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
这段时间通过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评价等,进一步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一、教学理念新。
即生物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策略新。
是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不是“一言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学习。
三、评价机制新。
在于建立了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构成。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总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通过学习对本节课知识的表述与积累。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生物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既有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又有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通过自主研修学习,我清楚的认识到课改面临的形式、机遇和挑战。研修带来的不仅有启示,更多的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进行思考,如何跳出传统生物教学的框架,怎样接收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何去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创出一条“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新路子。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2
本次课标修订,大家更多的关注点是放在跨学科教学上面。但是这仅仅只占了总课时的10%。所以更多的精力注意点要放在生物学知识实施的方式的调整上面,更多地强调探究实践。这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切实的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项目化的学习。在这一方面,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本次课标修订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中义务课标更多的关照到了高中教学的需求,将高中教学的内容和实验项目比较多的以简易的方式转化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任务,为高中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高中教学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历,要有清晰的认识,避免知识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3
有幸聆听了丁博士做的关于新课标的深度解读,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跨学科实践主题是本次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跨学科实践重在实践,要在教学活动中尝试构建多元化的、有深度的科学实践活动,不仅向内跨学科,还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的理解。丁博士提出的“强有力的生物学知识”,让我大开眼界。通过本次学习,让我们及时了解了新课标的变化,让我们对生物教学的理解更加到位,也让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4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陆xx名师工作室、王xx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学习活动,下面就新课标50-60页的学习进行总结,不当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新课标50-60页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二是教学与评价案例。其中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属于课程实施下的子内容,分为区域教研建议、校本教研建议、教师培训建议三部分;而教学与评价案例则以附录的形式单独成文,共7个案例。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旧课标)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相比,新课标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属于新增内容,在上述两版课标中均没有该模块;而教学案例由旧课标中的13个缩减到了7个,其中“案例3尿液的形成”、“案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案例6自制实验装置,观察香烟中的焦油对草履虫纤毛的影响”、“案例7核心素养的评价案例”属于新案例,旧课标中没有。“案例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是高中教材中“探究实践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前提、“案例3尿液的形成”是稳态水平衡调节非常重要的内隐知识,“案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则是孟德尔定律的基础,初中衔接了小学和高中,为学习进阶提供阶梯。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提到,要指导教师上好实验课,做好“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跨学科实践也是课程实施的难点。它不仅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在普通高中阶段同样非常重要。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同样也强调了科学教育应围绕“科学与工程的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来进行,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框架的三个内容维度,并列出了7个跨学科概念——模式;原因和结果(机制和解释);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和物质(流动、循环和守恒);结构和功能;稳定和变化。在我国,仍以分科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跨学科则可以作为联系各学科的纽带,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在“区域教研建议”中提到“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和任务导向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张华教授在《跨学科学习:意义与策略》一文中写道:“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将其学科形式或结构用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他必然首先跨越学科与真实世界的界限,然后跨越不同学科彼此间的界限,以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生活世界具有整体性。”要解决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我们也要用整体的、统一的、综合的思想来思考,跨学科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连贯和系统化的思维。
跨学科实践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作业,评价方式都要随着课堂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要求老师有更扎实的学科知识、更宽广的视野角度、更高远的教学目标、更灵活的教学手段、更细腻的生活经验、更综合的评价手段、更深刻的育人理念,而这些离不开教研、学习,离不开扎实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学生。”同理,只有教师有跨学科素养,才能培养出拥有“跨学科”素养的学生。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5
新课标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我国的基础教育目标经历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三维目标并且比三维目标更宽、更深,更能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倾向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能力、观点等等去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克服了以往培养“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的缺点。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6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观看朱立祥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后,我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1、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生物学科是个实验科学,尤其在新课标中增加“跨学科实践”这一新主题。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创设各种问题场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协助学生的同时,我们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情,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7
随着2022版生物新课标的颁布,生物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个标准?新课标的着重点又是什么呢?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和把握?基于以上问题又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矿区教育局邀请到了xx市教科研中心生物教研员崔四君老师就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
崔老师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五方面详细的解读分析了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培训,使自己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开展高效高质的教学活动。
一、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新的课程需要有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行动纲领。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课程标准,把我们新的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新课标修订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要让核心素养落地,主动回应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期待。让课标真正成为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及课程实施管理等方面的直接依据,直接依据是刚性的要求,国家和学校组织的一切有关课程的活动都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科书必须依据课标编写,教学必须依据标准展开,考试评价必须依据标准命制试题。
二、对新课标内容聚焦“大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生物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提炼大概念,精选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契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学习要求,力求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核心素养。
三、对课堂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生物学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或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从而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四、进一步关注学业评价促发展
生物学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开展学业评价要高度关注生物学科的特点,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特别要注重对探究和实践过程的评价,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学业评价体系。提倡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导我们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和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让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每一次的备课、上课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的发挥指引作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8
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版)》,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生物学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变化。第一,新课标将四方面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第二、新课标以大概念来构建课程内容,围绕每一个大概念,从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为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第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贯穿课程,“科学探究”不再作为单独的主题,而是将其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跨学科实践”是本次新课标增设的学习主题,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增强多学科的理解和运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9
在学习新课标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课程性质中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描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这一描述也凸显了生物学课程中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的重要性。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提出以学习主题为框架,设置跨学科实践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项目式、主题式的学习模式也是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相适应的。研读新课标后,我认为生物学新课标最大的转变在于培养目标,让学生从学会知识跨越到会用知识,并且形成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出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0
有幸聆听了丁奕然博士题为《带回强有力的知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讲座,我获益匪浅。丁博士带我们从修订方向、修订变化、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四方面深度解读了新课标,并结合与旧课标、高中新课标的比较,加深了我们对课标的理解,为我们在课堂实践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
“跨学科实践”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丁博士提出“跨学科实践”重在实践,实践需要不同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因而跨学科,我很赞同这一观点。我们应该从更为上位的科学实践与生产服务观念视角,理解“跨学科实践”,并在教学中精心组织实践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事业本质。在跨学科实践育人目标方面,丁博士以举例的方法,使我们深度思考课程的目标,不是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某个知识内容,而是获得相应的核心素养,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需要往深处想、高度规划。这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思考。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1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该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行政班与教学班的管理、学生走班机制的建立与管理、教学和教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陕西省于2022年暑假开始组织对所有高中任课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三新改革”通识培训,主要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我们学校于7月21日至7月26日组织了我们集体备课,主备人进行课例展示,其他教师听课、评课、磨课的互动方式进行集体备课。碑林区于8月10日至8月12日组织了碑林区2022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培训。通过以上培训,我们明白“三新改革”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一、“三新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变。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三新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习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还要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领路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互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三、备好课、上好课、落实课,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真实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例如热点新闻,科技前沿、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例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三新改革”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这次暑期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2
我们研读新课标,首先要研究“新”在哪里,这为以后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大的变化在于: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四、增强了指导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3
2022版生物学课标明确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如潘老师所说这次课标的修订是生物学课程的重大变革,让我们教师明确了生物学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评价的问题。是从传统课堂重视学的结果到重视学习的过程变革;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重视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思维的水平;是育分到育人的变革。因此核心素养、大概念、单元教学、真实情境、探究实践、项目化学习成了研究的焦点。新课标导向下的生物学课堂需要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调查、实践等活动、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思维方式,解决真实问题,最终构建大概念,形成生命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最终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课程的变革必然也会带来考试评价的变革。由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也会带来素养为命题思想的评价。从重视考察知识的理解记忆到考察学生思维、探究的发展水平;从单纯的填写结论到注重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素养;从单一知识点的检验到更加注重真实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试题考察,最终实现教—学—评一致的原则。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听课和学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能体会到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样、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是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是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课标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大概念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生物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上我们要成为勇于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的学科发展而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5
新课标的目标任务指向社会对未来科技人才的要求,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概括性的描述即核心素养。具体到不同学科,内容不同,但均指向人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虽然从本质上说,它与以往的“素质教育”并无不同,但对素质教育始终没有落实好的动手和实践的问题,却做了突出的强调,表现在把“探究实践”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维度,并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给予强化。为了突出实践又不致加重师生的负担,课标将原来的十个主题缩减为七个,对核心大概念也做了进一步的精简。这无疑为生物学实践教学预留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为教师充分开展教学活动提供设计和制度保障。除此之外,课标增加的栏目也让教师教学具有了更多的可操作性。例如,学习质量标准和教学情境素材建议等无疑会对教师优化教学提供有效地帮助。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6
2022年5月23-26日,我报名参加了陕师大中学生物学编辑部主办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虽然是在线上举办的,但也使我更加准确地理解了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
胡兴昌教授以“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为题,深度阐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意义、主要变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及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要求。
谭永平主任作了“义务教育生物学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必要性与整体性”专题讲座,在深入解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与核心素养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落地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生物学概念为基础,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情境创设为依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朱立祥主编作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标学习与交流”专题讲座,在简要阐述课标编写文本框架与逻辑思路及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深度解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教学实施建议:要研读课标,明确方向;遵循学习科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开展跨学科实践教学;开展情境化教学;开展大单元教学。
李高峰教授作了“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理念及案例”专题讲座,解读“教学过程重实践”的内涵并运用丰富的案例进行阐明,在具体教学中可运用操作定义、角色扮演、模拟活动、虚拟仿真实验、微课、模型建构、跨学科实践等方式进行。
通过讲座的学习让我对新的课程标准有了整体的认识。课程理念由2011版的3个变为6个,课程理念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的具体全面。课程目标阐明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体现。课程内容的主题也有所改变,将原来的十大主题进行了整合和精简,优化了课程内容的结构,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新增了学业质量说明,有助于引导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更具有指导性。
在我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加努力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立足于生物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学生,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