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
许文玲
本学期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全书共有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再现当地老百姓的平凡,卑微,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的精神。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场景:好玩的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儿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黄瓜愿意结一个黄爪就结一个黄爪。就是一个黄爪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他。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般的语言,写得是多么的好呀!
如果说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他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
她的命运多么悲哀啊!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为了让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了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还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的抽了她几回……她婆婆居然还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她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把人活活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的感觉,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的沉重起来。也许这就是生活,萧红让我们见识到了不同时代的人物缩影,也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出处 wWW.zuOWeNBa.nEt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2
萱萱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小城——“呼兰河”以及她的童年故事。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到最温暖最快乐的情节就是萧红和她祖父在一起的时光,祖父和萧红快乐地在园子玩耍的那一章是我感到最有意思最难忘的。
因为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就连萧红自己也是自由的,这就是她童年中最有趣的吧。最令我感到悲惨的就是小团圆媳妇,因为她一嫁到老胡家就总是被婆婆虐待,一到晚上,每家都能听到她的哭声。之后的事就更没有人性,他们把她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而且抽得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这是一个小孩受得了吗?之后还用烙铁烙她的心,并用灌满开水的大缸,让她进去煮,这一切,终于把小团圆媳妇给弄病了,她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活活地折磨死了。我想其实她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一个12岁的女孩,应该是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当时的那个社会就是黑暗,和我们比简直差远了。平常我们整天说吃的饭不好,玩电子产品时间不长呀什么的,对她来说这种待遇就是天堂般的快乐,所以知足吧,好好享受这美好的童年!
我们跟着萱萱感受了游乐场的快乐、篮球比赛的紧张;萱萱文章中偷用妈妈化妆品的小孩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还有曾经引以为豪用各种小伎俩和大人们斗智斗勇的情节也让我们感同身受……萱萱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细腻的文笔记录生活的点滴。愿每一个孩子都被生活温柔以待,一直无忧无虑快乐下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3
假期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本书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描绘了家乡呼兰县城的风土人情,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也承载了作者对美好的童年时光的留恋。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儿时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大花园里的温馨情景,“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跟着祖父栽花、拔草,用锄头在地上乱钩,把韭草当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把菜种东一脚西一脚地踢飞。一会儿去摘黄瓜、吃黄瓜,一会儿去追蜻蜓、捉蚂蚱,一会儿又抢来祖父浇菜的水瓢,把水往天空里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玩累了就在阴凉的地方睡觉。这一章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自由自在,也感受到了祖父对作者的宠爱。
这本书里有温馨也有悲哀,悲哀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十二岁本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被卖当了童养媳,没有家人的呵护与疼爱,每天拼命的干活,还要忍受婆婆的打骂,最终惨死。可见当时的人有多愚昧无知,当时的封建迷信有多可怕。读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生活我感到很惭愧,我十一岁了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心安理得,连双袜子都不愿意洗更不用说做家务了,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嫌枯燥乏味。
在那贫穷落后、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依然坚信生活的美好,靠着坚强的毅力一次次踏上新的征程。她的勇敢和执着鼓舞了我,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4
李淑窈
《呼兰河传》是我读过我认为最与众不同的书。它的作者是萧红,全书共分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以及她内心所感受到的一些事。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这一章节。这一章节读完之后给我的感受是痛心:因为穷,因为生活,一个12岁的花季少女被卖给老胡家做童养媳,可她无论怎样拼命干活还是会遭到封建迷信、可耻无知的婆婆的打骂,把她扔进缸里,往她身上浇热水却说是为其驱赶病魔,昏迷醒了再泼,最终小团圆媳妇并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反而活活被虐待致死。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的生活态度造成的。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在这本书中,我还读到了作者有个爱她的祖父,感受到了她在祖父园子里的快活。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不认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却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又无知。从作者的文字中,能感受到祖母对她的厌恶,作者在这本书里也只字未提她的父母,通篇描述的都是祖父带她去哪儿哪儿,多处写到她与祖父的对话。我为萧红有一个爱她的祖父感到欣慰,如果没有祖父,那她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和孤独。
上帝是公平的,他将一个人送到人间,并不是把所有苦难都压在一个人身上。萧红是苦难的,但她有位慈爱的祖父,这说明上帝是善待她的。这使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与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萧红的人生虽苦难多于快乐,但提起她的祖父,我想,她这一生喜大于悲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5
逆风生长,向阳向生
林芸竹
平淡的暖,淡漠的冷。书里说,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文字惊艳,让人感同身受。其中的故乡风土情好像是每个人童年都经历过的,在记忆里被轻轻扣醒,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边陲小镇上。
1911年,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的萧红,却与祖父感情深厚。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这里的人们因循守旧不接受新的事物,即使牙疼也不让洋医生拔掉,而是去药铺买些黄连含着。给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也不是那不知真假的“腌猪肉”,而是邻居胡家的童养媳——团圆媳妇。她是个乐呵呵的十二岁姑娘,可胡家觉得她太大方不像媳妇,总是在夜里把她吊房梁上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烙她。慢慢地,被磨出病来,左邻右舍看到不仅不阻止,反而还说团圆媳妇坏话。还请“跳大神”来给她用开水洗澡。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愚昧无知,思想又是那么扭曲。几天后团员媳妇便死去。
萧红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的童年是灰暗的,但又因有祖父的包容和疼爱,她的童年又是多姿多彩、温暖明亮的。大花园里是萧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天地,承载着她童年所有快乐记忆。可好景不长,萧红的祖父死去,她的人生也黑暗了起来。
萧红没有灰心,而是去了上海,两年后认识了鲁迅先生,并成为了他的学生。鲁迅说萧红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就这样,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萧红发表了一系列文学作品,震惊文坛,达到黄金时代。有了方向,就会越走越远,后来萧红又陆续发表了多本小说。遗憾而又让人伤悲的是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萧红去了香港,不久病逝了。
萧红一生漂泊,被人嫌弃,被父母打骂,可她却不向困难低头,依旧散发着自己的魅力。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轻易低头,有时候坚持下去就是最好的办法。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6
潘思瑜
打开《呼兰河传》,灰暗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萧红对童年的回忆。在这座小城里,人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春去秋来,其乐融融。萧红也在祖父无微不至的关爱下茁壮成长,使他从祖父那里取得了一丝家庭中的温暖,他唯一的喜好就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嬉戏、玩耍。
当时处于战争时代,正是五四运动爆发时期,袁世凯想称帝,给社会治安造成很不稳定,呼兰河的人们没多少是有钱的,所以他们只能吃的起瘟猪肉,那会儿没有商场,最繁华的就是那条唯一的十字街。
虽然他们穷,可他们大多数都是“吃瓜群众”,无论发生了什么大事或小事,他们都会去凑热闹,他们愚昧无知,冷酷无情,对生命丝毫不珍惜,还很迷信。
当团圆媳妇第一天来到婆婆家时,只不过一点也不注意形象,干出了很多糗事,婆婆很要面子,于是就开始教导团圆媳妇,使团圆媳妇的身体越来越弱,没想到却出了事,团圆媳妇“病”了,好心的人们想出各种偏方来医治,使团圆媳妇的身体越来越弱了,人们因为太迷信了,以为团圆媳妇是鬼的化身,我把它扔进了很烫,很烫的水缸里活活烫死了。
之后,冯歪嘴子在王大姐死后,一个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刚出生,一个才四五岁,生活很是艰辛,但他并没有放弃生活,该干的活还是干了,人们的以为他不可能将两个孩子活下去,可是冯歪嘴子靠他顽强的毅力将两个孩子活了下去。
我深有感受,之前在做作业的时候一道题不会做,就自己胡乱写上去一个答案,也不去问老师,在那掩耳盗钟,自欺欺人。
从现在开始我要不懂就问,好好学习,珍惜当下的幸福。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7
那个时代的“风雪欺人”——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有感
来章元
一代文学洛神的心灵之歌,一幅生与死、欢与悲的风俗画卷……这是很多读者对这本书的感受,而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感触也挺特别。
萧红,本书的作者,率真质朴的女作者。我妈妈说,萧红是她很喜欢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每个句子都是大白话,但萧红把它们一排列组合,字里行间便有了特别的意思,甚至超过了文字想表达的内涵。她写的呼兰河城,是一个普通的小地方,却是她开启生命的起点,也是所有苦难的起点,亦是她的故乡。
整个故事里,我最喜爱的是大泥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
说起那个大泥坑啊,我看着都喜欢,虽然过路是麻烦了一点儿,但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故,人一天搁在那里,也能津津乐道几句。说到的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二媳妇。老胡家一家子都是赶车的,家里有什么事喜欢请“跳大神”。老胡家的老太太常年生病,经常叫人来“跳大神”。期初我不知道“跳大神”是什么意思,看着看着,才发现,真气啊。小团圆媳妇才12岁,还被狠狠抽打,什么跳大神,开水浇身,真是五花八门,可怜的团圆媳妇,也是被胡家婆婆折腾致死的,而那些施展法术的大神呢,他们什么都不用管,不用被判刑,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小团圆媳妇,一个爱笑的小姑娘,受不住呼兰河城的残酷,凄凄凉凉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妈妈说:“风雪欺人”,在呼兰河城里,受得了的就继续受着,受不了的就去往另一个世界,这是宿命,是时代被迫给予的。我特别气愤,又感觉无可奈何。书里有太多善良又麻木的民众形象,萧红用直抵人心的文字写尽了底层小人物的生死枯荣。
我很难想象,这些悲凉的、无知的、愚昧的苦难和绝望,勾织起了萧红的童年记忆,她一定很苦很苦吧。看完书,我突然觉得,我们很幸运,我们这里的风雪不欺人!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8
珍惜童年
张曦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对女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评价。即使没看过这本书,但从这段评价中不难看出,它的故事一定是动人的。
天空不是那么清晰,屡屡迷雾缠绕于姿态百变的青树干上。我坐在公园如绿茵茵的草坪上,合上手中的书本,细细回味着里面的每一个动人细节。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20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的百姓生活。呼兰河虽不是回荡着悠扬牧歌的静谧田园,但那里的一缕缕炊烟,却是萧红心底仅有的一点温暖与归属。
活泼可爱而又淘气的幼年萧红,跟着她的祖父在菜园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且玩耍着。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仿佛一只出了笼的鸟儿,无拘无束,在属于她和祖父的天堂里尽情地撒欢。在这边充满童心的书中,萧红在园子里度过了一生最美妙的童年,把狗尾草认作谷穗,把土窝里的菜种踢飞……而且她的祖父却也保存着一颗童心,陪伴着萧红度过了自由自在的童年。幼年萧红这样的幸福快乐生活,难道不令人感到心动神往吗?
而如今,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却夺去了孩子们更多的大自然玩耍空间,自然也就少了那份属于孩子们的野趣。那一个个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盒子彻底禁锢了孩子们的童心。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世界万物都应该是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我们要珍惜童年,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多多走到田野中去,走到大自然中去,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童心,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9
一位挑战迷信的勇士——读《呼兰河传》有感
焦昱藩
我早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久仰过《呼兰河传》的大名,正巧这次它成了五年级的必读书目,这次有机会好好接近接近《呼兰河传》。
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灰色的世界: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呼兰河人脑子里装满迷信,他们认为应该顺应天意,顺应社会。但天意是什么呢?他们愚昧无知,无形中成为了刽子手,造成一个个悲剧。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团圆媳妇的死——她才12岁,本是天真欢乐的童年,却过早地被卖给胡家做养童媳妇。明明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吃的多,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打,用烧红的铁烙她的脚心。团圆媳妇的婆婆以为这样打她是为了她好,结果打出病来。倘若打出病后及时妥当医治倒也没多大关系,可那愚昧的婆婆不仅没带她去看医生,反而请来了跳大神儿的给她治病,还听了跳大神儿的用开水让她当众洗澡。多么羞就不用说了,还每洗一次烫晕一次。还起来一个叫云游道士的来抽命,以为抽到好的就可以不治病了,还偏信说可以花10吊钱改命。可怜的团圆媳妇最终被折磨而死,还白白花了5000多吊钱的冤枉钱。真是让我觉得可怜可恨又可悲。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时候呼兰河人的迷信和愚笨。
从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作者无声的哭泣,听到了作者无声的呐喊,想唤醒那些人麻木的心。我觉得萧红是一名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伟大女性。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0
胖轩
“呼兰河这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看似平淡,但又极具真情实感的句子,出自作家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因此她从小就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虽然贫穷但却热爱生活的人,也有富有但却如同行尸走肉般生活的人……幼年丧母后,她的父亲也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骂她,只有祖父时常关心和安慰她,一直告诉她:“长大了就好了,长大了就好了……”
可好不容易萧红长大了,她的祖父却去世了,这给她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也造就了她敏感、倔强的性格,这一切也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整个故事通过白描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从小到大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全书也描绘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形象——富有同情心的祖父,迷信而虚伪的二伯,贪心且自私的老胡家婆婆……无数人物的逐一登场,将这部小说提高了一个层次,其实每个人物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影子,他们都是萧红小时候记忆中的人啊!
这部作品深度还原了国民党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一片浑浊。旧社会群众因迷信而变得愚昧无知,有些甚至如同空壳皮囊般苟延残喘地活着。在这么压抑的环境中,只有祖父是萧红生活中的一点甜。
文中看似写了许多“废话”,将一件事,或是一个场景反复描写无数次,甚至将一个镜头如同放在显微镜下般,不断放大,再放大。再用一些显得“无用而又累赘”的大白话描写出来。实际这恰恰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因为萧红就是用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讽刺了当下社会的种种丑陋和黑暗。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以孩童的视角,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落后,这也是她对快乐生活的无限向往。
想起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的,萧红的一生太苦了,可是她面对命运的不公,没有颓然倒下,而是自强不息。
向萧红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