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高三·八班》读后感 篇1
很多过来人都说:“高中三年,是顶顶忙碌拼命的三年,也是人最富有青春的三年。”而孔庆东在回忆自己的高中历程时也说:“这是我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情感最纯洁的时期。”他的高中岁月,不仅仅是一段回忆,还是他在艰辛向前的信念。
我们普遍地有一个错误观念,就是所谓的“好学生”要一天到晚疯狂学习,才能够有一个好成绩。但孔庆东陛下的高三(八)班全然不是这样的,这些学生该疯的疯,该闹的闹。我想,这或许就是“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吧!但我们的“逸”一开始就收不住,而他们则能收放自如。这可能就是我与学霸的差距。
虽说是高中,学业繁重,但高三(八)班的学生还是在校园生活中发现青春的美。他们闹着成立文科班,积极参加运动会,开展画展和晚会。这些有组织的聚会活动,岂不比现在三五个一伙的吵嚷来得精彩?尽管隔着40年的鸿沟,我仍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活力,甚至也有一阵热血涌上了大脑。
前几天,刘老师批评我们说:“两年以来,一个文明班级都没拿到……”我一面感到有些难堪,另一面则想起了我小学的4班,那个一学期拿十二三周文明班级的4班。
小学六年,并没有初中如此重的升学压力,时光也不会流逝得如此飞快。它给我的印象就是童真且快活。在班级中,我们玩、闹,和同学搞些有的没的,中考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但却又没有初中生那么调皮,老师的意见一定遵守,班级的建设火热开展。教师后面摆上书架,窗户旁边种着绿植,再在墙上做点装饰,我们俨然是在安排着我们的第二个家。
可惜的是,在我们二三年级时,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异军突起,俘获了许多年轻人的心。而我们班,也终于在六年级下学期时被这浪潮带动。最记忆犹新的是毕业典礼,拍毕业照,当时大部分人都拿着手机玩,彼此间没有过多交流,也没有交换毕业赠言,甚至我和大部分人连再见都没说一声,小学生活就结束了。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却隔开了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学生们。这场不算圆满的毕业典礼,也成了我心中深深的遗憾。
或许生命中一定会有这么一段时间,这么一群人,同我们一起构筑这酸甜苦辣的回忆,一起畅叙这自己的理想与憧憬。在当下,我们会激情四射,而走出去后,这一段时光则会被写入自己的记忆,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永远的高三·八班》读后感 篇2
人总得有段放荡而自在的青春。充斥在青春中的活跃、自由,青春的各种热血故事与蓬勃情感,都能成为今后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孔庆东与高三(八)班的同学们书写了一段热血沸腾的青春故事。这个班级是文科班,由于学生的争取,杀出“理科为治国之本”的观念而组成。这些班里的学生本就是有志气,又有蓬勃的反抗精神的人,否则他们不会闹得沸沸扬扬,一步步逼退学校创建文科班。这就是青年人的热血之所在,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规则,不被学校和老师的“权威”所压倒。这是最为宝贵的青年的精神,没有被社会磨平棱角的青年,才有这样的胆量,这样的志气,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概就是如此。想到社会上的成年人,少有这样的反抗了,也许也会想起那“不怕虎”的青年时期,无论是以幽默的视角抑或是反思地看待,这都会是一段难忘且宝贵的经历吧。
高三(八)班是一个有活力的班级。班里的氛围总是轻松自在的。学生们自称“十三棍僧”,在班里开画展,演哑剧。这是多么轻松的学习氛围,从中也看出作者和同学都是一群活泼的“爱玩”的人。这也算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学得好的学生不一定都一丝不苟,没有谁该被神化,好学生们也许也只是一群爱玩且有生活情趣的孩子。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那也确实是十分美好的学习生活。没有“内卷”,玩得好和学得好可以是一体的。记得母亲说起过各种童年时的乐趣,可以感受到那时候的学生确实是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生活。所以现在的学生,也不免会感到羡慕吧。在年代的背景下,孕育了多么自由放荡的青春。
我想我将来又会怎样回忆我现在的五班呢?我和5这个数字也算是有点缘分,小学在五班,初中也在五班。有可能是小的时候对任何情感都没有很深的感触,不记得大部分事情,我认为现在的八年五班是我更喜欢的快乐的班级。有上进学习的同伴,有一起玩闹的朋友,有幽默风趣的老师,有齐心协力的热情,一起疯过,一起傻过。待我长大了,回忆起八年五班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也会是快乐的吧。也许有的人眼里五班不可救药,然而,作为五班的学生,我是真切地为五班的存在所感激的。
每个人总得有一段放荡自在的青春吧,可以带来快乐,可以慰藉人生。
《永远的高三·八班》读后感 篇3
在我的印象当中,高中是一个十分紧张的时期,人人都在为高考奋力拼搏,班级里从早到晚却只有琅琅读书声,每个人都像机器一样重复着,少了一份生机。可这一篇文章打消了我以往的看法。
都说只有离开了学校才算真正步入社会,事实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不应该被应试教育所束缚着。就像文中所说,他们十三棍憎用《核舟记》里的话,就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头猛就尤其喜欢问问题,她问的问题稀奇古怪,还很喜欢追问,老师对她也束手无策,只好上课不点她,可她却依旧不依不饶。而二猛更是一绝,上课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并且随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点头,老师不知不觉地就跟着她的节奏上课,让其他同学苦不堪言。放眼整个哈尔滨,整个黑龙江乃至全国,这样的人都是寥寥无几甚至没有,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令我佩服的还得是他们的无畏与团结。因为上级不允许办文科班,这让想学文的学生走投无路,他们便根据那点粗浅的历史,想促使当局“变法”。于是他们便制造舆论,争取老师的支持,并提交意见书,最后去找校长谈话。敢于挑战权威历来受到全体人民的褒扬,同时考理科的同学们也十分支持。可毕竟是校长,已经闯荡了几十年的校长,谈到最后竟让他们认为是自己的错,可戊戌六君子却毫无退缩之意,只是慌忙地承认错误。但校长也是讲理的人,学生有需求,就应该尽力去满足,开办了选修课,最后演变成了如今的高三八班。
有问题有需求就应该积极提出,而不是烂在心里,这一直是人们所倡导的,也是我们需要去履行的。
尊师重道,也是一个学生需要去履行的义务,而外号却成为了学生尊重师长的一堵墙。对老师不敬的外号自然是不可取的,可像“老腾”“老魁”这样的外号,反而拉进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而老师的小动作,口头禅就更是了,不认真观察,不认真听课,哪能发现那么多。这些习惯虽然改不掉,但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像韩段那一句“美什么美”便成了我们这一届独特的回忆。只要是场景适合,说上一句,师生相视一笑,既促进师生关系,也不影响纪律、影响学习,岂不美哉?
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校,老师与学生其乐融融,一起度过了欢快的高中三年时光,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成为那“水晶般的老片”。
《永远的高三·八班》读后感 篇4
相较于刘老师之前给我们布置阅读的文章,这一篇明显长了很多。趁着五一的空闲时光,我将它读完了。
全文围绕着“我”在哈三中文科班的经历展开描写。从为创建文科班而努力的“公车上书”,再到班里的点点滴滴,无不洋溢着少年时的青春热血。
当我看到“公车上书”这一片段时,我忽然想起初一时为了整顿班级纪律,班里几个同学(包括我)组织的变法。同样也是浩浩荡荡的就开始了,为了变法,我们几个还特意拉了一个群,每天和班主任商讨变法革新的内容。那时,只要一下课,办公室就挤满了一群为班级建言献策的学生。场面之壮观,气势之宏大,就差在班里大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变法的结果并不如意,班级的纪律也无多大改善,变法内部成员也产生了分歧。至于变法的结局,也就像天京陷落后的太平天国一样了。变法虽未成功,但这件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印记,成了值得品味的记忆。
我对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记忆很深。“我们的尊敬,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礼貌谦卑,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敬重。所以,我们对老师的敬,有时恰恰是以不敬来表现的。”这句话放在我们班也一样受用。下课时、亦或是午休前,常常会有几个同学模仿老师的行为和语气。同时,老师们的一些口头禅也常被我们津津乐道。倘若老师的某一特点很明显,我们就会为此给老师献上一个可爱的外号。
当然,一切也要有个度。不过好在,当有人玩笑开得太过时就会有同学来劝阻,这也是我喜爱我们班级的很重要的一点。而正是有了这些玩笑、亲切的外号,老师们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更加鲜明可爱,而不再只是一个冷酷、模糊的影子。
或许,我们班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班的课堂氛围放眼全校也算是极活跃的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只要不太过的话……)还有一年的相处时间,我相信,大家在这段时间能做的更好,让长大后的我们对这段时光不后悔,成为记忆深处永恒的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