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处除三害》观后感 篇1
最近这几天《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的片段,风靡各大互联网平台。
由于这部电影是讲灵修的,而我也曾经参加过类似的活动,所以在这部电视上映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的走进电影院。
虽然影院上映版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删减,但这并未影响到剧情的连贯性。观影结束后,我又找到了网飞上线的版本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一个结论: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我认为观众们还是值得购票一睹为快的。因为从影片的尺度和内容本身来看,它都堪称近期华语片中的佼佼者。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场扣人心弦的电影高潮枪杀戏,描绘了一群为了灵修甘愿献出生命的人。
两年前,我就参加过类似灵修这样的活动。
当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对未来非常迷茫,当我跟我的朋友去倾诉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就推荐我参加了一个悟道学院,说是可以帮我清楚心里的业障,让身心得到净化。
当我去了那个学院之后,里面的环境和电影里差不多,也是以白色为主体颜色,经常会有各种祷告和仪式,然后一放音乐就是一下午,说是和灵魂深处的自己对话。
结果那一下午,我差点睡着了,而且我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离开了。这一点不像电影中演的那样吓人,我想退出还是可以随时退出的,不至于付出生命。作文 WwW.ZuOwENbA.NeT
不过,我从那时起至今,就发现身心灵领域的学习仍然一片混乱。
由于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巨变,许多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这类关于身心灵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许多迷失方向的人仿佛在黑暗中抓住了救命稻草,然而还未来得及辨明真相,便误将自己交给了一些为谋求利益的人,从“修行者”沦落成了“消费者”。
若有朋友对此领域感兴趣或有所需求,我的建议是:可以了解,但切勿沉迷其中。
要知道,这类地方通常都设有较高的入场费用。我个人认为,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乎逻辑的。因为这些机构的目标受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愿意在此消费。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他很可能无暇关注心灵层面的修炼。
其次,正是因为高昂的价格,这类地方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交属性。在同一消费水平的人聚集在一起,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彼此在各自行业建立业务联系,并将更多的人推荐至此处学习。这有点类似于某些商学院,最终形成了一种“共同进步、共同致富”的局面。
再者,这些地方一定会传递给我们一套独特的理念。优点在于,一些实验性的群体活动确实能够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让人在其中体会到一些道理。
然而,反面情况也不容忽视:一旦你接受了他们的设定,相信了他们所说的“只有按照我所说去做,你才会越来越好”,那么你可能会陷入被束缚的境地。
因此,在任何场所仅提供一种选择,并将其奉为唯一的选择时,我们都应保持警惕。这种做法可能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剥夺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追求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在我阅读到关于“学某猫”这个灵修社群的报道时,我不禁瞠目结舌。该社群的发起人宣称:“你必须不在乎钱,去购买那些平时买不起的东西,才能有效地吸引到金钱。”
结果,她的信徒们明明已经一贫如洗,却四处借钱购买各种名牌包和名表,最终陷入无法偿还的债务困境,人生更加陷入低谷。
在此,我想通过一个类比来解释这部分身心灵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学习驾校驾驶视为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需要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形。
有些人有能力选择打车等其他出行方式,而有些人则更适合自己驾驶。因此,他们有必要亲自掌握这门技能。
学习驾驶的过程首先需要在模拟器上进行实践,然后再实际操作,最终完成真正的驾驶上路过程。即使在模拟器上表现优秀,想要获得驾照,仍需实际驾驶。然而,现实情况是,即使拿到驾照,仍有人因为不敢上路而最终荒废了驾驶技能。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明白在学习身心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先在理论层面进行学习和实践,然后才能真正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所学知识的价值,实现内心的成长和提升。
如果一家驾校的教练向你保证:
“即使你不敢上路,每周都可以来我这里进行模拟驾驶练习,因为真车和假车开起来都是一样的。”
你会选择再信任这样的驾校吗?
将这一观点投射至银幕之上,众多推广者将这部电影誉为“厌蠢症”的救赎之作。诚然,其引人入胜之处,正在于其深刻的主题——无法直接对决的邪恶,便以消除之方式应对。
但反观现实,我们无法如同电影中的英雄般,将生活中的“愚者”或“恶人”轻易抹去。
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难题,我的建议则是:若你无力改变那些让你心生困扰的事物,不妨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那份执着的改变欲望。如此,或许你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电影《周处除三害》观后感 篇2
台湾有三大通缉犯,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其中第三大通缉犯陈桂林是黑道杀手,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肺癌晚期,最多活半年,于是陈桂林幡然悔悟想要堂堂正正过几天。他决定学习“周处除三害”,杀掉前两名通缉犯,然后自首。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从故事情节与镜头语言上看,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然而透过电影看台湾,台湾就是中国旧社会的典型缩影。或者换句话说,假如没有经历过革命,今天的中国社会大概率就是电影中反映的那个样子:黑帮盛行警察没啥卵用、宗教迷信吃人不吐骨头、基层管理很弱地下体系自成一套…
事实上,简中互联网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中国发展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是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中国革命会怎样?可以参考印度的发展现状。现在,又有一个参考,可以参考《周处除三害》电影所反映的台湾社会。
中国台湾,没有经历过大陆的“天翻地覆”的历程,传统社会的许多糟粕原封不动地沿袭了下来。假如台湾要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必须要经历一个血与火的洗礼过程。
电影《周处除三害》观后感 篇3
电影《周处除三害》以其深刻的现实启示,不仅在荧幕上展现了一位英雄的壮丽史诗,更在观众心中播下了正义与勇气的种子。影片中的主人公刘焕荣,虽然其历史原型的细节已难以考证,但他的形象无疑是对社会公正和个体英勇的集中体现。通过他的事迹,电影传递出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面对邪恶,我们不应退缩,而应挺身而出,用行动捍卫正义。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不衰的价值,它激励着每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都能发挥出像刘焕荣一样的勇气和决心,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周处”,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周处除三害》作为一部将历史故事与现代影视作品巧妙结合的典型,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为观众带来了震撼,更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该影片通过再现周处这一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古代英雄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然而,当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也不禁会对历史原型与电影角色之间的差异产生思考。电影中的角色虽然基于历史人物,但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和改编。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享受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娱乐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对历史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刘焕荣,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所生活的时代,是风云变幻的时期,历史的车轮在他的脚下滚滚向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不仅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反而在现实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事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他的时代,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政治上的深思熟虑,还是在生活中的智慧处世,都让人赞叹不已。然而,他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这些成就,而是在于他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我们前进的灯塔,引导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总的来说,刘焕荣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他的成就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他的生活和事迹,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兴衰变迁。而影视作品,则是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当历史与影视结合,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既要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又要增强故事性和观赏性,这是一项挑战,也是一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他们的性格、动机和行为模式,然后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剧本中,使角色更加鲜活、真实。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情节的设计,将历史事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总的来说,将历史人物的故事适应并融入现代影视作品中,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
影视作品中的历双原型与电影角色,往往存在差异。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需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界限的存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不仅需要基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同时也需要融入艺术性的加工和塑造。这种塑造并不是对历史人物的歪曲,而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对于观众来说,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单纯地将电影中的角色与历史人物等同起来,因为这样会忽略电影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历史真实性,从而忽视角色塑造中的艺术元素。评价影视作品中角色塑造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既需要对历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需要对影视艺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作品中的角色塑造。
总的来说,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历史原型与电影角色之间的差异,同时欣赏角色塑造中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寻求那些能触动心弦的语句,它们像是老朋友的微笑,让人倍感亲切。文案的魅力在于其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将平凡的日常转化为情感的桥梁。当字句轻松、自然地流淌,它们不再仅仅是文字,更是心灵交流的媒介。就像一杯温热的咖啡,在寒冷的早晨,不仅温暖了身体,更暖和了内心。而优秀的文章写作者,正是那位懂得调配这份温暖,用文字拥抱读者的人。
电影《周处除三害》观后感 篇4
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电影,以至于差点想连夜写影评!当然我现在自律能力相当好,再激动也能忍住不熬夜,睡觉为大!
因为了解古典、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义,所以我对于一些“反常理”的社会现象和艺术表达不会再用偏激的眼光进行审视。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是对当今社会某些现象的反思、反抗。
电影的立意优势在于源自大众耳熟能详的古代经典故事,理解上没有困难但是剧情又跌宕起伏。而且把“恶”的层次条分缕析并与电影高潮的线索一起层层推进,与其他同类型电影最不同之处在于有“除恶务尽”的畅快淋漓之感。即除首恶,也绝后患!
同类型电影如北野武的部分作品,贾樟柯也有类似作品。这类风格的电影喜欢用激烈冲突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表现这类黑道题材日本和台湾有优势,因为他们有黑道文化。中国由于zf强大没有黑道合法生存的空间。所以中国这类电影表现起来,怎么看都会觉得有股子邪信,没有合法性也就丧失了合理性,可以理解原因但是不能原谅结果,主人公最后还是要为结果负责。
日本和台湾为何可以有半公开的黑道文化?因为他们zf的控制力并不高,有些地区和领域甚至是黑白两道共同管理。如果要看全公开的,可以参见墨西哥等南美地区的政治局势。有些省份甚至是黑道在公开主持社会秩序而不是zf。
zf管理不到的地区或领域就会有组织、势力进来管理,古今中外历来如此。黑道是其中一种势力,宗教也是一种势力。如果能看到这个层面,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政教合一的国家也就不难理解。宗教的兴起也不难理解了!当然,这是套套逻辑能够帮助理解即可,往下深究就与本文无关了,先按下不表!
电影中陈桂林的“恶”是人性的凶恶,香港仔的恶是黑道的丑恶,而牛头的恶是社会的大奸大恶。庄子说圣人生,大盗起,牛头就是学会了圣人的那套说辞来迷惑众生,所以作恶程度更甚达到恶的极致!
西方至文艺复兴以后,反宗教的思潮愈演愈烈,到尼采这里直接宣布“上帝已死”!我们则在2500年前庄子时期就看透了这个问题。尼采想用“超人”来代替人类对上帝的信仰,大家都不要信上帝,转而信自己,信更好的自己“超我”。而中国佛教早就提出“人人皆可成佛”的观念。陈桂林的作为,在他看来就是完成对自己的超越,成为他自己的超人。佛家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是拿起屠刀,立地成佛!
陈桂林对于香港仔和牛头来说是“极恶”,但是对于被他救助的人何尝不是“善”?甚至可以称为“圣”,是佛教之中怒目金刚的角色,不过前面也说过,这种圣也会被利用。所以也不被现代社会所提倡,目前人类能够想到的办法是按照科学规律,经济规律来规划社会运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