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
尊敬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牢记“三个要”,切实最好出血热的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病理及早期识别要知晓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
[传播途径要清楚 篇1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未见直接人-人传播报道。
[预防措施要做好 篇1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2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时值寒冬,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为了有效防控,需要您的大力配合并做好以下知识的了解~~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该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至下年1月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人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
病状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具体症状为:
1)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
2)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
3)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
4)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可以预防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
预防的关键是什么?
防鼠灭鼠。可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
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办法。
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一)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及时清洗洗餐具和炊具,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二)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
要戴口罩,戴橡胶手套,用消毒剂喷洒,浸泡,不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
(四)清扫闲置的棚屋、仓库或其他建筑。
门窗通风,然后戴橡胶或塑料手套,用消毒剂清理擦拭或喷洒地板、清洁台面、橱柜、抽屉等家具。
(五)清理捕鼠夹和鼠窝时要穿橡胶或塑料手套。
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脱下手套,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六)养成健康的卫生生活习惯。
传染病防控孩子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筑绿色安全屏障!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3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季节性发病高峰,我省部分地区出现出血热病例。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常在39-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人像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等。该病可引发肾衰竭,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四、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居家时每周要使用“84”消毒液对孩子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活动场所和房间进行定期规范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作文 WwW.ZuOwENbA.NeT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让孩子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避免带孩子去不通风的密闭场所。
4、学习、生活有规律。衣、食细节要注意,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5、切莫掉以轻心。由于冬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并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原则,如实向学校汇报病情。
谢谢您的配合!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4
亲爱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了解以下疾病知识和预防措施。
可怕的出血热到底是什么?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病死率高,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
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全年均可发病,小高峰为每年4-6月(或5-7月),大高峰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现在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因此加强冬季的防范工作不容忽视。
流行性出血热有什么临床表现?
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1、呼吸道: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3、消化道: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灭鼠和防鼠
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接种出血热疫苗(16-60岁
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西安市辖区16-60岁人群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接种出血热疫苗。
饮食卫生
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环境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勤晒床被、不要共用毛巾、口杯等日常用品,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特别是怀疑有老鼠爬过的水果、蔬菜等。
有症状早就医
有不明原因发热、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过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避免误诊。
特别注意
并不是只要接触到鼠类排泄物或者被老鼠咬后就一定会发病,这与老鼠的种类和是否带毒有关,西安市的主要带毒老鼠是黑线姬鼠,属于野鼠,鼠背有条很明显的黑线,个头不大,一般出没在郊县水源附近的田间、野地,带毒率较高;城区出没的老鼠也就是我们一般在家里看到的老鼠为小家鼠、褐家鼠,带毒率较低。
冬季正值出血热多发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们多加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5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冬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西安市属于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域。出血热一般十年一高发,今年正值高发年,该病流行范围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又因为出血热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容易耽误治疗,因此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出血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或5-7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10月至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现在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
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两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早期症状是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皮肤、黏膜出血及肾脏损害等。
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
呼吸道: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消化道: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如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有以下方面:
防鼠灭鼠
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防鼠就要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做好防鼠的同时,可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进行灭鼠。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食品保存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或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环境卫生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及时就诊
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避免误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近就医,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
家校携手
提高警惕、重视预防
有效阻断流行性出血热传播与流行途径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6
各位家长朋友:
您们好!
冬季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入冬以来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发病率都成上升趋势,人口密集的地方,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孩子身体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现就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症状: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最典型的症状为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预防措施:目前采取“环境治理、灭鼠防鼠、预防接种、个人防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灭鼠和防鼠是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
2、保持居室清洁、通风、干燥,喷洒杀虫剂灭螨。
3、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品保藏,防止食具、食品污染。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4、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进入疫区或在疫区内生活、劳动的人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
5、开展健康教育及广泛的社会宣传,普及预防知识,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
6、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最科学、最经济的手段。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近期国内本土疫情时有发生。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保护身体健康,对您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1)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入境和中高风险地区来蒲返蒲人员,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隔离和健康管理工作。
(2)建议符合条件但尚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尽早接种,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3)做好个人防护,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戴口罩、保距离、掩口鼻、常清洁等良好卫生习惯。
(4)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肉联厂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应注意场所通风消毒、健康监测等工作,严防带病上班。
(5)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症状,尽早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如有发热,需前往发热门诊)。
三、流行性感冒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是流感的主要流行季节。随着气温下降,进入冬季以后,流感病例数可能增加,应做好防护。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后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或鼻。
(2)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
四、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抵抗力减弱,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开始陆续登台,逐渐进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1)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按相关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2)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症状应及早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3)家长必须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着重防范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三、其它感染性腹泻
秋冬季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发生感染性腹泻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大,因此特别提示群众应注意把好“病从口入”关。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生吃禽蛋类产品,生熟食品要分开。
(3)一旦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7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随着冬季到来,气候愈来愈寒冷、干燥,各类传染病趁虚而入,流行性出血热就是其中一种,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让我们一起了解流行性出血热,做到安全防治传染病,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全年均可发病,但有两个流行高峰,即4-5月小高峰和10月到次年1月的大高峰。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此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起病急,高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且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依次会出现少尿、多尿、血压降低等现象。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广大群众可以挖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以免有鼠类窝藏。而且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接种疫苗。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手段。
3、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4、注意食品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5、清洁环境,并做好消毒工作。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经常接触可能有老鼠活动的土壤和植被的园林、清洁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穿工作服、带手套;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损伤后要正规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7、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温馨提示
一、流行性出血热
1、家长给幼儿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这是最好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好方法。
2、注意居家的环境卫生的清理和消毒。
3、教育幼儿在野外活动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二、冬季传染病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幼儿自身免疫力。冬季,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与不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相比,感冒发生的概率明显低很多。
3、每天入园前请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当孩子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疱疹等情况时,在没有明确病因前不要送幼儿入园。如在医疗机构诊断为传染病时,需居家隔离至病愈,并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回园。
4、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每日的晨检工作,如果在晨检时保健医生发现幼儿有异常情况,请您积极配合我们,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
三、新冠疫苗接种
为切实守护幼儿生命健康安全,加快建立全民免疫屏障,按照商科教体发[20xx]xx号文件要求,开展3-11岁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请各位家长正确认识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稳妥推进3-11岁适龄无禁忌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做到应接尽接。希望家长们统筹安排幼儿接种时间,11月30日前完成第一剂次接种,12月31日前完成全程第二剂次接种。
最后,忠心感谢你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祝愿每个小朋友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8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冬季是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传染病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学生及家长安全,现对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等方面知识进行普及。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动物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属)、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发病特点
出血热的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全年均可发病,但有两个流行高峰,即4-5月小高峰和10月到次年1月的大高峰。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此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传染源
鼠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与老鼠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而感染。
传播途径
1、带病毒的老鼠传染。
接触传播:老鼠咬伤皮肤或老鼠的尿、粪、唾液污染了破伤的皮肤或粘膜。
饮食传播:老鼠尿、粪、唾液等分泌物污染食物,被人食用。
吸入感染:吸入携带有汉坦病毒老鼠的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
2、螨虫传播: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健康人,可使人患病。
3、母婴传播:妊娠期间感染汉坦病毒的母亲传染给胎儿。
临床表现
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具体表现有:
起病急,高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
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
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
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安全、最经济的的办法。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园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幼儿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虽然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但也请家长朋友们不要焦虑,幼儿园会加强消毒、环境整治、细化工作流程,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请家长朋友们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减少出血热发病几率。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9
各位家长朋友:
冬季是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安全,南郑中学温馨提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关注健康防患未然!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称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每年10月以后,我省多数地区进入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
二、前期症状:
“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过去的医务人员总结的顺口溜,用来甄别出血热与感冒。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三、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①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损的皮肤黏膜。②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③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人呼吸道。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
四、做好有效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双价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双价疫苗能有效地预防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病毒的感染,是防治出血热的首选疫苗。16—60岁健康人群均可注射,保护率>95%,保护期3—5年。
2、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月~7月和11月~次年的元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4、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日常在外不直接用于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7、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就诊,就地治疗。
当前疫情防范仍然严峻,流行性出血热也不容忽视。希望引起家长朋友和学生们重视,做好日常个人防护,加强卫生安全,保护身体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0
各位家长:
大家好!
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进一步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等季节性明显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确保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现梳理流行性出血热有关预防知识,方便大家了解,做好防控。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4-5月和10月到次年1月是两个流行高峰期,人群普遍易感,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主要出现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具体表现为:
1、起病急,发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
2、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
3、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
4、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
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五种类型。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汉坦病毒,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引起人的感染。
2、消化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食物、水,被人误食后可感染此病。
3、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
4、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者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人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可感染此病。
5、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预防方法
1、灭鼠、防鼠。灭鼠主要是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放置捕鼠夹、粘鼠板等。防鼠主要有保护老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门窗合缝,排水口加铁栅,食物勿暴露放置等措施。
2、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乱倒。餐具用前应煮沸消毒。
3、整治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清理杂物和废弃物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防护。
4、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剩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或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避免误诊。
5、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控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适合满16周岁至60周岁人群接种,建议适合人群积极接种。
冬季气温变化大
正是疾病高发时
人多场所要少去
出门口罩需佩戴
勤洗手,多通风
健康生活每一天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1
寒冬季节,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的季节,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认识它。
可怕的流行性出血热到底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病死率高,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全年均可发病,小高峰为每年4-6月(或5-7月),大高峰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
哪些症状需小心?
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哪些途径能传播?
01呼吸道传播
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02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03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04母婴传播
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05虫媒传播
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怎样预防出血热?
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4-6月或5月-7月和11月-次年的1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2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进入秋冬季,冷热交替,昼夜温差变化大,是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从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一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期,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出血热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二、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的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都有: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三、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症状
1、发热期: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肾区扣击痛。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软腭黏膜网状充血、腋下皮肤有出血点。
2、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流行区16岁至60岁人群应接种疫苗。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3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传播途径
老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有: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临床特征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高发时间
每年5月至7月、11月至次年元月发病率较高。
预防控制措施
1、消灭老鼠、预防鼠害。
2、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床下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注意个人防护,进入有老鼠出没的地方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上口罩、手套,在野外活动中不要在田间坐卧,避免自己直接与尘土接触,或者土地上的那一些气溶胶接触。
5、接种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应尽早前往所在地社区医院处,积极接种出血热疫苗;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一年后强化接种第三针。
6、在出血热发病高峰期间,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主任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校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学生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4、定期将学生褥进行清洗晾晒。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4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随着冬季气候愈来愈寒冷、干燥,幼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冬季各类传染病也是趁虚而入,对于传染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大家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毒通过老鼠的唾液、尿、便及血排出,经人手接触传播。通常在秋冬季的11月到次年1月有一个大高峰,在春夏季的5月到7月有一个小高峰。发病季节性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人的活动接触有关。临床症状和感冒相似,存在明显季节性。
传播途径
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染毒鼠类的排泄物中含有汉坦病毒,在污染尘埃后形成了含病毒气溶胶颗粒,可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传播
染毒鼠类的排泄物中若含有汉坦病毒,可污染食物、水,经消化道感染。
3、接触传播
人类被染毒鼠类咬伤,或者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鼠类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
4、虫媒传播
鼠类的体表往往会寄生着革螨、恙螨等生物,若染毒鼠类体表的寄生虫去叮咬人类,便可感染。
5、母婴传播
出血热患者若为孕妇,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腹中胎儿,但此种方式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有那些?
典型表现为起病急、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颈和上胸部以及眼结膜充血,可伴有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
早期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和感冒很相似,极易与感冒混淆。
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家庭应做好室内卫生,定期通风。
2、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16-60岁人群要按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
3、杜绝病从口入。做好食品卫生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
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及早治疗。
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出血热最有效的措施!
我园预防措施
1、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
2、严把入园关,卫生保健员密切配合班主任做好每天晨检工作。
3、严防病从口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4、坚持做好班级、公共区域、户外大型玩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根据每天温度及空气指数,定时开窗通风。
6、做好班级各项物品的消毒工作。
7、严把幼儿灶卫生消毒关,确保食材每日新鲜。
8、幼儿灶所有门安装挡鼠板进行防护。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四幼的每一个宝贝健康快乐的成长!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5
家长朋友们:
您好!
随着天气转冷,出血热等多种传染病也逐渐进入高发季节。当前处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xx中学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们,在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好冬春季高发传染病的防范。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
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早期出血热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因此在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方式
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鼠类。由传染源携带的汉坦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和虫媒等多种途径传播。一般认为鼠类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将汉坦病毒传染给人。
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和治疗注意事项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
尽量避免在水边、草地等老鼠易出没的地方活动,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在杂草丛生或者有秸秆堆放的地方活动,有可能存在鼠尿、鼠粪,建议戴上口罩,以防气溶胶污染。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接种疫苗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高发病区的16-60岁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到本地区疫苗接种点进行全程、规范接种疫苗,保护个人身体健康。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3、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务必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6
随着冬季到来,气候愈来愈寒冷、干燥,冬季高发各类传染病趁机向人们进行强势攻击,然而伴随着我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加班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常态,造成大部分人群机体免疫力低下,此刻,各类传染病趁虚而入,严重传染病可危机生命!让我们一起了解冬季高发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及预防,做到安全防治传染病,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五期临床过程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病情严重者因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出血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
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伤的皮肤或粘膜。
人食用了被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食物。
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尘土扬起时,被人吸入呼吸道。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人群对出血热普遍易感,发病主要为青壮年农民,其次为青年学生。出血热流行的小高峰为每年的5-7月,大高峰为10月至次年1月。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出血热疫苗接种对象是16-60岁的人群,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C、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7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传播途径
老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有: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临床特征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高发时间
每年5月至7月、11月至次年元月发病率较高。
预防控制措施
1、消灭老鼠、预防鼠害。
2、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床下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注意个人防护,进入有老鼠出没的地方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上口罩、手套,在野外活动中不要在田间坐卧,避免自己直接与尘土接触,或者土地上的那一些气溶胶接触。
5、接种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应尽早前往所在地社区医院处,积极接种出血热疫苗;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一年后强化接种第三针。
6、在出血热发病高峰期间,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主任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校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学生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4、定期将学生被褥进行清洗晾晒。
让我们携手同行
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保护自己、呵护家人
过好幸福年,共迎美好未来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8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熟悉掌握以下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传播途径
主要传染源为动物,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而鼠向人的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未见人-人传播报道。
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关键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要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就近到规范医疗机构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如何识别早期流行性出血热?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也多加注意,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19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中育品格天籁幼儿园特提醒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在发病初期,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像感冒、发烧,容易忽视。
肾综合征出血热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垂直等多途径传播。最常见的是接触带出血热病毒动物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或摄入被带毒鼠类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发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出血热的关键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防鼠灭鼠。这是本病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条件,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源头上减少出血热的发生。
二是接种疫苗。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有疫苗接种需求的16-60岁群众可咨询所在辖区疾控中心,或自行前往有出血热疫苗的区县进行接种。
三是注意防护。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防止接触感染,避免皮肤黏膜破损,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切实做好个人防护。
四是及时就诊。肾综合征出血热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避免延误而加重病情。
肾综合征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积极应对,就可以阻断疾病传播,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20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目前正值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现就流行性出血热及冬季传染病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二)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的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三)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症状
1、发热期: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肾区扣击痛。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软腭黏膜网状充血、腋下皮肤有出血点。
2、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流行区16岁至60岁人群应接种疫苗。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五)如何防鼠、灭鼠,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确保室内活动场所无老鼠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及时清洗餐具和炊具,清除溢出的食物。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放在有密封盖的容器内。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2、防止老鼠进入室内
使用有盖的垃圾桶,及时清理家周围的垃圾、灌木和杂草。检查房子外面的孔、洞,及时封堵。使用后宠物食品及时清理。妥善保管粮食和动物饲料,及时清理旧车、旧轮胎等鼠类可能居住物体。房子周围不要堆放柴草,木材堆放时要与地面至少有1尺的距离。在老鼠可能出现的地方布放捕鼠夹或毒鼠饵。
3、清扫鼠类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
要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先用消毒剂喷洒,浸泡5分钟后,用纸巾擦拭,把纸巾扔到垃圾桶,再用消毒剂或漂白剂擦拭污染区域表面,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脱手套后清洗双手。其中消毒剂可用家用消毒剂或0。05%的含氯消毒剂。不要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这样容易使病毒颗粒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如果在床上用品和衣物上看到鼠尿或粪的痕迹,应用洗衣粉、热水清洗。
4、捕鼠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浸泡5-10分钟。将鼠窝的材料或带有死老鼠捕鼠夹放到塑料袋里。如需重复使用捕鼠夹,取下老鼠放在袋里,深埋;捕鼠夹放到袋子或水桶内,加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次使用。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然后脱下手套。用肥皂和清水或其他洗手液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布放捕鼠夹、投放毒鼠饵时要防止儿童接触。
亲爱的家长们,虽然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不要恐慌,也不要害怕,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平安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温馨提示家长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学生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
3、每周入校前请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当孩子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疱疹等情况时,在没有明确病因前不要送孩子入校。如在医疗机构诊断为传染病时,需居家隔离至病愈,并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回校。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21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发病特点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
三红:脸红、脖子红、前胸后背红;
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发热似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快到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流行特征
每年5月至7月、11月至次年元月发病率较高。
传播途径
老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有: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居家注意
1、食物尽量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老鼠接触到的食物要倒掉。有老鼠爬过的器具要使用84消毒液或高温消毒后方可使用。
2、做好家庭卫生,不留死角,家中有死掉的老鼠要及时处理掉,可以把死掉的老鼠烧掉,对室内物体表面、地面用84消毒液消毒,开窗通风,对老鼠爬过的床单,被罩,以及其他的物品要彻底清洗,晾晒后使用。
3、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及外出回家后洗手。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园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幼儿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4、孩子若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22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容易发生多种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就是其中的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做好预防措施刻不容缓!
一、临床表现
疾病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该病典型表现为:发热(38-40度)、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吐泻、全身关节痛、皮肤黏膜三红(脸、颈、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
1、接融感染: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4、螨媒传播: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1、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预防本病流行的关键。
2、接种疫苗(16-60岁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3、个体防护
(1)如实准确做好孩子每日的体温监测,当孩子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7。3℃)咳嗽、咽痛、流涕、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时,请家长们及时告知班主任并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为避免延误孩子病情,一定不要带病上课。
(2)学生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差,属于易感人群,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勤晒床被、不要共用毛巾、口杯等日常用品,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特别是怀疑有老鼠爬过的水果、蔬菜等,不在野外留宿,不坐卧草地或柴草堆,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对破损伤口进行消毒包扎并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
(3)秋冬季气温变化很大,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适当地增减衣服,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课间到室外适度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自身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4)做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院内的杂草堆。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干燥,同时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存好家中的粮食及食物,防止鼠类污染。
最后感谢家长们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的关注、支持与理解,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大家的心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您的孩子健康的过好每一天。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23
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
每年的3月至5月,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流行性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阅读学习以下内容,并做好预防。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又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秋冬季为高发季节。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二、发病症状?
出血热多发于儿童、中小学生。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在38℃以上),三红:脸红、颈红、前胸后背红;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一肿:结膜水肿。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快就医。
三、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鼠排泄物若含汉坦病毒,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引起人的感染。
2、消化道传播
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食物、水,被人误食后可感染此病。
3、虫媒传播
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
4、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者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人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可感染此病。
5、母婴传播
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四、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村庄、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1、灭鼠、防鼠
灭鼠以捕鼠夹、粘鼠板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放置捕鼠夹、粘鼠板等多种方法。防鼠方法主要有保护老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门窗合缝,排水口加铁栅,粮食勿暴露堆放,应放在密封、不易被咬破的容器里等措施。
2、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餐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3、整治环境卫生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4、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防控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适合满16周岁至60周岁人群接种,建议适合人群积极接种。
5、及时就诊
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剩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或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避免误诊。
学生的健康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大事,望家长们提高警惕,督促孩子讲究卫生,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杜绝出血热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保证每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24
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10月到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大高峰。为了确保幼儿的身体健康,帮助家长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现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出血热的防控知识。
一、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全年均可发病,但有两个流行高峰,即4-5月小高峰和10月到次年1月的大高峰。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此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二、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起病急,典型病例有高热、畏寒,体温在39-40℃之间,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多数患者食欲减退,重者有恶心、呕吐、呃逆等,患者眼球结膜及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出现显著的潮红、充血,似酒醉貌,皮肤出血好发于双侧腋下及胸背部,多为出血点或搔抓样、条索样出血斑点。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呼吸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空气、尘埃,易感者吸入带病毒的尘埃而感染。
(二)消化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可以经消化道黏膜而感染。
(三)接触传播:接触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者是血液经破损皮肤伤口或黏膜而感染,偶尔被鼠咬伤而感染。
(四)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螨类是鼠间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在鼠和人之间传播的途径之一。
(五)垂直传播:也就是母婴传播。
四、流行性出血热该如何预防?
(一)防鼠灭鼠
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二)疫苗接种
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三)做好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草地上嬉闹玩耍,避免接触老鼠的粪便及尿液;时常曝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饭前、便后勤洗手;家庭垃圾日产日清,剩饭剩菜及时清理;保管好各类食物,最大限度降低鼠类滋生条件;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做好自我防护。
(四)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面红、颈红、胸部潮红,呈酒醉貌)等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尽早规范治疗。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家园共育小贴士
幼儿园:
1、提醒并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严防病从口入。
2、做好班级、公共区域、户外大型玩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根据每天温度及空气指数,选择不同时间段保证开窗通风时长。
4、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做好晨午检,与家长积极沟通。
家长:
1、请您配合幼儿园班级教师做好晨午检,如发现异常情况,请及时带幼儿到医院就诊。
2、如幼儿因病不能来园,请您向班级老师请假并说明原因,如确诊为传染病,切不可隐瞒。
3、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作息,多吃水果多喝水,增加幼儿的自身免疫力。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家园协作,共同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每一个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