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观《血战湘江》有感

观《血战湘江》有感 篇1

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我不由得身临其境回到枪林弹雨炮火比冰雹还密的湘江战场,仿佛身处于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

《血战湘江》讲的是长征初期的一次重大战役,发生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是整个长征最惨烈、最血性的一次战役,红军八万多人打到最后只剩下三万多人。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当时十万火急的前线激战,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负责阻击敌军,在界首与白崇禧的桂军展开激战,掩护红军主力过江,双方在界首反复拉锯,场面十分激烈。

红一军团与湘军在觉山展开鏖战三天,双方打得天昏地暗,就像片中湘军的副官报告说,“我们的士兵都打怕了”,要知道湘军可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地方军队。

陈树湘将军,既是身先士卒的师长,又是随和幽默的春芽子,带着部下们一起并肩作战,极具人格魅力;

而最惨烈的则是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打到弹尽粮绝,最后时刻扯断自己的肠子,陈树湘师长为红军团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铁骨铮铮的战士,展现了强大的血性和硬气,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无所畏惧,拼尽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却没有退却。

在那个年代,有着无数先烈为了革命而努力。现在我们身处于一个和平的时代,又怎能忘记先辈,为祖国洒过的热血。

我们要学党史,牢记先辈的光辉历史,永记英雄的丰功伟业。

先辈们虽然为革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会代代相传。新时代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当我们把力量聚集在一起时,便可以撼动天地。

观《血战湘江》有感 篇2

“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血战湘江》最打动我的,就是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时,就不会仍然坚决执行命令;

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

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战士们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

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的小儿子在知道父亲和哥哥都已经牺牲后,不会坚定跟党走,并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骄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苦难可以摧残人的躯体,战争可以让人丧失生命,但没有任何磨难可以打垮革命战士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念。

几经挫折再度奋起,历经磨难淬火成钢。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感谢那些为了促成今日的和平而奋斗的战士们。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或许做不出什么伟大贡献,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可以接过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旗帜,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观《血战湘江》有感 篇3

昨天,观看了《血战湘江》这部影片,让我久久无法平静。这部影片以长征中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塑造出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表现了战士们悍不畏死、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小小的屏幕上,不断呈现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或恢弘,或平淡,有生活上的温馨,也有炮火中的硝烟。

无论是把粮食贡献给红军的村民,还是把儿子送去参军的裁缝,都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

战争中,敌人装备精良,红军装备粗陋,敌人乘着飞机在天上,红军却骑马在陆地上奔跑,差距悬殊,可尽管如此,战士们还是不顾一切冲进枪林弹雨,在炮火中穿梭,奋战到最后一刻。

江水涛涛,奔流的是战士们的热血,送来的是一股股爱国情。

如今,我国盛世安好,四海安定,我们的老战士可以安安稳稳解甲归田,这是多少灵魂铸就的。

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也是一堂爱国教育课,更让我领悟到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精神,受益匪浅。

观《血战湘江》有感 篇4

安卿宏

夜,看完电影的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最终还是决定挑灯,将我的所想写出来。

百姓不傻啊!当他们看到穿得像叫花子(太穷了!)似的红军,是那么地拥护、尊重,并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了红军。可是这样穷的一支队伍,装备物资都很落后,怎么打仗啊!

但是他们去做了,而且是义无反顾。在百姓的心中,只有他们,这支破烂的队伍,才是真正为他们好的。虽然前途黯淡,但他们知道光明一定会来,胜利一定会来!这片黑暗,也将会因他们而点亮!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这个革命队伍中,有一个裁缝带着自己的四个儿子,大儿子死了,最后自己和另一个儿子死在一起。每个战士的死,都有一个特点:无怨无悔。为什么国民党那群“龟儿子”就是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战士不愿做俘虏,将自己的肠子都给扯断了呢?为什么有的明知道阵地快守不住了,还是大吼着对长官说“人在阵地在”?

外国人不理解,更是不能用语言表达,而中国哲学文化却完美地解释了这些事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和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敌人斗争,以一支一万个人才有三千支步枪的部队打败了拥有先进武器的军队。但是他们英勇、拼搏,所以他们胜利了。

“想走的把枪留下,从后山走!”“誓死战斗到底!”这是共产党的队伍。“不打了,又有两个营跑了,说是钱给得太少了!”这是国民党的队伍,很显然各自的追求不一样。国民党军队一味地追求钱财,追求物质。而共军呢,他们理解百姓的痛苦,知道战争的危害,立志于解放全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显然,老百姓还是拥戴后者的。这又是一句老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快,给士兵们!”长途而来,许多战士、将领得了蚊疟,需要一种叫“金鸡纳霜”的药才能治好,得了这种病的人很多,但是药又是很少。中央给了毛泽东主席一点,毛主席又给了各级团长,团长也舍不得,给营长……最后送到了士兵的手中。想象一下,如果是国民党将领拿到手,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就行了,没准还会问部下要的!

转眼间,红军渡过了湘江,准备到国民党较少的地方建立新的根据地。

我们的血液中,都聚集了这些中华民族的英雄精神。昨天他们为祖国的安宁浴血奋战,今天我们为祖国的昌盛而努力进取!

致敬英雄!他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