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1

“九零后”,这个名字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可是看过影片才发现这指的基本都是上了90岁的老人,他们并不年轻。

他们的故事须从“西南联大”说起。

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的学生刚一毕业,第二天就卢沟桥事变,南开大学没了。

那时,他们还年轻。

接着,西南联大建立起了。不少青年,进了联大校门。这里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学生一边就寝时与臭虫做斗争,一边埋头苦读。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老人们仍有独属于自己的青涩的少年时光。百岁老人许渊冲还有着一种珍贵的孩子气,提起同学巫宁坤,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9分,他才七十几分……”多么熟悉的口吻……

那时,他们还年轻。

少年的心中,总是燃着一簇烈火。缪弘便是这样的少年,他与哥哥缪中先是隐瞒父亲的名字(其父缪斌为汉奸)考上西南联大,随后二人主动提出从军抗日,不幸缪弘被敌弹击中,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悲壮而又悄然的陨落在荒野中,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祭奠了抗日的战火……

那时,他们还年轻。

我终于明白,“九零后”处于战乱年代中,却仍坚守赤子之心的爱国情怀。我终于明白,西南联大对于我们来说的尘封的历史,却是九零后们鲜活的青春回忆,他们不再青春,可青春还是青春,所以他们的回忆都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如今,西南联大的学子变为了期颐之年的老人,此时的我们,就是“九零后”……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2

在慢慢咀嚼这个如泣如诉的语言、静静地感受那些细腻悠长的语调时。眼前仍会浮现出那西南联大的位位伟人,震撼于他们的求学经历。

说来怪不好意思的,我最先从这部影片中品味出的并非爱国之崇高精神。王希季院士与其他几位伟人都提到臭虫这事,几位的回忆都很幽默,“慢慢的就是,反正就你咬你的,我睡我的,是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随着王希季院士爽朗的笑声,我也忍俊不禁,随后泛上的是苦涩吧?这种乐观的精神实在是太具感染力了,我想,这十几位伟人的那种不可磨灭的向上的蓬勃朝气,或许便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折射吧。在整部电影中,这种向上的精神一直贯彻在我心中,小点说是乐观,大点说,不就是靠着这精神才有了支撑爱国的动力吗?

在句句话语中,我感受到那种澎湃,个个伟人正值青春,满腔热血,不愿做亡国之徒。《跑警报》等文章中,我看到西南联大那种对国家的情,学子们个个正值芳华,正在心中呐喊着、行动着,唱那松花江的歌时,我的心微颤着。理想与血气方刚,正是现今我们所需要的。生于忧患,在民族存亡之际,这样一群学子,文学救国、科学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为文化知识,为救国,从剑桥去天津,徒步去西南联大,只要祖国需要,他们便义不容辞,携笔从戎。[ wWW.zUoweNbA.NEt ]

这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场精神的洗涤,坚毅的九零后留下了那种拼搏之气、爱国之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便是西南联大学生们真实的写照。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3

《九零后》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群平均年龄90岁以上的老人们有关西南联大的回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无数学子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学习,为求报国。

影片中,这些伟人们叙述着在西南联大的点点滴滴,恍惚间,我觉得他们也像普通的大学生一样,鲜活有力,打破了我对伟人们的刻板的印象,拉近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在一位位作家哽咽的回想起过去时,我也不禁泪目。我们看到的都是伟人们的荣誉,但是我们忽略了伟人们的付出。看到西南联大艰苦的环境,简陋的羊腿桌,昏暗的教室,爬满臭虫的宿舍,再与我们现在的环境相比,我们不止应庆不幸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更应努力学习,更应感谢伟人们的付出。

在看到出国留学的伟人们纷纷回国时,我更感到了自豪。几年内,两千多位伟人相继回国,更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在看到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我也不禁激动起来,内心流露着对他们的钦佩。但在许渊冲,王希真等伟人对邓稼先的回忆中,讲述他是个爱笑爱听故事的人,又不禁拉近了与他的距离。在看到有的作家数学不及格、法文很差时,我内心的复杂更难以表述,他们与我想象中大相径庭,我们总把它摆在一个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位置上,忽略了其实科学家们也是人,或许我们只要努力,也能成为他们。在看到那些伟人们时,内心偶尔也不再是崇敬而遥远,流露出亲切。

这部影片真实的主旨,或许不仅是要我们对伟人们心存感激,而是要我们看不到伟人们最真实的一面,让我们更加对那个时代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伟人们不止是课本上的照片,更是有血有肉的人。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4

听到电影名称时,我不禁疑惑:九零后?而当我看了电影后,也终于明白“九零后”的含义了,他们确确实实都是“九零后”:一位位九十多岁的大师们。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下的西南联大。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长沙,但长沙连日遭受到日军轰炸,又被迫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电影由一个个采访与回忆构成,不乏真实与生动,包括一系列对名人,如杨苡、杨振宁、马识途等人的采访。他们的回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的课十分吸引人,能把一些十分枯燥的中国古代神话讲得惟妙惟肖,尽展才华,逻辑与思想的美,但它不仅在神话上才华出众,同样在唐诗上也是,汪曾祺曾经为其同学代写一篇文章,而闻一多看后说,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引出一阵哄堂大笑。

至于汪曾祺,我的印象也是十分的深,他的《昆明的雨》写出了他对昆明的向往和热爱;而《跑警报》则表明了他的那种从容不迫、置生死于外的大无畏……与他同是校友的同学评价他散文造诣很高。

邓稼先与杨振宁之间的友谊也令人记忆犹新。他们初识在图书馆,他们相识便为好友,他们志趣相投。虽然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个年级,且名声也更大,但他们还是在树下一起背诵古诗,这种友谊一直持续着,不曾间断。邓稼先为祖国的事业而贡献生命后,杨振宁为其写文悼念。

当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仅是感慨西南联大的伟大,为祖国培养如此多的人才,更是对那些伟人们充满着敬佩。珍惜时光,不负韶华,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以伟人为榜样,向前进发。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5

看影片之前没有了解过《90后》,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讲啥呢?怀着好奇之心我走进了放映厅,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以前没有了解过西南联大,对西南联大知之甚少,看完影片我内心感觉非常惭愧,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得云南人,竟然不了解这段历史,看来应该好好加强云南历史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情绪高昂,或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过去与现在,成就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看完影片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震撼联大在那段历史时期的求学艰辛,震撼他成就了那么多的国家栋梁之才。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6

九零后,在我的映像中,他们还是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年轻、勇敢、自信、充满朝气,穿着潮流,发型时尚;但影片中的九零后,他们是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古稀老人,他们经历了战火纷争的年代,他们是国宝级的大师,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两弹一星”之父、有院士、有人文大师;然而,在影片所呈现出的岁月中,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十八、九岁的年龄,同样年轻、勇敢、自信、充满朝气,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悲情岁月里,一群年轻人仍然没有忘记学习,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所了不起的大学“西南联大”诞生了,《九零后》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就是这所大学中的人和事,这是一部关于年轻人、关于青春的电影。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我们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7

20__年6月25日,在参加了红色电影活动后,我的内心深有触动。90后的我来看90后的他们,一群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小孩”。人均年纪90+的他们依然笔耕不啜,颤颤巍巍的双手在光滑的鼠标上摩擦,或翻译作品,或帮助新一代科学家解决火箭,高铁等工程问题。这群90后老人记忆中的西南联大,虽仍拂不去战火的伤痛,但其中饱含的同门之谊,甚至是对老师的呛声,让我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岁月。

片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呼啸山庄》译者杨苡,《让子弹飞》原著作家马识途……闪烁的光芒一层层笼罩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不免让人疑惑片名为什么叫90后。看着他们名字旁边的年纪,才知道这群毕业于西南联大的“90后”,都已经90岁以上了。曾经,他们与今天的90后一样,意气风发。他们的纯真年代,在西南联大度过。即使毕业了多年,近乎百岁,他们也依然纯真。

为什么这座存在不到9年的西南联大,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也许邓稼先的话就能解释,当他认为一个人纯粹,就说:“这个人真pure!”西南联大的他们,最“pure”。因为有最纯的理想,他们才走完了这段文化长征路。再次唱起校歌的“中兴业,须人杰”,机械系的王希季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简单九个字,串起学子们的共同志向。国家的命运,再次与一群青年紧密地连在一起。

他们在最“穷”的学校听课、生活,头顶可能有随时落下的炮弹。即使这样,老师也专注求真,学生心无杂念地求学。教室是铁板屋顶,四周是泥土糊的墙,方窗没有玻璃,是木格子上糊着竹纸。有的教室没有桌子,一人一把羊腿椅,伸出来的窄小“羊腿”用来给每个人放书、做笔记。

影片最后,杨苡回忆到巴金曾对她说过的话:长寿是个惩罚,她则轻笑着说:活着就是胜利。可可爱爱的人,永远年轻。“90后”的他们回忆起西南联大的那段回忆,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的雄心壮志,活到老,学到老,尤其看到许渊冲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仍旧学着使用电脑,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呢!今天的幸福生活,着实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把握好当下,同时感恩的活着,日子会越来越好!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8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

一个90后,观看着“九零后”的青春故事。他们是平均年龄90多岁的国宝级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

这部纪录片,是“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的一次交流对话,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为爱国而读书的信念,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困难岁月里,西南联大却大师云集、学术多元、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先辈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通过观影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学史增信的理解。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触动我的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他们在国外学业所成,本来可以选择远离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但他们义无反顾回国报效,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们作为新一代90后,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心里一定要装着信仰,装着国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更加牢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为了国家的越来越好,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9

6月12日,第三直管部党支部组织直管部员工观看红色电影《九零后。

我是一个“老了的90后”,不追星不追剧,但却被这部剧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剧的那天,仿佛又重新上了一遍高中、大学,心已经完全被故事带着走了,这部剧完全走了心,走了我的心,我想也走了大部分人的心。没有肥皂剧的华丽和虚幻,都是实实在在的青春的甜蜜与苦涩。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饱含热泪,情绪高昂,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观看影片后的九零后,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徐蓓说:“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

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

“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10

5月29日,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全国公映,为重温西南联大精神,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纪录片。该片由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马识途、杨苡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国宝级西南联大学子联袂“出演”,也诚如电影英文名“OneDayWhenWeWereYoung”所言,这群年过九旬的老人在大银幕上重现了一代联大学子南迁云南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

1938年4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这所由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学校,仅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却诞生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等,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作为一名云南人,我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次数并不少,对这段历史也有所了解,但是在《九零后》纪录片里看到许渊冲、杨苡等大师亲诉西南联大建校、求学始末的时候,还是深感震撼。

长沙临时大学迁移到昆明后,教师和学生们分为3路进入云南,其中最艰苦的路线,当属“湘黔滇旅行团”,他们跨越湘、黔、滇三省,步行3600里,历时68天才到云南。来到云南后,虽然西南联大暂时地让师生有了一块读书的净土,但条件也十分艰苦。教室是铁板房,墙是土夯起来的;一间茅草房宿舍要住四十个学生,宿舍里满是臭虫……学子们一开始被臭虫咬得夜不能寐,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但大家都没有丝毫退缩,每个人对报国都怀揣着十分纯粹的坚定。

经历了国家被外国入侵的屈辱,见到了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让这群读书人奋发图强,以求改变。历史、文学、物理、化学、英语……他们为中华民族重拾自信,时刻准备着将所学运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

如今,翻译家杨苡至今仍然坚持着“makethemostofeveryday”;潘际銮笑着说,他每天干的活可不比年轻人少;郑哲敏每天还上半天班,帮后辈们攻克技术难题;许渊冲仍笔耕不辍坚持着他的翻译事业……这群“九零后”虽然年过九旬却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中兴业,须人杰,因为无数人杰的努力,今日的中国强大且自信。老一辈”九零后”联大学子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让人敬佩,也鼓励着我辈”90后”青年勤奋学习,勇担时代使命。

反观自己,不禁羞愧于自己在大学时代的虚耗光阴。过去不可追,回顾那段难忘的岁月,感受前辈们教育报国的初心滚烫,了解前辈的人生履历,希望自己也能在未来的岁月里珍惜时间、多多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11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近日,我观看了电影《九零后》,深深被其中人物的爱国赤忱、求索之心打动。

电影《九零后》以16位西南联大校友的回忆为主线进行展开。不同于传统的时间线叙述,这部电影以理、工、文三种学科的代表人物故事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大师们对国家、对科学、对真理的赤诚之心。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虽然仅存续8年,但其间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电影《九零后》以独特的第一人称回忆视角,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大师们的春风化雨。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杨振宁院士这样回忆他口中的邓稼先:“稼先赞赏谁的思想纯洁,境界高尚,他就说这个人真pure。”纯粹(pure),是这群生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人们共握的精神火炬。王希季院士回忆起在云南时因宿舍环境湿热被臭虫咬的无奈,感慨道“最后就是它咬它的,我睡我的”;闻一多先生讲课总是进入自我营造的学术语境中,似乎把世事忘得一干二净……这些学者们的学习和生活虽然因战争受到重创,但在追求真理的奋斗道路上,他们永远纯粹和执着。西南联大已然远去,但西南联大人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影片中,西南联大的老师们或忧虑课业、或忧虑真理、或忧虑国运。他们始终秉持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无问西东。影片的最后,全体受访校友都清晰而坚定地报出当年的学号,似乎这短短的一串数字并没有随着时间湮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而是汇聚成团结奋进的号子,激励着我们后来人为理想奔赴前进。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作为新时代的“90后”,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甘于奉献、专注热爱、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时刻以其为榜样观照自身,一往无前,开拓进取!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12

前段时间,观看了部记录片,颇有感触。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九零后》,原本我以为这部影片是讲述一帮年青人的励志故事,毕竟“九零后”这个概念一般是指自1990-2000年期间出生的人们,影片的内容让我意识到我原有的想法是错误的。

这部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群莘莘学子的艰辛求学轶事,并间接讲述了西南联大的由来。

这部影片依据时间顺序采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进行交织展现当年的一些人物轶事。一方面以十几位年至期颐的老人“口述历史”展示,另一方面采用油画形式为基地并搭配彰显青春活力的音乐的形式将当年的画面展示给观众。

这部影片没有一位专职的演员出镜,有得是10几位曾在西南联大就学的学者口述出镜。其中多次出镜的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0岁的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这些人出镜时的平均年龄为96岁。他们是特殊的“九零后”学子,为观众奉上了不一样的西南联大人的风范。

这部影片带给我不少心灵的触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南联大求学环境的艰苦

在一般人的眼中,大学的教学环境应该比中学要教学环境好,但实际则不然。由于战争影响,西南联大仓促组建,其教室是木板房,教室窗户也是木格的方窗子,而教室中学生的桌子跟椅子是一个东西-被称之为羊腿椅子,羊腿把就是学生学习放书的地方、记笔记的地方。

而学生的宿舍更是简陋-宿舍是由茅草搭建的茅草房,并且一个茅草房中就住了40个人。床与床的隔间空间很小,也就是能上床就完了。“被窝里头、木头床接头的地方,一床的臭虫,晚上出来咬你。”

对联大学子而言,他们(她们)不仅面临着学习、生活环境差这样的问题,更时常要“跑警报”来避免生命的威胁。

尽管面临着诸多不利的求学环境,联大学子并没有为止退缩。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联大学子的艰苦求学环境造就了一批中国的“人杰”。

二、西南联合大学的影响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西南联大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深远。

西南联大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可以说这所学校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从下面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二: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位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99年,我国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8位出自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现当代人文大师。

三、联大学子的“Pure”

影片中杨振宁用如下语言回忆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时,邓稼先的口头禅就是“Pure”,用以形容人的志向高远纯善,既评价别人,也要求自己,“以致同学们干脆就叫他Pure”。

事实上,不仅邓稼先,很多联大学子都具是很Pure。就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所说: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其他的原因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得挺复杂,就是很单纯的

而教授吴大昌则感慨而言,在他看来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国家兴旺,社会进步。

正如影片导演徐蓓所说-这是一群拥有赤子之心的人,而这种“青春感”和年龄无关。

也正是这么一群Pure的人,使得有当时的欧美学者称,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这部影片初看感觉有些枯燥,没有故事片那样色彩绚丽、情节扣人心弦。作为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姊妹篇,这部影片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能会让习惯了故事片的观众有些不适应。但安静观看,仔细品味。你会这是一部值得一场不发弹幕不加倍速观看的影片,是2021年每个国人都不能错过的青春、励志纪录电影!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13

在抗战时期,有一场以西南联大数万师生为首的、辗转上万里的一场“长征”,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存续、为祖国强大之未来,保留下了坚韧的希望。《九零后》就讲述了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时代的故事。

偌大的中国,此时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毅然前往昆明的师生不畏千里跋涉,只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师生们分三路远赴昆明,其中有一路人是步行前往的,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湘黔滇步行团”,团队中有年事已高的教授,也有尚且稚嫩的莘莘学子,大家顶烽烟战火,行乡间小路,住田间土房,一路风餐露宿。可身体的苦痛完全不是师生们积极乐观精神的对手。影片中冯友兰教授回忆,“可我们的精神生活非常充实,尤其是当唱起校歌的时候,仿佛危难的祖国在呼唤我们,要奋起,要战斗,刻苦学习,枕戈报国。”当我们看到这些片段时,我不仅为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乐观的精神所动容,更是被他们那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炽热的革命理想所震撼。

如今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苏醒的雄狮、腾空的飞龙,大国模样。但我们不能忘了前辈所做出的贡献,是他们流血流汗,合力撑起了大中华贫瘠而疲惫的身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才能有当今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

少年强则国强,历史的接力棒,未来会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以前辈为榜样,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聆听祖国的每一次呼唤,在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少年的我们应当不懈奋斗,坚定如一,不断追寻先辈们的步伐,这才是少年人应有之模样。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篇14

他们是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他们就是参与西南联大辉煌历史“九零后”。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这部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他们热血激荡的青春往事,“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西南联大蕴含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九零后》中,“九零后”们把“工业救国”、“科技救国”当成他们的时代使命,激励着当代年轻人工作要认真负责、饱含热情,生活要积极向上,要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区农业农村局全体职工始终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使命担当,致力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通过观影,我们与党史、与革命前辈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又深了一步,爱国主义精神指导着我们继续迈向新时代、新征程。通过观影更加牢固了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确保在推进队伍转型强能中发挥更强大作用。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