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篇1
常明宇
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当然,我的家乡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是:每年正月初一,必须吃素!
传说,之前有对夫妇,一生艰苦创业,但儿孙满堂,后来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儿子们都以为父亲去其他儿子家吃饭了,于是,便没有邀请父亲去自己家吃年夜饭。而到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儿子们回到这个父亲家来探望,却只看到父亲在桌上留下一纸条,纸条上写着:“三子七孙枉自多,不敬不孝又如何?除夕挨饿不如狗,情愿出家念弥陀”。后来,儿孙们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件事,也决定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戒荤吃素,这种习俗也就慢慢地传开。而至今,我家也还传承着这种习俗。
到正月初一这一天,我起床,便听见爸爸说:”初一吃素饭,吃一天管一年”。正所谓的素饭,就是不能吃带油的食物和肉类,于是,我们便去了外公外婆家吃饭,来到外婆家,我走进厨房,就看到了素饭的做法。
素饭有:胡萝卜,白菜、土豆和折耳根鱼腥草以及其他食物,在这些食物中,我没有看到一点儿肉的影子,就连锅碗瓢盘都是专门为吃素饭而准备的,没有一点油在上面,吃完饭,没过多久我又饿了,可是,只能饿着等晚饭的到来,吃完晚饭,我们一家又回到了自己家,熬到夜间12点过后,吃了点肉,大家才肯睡去,可能,这就是吃素饭的样子吧!
其实,听爸爸还说过,吃素饭是让人们记住这一天饥饿的感觉以至于不浪费粮食,荣华富贵后,不张扬,要记住自己艰辛。
正月初一吃素饭是我家乡的风俗,这种风俗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我们应该把这种风俗习惯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篇2
放鞭炮来源 wwW.ZUowEnbA.nET
李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要问我春节干什么事是最开心的?那必须是放鞭炮了。那为什么要放鞭炮呢?还得从一个传说讲起。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它总是在除夕闯进村子,让大家不得安宁,所以大家不得不在每年除夕那天逃离村庄。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收拾好东西逃上山了。但这一次,有一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年”来了,它一进村子就听见一阵“噼哩啪啦”的声音,这时,身穿红色披风的白发老人出现在“年”的面前,“年”连忙冲出村庄。原来“年”最害怕鞭炮声、火光和红色的物品。从此,家家放鞭炮、贴春联和守岁。
放鞭炮是兴隆繁盛的象征。当店铺开业时一般也会放鞭炮,这种炮叫开门炮,据说店铺打了开门炮后,这一年的生意都会红红火火,日进斗金,旺气冲天。
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标志,还是喜庆心情的流露。放鞭炮这项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钟声敲响第十二下时,大家便会拿出鞭炮,用打火机点燃导火线,随着导火线一点一点地缩短,人们的心也越来越激动“扑通扑通”随着跳动,鞭炮“啪”地一声如火箭一般,带着人们激动的心一起飞上了天空,“哇!哇!”人们发出阵阵欢呼声,五彩缤纷的带着闪光的烟花也在漆黑的天空中逐渐荡漾开来,忽大忽小,忽蓝忽粉,甚是美丽。“啪!”“嘭!”“啪!”“嘭!”随着声响天空上到处都是美丽的烟花。
放鞭炮这项习俗就是这样,带着这些美丽的寓意,一代一代得传承下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篇3
放鞭炮
陈梓睦
在春节来临时,小孩子们最为期待的习俗节目,必定是在晚上放鞭炮了。
在很小的时候,特别向往春节放鞭炮的我,一次看着门前喷溅的鞭炮,心生疑问。“我说,放鞭炮为什么会是春节的习俗呢?”我问邻家的小孩。“你都不知道吗?从前有个水里的怪兽‘年’,在除夕当天会出水吃人,所以有了鞭炮,‘年’特怕它的……”
老家的一座石桥,是这里人聚集的“鞭炮圣地”,男女老少都在这里尽情放鞭炮。他们拿出筒形鞭炮,点燃导火线,让火“嗞嗞”进入筒中,随着一缕淡淡的烟气,火花一喷而出,越喷越高,还带着“劈啪”几声响。边上的孩子就睁大了眼地看,还蹦来蹦去,兴奋地尖叫又吵闹。嘻嘻,“年”都跑水里了,你们还傻呆呆往天上放!我拿出鞭炮火箭筒,一点燃,我便俯下身,朝河里射。当时还觉得自己可厉害了,炮打到了水中还会“咕噜”冒泡,以为是“年”被我的炮吓到直叫唤嘞!
“快快快,好东西快上场了!”有个大人喊起来,吸引了我和众人的目光,全停下手中的事,看向天空。突然,一只只鞭炮窜上天空,旋转着,冒出绿色的火光,细看像一群巨型星萤火虫飞舞着,远看像一片美丽的极光。当众人正惊叹于那绿光的美时,那鞭炮却忽然炸开,在半空中溅出红黄相间的光,如同星光闪耀的星河,照亮了整座桥。
哇,真是太壮观了,太热闹了!在夜空中的鞭炮果然是那么璀璨耀眼!
在春节的习俗中,如果是说心底话,放鞭炮在大众心里一定是热闹、欢乐、喜庆,在心里最挥之不去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篇4
曾佳琪
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因此各乡各地也有了不同的结婚习俗。
按照我们这的老规矩,家家户户结婚时都应当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所以镇上每有人结婚都会到处宣扬,镇上的人也会投去羡慕的目光,送去美好的祝福。
婚房也别有洞天,格外喜庆:墙壁重新刷上了洁白的漆,在房屋檐上挂了一个大红绣球,周围系着一条长长的红帘地上铺着红地毯,房内家具摆放的格外整齐,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路过的人看到了也禁不住看得入了迷,甚至还会用几句家乡话夸赞几分。
当然乡里人结婚时对着装也是有讲究的:新娘要穿着中国红的婚裙,并且要由新郎的母亲在领子中央绣一朵艳丽的牡丹。这朵花寄托了他们对新娘的爱与呵护。而新郎的发型也十分重要——必须剪成寸头,这样让人觉得这位小伙子十分可靠守分寸。
新婚这一天,双方的亲戚朋友都要来,还得要请一位99岁的高龄老人在场,寓意着长长久久,白头偕老。这一天参加婚礼的人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让成婚的新婚夫妻倒霉。随着这对佳人入堂,手挽着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话音刚落,全场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对新婚佳人也笑得喜洋洋,甜蜜的味道充满了整间房子。
新婚第二天依然忙着做喜酒,厨房格外热闹,上的菜道道大鱼大肉让人眼馋,到了傍晚人们会放烟火,祝福这对夫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这样这场婚礼才算圆满结束了。
结婚不仅是一项重要仪式,这里面还有对对方爱的承诺。规矩虽多,但这是天定的良缘,不就应该办得隆重些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篇5
喻梓航
武穴酥糖
我的故乡是在鄂东地区的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里的繁华,但却有丰富的习俗,特别是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几盒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而巧妙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同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拿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己家田里种的黑白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充分浸泡,最后与芝麻末搅拌在一起,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亦真的出现了,母亲连续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很多人,经历数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几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有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