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人间杭州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1

“一座只与‘活着’有关的城市”,这是这本书的结语,也是作者对杭州的记忆在杭州这座城市里,处处洋溢着活力,她身在江南,当时温婉的古镇,但她又是一个包容的城市,科技的发展让她看着更加迷人。

我从小便在杭州长大,外公是地道的杭州人,在学校里讲普通话,在家里便是讲杭州话了,若是说身为一个杭州人最好的,当是那每早的猪油拌面了,不要麻油,不要菜油,就要猪油,应是由于这碗从小吃到大的面,去了其它地儿,倒也不爱吃那儿的面了。这便是杭州的迷人之处。

作者从良渚写起,讲西湖中粼粼的波光,述钱塘江那滔天的潮水,在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袁由敏的设计作品“潮涌”的形象核心——钱塘江和钱江潮头,当然,最让人想不到的当是作者这位财经作者了,正所谓有才之人总是不论行业,他写出了杭州人印象中鲜活与风韵并存的杭城。“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这座城市的个性。这里出忠臣不出猛将,出文士不出哲人,出商贾不出赌徒,出谈禅者不出苦行僧,甚至偶尔出了个国王,但是也缺一颗逐鹿中原的雄心……

“如果杭州有所谓的“城市性格”,它是由“人间佛风”“人文西湖”“偏安岁月”和“运河商流”这四个元素构成的。佛禅是灵魂,西湖是筋骨,偏安是个性,商流是皮肉,它们在不同的时代以各自戏剧性的方式生成,从而塑造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俗空间里的人。“像是文采斐然,对杭州念念不忘的大文豪白居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它赋予了杭州新生命,杭州便也记住了他。又像是两袖清风于少保于谦等等,是他们书写了杭州的历史。“世人都说书生没用,“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如此而已。但是,他们其实一直在抵抗。张煌言书生领兵是一种抵抗,刘宗周绝食和祁彪佳沉池是一种抵抗,张岱苟且地活着,写书编书,何尝不是?“杭城风骨遒劲。

听闻亚运会要在杭州举办,我是激动且期待的,同时,也是有些担心的,杭州的元素太多了,想都有添进去,却又怕显得拥挤。西湖不照临水人:荷花满湖,桂花满城;一时临安,一世“偏安”;”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杭州无时不在让人惊喜。

虽然这本书看来有些啰嗦,什么都要提到点,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你把它当成一个人对城市的私人记忆就好了。“在某个清寂的午后,听作者娓娓道来杭州的故事。

相信这样的杭城,一座古今并存的城市和以”色、智能、节俭、文明”为办会理念的亚运会能有完美的融合。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2

“任何一座城市,与其说存在于空间,不如说存在于时间,而时间本无意义,仅仅因为灵魂们的出没而得以呈现不同的叙述价值。”这是《人间杭州》里的一句话。杭州的确是一座存在于时间的历史古城,行走在杭州的无数灵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人间杭州》以一个杭州人的视角讲述了杭州的历史变迁: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繁乱又生生不息”的运河带来财富;从“天真正直”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自诩为前世杭州人”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直至数字经济发达下骚动的“不眠之城”。杭州的历史文化让杭州不仅仅只是杭州。而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苏轼疏浚西湖的事迹让我印象深刻。

1089年,52岁的苏轼回到杭州任知州。当时西湖已经几年不加浚治,被淤泥藻草所侵占,周围农民围湖造田。十年时间,西湖的田面从约占湖面十分之二三,到几乎占据了半个西湖。有官员估算,如此下去,再过二十年就没有西湖了。也因此有人建议,索性把西湖填成农田算了。苏轼认为西湖是杭州的眉目,身为杭州知州,自己有必要拯救西湖。他于1090年农历四月梅雨到来之际发动治理西湖,征召民工,打撩藻草,挖掘湖泥,修筑苏堤,历时四个月,费工二十万,终于完成了疏浚西湖的工程。苏轼担心以后还会有人围湖造田,侵占湖面,便在湖中心立了三座瓶型石塔,以此为标,约束后世。

现在,当我走在西子湖畔,看着“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看着若隐若现的三潭印月,内心总是感慨万千。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集聚。这一刻,打破千年的隔阂,古人与我心心相融。我又不禁想到即将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那名为“薪火”的火炬,是为了感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为了感慨五千年的杭州历史,苏轼在西湖留给后人的美景,又何尝不是一种薪火呢;现在的我们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继续保护西湖,延续传统文化,又何尝不也是一种薪火呢?

过去、现在、未来,杭州的历史还将继续,我们每个人都是传递薪火中的一环,而我能否成为一颗闪亮的灵魂?或许我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但投身天地这熔炉,总有些梦想和意志,会因此薪火相传,至少我也能在历史长河中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为杭州的历史增添一分沉淀。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3

暑假转眼间过去了一半,而我也在这时发现一本讲述自己家乡的书——《人间杭州》。这本书中有许多是我不曾知道、不曾了解、更不曾探索的。

翻开这本有丰富杭州知识的书,映入眼帘的第一页便是一份印在黄纸上对半折入书中的“《人间杭州》寻迹图”。这份杭州地图上标有按文章介绍顺序的序号,大大小小总共四十个地方,虽然都是杭州的景点,但大部分取材地我都没去过,只能从这本书中了解。

很凑巧,在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没多久,妈妈单位组织了一次疗养,她带上了我,我带上了《人间杭州》。这对我来说应该算是“忙的浮生半日闲”。

当我看到美丽的富春江,突然想起《人间杭州》中“02‘杭’:大禹渡江处”,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条大江叫钱塘江。它起源于500多公里外的大山,初始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渐而辽阔,一路蜿蜒东流,沿途又被叫作新安江、富春江。这也许是中国最美丽的河流之一,6世纪南朝文人吴均给友人写了一封短信,介绍他看到的钱塘江风景,短短一百多字,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篇十分著名的美文……没想到现在我眼前的这条绿色丝带就是“富春江”。

一边看书,一边看着书中的实景,顿时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富春江”的这岸是城市,对岸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每座山上大大小小的绿植长的郁郁葱葱,看不到一丝缝隙。山峰一直绵延到视野的尽头,群山的颜色也因为雾气变地越来越浅,让群山变地更加好看、养眼。

正因为富春江的美,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六张宣纸上画了一幅约7米长的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但非常可惜的是,画卷受到了破坏,被一分为二,其中后半卷无用师卷收藏在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馆,前半卷剩山图收藏在中国浙江省博物馆,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我们能看到完整的《富春山居图》。

虽然这章主要写的是钱塘江流域的故事,但我觉得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是一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间杭州》讲了各朝各代各种人物的大事,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储备,让我从书中了解杭州的另一种美,让我更爱这座城。此外,第一页的“《人间杭州》寻迹图”是我将要寻访的目标,我将从这本书开始我的旅行。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4

作为从小生活在杭州的人,我对于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对于《人间杭州》一书的作者吴晓波来说,他与城市间的记忆更加独特。

吴晓波13岁时来到这座城市,在上海读四年大学后回到杭州,就再没离开过。长居于杭州,想必他对于杭州的记忆一定是十分独特而又浓厚。然而,本书中作者笔墨的重点并不在于自己的记忆,而是整个杭州以及在杭州生活的人的记忆。正如吴晓波所说:“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我在这里居住了40年,他塑造了我,也给予了我一次叙述的机会。”吴晓波为我们叙述的不仅是他40年间所产生的记忆,更是一座古城在千年历史中杭州人民产生的记忆。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个人或许也会被杭州美景中的记忆所包围,深深沦陷于这本充满回忆的书中。

《人间杭州》一书从古至今,从良渚古城到现在的“城市大脑”,为活在现在的人们展现一幅不断延长翻新的历史图卷,让人们能在几天内体验千年杭州的兴衰。良渚的玉器、秦朝时的缆船石、东晋时建成的灵隐寺、隋朝时的京杭大运河、宋时的苏堤,都在书中一一向读者展现。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明时的戚继光、清末的秋瑾,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活跃在纸张间。回看今日,阿里巴巴的马云、网易的丁磊等一系列中国首富级人物也出现在了书中。不管古代杭州文化的卓越,还是今日杭州科技的腾飞,都能在《人间杭州》一书中找到记忆的标记。

在看这本书时,我的记忆也被牵动了起来,尤其是在阅读之余观赏书中所配的精美图片时,我的联想被更加清晰的表现了出来。惊喜的是,我还在其中找到了有关我学校的部分,在照片下的配文中吴晓波写道“在这座城市,熟悉的是相处的敌人,我必须发现新的陌生感,在创作时,我时常想起一句话,只要把你发现的东西写下来就好,我永远不知道我发现了什么。”能通过记景与每个生活在杭州的人产生共鸣,这或许就是此书的厉害之处。

“我不是第一个讲述杭州的人,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在这座安逸秀美的城市中,无数人度过了或长或短的人生。这一次,他们中一些人不情愿地被我唤醒,定格在我赋予他们的意义中。日后有一天,我也会遭遇跟他们一样的命运。”这是吴晓波在书最后写下的话,愿我们也能记住这一份悠长的记忆,并将它继续传播下去。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5

亚运会即将在杭州举行,为了更好地了解杭州,暑假里我去阅读了书籍《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不仅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更是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他对这些记忆的理解。

书中从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诞生顺着历史的时间线路来介绍杭州的历史。每一章的标题起的新颖而有趣。书中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绝伦的图画给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杭州。我最为一个地道的杭州人,看完这本书,才发现杭州还有这么多秘密是我之前没有了解过的。

“作为一个城市的观察者,你只有触摸到了更多的灵魂,才能真正地进入它。你发现他们,跟他们说话,看他们落泪和欢笑,渐渐地,你已经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了,继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身不由己的过程。”这是作者在书中写的话。每个城市都有它们各自的文化,城市中的人也在与这些文化相互交融。

本次亚运会将在杭州开幕,作为主办方城市,城市内部当然充满了亚运元素。比如我们可以在公交车上,在大马路上,看到我们的三只吉祥物,还有在一些公共场合中也贴满了亚运会的标志。说明亚运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市民们也在为这个城市做出贡献,比如说核酸检测,在刚开始大家还是有些抗拒的,接受不了隔一天做一次核酸,但到后来也没有人在抱怨了,大家都知道做核酸是为了疫情能够好转,也是为了亚运会能够正常开幕。

我们亚运会的吉祥物也和杭州文化息息相关。杭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就有好多文人墨客对杭州留下了极高的赞赏。诗人白居易说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所以我们的吉祥物叫江南忆,是不是超有文化?黄色的吉祥物叫琮琮,它来源于之前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出土的文物玉琮,这个名字不仅向大家展示了良渚文化,也纪念了良渚申遗成功。接下来是绿色的莲莲。莲,顾名思义莲花,它代表了杭州最出名景点之一西湖,西湖中最多的是荷花,它也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的文化。最后一个蓝色的叫宸宸,它代表的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拱宸桥。三个吉祥物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特色,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的文明。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走在林荫大道上,望着远处的雷峰塔,背后广告牌上亚运会的口号……或许,杭州就是最好的人间了。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 篇6

去钱塘江看了那只“莲花大碗”,它柔美的线条,如江南青衣女子唇上起伏的波澜,这是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场馆。当蓝绿色的光缓缓亮起,杭州的热情也在我的眼前绽放。

杭州,我的第二故乡。自出生到现在我大多时间生活在这里。在杭帮菜的熏陶下,我早已失去了重庆人的风骨,性格如江南的小桥流水一般,变得绵长,细软。

偶有机会,我看了吴晓波的《人间杭州》,短短25个章节,从良渚文明到历朝历代的发展,从白居易、苏轼与杭州结缘的故事,再到如今名人荟萃的杭州……令我欲罢不能。

吴晓波在书中写到——“偏安”。“偏”是一种选择,“安”是一种姿态,提供一种小心翼翼的安全感,对于这种说法我完全赞同。从杭州人的性格到历史上的杭州故事,从杭州话的软糯到杭州山山水水的风情,都是“偏安”极力佐证。

吴晓波写到“灵隐寺可以安顿灵魂,西湖可以安顿肉身”,对于灵隐寺我感到比较惭愧,作为一个在这里生活了十四年的人,竟没去过,仅仅读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西湖我还是去过的。自小从语文书上学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在我看来西湖的景就像是用超高清像素记录下来的照片,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恰到好处的,浓一分嫌绮丽,淡一分嫌寡淡。

江南美,江南人也美,京杭大运河所孕育的人更美。这条带给杭州繁荣的河,同时也哺育了自带水乡风情的杭州人。行走在拱宸桥上,看着穿着旗袍的妙龄,不禁想吟唱一句许嵩的歌: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

但是若说我对于杭州的印象仅限于此的话,那未免太过单薄。现在,随着时代的步伐,杭州的科技也在走向稳步发展,亚运会更是丰富了她的内涵。

杭州现在大力建设亚运场馆,未来人们可以免费享受运动场地。同时,街上道路渐渐变得宽阔、敞亮、平坦,路边的公交车站不再是多年前的样式,更变成一种更具时尚感、科技感的便民5g智慧公交站台。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环境整治,公厕提升……我们周围的环境无不随着亚运会的到来变得越来越好。

就如吴晓波所言“杭州把整座城市放大成了一个博物馆”,而对于我而言,她更像是一场春雨,细润,悄然,滋养我于无声,而我对她的爱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