的.两段入赘经历让他一生也就不为生活所困。至于之后他投奔永王,他去求仙问道,在千年后的今日没有那么的重要了。人们小时候是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的文化启蒙,青年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中年时候不惑之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李白用他千年不衰的诗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所羡慕的是他在遇到问题时候那种毫不在意的态度,人生何必纠结呢。

我以为我是高适,普通的下等人,口吃还笨拙,勤能补拙。可是在李白看来,李白觉得高适是一只大鹏。也许在李白眼里,人人都能够是大鹏。以往我也是这样以为,我也会成为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残忍的生活,让李白长出来啤酒肚,让高适眼角的皱纹如此明显。

我能够是高适,可是心中却藏着李白,终究会为着李白而不失热爱。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1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仍然被其故事资料和精美的画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适弃守云山城为开端,经过老年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们的深厚情谊缓缓出此刻观众面前,最终画面一转,演出高适利用计谋巧妙夺回云山城的故事。

整个故事体现出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转千年的经典魅力,经过对高适一生经历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适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诗人的层面,此刻我最终明白了边塞诗人中的“边塞”的重量。他胸怀国家,抱负远大,一生都在追求保卫国家的机会,最终实现自我的'梦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有为国贡献的梦想,并不懈奋力。万万不可玩物丧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2

昨儿和崽一齐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假期嘛,动画片是必须会安排上的。不只是因为带娃避暑好选择,更多的是此刻的国漫,越来越好看了,自我也挺喜欢。

每次看完电影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可总是不习惯提笔,或许内心依然觉得逃避写个观后感是对上学时期的小叛逆,内心会舒坦吧。直到前阵子看书,葛先生说提笔即可。确实,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而每个时期的视角也有不一样。不断反思,才能长大。一面是为我,一面也是为娃吧!

整个观影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适的那份孤独。所以,观影结束的'朋友圈记录,就一个体验:“身处繁华,有一种孤独谁懂”。这是入戏。那出戏呢?这份孤独,其实也不需要别人的感同身受。

憨厚正直且有点口吃的高适,第一次去长安,路上偶遇李白。两个青年的性格区别就刻画得异常明显。一个循规蹈矩,一个放荡不羁。整个剧贯穿下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挚友,我觉得是因为高适的.淳朴认真。

第一次分别,各有各的计划和打算。一年之约,高适的认真对上李白的“失忆”,如果换一个人换一种思维,可能会是:他竟然不记得了,他瞧不起我;或者是:我这么上心,他没把我们的约定放心上,他不重视我们的友谊;又或者是:他们这么洒脱热闹,我融不进去,我们不一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因为是高适,他把孤独换作了长大!他不怨天怨地,不怨自我怨他人,融不进去便不强求。看得见,有失落,但内心又十分清晰,才有了接下来的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又是一次认真对“失忆”。不论对方如何,他只做好自我这个朋友能够做的事,能做的事。

每一次分别,都是一次困难长大的开始。每一次相聚,又都是一次内心挣扎的蜕变。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隐忍…只因为他的内心有个一向不灭的灯塔。

高适有一种孤独,是普通渺小的无力,是有志不得发的无奈。但其实,这种孤独是催化剂。唯有伴着这样的孤独,不断的长大,才能够在需要时,抓住机会。

不是每一只蛹都会破茧成蝶,华丽蜕变。但每一只蛹都有选择蜕变的机会。成为耀眼的明珠虽然让人心潮澎湃,但其实,做好普通普通本真,也是一样的伟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3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十分深刻。

电影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长大和提高。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忙。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完美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主角呢?他在这个快乐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主角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坚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我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影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最终成为了一只大鹏鸟。可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我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向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我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应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奋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4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今日观电影《长安三万里》,虽评论两极分化,其中有些许史实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见,这是一部极贴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片。

电影由一场战争贯穿始终,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战争。唐肃宗年间,大唐为平定安史之乱,引狼入室,大开国门引吐蕃军入中原。战乱平定后,吐蕃恃战功而骄,而连年战乱后的唐王朝亦无力再抵挡这支虎狼之师。一时间,吐蕃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边关的一场生死之战。

影片分双线进行,一线即为解长安之围,另一线则是以高适的一生为视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

虽说此片全程以高适的视角记述,但李白作为线索人物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年少时相识,到李白扬州得意,高适长安折戟;再到高适还乡,李白失意,高适从军;再到李白长安成为翰林,高适辞去军中事务归乡;直到最终李白误投永王,兵败被俘,高适隐忍十载,终成大器。整部电影都仿佛在说明一个道理,年少轻狂者,终为红尘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难行远路,唯有隐忍不发者,积淀终身方有一飞冲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来,此片从头至尾除了有几分贬低李白的形象,认为其就是一个整天沉浸在自我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内核中,还是极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全片的资料其实都是相扑运动中“以虚御实”思想由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过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给高适的仅仅是一种相扑技巧,以假动作骗过他人,以虚力巧解蛮力,是一种类似四两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终才揭露出,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对单的技法,而是足以运用到军事上改变整场战争的运筹帷幄之法。从一开始的弃城而走,到诱敌深入的按兵不动,再到雪夜行军的百里奔袭,最终决胜千里的.奇兵支援。这些计策不仅仅骗过了所有观众,令无数前期看似无用的准备最终一线串联,甚至骗过了高适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一致命的实招藏在无数后手与虚招中,与最终一举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其讲述的道理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外,其中人物与场景也处处可见传统色彩。从人物上身偏长,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与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辙。而憨态可掬的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饰与妆容更是可见历史功底,桃花妆,金钿,折花妆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贯穿其中的诗词,虽然有一些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经过诗词,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盛世大唐。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电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5

今日,教师带我们看了一部文学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诗人的身世,以及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巨大变化。盛唐时期,唐朝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安史之乱后,战火纷飞,整个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

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李白醉酒后,诗兴大发,作诗《将近酒》时的想象。想象他和好友一齐乘着白鹤,飞入星河,飞入诗词的天地,尽情饮酒作诗,感受诗词的浪漫。

最让我难过的.是高适因为自卑而有些口吃,读书也不是很成功,不像李白那样才华横溢。但他还有武艺在身,怎料在岐王府为玉真公主表演武艺时,却被公主嫌弃,被他人嘲笑,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我的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从不放弃,最终成了有名的'大将军,率领军队打败敌人。

这部电影绝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唐朝兴衰的画卷,还让我了解到了“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光辉一生。这真是一部有意义并且有价值的电影。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6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长安三万里》虽然早已上映,但它所展现出来的大唐盛世的繁荣与辉煌,却依然令人心驰神往。影片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历史名人的生活故事为主线,将观众带回到千年前的长安城,让我们体验由风华正茂到衰落沉寂的唐朝历史。

重新取一个标题并包含关键词,让我们找到能够激起观众兴趣的方法,从而全面展现《长安三万里》对于长安盛世的再现。正文则从电影的角度出发,经过写作质量优秀、信息详实的句子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那段岁月的珍视。

电影情节较为流畅,细节处理得当,整体呈现出了历史故事的精彩。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和辉煌,从神功法力到壁垒森严的宫廷生活,从宽广广场到热闹的街市、驿站,细致再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同时也从李白和高适两位文化名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他们骑马狂奔、酣畅淋漓的墨客生活和对于唐诗的热诚与坚持。

简洁而富有文采的语句,让文章读起来通顺易懂。妥善设置关键词、合理分段、良好的排版,让文章对于搜索引擎更为友好。

《长安三万里》用电影的形态,重温大唐盛世的辉煌与荣耀。追忆过去,缅怀那段岁月,对于今日不离不弃。作为一个出色的历史作品,《长安三万里》能引起观众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探究,更让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段风流倜傥的万世盛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7

“盛唐走十万里,黄鹤情怀犹耿耿。三杰群芳共绘就,诗魂今为你我鸣。”

谁不曾被那些描述盛唐的诗词深深打动过呢?当我们再次在《长安三万里》中重温这些经典,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熟悉又遥远的长安城。

诗魂今在,盛唐尚存。巍峨的凤凰城,氤氲的黄鹤楼,一袭白衣的李白,不老的杜甫,还有那些熟悉而感人的诗句,在电影的'渲染下再次活了起来。精美的动画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浪漫而动荡的年代,仿佛穿越时空,重回盛唐。

然而,当我沉浸在诗意盎然的画面中时,内心不禁涌起了一些疑问: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否真的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么相似?诗人们对待时代变迁的态度又有何不一样?

原先,细细比较文献,我发现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经历远比电影中的设定差异更大。杜甫选择追随肃宗而非玄宗,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走向。李白虽然清高不群,却也无法避开世事的汹涌。

然而,又何须苛求虚构的影视作品完全还原历史?这些伟大的诗人早已超脱出尘世的名利纷争,成为千古不朽的灵魂。他们用笔墨留下的,是超越一切的风骨与气节。

《长安三万里》所传达的,正是这些伟大灵魂的共鸣——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仰望星空,追求卓越;他们在人生的风雨中倾吐心声留下闪光的诗句。正如李白所言:“朝辞长安,暮至长安,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每个人的长安之路也充满了未知的坎坷与不期而遇的惊喜。有些东西,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看清。但只要心中有诗和远方,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8

看《长安三万里》时琢磨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它的情节设置,“递进”;其二,是它的背景主旨,“错位”。

小的情节设置为人物形象服务,譬如最重要的李白的形象,出场时前一幕高呼“当为大鹏”,紧之后后一幕便是抚琴痛哭,与《海贼王》中御田出场时“坟头火锅”有些相似,突出其潇洒;喝酒时他把钱扔在桌子上,钱币在桌上旋转,如此小细节也增添李白潇洒形象。与之相对的,高适初到扬州,接到女子丢落到花束,他还想着物归原主呢女子早已玩耍走了,突出其憨,也与李白做比较。

我想,之所以整部影片以高适为视角,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他与李白(以及其他诗人)反差最大。他是其中最不“风流”的,也是其中做官最高的。以他为镜,正突出诗人之潇洒、之落魄。

大的情节设置为背景主旨服务。无论你认为主旨是诗人们流落一生还是大唐人才错位由盛而衰,它都起于李白兴致勃勃去投卷却吃闭门羹。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场景。难得之处在于,这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才能进一步深入这个主旨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比这个场景更能震撼人心呢?又或者,如何才能比天才李白吃闭门羹更能凸显诗人在大唐之怀才不遇呢?

私以为,这部电影之后有三层递进,可见其巧。

第一层,为“裴公子”。彼时王维尚可讨亲王公主欢喜,求大人推荐;李白游于市井亦有扬名机会,盼名声远播。但“裴公子”已经注定无法成功。这成为一种映照:她有艺而无门,其他诗人又能如何?

第二层,为“赘婿”。他与高适求问孟浩然当否、高适最终依然写否,突出了赘婿之不为人所齿、突显了李白之走投无路。彼时他已经名扬天下,是世间第一等才子,无人不知其名,但他仍然没有出路。其名愈盛,其境愈惨,愈显其“奋力”已至尽头、“形势”胜过人为。

第三层,为“应昭”。当此前李白已经以天才之名沦落赘婿,如何才能再次“递进”?——李白一夜“成功”,如愿功成名就、拜天子门,但他仍然未能“如愿”。情节设置上,高适在长安见李白,并不是在其府邸,而是在酒楼——如同在扬州时一般无二。这成为一种呼应:李白在长安、在扬名立万之后,依然与他在扬州、在籍籍无名时没什么差别。

诗人依旧流落酒乡不入庙堂,大唐高殿依旧没有他们的位置。

比费劲一切奋力依然无法成功更加令人绝望的,便是真的到达了成功的位置却依然一无所获。寒门弟子考上清北之后依然35岁被辞退、寂寞之人最终洞房花烛之后依然不被珍惜、为国效忠之人出生入死打赢了战争却发现国内党争害死了自我的家人……

或许他们会期望一切未曾发生。

此三层巧妙地层层递进,愈发展现盛唐之“绝望”,又有郭子仪之事证明不止文人如此、武将亦然,大唐虽依旧歌舞升平,却已经处处是惨败之象。待李白只能敲碗伴奏、高唱《将进酒》,安史之乱已经是顺理成章。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诗人与大唐的关系,李白等人“怀才不遇”,真的是大唐“才不配位”导致衰落的`原因么?

毕竟,归根结底,诗歌只是一种文艺。

我们大能够夸赞诗歌使人愉悦、使人开化、使人“陶冶情操”——虽然没多少人能说出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无论如何,这与经世致用、为国为民都是关系不大的。遣词造句写报告的本事无法帮他们处理纠纷、振兴经济、应对党争全身而退……

诗歌终究只该流传街巷,诗人终究只该流连酒肆。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已经完全得到了他应当得到的一切:他名扬天下、上传天子,衣食富足、人脉广阔,黄发垂髫皆颂其诗,文章风采流传千古,一个诗人成功如此,还能求什么呢?

只是,他以为他应当更好。

这不是一个社会结构上的错位,而是一个社会认知上的错位。

或许,是那一个“才”字迷惑了人们的双眼,让人们下意识地把写诗的才华与处事的才能混为一谈,才把诗人的出路与科举的出路二者混淆。

也或许,是传统观念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文人武者,写诗耍枪,皆要登堂入室,每个人都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非封官拜相、上阵杀敌不能报国。

但无论如何,官场不是诗人该去的地方。社会是多元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所有人都奔着同一个方向走是不对的。人们不想被单一的标准所评价和衡量,那么更不该为单一的路径而自我束缚。

若细论诗歌乃至文学甚至艺术究竟该在社会中处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主角,我觉得,它不必被讨论,因为它不该成为一种身份。大唐人人习诗,人人皆是诗人,可是一些人更出色罢了。问诗人当如何,如问人人当如何。

而若考量其以诗为生的特点,那么可是是个经济问题罢了。

至于,如果这不是大唐衰落的原因,那么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可不必远求大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9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男主角刘五福历经千辛万苦,始终追逐着自我的梦想。虽然路上充满了挫折和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前行。这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体会到了追梦的重要性和坚定的决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观影感受,并对电影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

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情十分引人入胜,充满了悬疑和惊险,让人始终紧张地盯着荧幕。刘五福一路上经历了各种险情和考验,比如遇到盗墓贼、被抓叛变等,但他从未丧失信念和勇气。在这个追求名利的社会中,很多人追求着表面的虚荣,却抛弃了自我内心的追求和梦想。相比之下,刘五福的真诚和坚持令人敬佩,他的故事也鼓舞着我们做真正的自我,勇敢地去追逐自我的梦想。

其次,电影中的气氛和音乐十分出色,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主角的情感和心境。在痛苦和绝望的时候,音乐会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心酸和无奈,而在坚定和喜悦的时候,则能够更好地展示主角的决心和坚毅。这种搭配不仅仅让观众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主角的心路历程,也让整部电影更加生动趣味,更有感染力。

最终,这部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追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我们要学会勇敢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坚定自我的信念,在追梦路上奋勇向前。仅有真正坚定并追寻自我的梦想,才能够走向更加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总之,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追梦的坚定和决心,以及在路上所遇到的各种拼搏和挑战,这为我们供给了很多能够借鉴的地方。我们应当学会像刘五福一样,在路上奋斗不止,不放弃,不停步,用自我的奋力和执着实现自我的梦想。追逐梦想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和本事,还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此基础上,相信我们必须能够追寻到完美的人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0

这是一个自带诗意的电影名称,万里河山已是气象万千,十三朝古都更是让人心驰神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句诗写出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和壮美,让人读来血脉偾张。“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十个字道出了深宫之中的哀怨和悲悯,余韵悠长催人泪下。

时空轮转,沧海桑田,但诗歌作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浪漫,却代代传承,从未间断。整部电影以诗为魂,讲述了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和高适、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影片是追光动画的第一部历史动画大片。从2019年的《白蛇缘起》开始明白追光动画,也从那年起开始写起了电影观后感,不会不觉4年时间已匆匆过去,从当年的起死回生到如今的票房十亿,也算无意中见证了追光动画的追光之路。影片在网上的评价一向呈两级分化的趋势,但从豆瓣8.3的高分看,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应当还是占大多数。

先说影片的优点,首先影片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是专心地讲好故事,这点就很难得。其次是影片的叙述方式和角度足够吸引观众。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加上铺设悬念,经过诗歌和故事交融,一首诗带出一个故事,一点点揭开悬念,这无疑能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叙事的角度上选择的是高适的视角而非李白的视角,这点也很重要,飘然物外的谪仙人和脚踏实地的普通人,观众代入感更强的天然是更加有血有肉的后者。然后是画面,这方面一向是追光的强项,何况追光舍得砸钱,无论是气势恢宏的长安还是风光旖旎的扬州,经过精细还原呈现出了接近真实的效果,高潮部分的《将进酒》更是把想象发挥到了极致,如梦似幻。最终是影片展现出的文化自信,影片结尾,高适与书童回到长安,书童叹息昔日的黄鹤楼毁于战火时,高适说:“没关系,诗在,黄鹤楼就在!”正是因为像诗歌这样的文化传承在,历经多次山河破碎的中华大地,才能延续万世,一向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影片被提及最多的缺点主要集中在建模和史实上。建模方面,影片据说是参考唐俑做的建模,但说实话这种身长腿短的形象确实是欣赏不来。再是史实,很多观众觉得影片贬低了李白抬高了高适,其实换个角度看。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高适46岁入仕,61岁封侯,李白的梦想,高适做到了。作为唐朝唯一封侯的诗人,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不细心别人帮你实现了呢。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1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呈现的电影,经过李白和高适等唐代诗人的形象,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和文化的美丽。这部电影跨越了千年的历史,让观众领略到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

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几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陷入了战斗的困境,长安城岌岌可危。在这个危急时刻,高适回忆起了自我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这也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电影经过高适的回忆,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形象。李白的诗歌才华和豪情壮志感染了许多人,他的诗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电影中的李白形象生动而真实,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天然、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让观众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唐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动乱,吐蕃大军的入侵使得大唐帝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电影中的长安城被困守孤城,高适和其他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这种历史背景的设定,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张刺激,也让观众对唐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对唐代文化的致敬。经过唐代诗人的形象和诗歌作品,电影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瑰宝和魅力。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我对《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印象深刻。它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李白和高适等唐代诗人的'形象,经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同时,电影也经过历史背景的设定,让观众对唐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次娱乐,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感悟。我相信,《长安三万里》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唐代文化。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2

《长安三万里》,我觉得十分好看。

李白黄鹤楼读崔颢诗,少年诗仙的不甘与敬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的鸡皮疙瘩一下起来了,那是两个天纵之才的灵魂碰撞。

舞姬舟上隔江夜舞,火树银花霓裳曲,那是唐人的肆意与大气,无愧开元盛世,贩夫走卒皆有包容万物的胸襟。

太白一吟《将进酒》,身化嫡仙苍穹游。大唐众星皆俯首,天庭诸神玉液酬。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电影将这一情景极尽渲染,华夏礼貌传承之美就在一帧帧画卷之中。

渔阳鼙鼓动地来,华夏大地尽疮痍。那个“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长安,那个“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长安,在战乱中变成了人间炼狱。舞姬楼顶倾情一舞,似为这盛世陪葬。

高适,士不能够不弘毅,身怀凌云志,数十年不如意,一朝得机施展才情,挽狂澜于既倒,这才谓“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片格局甚大,“黄鹤楼毁了,只要那些诗还在,黄鹤楼就会重建起来。”“只要诗在书还在,长安就会在。”这就是华夏民族的传承,我们信仰历史,我们尊崇汉文,我们心怀家国天下,我们能浴火重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3

你或许以为唐诗只是一个符号、一道试题、一个虚无缥缈的历史,然而,对于那个时代,唐诗却是一段人生、一份情谊、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题记

唐诗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诗中有奇幻美景的瑰丽,有偶遇知音的欣喜,有功名不就的悲凉,有出世入世的无常……我们在唐诗的滋养中长大,从牙牙学语到志学之年,从中年沧桑到耄耋老人,无不能从唐诗中找到独属于自我的一份情感寄托,唐诗内涵之博大蕴含情感之丰富犹见一斑。所以,当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百度简介呈现眼前,唐朝巨星高适、李白、杜甫跃然眼前时,我便产生了深切的欲望——带着小孩一齐走进这段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弃云山城,退居泸水关,长安城岌岌可危,持节监军程公公到来,与高适的一番对话,拉开了剧情的大幕。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三时辰等待军机,一条是数十年知己往事。电影长达167分钟,从高适的'视角还原了李白的一生,画面时而唯美动人,时而兵刃相见,虽为动画,但高科技的创作,丝毫不影响人们的代入感。以下盘点印象最深的两点:

是诗亦是人生

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无疑是天赋之才,随口一句便人人传颂、千古流传,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却坎坷流离。《唐六典》规定:邢家质子,工商殊类不预。也就是说,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恰好是商人之子,祖上还因罪被流放西域,要想为官只能经过“干谒”(自荐),加之李白自身的性格,这便注定了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影片在高适叙述的历历往事中,还原了李白投奔无门的穷困潦倒、入赘许家的矛盾彷徨、供奉长安的诗酒繁华、无奈入道的艰辛窘迫、流放夜郎大赦天下的狂喜等人生重要阶段。然而,人生起起伏伏,李白洒脱的言行、狂放的性格似乎从来不曾改变,无论是好友吴指南去世时“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悲戚,还是入仕长安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酒佳人,亦或是流放夜郎大赦时行船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狂喜,李白的不羁与浪漫会让人忘却他的悲、他的愁、他的恨。

高适则现实的多,小时不爱诗文,每每读书,书上的字都如蝌蚪般飞舞,让高适头晕眼花,他也从来不喜欢李白那歌舞升平的生活,于繁华之中默默离开,回乡躬耕苦读,游于燕赵时以饱含悲痛之情写下《蓟门五首》,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影片最终令人称奇的是高适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战略,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奠定基础,使得高适成为唐代诗人中功业最为卓著之人。影片最终,高适怡情山水,再次吟出李白的“仰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聊发“长安呐,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感慨,诗再次与个人的世事沉浮、山河大地的命脉相连。

绝好的唐诗情境化教学

课堂上学唐诗,时代背景介绍得再详细,对于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学生都只是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很难体会到诗人的心境,然而当电影将历史还原成一段人生故事,唐诗成了人生的一种感慨,诗的内涵和意境便成了水到渠成的天然。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将进酒》的演绎。李白入朝又被赐金放还,云游祖国山河后,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和三五知己举杯畅饮。影片的奇幻场面、李白的浪漫主义此时到达高潮。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的吟出,李白带众人乘仙鹤凌空而起,飞跃千仞瀑布,直登神仙宫阙。水波滔天、光影熠熠,鹤翔云天、鲸跃半空,场面之阔大,诗词之铿锵,奇与幻,醉与醒,酒与月,梦与仙,遥遥两相应。有人到暮年掩藏不住的悲凉,有几十年天各一方的惆怅,有大厦将倾的危险与无奈。这是李白诗词的巅峰,亦是电影意境之美的巅峰。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场诗词的情景化教学呢?

除此,影片云集唐代诗人大咖:贺知章、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诗人时时可遇,让观影之人,乃至少年儿童不由得背出他们的三两名句,即便穿越回唐朝,我们也必须是他们的超级粉丝。

万里追光之美,千年风华犹在。《长安三万里》无疑是美的演绎,画风之美、诗词之美、情谊之美、双线穿插的叙事之美,个人以为很赞、很值得推荐。但前提是小孩不能太小,对唐诗还得有必须的热爱度,否则,影院中进进出出、坐立难耐的亦是寻常。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4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高适受到了围困,最终在监军的帮忙下夺回长安的故事。在这期间他还回忆了与李白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一齐经历的事感动着高适,也感动着我们。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其中暗藏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望岳》、高适的《别董大》、《燕歌行》等等,每一首都让人拍案称绝,每一首都让人叹为观止。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情,但最喜欢的人物却是高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名称有些陌生,但你必须晓得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一生习武,但一向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他老实呆板,做人诚实,忠心报国,与李白是要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贯穿整部影片。高适与李白,一个是忠厚老实,一个是帅气潇洒,一个是精明能干的老将,一个是写下千古名篇的大诗人。两种不一样的性格,两种不一样的处事方事,但他们却是感情深厚的老友。他们的'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想告诉我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别人,互帮互助,共同长大。

《长安三万里》,那美轮美奂的景象,那感人至深的情节,那扣人心弦的情感,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5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终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天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礼貌,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此刻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梦想,今日成为小孩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提高,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梦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梦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6

当看完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朴素自信和对个人与时代的梦想实现的坚信。无论他们秉承着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唐朝人始终怀揣着这份自信,相信自我和时代的“唐朝梦”都能够实现。

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了解到了她们的这种自信其实是源于他们的“自知”,也源于那个时代。电影以高适和李白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离,同时也映射出了整个大唐的兴衰。高适和李白他们两个人其实都共同秉持着这么一样东西,那就是唐人的自信,当然两个人又同时代表着梦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日,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作为唐朝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代表了浪漫主义和梦想主义。他对于梦想和浪漫的纯粹追求让人们钦佩。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内心始终如一。年轻人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是因为在年轻时我们和李白一样,怀揣着梦想,相信自我的抱负终将实现。

然而,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逐渐变成了世故,梦想变成了现实,乐观变成了忧郁。而李白却始终坚持着乐观的天真和梦想主义的精神。他从未改变,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他仍然是那个乐观的天真,那个怀揣着谪仙般梦想主义的人。这种坚持自我、挥洒活力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高适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在外在形象上与李白截然相反,但在内心上却与李白契合。高适离开家乡后,发现自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普通的一个人。有些人可能会所以气馁,但高适选择继续奋力,永不言弃,甚至为了实现梦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

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经过对方看到了自我,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无论是李白还是高适,无论是梦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他们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和自信。唐朝的诗人们相信自我能够跨越一切困难,实现自我的梦想。这种乐观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常常被迷失,人们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而迷失方向,因为梦想和现实的相互掣肘而陷入内耗。

然而,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无论是李白、高适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应当怀揣着一颗小小的梦想之心,尽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部电影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仅有这么多,才能够让自我过得更加欢乐,更加的洒脱。

《长安三万里》经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踏实奋斗,我们都应当坚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我能够迈过每一道困难,最终实现自我的梦想。期望每个人都能尽兴人间,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7

今日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一样,最终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一样,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我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我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欢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8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终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当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资料还是很趣味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资料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构成了比较。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以往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比较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最终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走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构成强烈比较,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最终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我的时代守住了自我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我多年的奋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欢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9

这部电影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在战争中陷入困境,长安一度岌岌可危的历史故事。高适孤军奋战,最终在监军太监的协助下成功守住了长安。在这段生死攸关的时期里,高适回忆起了自我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电影中的演员们表现出了各自的主角特点,将历史人物诠释得十分生动。异常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

在电影中,高适和李白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适和李白同样是文人,却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人生观。高适正直、坚韧,而李白则是豁达、洒脱。但在应对困境时,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电影中的高适和李白,以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了对长安的热爱,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

影片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战争期间,人们的生命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可是,高适和李白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正义和善良。他们用自我的力气,守护了长安这座城市,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永恒的历史。

这部电影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同时,电影经过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整部电影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壮丽和感人之处。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0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推荐最多的电影除了《八角笼中》,就是《长安三万里》了。看了很多人写下的观后感,确实有去看的冲动,但168分钟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又让人着实为难。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已超出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专注度极限”和“膀胱极限”,对于儿童群体来说更是很难坐得住。

最终在小孩的强烈要求下,我们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让很多人共情的《长安三万里》。

电影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我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我和小孩都坐住了,并被剧情深深吸引,小孩跟着一齐背诗,我也跟着重温了那些人、那些事。

之前总觉得动画片已不属于我们成年人,所以除了陪小孩勉强观影外,自我绝不会单独买票走进电影院观看。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长安三万里》并非一部“动画片”,而是一部“历史传记片”。高适、李白一明一暗两条线串联出一大批诗人,以两人友谊为壳,以盛唐变迁为核,传递的是“保卫长安”的主流爱国思潮。

全片共有48首诗,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对人物塑造和推动故事起到了关键作用,贴合诗人对梦想的追求和故事情境的走向。异常是此刻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这48首诗绝对是吸引他们的关键所在。

《长安三万里》提到的李白与高适的相遇,就在洞庭湖畔的岳阳,这也是让岳阳观影者共情的一个点。李白与岳阳的渊源可谓颇深,它曾先后有六次来到岳阳,留下吟咏洞庭湖、岳阳楼、君山的优美诗篇20多首。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们能够看到,即使是李白、高适,他们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相反有很多失意的时候。许多看完影片的观众说:“李白、高适治愈了我的职业焦虑,因为他们以往也找不到工作,他们以往也十分郁闷和痛苦。”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成年人欢迎,是因为给了当下的年轻人启发。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父亲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最终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最终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终,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奋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坚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进取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2

先说好的方面,这部电影的画质相当出色。影片中出现的长安城景、扬州城景、黄鹤楼、胡姬酒肆、曲江池、岐王府、梁园、云山城等众多场景和建筑,都典雅大气,美轮美奂。只看画面,跟着镜头走,确实能够走进大唐盛景,品味千年之前的盛世风华。

此外,这部电影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之美。相扑、柘枝舞、叉手礼、经典唐诗……诸多传统文化要素,让整部电影别具风味。高适、李白、杜甫、岑参、张旭、贺知章……众多文化大咖的出现,也能让人感受诗词鼎盛之下的社会氛围。总之,看完这部电影,等于品味了一顿文化大餐。

然而,画面的绚丽和文化的氤氲,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开场不到半个小时,我就高度怀疑豆瓣8.0的开分。

《长安三万里》最大的不足,就是资料拼凑,过于杂乱。电影中,虽然有高适和李白交往这条主线,但中间插入了太多的人物和资料,场景变更过多,植入的诗词太杂。最终效果就是资料很割裂,有极强的拼凑感。究其原因,是导演贪多求全,试图在一部电影里面,塞入过多的文化资料,恨不得把盛唐文化气象,一股脑儿收录进来。其结果就是,看上去什么都有,但异常杂乱、生硬。所以,整部电影有点像一篇蹩脚的高考作文,表面看很丰富,用了很多人物典例和名言名句,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生搬硬套,杂糅在一齐。如果电影能够适度做减法,删掉一些人物,去掉一些诗词,简化一些场景,或许,电影资料会更紧凑,也更好看。

第二个不足,就是人物脸谱化,形象不丰满。因为叙事性不强,故事性弱,《长安三万里》的人物十分脸谱化,人设很难立起来。李白在整部电影中,出场了将近两个小时,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所谓“放荡不羁”“恃才傲物”,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得到深刻展现。看完后,总感觉李白是一个热爱写诗、喝酒和相扑的小小孩,似乎与那个想象力天马行空、才华盖世的诗人,完全不搭。相比之下,陈凯歌的《妖猫传》中,出场才五分钟左右的李白,形象反而更丰满。原因就在于,《长安三万里》用很多独白,去立人设,但叙事跟不上;《妖猫传》没有台词说李白放荡不羁,但经过他写完诗歌后,将笔扔进酒池里这样一个细节,就展示了他的放荡不羁。电影是镜头艺术,用镜头去叙事,远远好于用独白去立人设。

第三个不足,就是诗词展现的表面化。就像美人在骨不在皮,诗词之韵味,展现于内在境界,而不是表面的字义。这部电影想要展示的诗词太多了,只能以朗诵的方式,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至于,观影现场变成了朗诵大会。很多看电影的小朋友,跟着电影的主角,一齐朗诵了《静夜思》《别董大》《春晓》等经典诗词。似乎,这不是观影现场,而是语文课文的背诵现场。出现这样的状况,相当尴尬,也让人想笑。电影是声光艺术,完全能够用更丰富、也更巧妙的方式去展示诗词之美。如果只是朗诵,只是拼凑,诗词之美会大打折扣,将徒有其表,不见其里。

以上不足,让我看电影时,内心感受极其复杂。本来,因为豆瓣开分8.0,加上不少人推荐,是抱着很大期望去看的,但看完后,整体而言比较失望。可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并不多见,属于面向大众的文化动画电影,所以,虽有不足,还是不想苛责,期望尽量包容。就是对它有一种近似于老母亲的心态,一方应对它爱之深,责之切,因为不达预期而失望透顶,一方面又期望它不要凉,最好能有必须的票房。

总之,不相信这部电影会大火,因为整体质量确实配不上;但也不期望它凉凉,因为电影市场应当有这样的一股文化清流。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3

以史为镜,能够明兴亡。《长安三万里》无疑将大唐开元盛世巅峰至衰败落魄的安史之乱,似卷轴一般铺展开来。

高适想必大家都很了解,那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闻名天下。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行踪为线索,展现出一张生动的长安画卷。

谁曾想到高适,原先也只可是是一个说话口吃,学习本事差的笨小孩。他练成高家枪,只是为了上阵杀敌,而不是成为达官贵人们的表演,于是高适遇见了与自我志趣相投的李白,李白仗剑走天涯,潇洒豁达,高适与李白以诗为交,经常在一齐吟诗作赋。高适沉稳,李白洒脱,他们相互感染,相互影响,虽然性格不和,但他们都期望有朝一日能够指剑长安,最终高适成为了三镇节度使,而李白却因投靠了永王而被关进大牢。

这部电影展现出两种不一样的人。高适,沉稳庄重、武艺高强,老年得志;李白才华横溢、豁达洒脱、放荡不羁,在时代的潮流中被埋没了。

李白的一生无疑是凄苦的。

作为商人子,他一生都无法考取功名,只能藉词行走人间。经过李白的人生,我看到了大唐繁华虚伪的面具下,掩藏着的不平等与不公正。

年轻的李白虽然乐善好施、广交朋友,却未能尽到自我应尽的孝,甚至连父亲死了都未能见最终一面。他的兄弟也将他赶走,他失去了最爱他的人,也一下子变成了穷困潦倒的人。

他整日醉酒不归,我想李白并不是嗜酒的,他是想借酒消愁,但无奈愁更愁。那份豁达洒脱,只是他用来掩饰内心痛苦与愤懑的面具罢了。大唐皇帝向来以广招贤才著称,但李白的光辉闪闪发亮,他们却视而不见,甚至避之而不及,这难道不可笑吗?

最终,李白看破红尘,皈依道教。仰天长叹命如何,不抵帝王纸书间。一首《将进酒》,将观众的情绪拉入高潮。

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在美酒与友人的浸润下,暂时忘记凡尘,仿佛回到几十年前那个挥斥方遒,与大鹏同飞一般的少年郎。“将进酒,杯莫停”是他放荡不羁的写照。“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他叹出了人生的无奈。万里长河是那样的伟大,而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微弱,这是一种多么惊心动魄巨人时的悲伤!

当年那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李白变成了已经飞不动的年老的大鹏,当年的豪放不羁如今却变成了痛苦挣扎。

但这悲伤却不悲观。此时李白已年近花甲,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壮士立功之秋,于是他入永王幕府。只是这个天才诗人在政治上却太过天真了,他对永王的野心毫无察觉,对自我的行为也毫无反省。之后太子即位称帝,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复,皇家兄弟先打起来,结果永王战败,李白沦为朝廷的囚犯做监狱遭流放,甚至几乎被杀头。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实是代表了许多人,年轻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却因生活所迫,被岁月磨平棱角,剩下的仅有光滑的鹅卵石。他们在社会上滚摸爬打,却处处被排挤,处处被针对,因为家庭出身条件不好,处处被刁难,被侮辱,这部电影道出了多少人内心的心酸。

走出影院,心潮翻滚。李白的悲歌似乎还在耳畔,高适的真情也在心间。如果长安是梦想,那么三万里就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有的人穷尽一生去追赶长安,有的人则意识到去长安的路并不是自我的征途,于是放弃了,但诗在,书在,长安就一向在。

我们要一向坚持一颗从容之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长安三万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到达属于我们自我的长安!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4

每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归宿与认同感,并深深的为之自豪。

回归到影片名称,《长安三万里》,就是以长安为圆心,三万里为半径的盛世大唐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圈,彼时的长安,真正的世界中心,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最自信的君臣与百姓,极度开放包容,自信到甚至异域番邦洋人享受与本朝人所有同等的待遇,能够考取功名,能够入仕为官,甚至成为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真正的世界各族人民是一家,人人都有一个大唐梦,长安梦。

长安三万里这个故事,讲述了我们中华礼貌为何延绵不绝得以数千年延续,我们传承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报效国家,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伟大复兴!

这个传奇故事,并非仅有浪漫与深沉,而是充满着棱角,洋溢着铁血与豪情,极具张力!

千金散尽还复来,古代榜一大哥被女主播套路打赏的桥段既诙谐又豪迈。

虽然主角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过失落,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主角在时光中的蛰伏与隐忍,屡屡受挫都能不忘初心,蓄势待发择天时而动,超级逆袭,极高的人格魅力!

这并非一款面向低幼儿童的动画片,有更多生活体验的成年人观影感受更佳,但小孩去看同样能领略到那段波澜壮阔盛世历史中的精气神,最差也能学到几句古诗词,学诗最难的是无法领会其中的意境,只死记硬背很快就忘了,可是影片用精美绝伦,视觉冲击力与想象力兼具的画面将诗句中的意境与时代背景展现出来,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电影一改追光动画前两部青蛇与杨戬剧情节奏支离破碎的缺点,叙事流畅完整了许多,有一些首尾呼应的.伏笔也很绝秒。

展现了中国动画工业化的成功,每一帧都能够拿来当壁纸,虽然日本动画也十分好,但我真的没在日本动画里看到过如此的技术力。追光动画真的值得种草追随,工业党技术力的标杆。

《长安三万里》并非《哪吒》那种合家欢电影,但它绝对是另类的合家皆宜的电影,不论老少,均可徜徉在那段华彩峥嵘的历史中,在古今时光交融中理解文化与灵魂的熏陶。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5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母亲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样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终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能够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期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6

好看!看完《长安三万里》想立刻读上几首唐诗尽兴。“长安”顾名思义就是长安城,此刻的西安,也是十三朝的古都,而电影用动画的形式重现了长安城的宏伟壮丽,还把当时候唐朝兼容各种文化共融的态度经过银幕呈现出来;“三万里”是虚指,需要意会。长安三万里,能够是大唐以长安为首的三万里下发生的故事,电影里提到的地方很多,梁园(西汉文学主阵地)、长安、扬州、边塞、潼关等;也能够是指故事里这些大诗人们与梦想的距离,长安是他们的实现梦想之地,他们和长安的距离就是奔向心中所想的远近。《长安三万里》既讲了大唐壮丽的历史,吟诵千古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诗人们为梦想挣扎一生写照。

追光动画这次在人物设计上很用心,我们能够看到里面的.人物线条、衣着、美术、妆容都参考了唐画、唐俑的艺术风格。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人物画经历长期发展,融合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含蓄隽永,进入了一个精湛瑰丽的新时期,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男子外貌雍容,女子体态丰肥,人物衣着艳丽。所以,电影整体画面色彩丰富,异常善用红绿色,视觉冲击力强,人物身材比例也参照了唐的审美。

电影里最让我难忘的是李白、高适、杜甫、丹丘生他们在黄河边上饮酒叙旧,李白拿着酒瓶吟诵《将进酒》那段。太美了!整个动画效果让人沉浸,真正地把“黄河之水天上来”用画面表达出来,还有众人乘着黄鹤的景象也很浪漫诗意。

说起黄鹤,《长安三万里》这次把黄鹤楼也重现了,经过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题诗,把黄鹤楼的意境表达出来。唐·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黄鹤楼》令李白低头,发誓要创作出一首关于黄鹤楼的佳作。

李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传颂千古,他的恣意洒脱,他的“莫使金樽空对月”,他贯彻一生的少年气,都是我们对他深刻的印象,但这次《长安三万里》让我们更深入认识他,了解他人生也有不如意,也曾迷茫彷徨,更能读懂诗歌背后的真意。

当然,这部电影还让我们了解到书本里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悲壮的边塞诗的高适。高适以前只是教师口中的一个诗人,经过电影对他有了有血有肉的感受,甚至代入了他的视觉来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今日首映点映看完了,不得不称赞追光动画奋力不负期待。这是一部质量很不错完成度很高的历史人文类的动画电影,168分钟,史诗式地呈现大唐风貌,既表现了唐诗浪漫之美,又呈现出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从小背诵的唐诗三百首背后创作者的半生颠簸。

感谢《长安三万里》丰满了我心中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