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1
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学习中,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愿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课堂
无疑我们每位教师置身这场教育改革是种挑战,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要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2
当时代的车轮驶进教育资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也似春风细雨悄然渗入语文课堂教学,面对时代的大潮,虽然已到不惑之年思维和精力锐减的我,依然积极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电脑、向青年人学习多媒体技术,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巧妙融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
在教学中运用影像或动画创设课文情境,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如《项链》一课,教学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几处细节变化,如:借项链前她的梦想,借项链时她的神情的变化,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她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表情的改变,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此外,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在小说的结尾进行假设,假设她遇到了舞会时的教育部长,她现在会是什么表情?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受十年之苦后朴实的、没有奢望的家庭主妇,表情平和;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刁蛮的斤斤计较的小市民,怨恨嫉妒;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依然心存虚荣幻想,企盼艳羡——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即使学生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经过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初步尝试,使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必须马上身体力行的要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数十年来,我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并赢得同事、领导的认可。在教学上曾获“省级教学能手”的称号,在论文的撰写中曾获国家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市级的二等奖等。这几年来曾被评为一次“市级先进工作者”,两次“优秀教师”,三次“政府嘉奖”等。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3
关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消息最初是在我们的教育网站看到的公告,但是当时看的迷迷糊糊,并不是很懂里面的意思,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昨天我们学校进行了关于《一师一优课》培训,让我们对这个活动多了一份了解和认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
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平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4
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二十一世纪育师教育科学研究院在郑州举行的“中国教育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小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张兴华为大家作了“絮话数学教学心理”专题讲座。接着,江苏启东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蔡宏圣和金水区农科路的学生展示了两节观摩课《小数的意义》和《认识方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兴华老师“絮话数学教学心理”的讲座。在两个小时的讲座里,张老师在针对时下数学教学心理学淡出人们的视线,不少教师由于缺失数学教学心理常识,出现误读误用心理学概念等现象,重申了数学教学心理的重要性。张老师认为,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特点究竟怎样?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怎样的?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怎样按照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这些正是小学数学教学心理所要回答的问题。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多半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的原理、规律与实践的结果;经典的、引人注目的教学设计,在其背后往往都能找到数学教学心理学的内核。因此,深刻理解并正确利用数学学习心理显得十分必要。
正如张老师所说,近年来教育报刊发表的数学教学论文中已经很少有“数学教学心理学”的核心词了。只是经常会在论文中见到类似“表象”这样的词,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表象”就是表面现象,如“从表象看,……”“……这些都是表象,透过表象,其实质是……”。张老师说,从心理学的角度,“表象是客观事物经过主体感知以后在头脑中所留下的形象。”怎么能望文生义说成是表面现象呢?还有人错误的认为“变式”就是变化了的式子!对这些词的理解是模糊不清,是很成问题的。其实对于“表象”和“变式”这两个概念我也是陷入了上面所说的误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是模糊不清的。
随后,张老师在说概念教学中,说到变式,常常还要说到“反例”。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已把反例整合到变式中去了。张老师把变式和反例给我们通过教学片断进行了辨析,让我也有了深刻的体会。从概念中我们知道变式就是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感性材料,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认识分数”一课中的一个片段,在我看来也是觉得让学生动手实验得好,折出那么多的1/2、1/4等等,却不知道,张老师在这里两次运用了变式原理,而两次的着眼点不同,第一次用同一张纸,第二次用不同的纸。再比如学习垂直概念,张老师不仅提供垂直的标准式,而且提供垂直的各种变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不仅要画水平方向直线的垂线,而且要画出竖直方向的、斜方向的直线的垂线。这样学生对互相垂直就达到了概括化的理解。因此,掌握教学心理的老师在概念教学中就可以自如地普遍应用变式,不懂得教学心理的老师只能是依葫芦画瓢了。因此,我想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学习数学教学心理学,把我们的数学教学置于数学教学心理学理论的视角之下了,才能使我们的每一堂数学课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对于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反例就是故意变换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之质变为与之形似的他事物,在引导与思辨中反衬和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中认识直径就充分运用了反例。师:怎样的线段叫直径呢?现在老师在圆上画直径,如果我画对的同学们就说对,错的就是错。老师先在圆上画了第一条线段,学生回答错,师问:为什么呀?生:因为线段没有通过圆心。师继续画通过了圆心但没到圆上就停了,学生又回答错,师问原因,生回答:因为虽过了圆心,但还有一端没有在圆上。师继续画第三条线段,当他另一端过了圆上学生马上喊对,但师故意又出头了一点,学生马上又纠正回答错,老师故意问:“一会儿对一会儿错老师给你们弄糊涂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学生笑着回答:“我们上当了,这一条也不是直径,它由一端超过了圆上部分了。”老师随即问:“那你们能说说什么是直径吗?”这时学生都能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的概念。这里教师故意出示非直径的反例,这样反向摩擦使得直径的本质属性分外鲜亮。
除了讲座的内容非常精彩,对我今后的教学有指导作用之外,张老师身上的那种精神也深深地感动着我。张兴华老师今年虽然已经75岁了,但他仍然精神矍铄,很有儒者风范,滔滔不绝,毫不倦怠。是什么让他看上去精力如此充沛?我想应该是内心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热爱与执着,深深热爱数学才能焕发如此的人格魅力吧。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5
这一次的赛课,我的收获很多,不仅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听到了其他学校教师优秀精彩的课堂呈现,更是在准备赛课的过程中,惊叹于她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有了深刻体会。
接到这次赛课任务是临时通知的,我利用中秋假期进行了教学设计和PPT,周末的时间又请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主任、副校等进行研讨并修改。第二天,一到学校上课我就先在自己班上进行了第一轮试教。这节课,还非常不成熟,当时学校的许多数学老师都参与了听课,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午,刘银徐主任和陈赛组长又再次来到我的办公室,利用午休时间,细细和我分析了有待考究和需要调整的地方:采用故事的方法导入,用一开始的设疑吸引住学生的眼球;逐个一一数数的方式学生不感兴趣,互动效果不好,去掉此环节,在别的地方突破一一对应;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状态,同类型的习题不建议太多;课间手指操的部分建议把两段手指操合为一段并且不建议在后面添加任何讲解,在体现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又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放松调整就好……一个一个环节的调整和设计中,我看到自己原先设计中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忽略了学生状态的地方,也更看到了给我提建议的优秀数学老师们在数学教学上的思考和追求。我不禁在心里默默反思,为什么我当时没有想到?下午,又是在另一个班上进行了第二轮试教,在中午修改调整的基础上,这次的效果明显提高,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着。一下课,参与听课的朱英校长和刘银徐主任又和我一番细细分析:基数和序数的概念区分不宜用太深的语言来讲,用一年级孩子能懂的语言如何说;故事导入的话语需要一句句精心设计,既生动又简洁清楚,提问的地方更要注意问的范围和指向性,要能引领学生关注到教学的重点上来(故事中,如果问“熊二能吃饱吗?”和问“熊二吃三个饼与吃第三个饼一样吗?”效果截然不同)……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有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工作上精益求精。”在这样一句一句去思考设计教学语言的经历之后,我更是对教师的“工匠精神”有了深一层的领悟。“我们听讲座时,周南沙老师说的像窦桂梅老师那样在教室里磨课到凌晨三、四点,你今天也可以当一回“疯子”啦。”在分析完整节课的用语后,刘主任如是说。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放学后,我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磨课,就这样,上一遍,改一遍,再上一遍……转眼门卫的师傅过来,我一看手表,已是11点多了。虽然晚上回去后又思量很久,很晚才睡觉,但是心里是踏实而又满足的,对于第二天的比赛,心里有了一些把握。
赛课后,一些听课的领导、老师特别跟我交流,给予好评,我满心欢喜。欣喜之余,也深深感恩树小各位给予关心、帮助和指导的领导、老师。通过这次比赛,我感受到了自己离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数学老师有多远,也同时体会到教学这门艺术的领悟和境界之无涯,而我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在今后的道路上还需要真正地发扬“工匠精神”,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上精益求精。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6
本学期在教研室的安排下,我在20xx年11月12日观看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优质课《I’llhelptocleanupthecityparks》第二课时,下面谈一谈感受:
一、教师良好的语音、语调。让我感受最深的要数各位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语言对于一堂课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音语调要准确,并且优美、自然,课堂用语要既简练、准确又易懂,为学生创设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次展示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们语言能力优异,发音准确,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把所学课文自编成chant,chant编的非常好,押韵,教师自己打着节奏,及巩固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教师教态大方、自然,让人羡慕。
二、教学设计灵活、新颖,别具一格。老师都能从一个主题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并学会用英语,许多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的都很好。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7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从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校长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异彩纷呈,讲座全面系统。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刘华蓉教授报告:教育管理中的危机和舆论应对和李雯教授的“学校安全工作理论、政策与实践”,对指导实际工作有较大帮助,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全国学校安全的现状,也对如何做好学校的安全管理有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和应对各种媒体,理解什么叫“媒治”。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心存侥幸。余祖光副所长的讲座,使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及改革走向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什么叫“工业文化缺失”。聆听了孙霄兵副部长对《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解读,明白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知道了做为一个人才,不只要懂外语,更要懂国际规则、懂中国国情。
三、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听课时孙部长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能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借市教育局开展“学习工程”的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努力工作。
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把学习的钥匙。这是一把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思想素质的钥匙。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信息化、全球化的思想,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E环境下的新型教师。通过此次培训,我收获很多,体会深刻。具体想就有关网络学习浅谈几点体会:
1、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
大家知道,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的规模,一般地,教育受经济的影响是从二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教育设施上,教育技术和设施的改良,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二是从教育的规模上,麦克风和音响可以让几百人聚集在一起上课。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网络学习可看做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内扩大劳动规模的典型形式,劳动力因素教师被网络所替代,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是多余的,相反,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或设备维护者,其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2、自我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
网络学习不是让学生,而是让课堂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这种学习方式下是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网上课件自由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
3、按需进修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成人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传统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讲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动性。然而,好的教师是极少的,如果教师缺乏能动性或素质不高,传统教育的优势将消失。远程式学习中,每门课程一般由优秀教师主持现在多数采用课程主编与主讲教师合一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好课程的精髓。学员在选择课程的同时也选择了教师。
网络学习对我们教学观念,思想模式的转变很大,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在信息时代,教师既不会被技术所替代,也不应该再作为传递知识的权威。教育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替代教师角色,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教师能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以人育人。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将会从广播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以人育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特别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学生应该被看作为待点燃的火把,学生地位应该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夜深人静时,我坐在电脑前,登上继续教育网,已成为多年来的一种自然习惯。“继续教育网”像一本磁力很强的教科书,里面共享信息内容丰富,各类课件制作精良。网上资源中,不只是知识的储存和播放,更为我们提供了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诸多方法。而且,这里有着良好的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比如在线答疑、教师论坛、等栏目,让我们的协同学习和自主学习相得益彰。
对知识的贫乏,就会产生对知识的无知。一位名人说:“认识到我们知识上的不足,便向成功走了一大步。”懒汉最容易做出的辩解,是没有时间学习。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托辞罢了。有一个著名的“三八理论”说,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都一样,非常公平。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业余时间怎么度过。
当今社会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们选择生活的方式,也变得千姿百态。就说网络吧,有人借助这一现代科技手段,学知识,用信息,长才干,出成果,助推了自己的事业。可是也有不计其数的人,把大好时光“网”费了。有的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恋世界”,有的彻夜迷失在所谓“新新人类”的网络游戏之中,有的热衷于与天下网友“狂聊”得天昏地暗,有的甚至“借网”实施各类违法犯罪。这些不是网络本身的错,错的是“入网者”把握不够好。
我把网上学习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抽点时间光顾继续教育网,或调阅课件,或与人交流,或完成作业,或自我检测,或搜寻信息。网络学习的关键还在与相互的参与。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强调自主学习和讨论式的学习,网络就给我门这样一个机会,今天在坐的老师们能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对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体会,这本身就已经体现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这个团队的协作学习精神。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观后感 篇8
20XX年5月12日至14日,与安春云主任参加了在河北省保定市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全国中学课堂观摩培训会。会议采取的是“一师一课,一课一讲”的形式,即由一位名师上一堂课,接着由这位老师对此堂课的设计思路进行解说,还要围绕一个专题作报告。这样的会议形式对授课老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自然,培训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寇永升老师的那堂课与专题报告。
寇永升老师是江苏省语文教学名师、省市两级教学能手、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每年都有大量教学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对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有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寇老师授课篇目是初中语文的《沁园春·雪》,以诵读入手,字词引领,深入浅出,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效果极佳。
他的报告更是精彩。他报告的题目是《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教学使用与科研建议》,有几个方面引人思考。
一、条分缕析了语文教材的演变及异同
我工作已30多年了,教过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让自己很惭愧的是对教材的脉络和演变却关注很少,深层次的分析更是没有,而寇永升老师对此的分析却是如数家珍:由封建蒙学教材、封建科举教材到语文独立设科初期的教材;由民国时期的精品教材到共和国肇始的教材,到百废待举、万业并举时期的教材,再到文革时期的教材;由八十年代的统编教材、九十年代的“八套半”教材,到新世纪的多纲多本教材,再到现在的新的部编教材。在讲述的整个过程,有文字,有图片,有实物,线索清晰,语文教材的沿革一目了然,各时期、各版本的异同条分缕析,让与会者深受启发。
感:在培训中,我注意到了寇永升老师为了进行细致而有效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在网络上搜寻有关教材图片和书目,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旧教材实物。他的家里,有自己使用过的教材,有朋友和网友的捐赠教材,更多的是在网上购买教材,据他自己讲,仅在“孔子旧书网”上购买旧教材就花了2万多元。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静心钻研,才取得了如此的成就。我想,要想成为一位名师,真的不是太难的事,还是古人的那句话说的中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好一件事,那怕是一件极小极小的一件事,也可以取得大的成绩。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我所熟悉的一位老师,她叫柳咏梅,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初中语文老师。我不知道她有什么称号,反正在江苏省就很有名,前几天还上了南京新闻综合频道“感动南京故事会”节目和江苏教育频道最新节目“最赞老师”第一期。“一本史记,一年生活,一生珍藏”是她的创举:每一个学生写一天,按着学号顺序写,每一位史官需要在当天晚上把史记写好,第二天,在早自习上向全班同学朗读。她的这个创举的目的是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每一届毕业班的孩子们,都会从她这个老班主任这里得到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正式出版的《每一个起舞的日子》。这是这个班的班级史记,是初中三年的生活完整呈现。还有随笔集《语文真生活》和作文集《看得见的精彩》,都已出版,是她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更是师生共同的美好回忆。
对比寇永升老师的研究,再想想柳咏梅老师的日复一日的创举,我们是不是也要问一问自己:我做了哪些小事?我坚持了哪些小事?
二、熟知每篇课文的教学解读
在讲座中,寇老师展示了几张他书房的照片,教学类、鉴赏类书刊分门别类的整齐的摆放在他的书橱内,我仔细看了一下这样书刊合订本,最早的是1982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按时间排序一字排开;从种类上来看,有《语文学习》《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名作欣赏》等几十年来有影响的语文教学刊物。他说,他了解每一篇课文的重要解读,而且能随口指出出处,如初中课文《老王》仅20XX-20XX两年出自以上重要刊物的教学解读及设置就达16篇,代表性的有20XX年第4期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江苏新沂高中徐长征老师的文章《〈老王〉容易被误读的四个细节——兼与余映潮老师商榷》,20XX年9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的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的王林老师的《对话语境下的〈老王〉解读》,20XX年11月发表在《语文建设》上的语文出版社王旭明老师的《〈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评点》等等。
感:细节显示功力。这份功力是怎么来的,是刻苦钻研、日积月累而来的,是从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来,一排排积累的书刊说明问题,随口而来的教学解读文章的出处也说明问题。“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中外名人的话我们积累了不少,可真正实践的又有多少?我们的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勤则勤矣,但缺少提升自我专业发展的计划和措施,经验主义者有之,半途而废者有之,久而久之,“泯然众人矣”,最终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痛哉!
丰富积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汲取更多的精华,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发挥出来。从这位寇老师表现出来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就足以印证积累的重要性。
又想到了在第22期“教师发展论坛”中殷贺老师从上海培训回来之后的报告,她说:“从上海回来,我的阅读计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均一周读完一本书,同时伴随阅读也让我自身发生很大的变化。当我把一天的教学工作完成,能够坐下来安静的读一本喜欢的书,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成长。”当时她还与大家共享了一句话,印象也特别深:“一个人的美好容颜,会被岁月带走;绚烂的青春,也会随青春流逝。一生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零的芬芳气质。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刻苦钻研精神和态度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日积月累的阅读则是提升个人专业发展的保障,也是提高自己教学艺术的法宝。
三、清晰的提供了部编教材的科研角度
在报告中,寇老师还为与会者提供了教科研角度,提供了部编教材教育科研论文的选题与撰写,如⑴新增文本——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紧俏话题;⑵传统经典篇目——教学论文永恒的选题;⑶新旧教材比较研究——选文、组元、导读提示、作者介绍、插图、注释、练习设计、资料附录、语文知识呈现、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等;⑷教材的版面设置等技术性要素;⑸革命传统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部编教材的突出特色等等。其中关于一些新教材中的小细节,可以给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些提示,如⑴部编新教材的插图;⑵关于“有删改”;⑶新教材的“作者介绍”;⑷课文注解的有效性;⑸语文知识的呈现与实际教学效果;⑹语文教材与书法教育;⑺课文教学与名著导读;⑻新教材的版面设计对教学的实际意义;⑼教材版面设计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等等。
感:大家看了寇老师提供给大家的选题,尤其是小细节方面的选题,是不是我们平时就有这方面的思考?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写下来,是不是?我们很多人还缺乏对教科研的兴趣及敏感度。
在这里,我要提一下我们初中部的邢成云老师。邢老师是个“多产”教师,5年内有60多篇论文或教学案例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江西教育》《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中国数学教育》《云南教育》《山东教育》《数学教学通讯》《中学数学杂志》《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等核心或重点期刊上发表,其中有7篇被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1篇部分选载,另有6篇被索引,有5项获得滨州市自然科学成果奖,有3项获得滨州市社科成果奖。
教科研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助推作用。要想由“经验性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重要的途径就是投身教育科研,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从事教育研究会让教师从零散的教育碎片中,凝炼出教育的美玉;会使教师从经验层面的重复,上升到理性光辉的照耀;教师崇尚研究,会使教学在平淡中显奇崛,会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呈现加速度。
总感:20XX年11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意见》,至今已评选了两届,其初衷是争取用3至5年时间,逐步形成覆盖全省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各主要课型的生成性、示范性优质课程资源库。我校每年都有几十位老师参与到市级以上的晒课中,其中宋志敏、冯燕两位老师获得省级“优课”,是目前我校在此项活动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过去,我对此项活动的认识也是浮浅的,只不过是一项评比而已,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尤其是参加了这次培训,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一师一优课”不是老师随便上出来的,而是需要有示范性的,是需要授课老师的综合素质的;“一课一名师”也不是一堂课成就了名师那么简单,是需要经过刻苦的努力而展现授课老师的风采、魅力而成为名师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师为课名,课为师名,让“一课”“一师”融合为一体,互有代表性,就像是我们一谈到菊花就想到陶渊明、一谈到竹子就想到郑板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