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策划方案内容页

小学德育工作方案

小学德育工作方案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县《关于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实现“德育管理制度化,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途径整体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评价规范化”。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__大和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我校构建的德育体系包括德育管理体系、德育目标体系、德育内容体系、德育途径体系、德育方法体系、德育评价体系等要素。

二、整体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和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它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和保证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功能。

我校德育管理体系包括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队伍建设、德育网络建设、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督导检查等项内容。

健全德育体系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齐抓共管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把全员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首位;加强对全员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全员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政教主任、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为主体,整合学生、家长和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促进学校全员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2、优化德育工作队伍

建设好四支工作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科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家长队伍。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方法灵活”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导者,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心理健康的呵护者,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实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正是保证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1)重视班主任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组织班主任参加岗位培训,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推选优秀班主任参与上级举办的班主任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2)规范班主任的管理和考核制度。继续实施《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着重对师德表现、常规指导、班务履行、教育成果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年度评优评先的相结合,积极调动广大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开展德育科研,提升德育实践能力。以“德育报”为载体,每周推荐好的文章供老师们阅读、品评,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反思,经常撰写教育随笔,不断提高素质和管理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4)以中队活动记录依托,强化班级常规工作的落实。(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的奖励)

关注学科教师队伍,营建全员育人氛围:A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品质的主渠道。全体教师要把握住主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和熏陶,真正形成人人关注德育,事事渗透德育,时时加强德育的良好氛围。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将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有机整合,做到“四有”,即:在计划中有安排,在备课中有显示,在讲课中有体现,在效果上有收获。在课堂实践中完成教师“育人”的根本职责,从而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B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提升教师教育素养。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自主管理作用。

A: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各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助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小助手职责,规范小助手言行,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自主管理的岗位,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B:各班推荐优秀学生干部充实校红领巾督察岗,发挥学生在维护校风校纪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多方面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政教处也定期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培养他们律己律人、自主发展的能力。政教处还对校警队员值日情况加强了考核,考核结果与班级考核挂钩。为真正把优秀队员培养好、使用好,真正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加强家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年段、班级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学校的计划制定、过程管理、评价考核,真正参与学校的全程化管理。努力建设一支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热心服务和参与学校管理,具有较高文化教育素养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家长委员会队伍。

3、完善德育工作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包括《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德育活动制度》等。

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网络

进一步巩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强化其德育功能,进一步凸现全员德育特色。健全和落实班主任家访制度,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主动加强与派出所、共建单位、社区等联系,通报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情况,共商学生教育对策。发挥法制校长、校外辅导员的作用,建好社会实践基地。

5、德育环境建设

(1)建立德育社会实践基地:鼎鑫花园、博汇集团、马桥敬老院等单位是我校的共建单位,也是我校学生德育社会实践基地。

(2)确立校标、校训、校歌、校风,以正确的理念引领思想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建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

三、整体构建和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作文网 zUOwEnBa.Net

四、整体构建和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一)理想信念教育。开展____、____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整体构建和完善德育途径体系

(一)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XX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信箱、微信群、钉钉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XX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整体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材料,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体系包括:

1、班主任评价体系

(1)班主任考核制度:修订和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班主任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树立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定期对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奖励。学校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先进评选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踊跃担当的光荣而重要的岗位。

2、班级评价体系:

(1)先进班集体考核制度:修订和完善先进班集体考核实施细则,把每一个班级建设成为井然有序、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优秀班集体。

(2)特色班集体评选制度:根据学校的常规管理项目,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项目,制定研究课题,建设学期班级发展特色。

(3)优秀班集体评选制度:根据《马桥实验小学班主任考核细则》,每学期表彰一批优秀班集体。

3、学生评价体系:

(1)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模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主评、家长助评、社区参评”

(2)搭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载体:依托主题月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好少年”年评选制度。

(3)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策略:设立《成长的足迹》,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

4、家长评价体系:

以激励家长促进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有效进行。每学期定期表彰书香家庭,优秀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家长,最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等形式,学校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活动(如:处室工作部署会议、教学开放日、主题班队会、学校运动会、班级评优等),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家长感受孩子的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全员育人工作的有效进行。

七、加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研究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科学性、政策性很强,有其自身规律性,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学校组织骨干德育教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加强校际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德育研究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结合学校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把“德育体系建设”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开发校本德育资源。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研究与经验传播同行,不断提高德育研究质量与水平。

希望各处室、全体班主任、教职员工结合本处室、岗位具体情况,认真实施本方案,并在具体实施中不断丰富我校德育体系的内涵,优化实施方案,切实推进我校德育体系建构的实践与研究行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小学德育工作方案 篇2

根据我校的实情况,特拟订以下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深入贯彻党的__大精神,加强我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个性突出,高素质的人才。

德育课教学是中国每一所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固然每所学校都会有德育工作计划表,该表整理总结了学校这一学期所以有关德育教育课程或活动。德育教学不仅带动学生积极向上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德育工作计划表可以说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工作事项,如果不真正实施,还是惘然。

一、指导思想

以____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____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教和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德育工作思路和要点,加大德育创新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命战争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科研带队伍,突出特色,务求实效,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过程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结合学习贯彻全教和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德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挖掘新的德育工作增长点,确定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要求全员在工作确定德育目标,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做到有机渗透,在新的实践中实现德国育工作新的创新发展,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及活动的流程体系,优化管理环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师德教育为保证,以生活化、社会化为基本形式,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1、校级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管理网络,校长——教导处——年级组——班级,党支部——工会——少先大队——少先中队,家长委员会——家长,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班主任工作,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由教导处、少先大队部负责,由值周教师值周生监督具体执行。班级的纪律、卫生、文明程度全部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

2、年级管理

年级组要依据学校总体计划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班级德育工作计划,开展体现年级特色的教育活动,学年组长要及时协调组内工作,每月底要召集一次碰头会,小结学年组内工作情况,具体安排下月工作要点。

3、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晨读、晨训、班会和队会的作用。

制定班级激励机制,完善班级光荣榜的利率,定期公布班级的好人好事,建立学生个人《成长册》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落实班级值勤制度,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把养成教育落到每位学生身上,规范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班风。

(二)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学校在“双全学校建设的基础上,乘势而上,以完善日常评比机制,规范学生个体行为,发挥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为重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努力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自律,文明规范上见实效,从开学第二周起,以规范教师护导,学生值勤工作形成风景线为起点,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

1、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优化班级文化氛围。

2、构筑师生、学生间和谐和的人际空间,倡导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团结、合作、尊重、爱护。

开展道德风景线,风景点建设(校门区风景线,间操风景线,放学路队风景线,绿色通道,花海世界风景点,值周师生风景点,课间活动风景点)

3、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校级、年级、班级三级护导值勤,分层推进,分段达标,实现七个达标,即升旗仪式,校内外文明礼貌,一日行为规范,课内外行为,间操及课外活动,眼保健操,清洁卫生和身心健康等七个方面设立监督岗。加强管理,履行职责,评比表彰礼仪班,文明班,期末评先出文明小标兵。

规范升旗要求,优化升旗氛围,点评升旗面貌,评选最佳升旗手,升旗式。

三、加大德育科研指导,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巩固科研成果,进一步壮大德育科研队伍,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力争出新成果,上新水平,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落实德育总体目标,以递进性,分层性原则,改革教学与活动方法,落实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识,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学生达应社会的能力。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成立科研小组,每位班主任要认定科研课题,制定计划,开展实验,积累经验,转化成果,总结提高,争取学期末出有力度的科研成果。

抓好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发展教育为主导的创新教育实验的德育研究,适应信息社会发展,以校园网建设为重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提高德育活动实效的研究,让学生感受“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搞好学生群体与个体心理辅导,建立班级学生心理分析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社会以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加强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开展主题活动课的研究,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展示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全面技能,做好活动小组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课外活动小组做到“四有”(有活动计划,有备课,有总结,有成果)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各项竞赛活动,本学期进行活动成果展示活动。

(四)完善德育网络,建立开放型德育新体制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重新认定家长委员会名单,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学生反馈表,建立校长热线,共商育人大计,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双体日小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

重视劳动教育,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开展“一日家长”实践劳动,(低年级不让父母为我操心,以自我服务劳动,中年级孝敬父母,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在家长指导下做一日小家长)期末各班评选出劳动小能手。

(五)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坚持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年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学习研讨在德育管理与实施中,处理三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关系: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自行设计,自我教育。

2、放手与放任关系:提倡教师精心管理,精心设计,精心教育。

3、指挥与指导关系:指挥得当,指导到位,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改革整体化的管理方法,注重班级特色发展,通过重心下放在德育管理实施中,增强四个意识:

1、集体意识:爱学校,爱班级,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增长增光。

2、课程意识:重视并认真上好每一门,每一节课,达标创优。

3、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法规范行为。

4、责任意识:做事要有责任心,学习要有责任心,待人要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对父母负责,对集体负责。

小学德育工作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要求,学校特制定落实方案。

二、总体目标:

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方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依据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在立德树人、德教融合中培养培养习惯良好、学习主动、兴趣广泛、快乐健康,具有友善、博爱、奉献的水之品格的`源源少年。

三、实施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德育队伍的政治素养与看齐意识,牢记“四个自信”,始终把握德育目标内容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致性;

2、坚持遵循规律。是把握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包含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相关的教育规律,开展德育工作专业化建设,用感染力、吸引力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坚持协同配合。强化家庭教育,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活化社区教育,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网络和教育资源,延伸德育时空,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

4、坚持常态开展。将德育工作机制体制制度化,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全员性,注重德育活动的序列化、体系化,实施德育内容的课程化、日常性,保障德育阵地的专门化与稳固性。

四、实施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普及党史、国史教育,利用国庆、建党日、建军节、国家公祭日等特殊节假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等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层落实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家国情怀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利用乡土资源积极开展“爱家乡”的实践教育。

4、生态文明教育。从垃圾分类入手,从节粮节电节水开始,从“环保小卫士”做起,用“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创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等契机,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建设,配足配齐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为未成年人的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与服务。

五、实施途径:

(一)加强全员学习,深刻领会指南精神

1、领导带头学习。学校主要负责人、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学习,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修改学校20x——精神,强化德育工作意识与责任,形成积极主动的全员育人格局,并能按照指南要求开展好德育教育和实践。

3、家长参与学习。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带动家长一起学习,帮助家长理解文件精神,突出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品格养成。

(二)及时认真梳理,分析学校德育现状

围绕指南要求,对照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摒弃不合时宜的德育活动形式与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德育课程意识,注重德育内容的完整与内在科学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学段之间德育目标、方式手段的有机衔接;对照德育指南提出的“三个关键点”,坚持德育工作的规划、活动的设计立足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深刻理解“育什么样的人”,做到眼中有人,坚持儿童立场,行动上从小微入手,从具体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深化水丰“小水滴双十习惯”教育,普及“三爱三节”等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仪习惯。

(三)全面精准实施,深度贯彻指南要求

1、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学校课程依然是德育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肯定是德育的主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德育课堂新范式,推进教学内容在鲜活、生动、有趣中明理,使课堂教学呈现强烈的感召力,真正为学生喜闻乐见;依据好习惯培养“双十”体系完成《小水滴双十习惯》校本课程的编写,用好“好习惯好生活”创新实验室,借助好习惯银行评价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

2、精心打造“如水文化”。通过20xx—20xx校园重建工程,挖掘水的内涵,精心打造“如水文化”,做好新建校园的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重视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走廊文化、墙壁文化,让整个校园润物无声,步步是景,处处育人。让学生在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水文化的内涵。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德育”模式,开拓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3、不断创新活动阵地。以学校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主题周节、社会实践及兴趣社团为阵地,发挥学校整体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学校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会等活动,结合仪式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节日教育、生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加强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实践。科学统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班级工作,指导社团活动,形成工作合力。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社会志愿者为学生社团做指导和服务。

4、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美”实践活动,由学校提供劳动锻炼岗位,鼓励家庭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场馆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组织好研学旅行,磨练学生意志品德,提高沟通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

5、落细落实德育管理。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将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完善管理制度,守住德育工作的底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阳光教师和五佳班主任、五佳搭班老师、五佳好事的评选,党员教师亮身份、我心目中好老师核心词征集、幸福点滴分享、捕捉魅力瞬间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发现幸福、践行幸福、传播幸福。明确学校各个岗位的育人职责与要求,画好全员育人的网格线。细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标注好学生道德品质的起跑线。健全面向全体、关注特殊群体的关爱机制,撑好特殊群体的保护伞。

6、不断推进协同育人。继续以“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亲子公益活动”“智爸慧妈工作室”等形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开放校园,让家长走进学校。根据每个年级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家长可以学习掌握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寻找教育契机,与学校共同做好发展学生的工作。结合区域发展、学校工作、学生学情等内容,借助、晓黑板、家理会微信群、公众号等传播学校育人理念及途径,尝试拓展家校互动的新途径。主动对接好共青团、关工委、社区等组织与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搭建育人平台。改善学校的外部教育生态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六、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加强与提高教职工主动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统一认识,积极落实,深入推进。

2、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领导小组,负责指南的宣传、学习和实施、检查、评价。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具体抓落实。

3、资源保障。精心编制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经费预算,合理安排年度预算,高效使用资金,提供德育工作必须的场所、设施,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德育网络资源,加快信息化推进,强化现代技术的保障作用,通过大数据,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4、评估保障。改变德育工作由班主任“单打独斗”的局面,发挥学科教师及家长的德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德育工作评估、监督、考核体系。规范化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为评优评先提供重要的评价依据。

小学德育工作方案 篇4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成长状态,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如何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这就需要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说,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对于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益”。自20__年独立建制办学以来,__小学以《中小学生守则(20__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指导,通过反复论证,不断调整、优化习惯养成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最终确定了以“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健康好习惯、劳动好习惯、节俭好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五好习惯”育人方向。为了将“五好习惯”育人方向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品牌化,学校讨论形成“以教育实施促品牌成长”的发展思路,力求通过教育方案的优化整体谋划“五好习惯”教育实施,助力办学品牌和凸显办学特色。

一、背景分析

(一)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需要从习惯养成抓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指出,义务阶段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育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中小学生守则(20__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从不同角度为“五育并举”提供方向性指导,但是缺少学校实际情况的对照。基于此,__小学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五育”并举,致力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讲,__小学“五好习惯”德育工作的实施是落实“五育”并举育人要求的具体举措。

(二)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

自20__年独立建制办学以来,__小学通过反复论证,不断调整、优化习惯养成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最终确定了以“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健康好习惯、劳动好习惯、节俭好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五好习惯”育人方向,并开始尝试性的探索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五好习惯”养成教育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育人实践的顶层设计相对较弱,具体的主题活动缺乏系统性。第二,主题活动的开展以知识讲授为主,价值体认与实践操作相对不足。第三,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评价相对不足,以日常督促检查为主,缺乏整体性。基于这些问题的研判,为了将“五好习惯”育人实践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品牌化,学校讨论形成“以教育实施促品牌成长”的发展思路,围绕“为何开展”、“如何开展”以及“开展得如何”三个方面对“五好习惯”德育工作的实践进行整体谋划,力求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推动习惯养成教育。

(三)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少年儿童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小学生而言,身心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可塑性很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小学阶段如果能够进行适当教育引导和行为干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不管从学生当下学习生活还是未来发展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小学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正因为如此,__小学尝试构建“五好习惯”德育工作体系,着力从文明礼仪、健康生活、自主学习、劳动实践和勤俭节约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办学理念

__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奠基未来”的办学思想,秉承“良好习惯、受益终身”的办学理念,坚定“养五好习惯,做五星少年”的育人目标,实施“五好习惯”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学校“五好习惯”教育已成为蜚声内外的“德育品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认可,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示范作品、__市校本德育课程一等奖、__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网》《__日报》、__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学校先后荣获__市文明校园、__市优秀少先队集体、__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__市垃圾分类工作示范学校、__市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北师大版书法教材教育教学基地学校、__学校工作综合督导评估优秀学校、__县“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试点学校、__县教学质量进步奖、__县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__县学校食堂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以知识学习、情感体认和实践操作为主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培养讲文明、爱学习、懂健康、会劳动、能节俭的习惯。

一是养成文明礼貌的礼仪习惯。掌握并运用日常礼貌用语;注重个人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学会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

二是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习惯。具有健康生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掌握安全避险和救助常识;掌握正确应对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三是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学习常规,学会时间管理;掌握预习、复习等常规学习方法;能够按时作业、独立作业,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能够主动反思,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形成爱学习、会学习的品质。

四是养成勤于动手的劳动习惯。树立基本的劳动意识,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

五是养成节能环保的勤俭习惯。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勤俭节约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掌握废物利用的能力,能够进行垃圾分类,学会废物利用;树立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二)学段目标

1、低段目标(1-2年级)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树立基本的习惯意识,能够体验日常习惯的价值。具体而言,低段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意识到文明礼仪的价值,养成个人礼仪习惯。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能主动、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掌握肃立、注目礼、少先队队礼等礼仪,能够认识国旗国徽,在特定场合向国旗敬礼;知道递接物品的礼仪,能够恰当的向别人递接物品。

二是明确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卫生与饮食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能够正确洗手、刷牙、做眼保健操;初步了解合理膳食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能够学会规律饮食和健康饮食。

三是掌握基本学习常规,养成主动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握笔姿势,能够主动整理学习用品;能够专心听讲,初步养成读书交流的习惯;能够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养成认真学习并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学习品质。

四是具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养成自我服务习惯。能够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整理,做好个人清洁维护;能够参与班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

五是认识到节俭的社会意义,养成日常节约习惯。节约粮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浪费日常学习生活物品;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

2、中段目标(3-4年级)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习惯养成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地运用并做到持之以恒。具体而言,中段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掌握基本文明礼貌礼节,在人际交往中加以运用。学会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做到文明做客、礼貌待客;掌握并运用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遵守公共交通规则;掌握日常就餐礼仪常识和禁忌。

二是掌握基本的运动与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运动;了解科学睡眠对健康的意义,能够规律睡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以及遭遇水灾、溺水等情况时的救助技能。

三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学习。掌握预习、复习等学习方法,能够进行学习时间管理,培养独立、按时、认真流畅的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是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能够力所能及地参与劳动。能够参与家庭清洁,能够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收纳整理,能够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增强家庭责任意识;能够参加校园绿化,初步体验种植的乐趣。

五是掌握废物利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变废为宝。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了解生活中废物利用的价值,能够尝试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3、高段目标(5-6年级)

通过“五好习惯”德育工作实践,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生活现象,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服务学习与生活。具体而言,高段的目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掌握基本公共礼仪,在公共交往中恰当运用。了解传统节日礼俗,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遵守公共场所规则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集会时按时入场,遵守会场要求。

二是学会自律和自我调适,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拒绝吸烟,宣传禁烟;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能够科学客观地看待网络,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避免网络成瘾;掌握正确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了解变声期的保健知识。

三是懂得学习的价值,学会创造性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够对所读书目进行交流分享;能够查阅资料,初步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能够反思和总结学习经验,能够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

四是培育自觉劳动精神,发展公共劳动能力。能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简单的城市清洁、美化活动;能够开展创意性劳动,学会基本的手工制作。

五是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了解温室效应的现象和原理,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自觉绿色出行、环保节能,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四、工作内容

“五好习惯”教育的内容设计遵循生活逻辑、知行合一和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五好习惯”立足学生日常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的现象、问题为取材范围,梳理形成“文明礼仪我践行”“健康生活我做主”“自主学习我能行”“劳动实践我自主”“勤俭节约我养成”五大领域。从内容组织上,五大领域的内容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按照价值体认、技能掌握到生活方式养成的知识逻辑以及生存逻辑到生活逻辑的社会逻辑来安排相应的内容。

(一)教育内容的设计原则

1、坚持生活逻辑

教育内容强调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喜闻乐见和身边事例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规划“五好习惯”的具体内容,使各阶段的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增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知行统一

教育内容在注重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在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开发者需要尽可能地把同一种习惯的具体知识和实践操作安排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和价值,真正做到知识内化和行为习惯养成统一起来。

3、坚持协同育人

教育内容强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具体内容设计上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将教师引导、家长支持和社会助力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全时空育人的局面,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教育内容的整体结构

“五好习惯”教育以立足学生日常生活,旨在通过知识习得、价值体认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应对中养成良好习惯。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秉持生活化原则,围绕“文明好习惯、健康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劳动好习惯、节俭好习惯”五个方面选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或者与生活贴近的素材。在教育内容的组织上,按照价值体认、技能掌握到生活方式养成的知识逻辑和生存逻辑到生活逻辑的社会逻辑来安排相应的内容,组织形成“文明礼仪我践行”“健康生活我做主”“自主学习我能行”“劳动实践我自主”“勤俭节约我养成”五大领域。

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五好习惯”教育内容的设计思路,我们以学段为单位对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进行适度区分,形成基于学段和领域的内容细目表。

在“五好习惯”教育内容学段细目表的基础上,我们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对各年级学生在文明礼仪、健康生活、自主学习、劳动实践和勤俭节约五个方面的习惯进行了内容细化,形成以年级和领域的内容细目表,并设计了系列推荐教育主题。

五、实施途径

(一)科学编制教育大纲

根据“五好习惯”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学校组织专人编写《__市____小学校“五好习惯”教育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撰写《__市____小学校“文明礼仪我践行”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自主学习我能行”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健康生活我做主”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劳动实践我自主”教育大纲》《__市____小学校“勤俭节约我养成”教育大纲》五大领域的教育大纲,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评价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教育教学手册编写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使用,在完善教育方案和教育大纲的基础上,组织专人编写《文明礼仪我践行》《自主学习我能行》《健康生活我做主》《劳动实践我自主》《勤俭节约我养成》五本教育教学手册,推进习惯养成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二)合理制定教育安排

“五好习惯”教育内容共计158教育单元,其中一年级27教育单元,二年级27教育单元,三年级26教育单元,四年级25教育单元,五年级27教育单元,六年级26教育单元。学校根据__市相关的课程计划安排,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实施规划。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安排相应时间用于“五好习惯”教育的具体实施。

1、用好课程辅助活动课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

“五好习惯”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校本课程教育,因此在教育安排上与国家必修课程并不冲突。根据《__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的通知》(__教基〔20__〕__号)的相关要求,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安排相应课时保证“五好习惯”教育的顺利开展。从现有课时计划看,“五好习惯”教育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时间来落实。具体而言,一二年级和五六年级原则上占用地方课时,三四年级可以在地方课时和校本课程的课时中相机选择。在开足设计教育单元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教育单元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2、整合国家课程的课时安排

除了安排必要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课时外,“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可以与国家课程整合。第一,利用国家课程安排中专门课时。《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每学期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4个健康教育课时”。__市在小学课程计划安排上专门拿出相应的课程辅助活动课时用于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书法、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在制定“五好习惯”教育单元实施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所提供的专门课时或者__市的课程辅助活动课时,用于与“五好习惯”相关教育内容的日常教学。第二,基于国家必修课程进行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学科渗透。“五好习惯”教育方案中所设计的习惯教育主题与《语文》《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劳动教育课程等国家必修课程出现内容相近的情况,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教学安排酌情整合。

3、借助班队会与主题活动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五好习惯”教育单元的实施可以依托班会、队会以及各种仪式活动开展。第一,依托主题班会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在班会活动中,班主任根据教育推荐主题和班级实际情况适当设计相应习惯养成活动,在班会活动中落实“五好习惯”教育。第二,依托少先队队会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在少先队队会活动中,辅导员可以选择与少先队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在队会活动中推动“五好习惯”教育。第三,依托主题活动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借助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如升旗仪式、“四季活动”(春之健康季、夏之艺术季、秋之劳动季、冬之阅读季)等常态化推动习惯养成教育。

(三)探索“五好习惯”教育实施路径

“五好习惯”的教育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系统谋划教育实施路径。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支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为核心”的教育实施原则,力求强化教育引导、寻求家长支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具体而言,“五好习惯”教育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立足教师,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在“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正向引导必不可少。习惯养成需要经由基本认知、情感体认、实践操作,最终才可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日常习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教师要通过基本常识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科教学渗透习惯养成教育,语文、艺术、体育、科学等课程要根据“五好习惯”教育的特点,适时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认真听讲、日常阅读、独立作业、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习惯。第二,发挥主题活动的教育作用。在“五好习惯”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学校主题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养成习惯。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作品展示、辩论会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依托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

家庭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习惯养成产生影响。因此,“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不能忽视家庭的重要价值,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第一,推动家长进课堂,让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积极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完成相应的家庭活动。另外,有些教育内容(如安全自救、青春期生理心理等)的实施,可以考虑吸收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长走进“五好习惯”教育单元,变家长为老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第二,激发家长积极性,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监督。习惯养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争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督促学生。基于此,在“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班级交流群等方式让家长意识到“五好习惯”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学生持之以恒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借力社会,发挥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

“五好习惯”教育内容中有很多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借助社会力量为好习惯的养成提供实践场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与跟社区做好沟通。第一,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养成好习惯。学校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第二,争取社区场馆(所)开展活动,发挥场馆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价值体认和实践操作,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4、回归学生,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从根本上讲,习惯养成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只听不做或者难以持之以恒的话,那么也不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五好习惯”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要点,强化学生习惯养成。第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负责、学会自我管理。第二,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后,需要进行适当反思,意识到自己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良行为习惯。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根据所学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查缺补漏,在点滴改进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支持保障

(一)加强组织建设

建立以校长为领导、好习惯辅导员为主体、班主任参与和教育专家支持的教育内容开发小组。教育内容开发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审读完善教育方案、修改优化教育大纲、编写完善教育用书。建立分管领导辅助、德育部门牵头、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参与和家长配合的教育评价小组,对习惯养成的日常考核和评价标准进行逐步探索。

(二)强化教师队伍发展

根据“五好习惯”教育实施需要,配齐配足教师。如果5名好习惯辅导员时间精力难以应对,可以考虑适当扩充教师团队。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对参与“五好习惯”教育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工作认定,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开发能力,为好习惯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人力支撑。

(三)优化校本教研制度

各教育领域任课教师要重视日常教研活动开展,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展、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建立常态化教研制度,每学期围绕特定教研主题开展专题教研等,提高“五好习惯”教育的整体实施水平。

(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根据教育实施需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满足教育内容开发、教学研究、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必要的经费需求。学校要为“五好习惯”教育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设施和资源,并积极争取社区活动场所的支持。

七、特色做法

在“五好习惯”实施过程中,创新开展学生奖励,通过设立“好习惯奖章”,适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好习惯奖章”是学校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特色实际设定的奖励项目,是落实“红领巾奖章”特色章要求的具体举措。

“好习惯奖章”由少先队队徽、五角星、同心圆环、校徽和育人目标共同组成。少先队队徽寓意学校少先队员在少先队星星火炬引领下,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五角星寓意五育并进,全面发展,报效祖国;同心圆环和校徽、育人目标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寓意学校少先队员听从学校和老师教诲,内外兼修,茁壮成长。整个奖章主色调为红色,寓意学校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好习惯奖章”由学校校长、副校长、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学校管理教师负责颁发。颁发人每周拥有5枚奖章向有好习惯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颁发。颁发时间、地点随机。

少先队员获得“好习惯奖章”后,将奖章粘贴于本人专用登记卡上,同时向中队长报备。各中队长及时在“五好习惯”中队文化展示栏中更新获章情况。

小学德育工作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____思想为指导,在建党__周年之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__大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把落实《指南》作为提升学校德育水平的主要抓手,以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不断提升学校德育水平,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将《指南》落实到位,推动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指南》中各学段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以____、____思想、____理论、____思想、科学发展观、____思想为指导,加强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引领全体师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形成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意识,养成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四)生态文明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认识大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成长为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任务

(一)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____

副组长:____

组员:全体在岗教师

(二)工作任务

1、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由分管德育主任、大中队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导、实施学校德育和常规管理工作。

2、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3、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要围绕课程目标练习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市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4、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

5、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发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节日成为重要育人载体。

7、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体系,优化育人环境。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激发家庭德育力量,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位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合力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使家校共建工作有机协调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

8、抓好立德树人工作队伍的培养工作。积极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开展学科渗透德育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检查和指导,经常性组织学科渗透德育公开课、研讨课和示范课活动。

9、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工作体系,促进学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四、实施步骤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建立德育领导小组,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跟踪指导工作,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会议、班干部会议和班队会,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执行班主任、辅导员考核奖励办法,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实绩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抓细抓实德育常规工作

1、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要利用班、队会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践行《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并做到经常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2、规范班级管理,争创文明先进班级。进一步加强班级工作的考核,强化班级管理,细化文明班级评比条件,通过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十讲”即语言上讲文明,行为上讲规范,学习上讲刻苦,生活中讲卫生,活动中讲参与,集体中讲团结,待人上讲礼貌,处事上讲谦让,校内外讲形象,时时处处讲安全。努力做到“十好”即升旗好,唱歌好,劳动好,读书好,写字好,站队好,走路好,做操好,仪表好,礼貌好,以此不断促进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抓好常规教育,创建积极向上校风。以德育处、少先队为主体,加强德育常规管理,进一步强化学生升旗、卫生、纪律、两操、路队等常规方面的自觉意识,抓好文明礼仪教育,使全体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

4、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宣传栏、LED显示屏、板报、班队会等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加强学生法制、交通、消防、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大教师、学生值班工作、门卫监督工作力度,增强师生的责任感。

5、狠抓卫生常规工作。加大卫生检查、捡拾力度,加强值周工作管理,本学期,教育处将严格落实德育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卫生保洁、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放学路队、安全教育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学校值班领导和少先队的监督力度,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6、班级工作考核考勤。严格执行班级量化评比制,实行周公布通报,重点做好安全、纪律、卫生、零食、路队、两操、班队会、课间活动、按时到校、文明礼仪、班风建设等。

7、做好德育档案建设及各类活动图片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

8、由少先大队部具体负责,班主任配合,积极鼓励队干部参与班级、学校管理工作,定期开展活动,利用班队会给学生渗透有关少队知识,不断充实规范少队管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及常规教育工作

1、适时开展节日活动。如:阳春三月学雷锋、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节等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爱国家、爱家乡、爱生活的良好意识。

2、利用主题班队会,各班每月举办一期主题板报,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重点做好月主题活动中的行为习惯教育、规范教育和文明守纪教育,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4、开展好我们的节日学雷锋、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建党节、国庆节等安排落实工作,并将活动及时总结宣传。

5、加强班级管理,规范过程与细节,召开班干部会议,班主任会议,进一步明确、落实常规工作。

6、配合学校做好家长会的筹备召开工作。

四安全教育狠抓不懈

1、充分利用国旗下演讲、晨会、班队会、紧急疏散演练、法制教育报告等渠道和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和法制观念。

2、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涉及有害身心健康的电子游戏、网络影像,健康上网,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3、严格执行安全包保一对一责任落实,由包级领导不定期进行检抽查,并做好登记签字工作。

4、继续落实值周领导、安保值班和门卫带班安全管理,加强学生早晨、中午到校和课间活动在草坪上玩耍安全监管,做到安全工作全覆盖。

5、规范班级安全排查常态化,重点做好春夏季安全教育工作,严禁学生带零食、玩具、碎炮、危险性刀器具、火源进校园,为师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引导教师通过谈话激励、课堂渗透、环境熏陶等方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抓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和生理特点,重点做好离异家庭、贫困学生、智障学生和特殊性格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六抓实常规工作,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1、抓好学校常规,创建积极向上校风。继续抓好各班的常规检查评比工作,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做到每周一总结,及时反馈教育。

1环境卫生。各中队要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每一天的清洁卫生工作。要着力清除卫生死角,要教育、并督促学生有条理的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室内外一定要保持全天的干净、整洁。

2文明礼貌。各个班级都要教育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要讲文明,懂礼貌,行为规范、有教养。要加强对着装、个人卫生、红领巾佩戴情况的检查力度。

3课间纪律。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课间活动的各项规定,杜绝课间追逐打闹、做危险性游戏、损坏学校公共设施等。

2、不断深化加强每周周一升旗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好周一升旗仪式的平台让队员们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3、加强五年级毕业班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做好宣传教育,不定期深入班级调查了解班级工作,积极调动班干部在班级中的管理职能,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七三位一体,发挥整合优势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告家长书、校讯通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3、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外来务工家庭及留守儿童等的教育、管理及建档工作,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学校德育特色

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楼道文化不断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班级文化、楼道文化、宣传栏、LED显示屏、板报等宣传阵地,充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落实学校主体地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一体化实施的方式方法、推进路径,引导教师德育能力提升。

3、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引导家长、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进一步增强对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4、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层层推进。

要让学校的这一灵魂遍布校园的角角落落,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融化到每一位师生的骨子里。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从学校管理思想上的渗透上,从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上等,要全方位推进,在学校校训的感召下,争取使学校在一到三年的时间里,有大的发展和变化。

5、建立激励机制。

要对积极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特色学校建设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表彰奖励。

时代在发展,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齐心协力,勇于创新,把__小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让我们鼓起理想的风帆,向着更加辉煌的彼岸,坚定不移,启锚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