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初中作文初二作文内容页

_____让我陶醉作文600字

_____让我陶醉作文 篇1

国画,让我沉醉

王心睿

初识国画,它那淡淡的墨香便使我沉醉。准备画材时,将涓涓墨汁倒入砚台,便能隐约嗅到那香气——丝丝缕缕、似断而连,慢慢涌进胸膛,带来馥郁的凉意。然后抬手将笔尖浸入墨汁,那墨就由洁白的笔尖渲染开来,悄悄附上笔肚,留下晕开的毛边。还未开始作画,这墨就沁人心脾,使我顿生好感。

学习国画,它那别致的形式使我沉醉。老师以石山为例,为我们讲了国画的基本技法:勾、皴、擦、染、点。勾,是将石的轮廓脉络勾勒出来。所谓“勾之行止即峰峦之起跌”,一经勾勒,便能辨出物象的高低远近、转折走势。我提笔勾出轮廓,石山便有了个粗略的模样,像有了筋骨。皴,是用笔进一步刻画石的纹路。而擦,则是以“松”而“毛”的墨色来补勾、皴的不足。我于是先以披麻皴画出石厚重的质感,又将笔刮干,细细描摹了三两遍石山的纹理。这石山的明暗关系清晰地现了出来,画面也多了几分真实之感。“染”和“点”是国画的点睛之笔。用水将画打湿,染上淡墨,再点上几棵青苔细草,调整画面的节奏。我轻轻落笔点着,这石山就像寻到了自己的精神,厚重却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绘山的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国画看似寥寥几笔却重若千钧的形式美,也看见了画的“筋肉骨气”。

而使我彻底折服的,是国画的内涵与文化。老师为我们放了《牧笛》这部水墨动画。画中,牧童骑着水墨牛从柳林穿出,跃过夕阳时泛金的稻田,奔向村庄。然而这明快艳丽的画面中,却有着大块大块的留白。出处 wWW.zuOWeNBa.nEt

看着那些空白,我不解的问到:“不用在这些地方再添些什么吗?就这么空着会不会有点匮乏,没有表现力?”老师只是抿嘴笑了笑:“你觉得这些留白突兀吗?”“不觉得,但……”“这就对了,国画的留白讲究的是‘无画处皆为妙境’之感,正如宗白华说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这空出来的,正是国画的境界啊。”

是啊,这些留白并不空乏,反而充溢着无尽的风气神韵。这片片留白中,氤氲着中华文化的古朴气息,继承着漫长历史中留下的思索。我又凝神看了许久,画中那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将我包裹——几分儒家的中庸,混合起几分佛家的禅悟,拧成一种直击心灵的磅礴力量。我想,正是中华文化广阔浩瀚的意境与舒畅通达的气质才使这留白有了境界,有了意蕴。

从国画中,我窥见了文化脉搏深处的精深闳约,空灵博厚;望见了几千来人们对万事万物不懈的追问与求索;更看到了以“华夏”为源,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国画,让我沉醉。

_____让我陶醉作文 篇2

国画,让我沉醉

郜文曦

国画,是焦浓重淡清的丰韵墨色,是朱红与丹青的水色晕染,更是华夏悠悠五千年艺术精神与内涵的绽放,让我沉醉于画意中。

初见国画,是在姥爷家。第一印象,是一种吸引与震憾。墙上贴满了各色的牡丹,或是深沉而高贵的朱红,或是华美而灿烂的藤黄,更有那清新明亮的石绿……那牡丹花朵朵盛开,一片片花瓣重重叠叠,深深浅浅,似是比那真牡丹还要艳几分。从未见过这样富有韵味的画,一时竟不知该赞叹些什么。姥爷淡一笑:“不过是退休后自己在家钻研的罢,没别的,就爱这牡丹。“国画,不仅是爱好,一幅幅作品背后,是对艺术的一份执着与热爱。”牡丹把我吸引,这份精神令我向往。

接触国画,又是几年后了。第一课,老师并未急于让我们动笔,而是从古代讲起,让我体会到了古人国画中别有的品格和君子之志。与想象中不同,老师并未让我们用颜料,而只是用墨色,以墨不同的浓淡干湿,临摹山水。笔尖饱蘸墨汁,笔肚上则渐渐过渡为水色,中锋提笔,小心翼翼地落下,按下笔横向一走一顿,再笔锋一转,按笔竖直向下,不一会儿,便勾勒出那高山之形。皴法最是不易,把笔水吸干,稍藤墨,在山的棱角之处缓缓勾出线条,让那高山远远近近,显出层次之感。擦点染便简单些,随貌的纹理侧锋擦便可。画完一座山,有些沉浸于此,但心中空落落的。

待到学工笔时,方知国画之苦。工笔讲求细腻,勾勒线条粗细均匀。毛笔本就柔软,想要稳住线条更是难上加难。总要在废纸上反复练习,方才敢在宣纸上落笔。双眼紧盯着笔尖,胳膊随着稿子上线条的曲折缓缓移动,不觉手心已渗出汗珠。勾完线,总要被老师数落一番线条不流畅。上色也是别出心裁,左右手各一支笔,一支蘸上颜色,一支吸满水。红色画在花瓣内侧一点,便立即把这红用水笔往花瓣外侧晕染,似乎是赶着他们向前。赶了几次后,便形成渐变之色,水与彩交融,更显动人。工笔自然更费时,但学完工笔,总觉着人已与这笔融为一体,不再是写意那般迷茫,醉于朵朵花瓣间,不肯离去,体会着古人的情味。

沉醉于国画,正是今时今日。又报名了学校的国画课,开始自己创作,绘制长卷校园,总算在一笔一画中找回本心,沉醉于山石。在画中,已不局限于临摹,开始抒胸中之意,一步步勾皴擦点染。此时,我已真正醉心山水,棱角间,体会出山石挺直坚韧,不屈不挠之品格。不喜绵延,只爱这棱角分明,坚忍正直。恍然间,领悟到国画中真我品格。

国画,令我沉醉,它让人与画中之物融为一体,让人悟出自然之品格,体会山石之品性,醉于水墨画意之间,更沉于画中品格之可贵。

_____让我陶醉作文 篇3

黑白纸墨,让我沉醉

赵可昕

书法,是一支毛笔,一盏墨,是白纸黑墨之间的艺术品,是几千年来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

几年前,本学习画画的我,误打误撞地学习了书法。还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让我写楷书中的横与竖。我画了一张又一张纸,没有起笔收笔,竖与横交错,像不平行的格子,干巴巴的。我想找老师求助,可是屋中安静地只剩下马路上的鸣笛声,每一个人聚精会神,我不敢举手。

于是,我慢了下来,学习如何让线条变得有棱角,有起有收,也模仿别人将笔立起来,三根手指捏着笔,沾好墨,让笔尖垂直落下。墨沾多了,滴在纸上,我看着墨慢慢晕染开,直到墨干了,我浮躁的心也静了下来。

在后来的课上,我写出了许多笔直,有起笔收笔的横与竖。下课后,我的身心如梦初醒般的轻松。自此,书法的墨滴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放松,吸引着我。

我第一个学习的字体是楷书,作为初学者我只能一味的临摹,隐约欣赏到美,会莫名其妙地对作者心生好感,但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书法。

就这样,我一直懵懵懂懂地学到了行书。但是,行书我总是写不好,不是软绵绵如勾线一样,就是结构歪歪扭扭,字都要倒了。直到后来,我写“家”字时,我的老师跟我说:

“行书是最能体现人情感的字体。‘家’是每一个人的避难所,它有坚固的外壳,所以在写上半部分时,要适当发力,让笔画看起来更加有力。家中有温暖与幸福,所以在写下半部分时,要写的稍微紧一些,让笔画连绵起来。书法不是写字也不是画画,它有流动的墨也有坚硬的力度,是情感的抛物线。”

听了这番话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是书法。“字如其人”,每一个字都有筋骨,都将作者的情感藏进了黑色的墨之间,墨的走向表达不同的情感。就如苏轼”《寒食帖》用行书的苍劲沉郁表达出“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悲怆;毛泽东主席以独特的”毛体“表达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后来,我每临摹完一部作品,就像是读了一本自传,可能是一个人的,也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白纸与黑墨,寄托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体生命的情感。

如今,毛笔被我放到了盒子中,很少再碰了。可是,每当我看到书法作品,每看到老字号上的牌匾,我的心便缓缓静下来,让毛笔在我的心上写字,沉醉于黑白之中。

_____让我陶醉作文 篇4

皮影,让我沉醉

朱文瑞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去参观了皮影戏的展演。

六月栖栖,风荷簇拥。舞台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混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舞台上,鲜红色幕布后隐隐流露着浓浓的温情与神秘。锣鼓骤响,台下瞬间鸦雀无声,谈笑戛然而止。幕布徐徐拉开,白色的银幕上顿时人影起舞:武将们身披盔甲,挥舞手中兵器,动作灵力;妇女们服饰华美,动作优雅自如;各路神兵天降更是各显神通。银幕后,二胡、萧、鼓、锣的演奏声铿锵有力;唱戏的戏腔高亢激昂,充斥着风土人情……背景绚烂,情节曲折,变幻莫测,皮影戏演出使我大受震撼、沉醉其中。我顿然对皮影戏产生了好奇心与热爱,励志要学会皮影戏这种神奇的戏剧。

在一次劳技课程中,我与皮影再会——我们自己制作皮影并与小组合作演绎一场皮影戏。我们的角色是《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和白骨精。老师让我们直接从“上色”这一步开始。我拿到的角色是孙悟空,它的结构极为复杂,衣服上的花纹极为精密、细致,从头到脚共有十一个不同的关节。我们用沾了颜料的细细的毛笔轻轻地勾描人物的服饰,红、黄、蓝、绿、黑等颜色使我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串线更是让我们苦不堪言。当我把它上完色、连接好关节时,我瞬间又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课间休息时,老师为我们放了一个有关皮影的纪录片,里面大概讲述了皮影制作的过程和演绎方式,“选皮”“制皮”“画稿”等复杂的步骤呈现在我们眼前,皮影戏的精彩表演使我们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我们更震撼于皮影艺术的悠久历史和皮影艺术的代代传承,最终皮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深深沉醉在皮影艺术之中。

课间过后,轮到我们上台演出了。我们演绎了“三打白骨精”的一个片段。我一只手握着脖签和两根手签,另一只手握着两根足签,将孙悟空贴近幕布。转动两根手签,使孙悟空的两只手臂前后摆动,挑动一根手签,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上下翻飞,和白骨精激烈大战。白骨精飞身逃走,我同步启动五根操纵杆,将孙悟空左右翻转180度,紧追妖怪。演出紧张激烈地进行,耳边传来阵阵喝彩。我们都深深沉醉在皮影戏的演出之中。

这张皮影被我一直珍藏着,我常常会端详它华美的服饰、明快的颜色,常常回想起它艰难的制作过程,感受匠心精神的传承,更是深刻感受到了皮影艺术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巧妙结合。

皮影艺术,让我沉醉。

_____让我陶醉作文 篇5

皮影,让我沉醉

夏语涵

发黄的驴皮纸,氤氲的戏腔,这一切无不让我沉醉。

我曾为它热烈的场面而沉醉!许多年前,圆明园曾举行过一次皮影展出,爸妈带着我专门前来。这里并没有舞台,只有一块不大的幕布,而围在幕布前的小木凳上却人头攒动。“哐”地一声,铜锣敲响了!紧跟着的便是悠长的丝管声,伴随着演唱者让人似曾相识的乡韵。幕布一下子亮了起来,一个身影一闪而过,等等,那不正是悟空吗?只见他翻了一阵跟头,将手中的金箍棒一阵乱舞,之后又定住不动,将金箍棒扛于肩头,蹦到了幕布的另一端,面向之前出场的方向站好,等自己的师傅、师弟们前来。这便是皮影戏角色的“亮相了”!随着角色们一个个出场,台下的掌声也是愈发热烈,皮影戏的演员们好似并不怎么匆忙,总是要等所有角色都各显神通后才开始讲述它们的故事。我如痴如醉的望着舞台上的风吹草动。那铿锵的乐声、山顶的身影牵动着我的心。

我曾为它带来的美好时光而沉醉!受皮影戏启发,小时的我便又有了一个有趣的玩具。回到家后我便在卡纸上绘制了我自创的人物形象——卡纸是为了替代驴皮纸的坚韧。用铅笔打上底,用尺子量好,再用签字笔描上。刻刀沿着黑色墨迹划过,毛笔晕上了赭石、丹红靛青和黛绿,饱满的墨水在纸上绽开,稍置一会儿,便剩下了鲜艳的颜色,这样一来,透过幕布便仍能看到皮影鲜艳的色泽。最后用丝线和铁钉串联好了皮影人物的关节,并接上竹竿,至此皮影完工,而角色也可行动自如了。爸妈在家里支起了幕布,把手电筒架起,关上灯,我便开始了自己的皮影戏表演。其实欢乐的不只是幕前的人物,幕后演员们也伴随着音乐声载歌载舞,他们把快乐与悲伤的情绪通过操纵皮影的竹竿传出,仿佛正在为自己的故事歌唱。

我曾为它背后的故事而沉醉!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重逢皮影戏了。前些时候看电影,偶然间在《活着》和《孙子从美国来》中看到了驴皮纸熟悉的身影。在《活着》中,主人公富贵用一箱皮影养活了全家,却又是他被拉去战场的缘由之一,我为它背后那个时代的血与泪而震颤;在《孙子从美国来》中,皮影戏串联了两代本毫无关联的人,我为它背后家的认可与亲情的承认而感动。

如今,皮影戏已不再仅仅是大众的娱乐性艺术表演,它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一代代华夏民族的爱恨情仇。

一片发黄的驴皮,一曲悠扬的戏腔,皮影,让我沉醉!

_____让我陶醉作文 篇6

香茗,让我沉醉

杨简文

案台上青烟袅袅升起,缠绕着隐隐的苦涩与甘甜,在空中悄然弥漫。茶水入杯,醇厚浓重的汤水在白瓷碗中微颤,细碎的灯影融进这流动的琥珀。端起茶碗,香气扑鼻,腾起的雾水模糊了视线。“晾一会儿再喝,这可是用90度的开水烫的。”母亲及时地提醒我。

我识趣地放下品茗杯。在这铁观音的氤氲香气中,三年前初次与茶结缘的景象渐渐清晰。

浅绿的茶水入碗,微苦的滋味在茶艺教室中散开。“这是碧螺春,最受欢迎的绿茶之一。”讲台前的老师将第一泡洗茶水倾在茶宠上。这便是我对于茶的第一印象,从此,茶的清香便常常萦绕在我心头,令我沉醉。

后来,每周五的茶艺选修课便是与茶香相伴的时光。从最开始的绿茶碧螺春,到白茶信阳毛尖,再到童年的最后一泡乌龙,我在微涩的茶水中初次品到了青春的青涩,人生百味映入甜与苦的龙井中。

那时我并不钟爱饮茶,茶叶中某种特有的苦涩刺激着味蕾,如一剂中药般在口中冲撞。一口猛灌下去,实是让我无福消受。

后来我渐渐明白,饮茶——更应该说是赏茶,啜于口,沁于心的不是解渴的人间烟火,而是品一种艺术,赏一种灵魂。茶与人一样,初恋与故友是不同的。每种茶的质感更是独一无二的,若是品西湖龙井,浅饮一口,须在口中含些时候,此时你应该可以看见颦眉的西子轻舒眉头,伴着茶水回甘笑意粲然。你也应该想得到“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盛景了吧。茶水已入腹,惟甘美的清香仍在胸腔中回荡。朱弦三叹,余音绕梁,这茶香如无声的音乐般悄悄飘荡。香茗,一杯舌尖上的婉约词,我醉在其中,浸在茶所绘成的诗情画意中。

我偷偷地将偶得的闲暇掺进茶中,让过去的朝日繁星都坠茶杯,慢慢发酵。掀开盖碗,翻开诗书,在翻看《桃花源记》与《采桑子》中消磨光阴,自己也似乎攀着茶水的热雾到了那桃源仙境和江南小镇。抿一口茶,任馥郁的茶香带着思绪飘远,那曾经嗅过的春花,晒过的夏日,赏过的秋月,触过的冬雪统统聚在心间,在温热的汤水的浇灌下一齐绽放。文人饮酒,僧者饮茶,我沉醉在茶带来的片刻宁静中,沉醉在茶叶酝酿的良辰佳景中。

被压得紧实的茶叶经开水浸润,盛开了一朵浓墨皴开的花。白瓷盖碗的花是中华文化的图腾。一方茶壶,千载春秋,古桐色的历史滋润着华夏子孙的心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茶文化在千年历史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承载着先人对人的品性修养的智慧流传至今。

我端起面前的铁观音,啜饮一口,茶香在心中晕染,我合上眼,沉醉在茶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