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作文 篇1
张家熠
谦卑地面对真理的世界
现实中,总有人以高傲的视角俯视世界,认为万物一如自己心中所想,“当然”如此,殊不知自己并非居于山巅,而是受困于井底。面对着不断涌现着复杂现象的世界,我们应当抛弃“想当然”的心态,谦卑地探寻真理。
“狂妄来源于无知”。当我们对一切知之甚少时,我们可怜的自尊便会唤起内心对世界仅有的认知来保护自己。
然而在他人眼中这不免显得可笑,更是蒙骗了自己。因为这种自我防卫会使人逃避一切反思,进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始终“想当然”地活着。
这种心态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面对无限的真理,人始终是“无知”的。霍金曾言:“我们所发现的并非实在的真理,只是因为它与现实拟合得很好,故而暂且采用它”。伟大科学家如霍金尚且“无知”而谦卑地面对真理,其余所有“无知者”又有什么理由高傲呢?
“想当然”地面对一切不仅可笑,而且危险,因为这相当于把自己“思维的主权”拱手让人。
哲学概念“前反思”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毫不怀疑自己所抱定的观念,因为他们从不反思自己因何而相信。
过去是教会,是封建纲常;现在是互联网上居心叵测者发表的言论,他们不断尝试渗透进每个人思维的裂缝,不断尝试夺取每个人的心智,使其心甘情愿地为己所用。
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想当然”,于小可以摧毁焦仲卿、刘兰芝这般追求自由的个体的生命;于大可以将整个欧洲置于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之下,让世界暗无天日。
因此,认为“当然如此”所诱发出的固守的、蒙昧的力量是可怕而危险的,我们必须脱离这种状态。
然而,当人们说出“当然应该”的时候,也许并非没有经过怀疑,可依旧没有得到真理。这是因为怀疑所带来的前进的力量是不够的,怀疑者依旧对真理保持着居高临下的审视姿态。
想解放被禁锢的思想,唯有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寻真理。比伏尔泰、卢梭更接近真理的,永远是亲手把国王送上断头台的法国人民。是他们打破了封建君主“当然”的统治,进而向全世界传达了“封建社会是不堪一击的”这个真理。
思想的枷锁在实践中破除,身体力行者的谦卑终得到真理的回馈。而不实践,就必定会受困于“当然”之中,立于危险之下。
世界虽然是复杂的,但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任何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只要勇于反思自我,承认无知,身体力行地实践,对真理保持谦卑,所有人都能在每一天每一次的思考中,挣脱“当然”的泥沼,拥抱真理的世界。
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作文 篇2
张馨怡
摒弃惯性思维
有人说,当我们认为一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时,反而是危险的。在我看来,对事物不加以思考分析,而盲目地认为“当然应该是这样”,确实往往是有风险存在的。
首先,鉴于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局限性,盲目认定事情“当然应该是这样”,是出于自我认知不清晰,即盲目自信。这样的人往往会被困于信息闭环之中,排斥一切异己的想法,坐井观天却仍以为自己所见即是一切,难免沦为“井底之蛙”而不自知。
其次,“当然应该是这样”亦可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以静止、片面的眼光去看运动的多维世界,容易造成认知的谬误。
譬如,清朝末期统治者无视外界变化,禁锢追杀“维新派”人物,不加思考而全然沿用过去的统治模式,不假思索而套用前人经验,不顾眼前的国情实际,从而酿成了历史祸患且难以挽回。
当然,认为“当然应该是这样”亦可能是惯性思维导致的质疑精神的缺失。其本质便是用他人的思考取代自己的思考,从而致使思维僵化、停滞不前。
以他人之思取代个人思考,往往会让大家人云亦云,丧失最基本的质询。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其对于传统的质疑,旨在唤醒当时麻木不仁的人,呼吁众人不该人云亦云,盲目认可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
在我看来,从过去“向来如此”的事中可以汲取其精华,但必须亲自加以思考、辨析、整合,从而去其糟粕,在自己的脑中铸成自己的思想。而不加质疑地认为“当然应该是这样”,才可能酿成大祸。
然而,若是来自于长期验证过的经验,并适用于实际,如此认为也不全然是错误的。因为“经验”也是先人对过去事物规律的整合、总结,具有一定参考性。
例如那些经几代科学家反复试验证明的定律法则。我们在学习时,对此加以理解运用,从而认为“当然应该是这样”,也无可厚非。毕竟,只求得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单一结论是无价值的;仅为彰显个性而对经验主义持有质疑的姿态也是无意义的。
真正重要的是科学的证伪过程以及一切结论背后的独立思考。
由此看来,长此以往地不加以思考,盲目认为“当然应该是这样”,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经验主义往往会阻碍发展的道路;排斥异己思想,于脑中形成信息茧房,作茧自缚,导致思维僵化。而接受异己,积极思考,辨析是非,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思维品质,方为可取之道。
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作文 篇3
马慧伶
多样的思维方式
面对一件事,每个人总会有不同的见解。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在我看来,思维的固化,缺乏批判性思维,缺少实践经验是我们想当然背后的原因。
“当然应该是这样”是我们未能跳脱出思维定式的真实写照。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一个样,说明我们用相同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他的行为,他的结局,那么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的多面性将难以展现出来。思维的固化意味着片面地看待事物。
仅从固有的思维方式出发,当然也就意味着我们仅能看见事物的一面。但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我们将不能够完整地认识事物,这无疑会阻碍我们认识世界的脚步,世界的多样性难以被我们知晓。
此外,“当然应该是这样”的背后是我们缺乏批判性思维。我们潜意识里从最“大众”的思维方式出发看待问题,却不曾怀疑过这种方式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别的思维方式。
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摒弃了陈旧的封建主义,带领人民开创了新中国。在当时,马克思主义掀起了思想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跳脱出了封建主义思想。
如果我们只是随波逐流地思考问题,不曾考虑逆流而上,那么我们将不能开辟新的道路,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正错误,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诚然,“当然应该是这样”还反映出了我们缺少实践经验。当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时,我们看待问题会更加全面,因为我们从我们的经历中总结出很多道理,这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新问题,我们有很多个方式去思考它。
缺乏实践经历,那么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会变得狭窄,因为我们无法从自己仅有的经验中找到合适的方式,我们缺少选择的权力。缺乏实践经历会让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只会用从别人那里看到的方式而缺乏自己的认识。
世界是多样的,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该是多样的。人云亦云,不免也泯然众人。我们应当从“当然应该是这样”逐渐变成“这件事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多样的思维方式铸就了世界的精彩。
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作文 篇4
王丁清
维度影响认知
真理固然只有唯一解,然而世上大多数事物是变幻莫测的。“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对自我甚至他人都存在潜在的危险。
追究这种思维方式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一种是客观的认知程度的问题,另外的则归纳为思维维度的问题了。
首先,一个人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认知与教育程度,或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都影响着他的认知。
好比初中学数学时认为的“负数没有平方根”被后来的知识推翻,这种理所当然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又如井底之蛙般笃定世界就像井口所见之景一般大,这便是所处的环境影响了认知。
由此可见,在人不断成长,接受新的阅历与拓宽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程度的提升会改正其对事物的“理所当然”的思维。
不过,影响井底之蛙的难道只有客观因素——认知程度与环境的局限吗?我想不然,更多的是它思维维度的问题。说到思维维度,一是广度,二为深度。
首先,井底之蛙缺乏思维广度,它着眼于表面的风景,而思维也只停留于这一隅之地,那么目光便不再会憧憬井口之外的景色,如此便引发了危险,此危险并非皮肉境遇之危险,而是狭隘思想之危险。
谈及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后真相时代”事件不禁引人反思——就是这种只坚信于表面或一面的“真相”,而没有看见硬币的另一面,让真相屡次反转,让舆论占领审判的高低。
在我看来,缺乏思维广度带来真正的危险并不止步于“看不到其他风景”的危险。而是引起当代人思维习惯简单的危险,甚至社会舆论被定式思维所主导的危险。
另外,思维深度的缺乏同样是危险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太多的“快节奏”的思维习惯让许多人对思考事物或认知新知识浅尝辄止。
只“知其然”,知道某个概念的结论或某类问题的解法,却“不知其所以然”,无法阐明期中的原理或逻辑。那么这便剥夺了创新思考的能力,看似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广泛,实则辨析创新的思维方式正在退化,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危险”?
禁锢了思想的深度,何谈深究其根本的动力与愿望?如此只知皮毛的思维习惯,又何谈在某一领域深造发展?
因而,勤思、独思、慎思显得尤为重要,勤思拓宽认知程度,独思增加思维广度,慎思挖掘思维深度,想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摒弃“危险”的思维习惯。
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作文 篇5
王锦庭
邪典与经典
动画片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限的欢乐和回忆,从小到大,我们也见证了许多作品的发展。
比如灰太狼不再抓喜羊羊,而是和羊儿们一起探险;光头强也不砍树了,而是和熊大熊二成为了好朋友,一起保护森林。这些情节上的变化之处显然是让孩子们懂得友好、懂得保护环境的道理,而不再去考虑大自然狼吃羊的规则和伐木工就应砍树的职责,只为给孩子们传播正能量。
不仅如此,在动画的细节上,制片者也下了很多功夫。动画形象变得更加小巧玲珑,有尖牙的狼不再存在,就连以前较尖的羊角也变成了小巧的圆羊角……
总体来讲,现在的儿童动画片更加注重友谊、善良、勇敢、亲情等元素,将一切可能带来负面情绪的元素改掉,避免给孩子带来“童年阴影”。
回看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除了喜羊羊、光头强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动画片:《超兽武装》、《骑刃王》、《宇宙星神》、《迪迦奥特曼》……我们会发现,这些动画片中都带有了对抗、对战的元素,有着反派角色和正义角色,还有便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看的特效、大招。如此一对比,可见变化巨大。
可是如今孩子们究竟爱看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除了很小的以外,很多并不爱看那些“温柔”的片子,他们反而还是更爱看我们以前看的奥特曼等作品。孩子们爱看这些有刺激元素的、有特效的东西,倒是让家长很担心,害怕孩子们有暴力倾向,只会学那些奥特曼打打杀杀,他们也确实采取了行动。
就在国庆前不久,《迪迦奥特曼》便被家长投票因有较多阴暗元素而全网下架。这一新闻还引起了热议。
在我看来,家长们似乎把经典看成了邪典,却忽视了很多东西。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给孩子们看现在改版后的儿童作品,尽量滋养他们的心灵并排斥其他对身心健康无益的东西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所认为黑暗的东西就真的黑暗吗?不妨以《迪迦奥特曼》这部作品来做详细分析。
如果《迪迦奥特曼》真的是一部邪典,暴力、黑暗充斥其中,那么也不可能在这时才被下架,毕竟它已经有了25年的历史。
其次我们要想一想,孩子们真的如此脆弱吗?或者说孩子们真的如此容易变得暴力吗?就像小时候的我们,几乎每个孩子都天天看《迪迦奥特曼》,我们变得暴力了吗?我们忍受不住其中所谓的“阴暗元素”了吗?似乎并没有。
接着,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们都那么喜欢奥特曼?是觉得打架斗殴很酷吗?这是家长们的盲点。其实不是,而是因为孩子们都有着一颗善良的、正义的心,以及一个想要成为英雄去对抗邪恶势力的梦想,而《迪迦奥特曼》正是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所以他们才会不停地模仿奥特曼的动作,而那几个微不足道的阴暗点,早已被这些东西所埋没。
再有,《迪迦奥特曼》这部剧从1996年上映,到了2023年依旧很火,播放量仍是所有其他奥特曼动画片的好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就连成年人也会经常看,仔细思考,背后一定有其原因。
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只看到了奥特曼打怪兽,只是态度不同。孩子们持正面,而家长们持反面。但家长们忽略了前面很长的一部分,而那些部分恰恰是有深度的部分。在这些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未来的思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对人类选择和发展的思考……其中也不失一些幽默、温馨和令人感动的情节。
这些思考即使放到现在也未必落后,而《迪迦奥特曼》在1996年就能将这些和孩子们喜欢的奥特曼完美融合,并在细节和艺术展示上做到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
孩子们可以看正义的化身消除邪恶,更重要的是它的主旨:奥特曼既是光,也是人类。它表明没有什么绝对的神明,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这些有深度更有正能量的东西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也正是如此,《迪迦奥特曼》能在25年来经久不衰。如此一来,大家真的还会觉得它过于幼稚吗?真的是没有营养的东西吗?
下架三天后,这部经典又重新上架了。由此可见经典的力量。
家长们需要擦亮眼睛,阻止一切邪典的侵入。而我们也不能只是看着这些经典进行思考,我们也需要努力学习,将这些展望变为现实,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