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小学作文三年级作文内容页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400字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1

袋子烧不破

焦一家

我听奥数老师说:“塑料袋装冷水了就烧不破。”回家后我想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我在家里找到一个塑料袋、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我提着塑料袋的两个提手,请妈妈帮忙扭开水龙头。哈哈!装水了,哎呀,太重了,我一不小心把水打倒了。谁叫我装这么多嘛,又得重装一遍水了。

再次装好水以后,我请妈妈用打火机点燃蜡烛,呀!这次可得小心,以免发生火灾。我把蜡烛放进没有水的盆子里,等火苗烧旺了,我才把装好水的袋子放在火苗上,还好袋子没有把火苗压熄灭,慢慢的袋子被火苗烧过的地方变黑了,袋子里装着的水也开始冒白泡了。

这时爱凑热闹的妹妹,一摇一摇地走了过来,把手伸进装了水的袋子里。正当我担心妹妹要被烫得大叫时,妹妹竟然反复把手伸进去,又把手拿出来甩水玩。我好奇地摸了一下袋里的水。咦,怎么不热,为什么锅里烧水出现了小白泡时水温都很热了?“也许是我手的温度和水的温度差不多的原因吧。”我自言自语道。

当我把袋子洗干净时,发现袋子竟然真的没有被烧破。原来水是热的良导体,当火烧塑料袋时,热量会被迅速传导进水中,使水温慢慢升高。即使水的沸点能达到100℃,这个温度也低于塑料袋的熔点,所以装了冷水的塑料袋不会被火烧破。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2

鸡尾酒

陈楠夏

科学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做鸡尾酒的实验,“咦?鸡尾酒是什么样子呢?”接着,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张鸡尾酒的图片,哇!一层一个颜色,且没浑色,真神奇!有红、橙、黄、绿、青……橙色的是果汁,绿色的是雪碧……老师解说:“由于材料有限,只能做三种颜色。”我带着疑问开始做实验了。

一、准备材料

老师给我们发了三个杯子、一个勺子、一包糖、一个滴管、一根搅拌棒、三瓶可用色素、纸巾和勺子。

二、开始实验

先在三个杯子里分别倒入蓝、黄、绿色素。在蓝色素加入五勺糖,黄色素加入三勺糖,绿色素加入一勺糖,用搅拌棒在蓝色素中搅拌,直至糖充分溶解后,将搅拌棒擦干,如果不擦干会浑色,按这种方法完成其他色素的搅拌。

三、实验结果

如果实验成功了,那应该蓝色素上是黄色素,黄色素上是蓝色素,好似天蓝的大海上是秋天的田野,田野上是春天的树林,又如夜晚闪着各种颜色的铁塔。

四、实验结论

如果实验成功了,是不同液体密度不同,重量不同,放在试管中的位置不同。

虽然我做的鸡尾酒不能喝,但它漂亮,还是我自己动手做的哟!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3

看谁转得快

左霖源

看电视时,有一个让长方体、正方体旋转的节目让我感到很奇怪。我问妈妈:“正方体、长方体也能旋转吗?”妈妈说:“做个实验就知道啦!”为了让我自己取得答案,妈妈把电视关掉了。(长方体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正方体是魔方,圆锥体是陀螺)

首先,我把长方体、圆锥体、正方体拿到桌子上。第一次,我把圆锥体放在圆盘里,但是圆盘太光滑了,圆锥体转了几圈就停下了,啊!才转了五秒,我只好在本子上记下,圆锥体五秒,接着我把长方体、正方体照之前的方法旋转起来,呀!一个三秒,一个两秒,比圆锥体旋转的时间短。

第二次,我仔细挑选了一块比较粗糙的地板。我把圆锥体转起来,我盯着时间,1分50秒、两分、3分48秒……最后圆锥体转了五分钟,看起来圆锥体已经胜利了,我继续把长方体、正方体转起来。一个三秒、一个两秒还是一模一样的时间,跟第一次旋转一模一样,我又做了很多次,长方体旋转的时间多了一两秒,正方体依然是两秒,这是我的一个发现。

为什么圆锥体旋转长时间不倒呢?我上网查资料才知道是因为:圆锥体有绕中轴的自转和中轴垂线的反向圆锥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让圆锥体旋转的时间很长,而长方体、正方体没有这样的运动方式,所以它们不能长时间旋转。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4

巧提冰块

张藐月

星期天,我在实验书上看到了巧提冰块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真有趣,我也要动手试一试。

我先在一个杯子里装水,再在水面放一块冰,剪一根棉线放在冰块上,然后冰块和棉线的相接处及周围撒上一些盐。盐像一位舞者,穿着雪白的舞裙,在展示自己优美的舞蹈,过了大约15——20秒的样子,我就把棉线提起来,只差一步之遥就成功了,我真的太难了!冰块就像一位小孩子,这位“小孩子”溺水了。我抛出绳子去救它,可是它没抓稳我就开始拉了,所以救援失败。没事,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最终我总结出了一点经验,撒完盐以后,要等待一至二分钟才行,啊!我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终于成功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小孩子”给拉上来了,救援成功,哇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一根很小的棉线,就能提起一大块冰呢?我上网查,原来是盐撒在冰块上时熔点会变低,冰块就会融化。因为冰块有其他低温部分的传导作用,所以又会重新凝固,把棉线冻住,棉线就可以提起来了。

看来以后要多多的去了解科学,验证科学呀!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5

鸡蛋会“游泳”

罗梓兮

听说鸡蛋可以在盐水里浮起来,我就想做个实验。

我先找来了一个杯子,拿了一个鸡蛋、一袋盐和一支筷子。再在杯子里加上清水,把鸡蛋放进水里,它就沉入了水里,像是在杯底里呼呼大睡。咦,为什么鸡蛋浮不起来呢?我先加了一勺盐放进水里,盐好似雪花一样飘进了杯底。我用筷子在水里画着圆圈搅拌起来,让盐在水里融化掉,但是鸡蛋仍然在水底一动不动,还在呼呼大睡呢!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别人说的是假的?还是我哪里没做对呢?我再在水里加了四勺盐,快速地搅拌起来,鸡蛋就缓慢地浮了起来,它的“头部”从水里露出来,仿佛在说:“是谁把我吵醒了,是谁!”但是鸡蛋不一会儿就沉下去了。第三次,我又加了四勺盐,用筷子沿着杯子的内壁快速地画圈搅拌起来,鸡蛋随着转动浮起来了。鸡蛋像小孩一样在水里把头部露出水面,在水面上“游泳”,一直没有沉下去。YES!我终于让鸡蛋浮了起来,这个实验大功告成!

原来水本来就有浮力,清水的密度小,鸡蛋就不会浮起来,反而会沉入水底,盐水的密度大,浮力就大,鸡蛋就可以浮起来。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6

我的小实验

阳雯欣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我很好奇,这么细的筷子居然可以提起装满米的杯子。抱着试试的态度我开始准备起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一个杯子、一把米、一根筷子。

第一步:我们先抓一把米慢慢地放进塑料杯里,直到把米平铺到杯口。但是我发现好像不是很够,于是又往杯子里放了一小把米。这时,杯口的米开始往外掉了,我才停了下来。

第二步:我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了按,再使出“吃奶”的力量按紧米粒,让米和米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小,越来越紧。当我抬手一看,天啦!手掌上全是一个个细小的洞,就像马蜂窝一样,好恐怖!

第三步:我把手按住米,另外一只手拿着筷子从按住米的手指缝间插入,看能不能提起来。轻轻地,慢慢地,我的心突然跳动得好快。这时我感觉到后背开始冒出细细的汗珠,真的好紧张!神奇的时刻到了。只见筷子连着杯子和米一起提了起来。哇!我是小天才吗?我居然可以和视频里的一样成功的提起来了。

实验结论:原来手按紧杯里的米,挤出杯里的空气,使筷子和米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才能将杯子和米提起来。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7

有趣的“连通管道”实验

肖智源

我在手机上看见了“连通管道”实验。我不相信,想知道水是否能不用手就到另一个杯子里。

我按着手机上的提示,准备了两个杯子和一根红色的吸管,我又在其中一个杯子中倒满了清水。准备好器材后,我叫弟弟过来一起做实验。我们两个先把吸管放入水中,好让吸管里面装满水,这是因为如果里面没有水的话,就产生不了吸力,从而导致水不会发生变化。然后我们把吸管的两个口用手堵住,拿出来,最后把吸管的两个口放进其中一个杯子里,实验就这样完成了。哈哈!看来做这个实验很简单呢!

刚开始杯子里的水,一动不动,但是一放入两个杯子中时,装满水的杯子里头的水都进了吸管到空杯子里去了,过了一会儿,两个杯子里的水就一样高了,我和弟弟在一个杯子下放了几本书,水就继续变高,好像一个通道一样。嘻嘻,实验进行的太顺利了,这么快就成功了!

手机上说,这种原理叫做“连通器”原理,因为吸管中的水往空杯子里流,另一边的水被吸力带到了空杯子里。哈哈!看来只要用了这种原理的话,就可以让水一下子到另外一个杯子里的!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 篇8

色素跟谁走?

冯凯瑞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那就是:色素与谁相溶?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准备了色素、水、油、量杯、一颗泡腾片和一根搅拌棒。

首先,我向量杯里倒入了40ml的水。接着,我滴了3滴红色色素在水里面,色素在水里飘来飘去,就像仙女在舞动她的丝带。为了让色素快速染满整杯水,我用搅拌棒轻轻地搅拌了几下,色素在搅拌棒的帮助下,受到了很多鼓舞,加快了染色的速度。等色素均匀地染满水后,我又向杯子里倒入了40ml的食用油。这时,只见油浮于最上层,而染色水却在下层。试图让它们相溶,我用搅拌棒搅了好几下,油晃荡一阵后,依然浮于上层,跟没搅拌前一模一样。我开始忐忑不安了:咦,到底是油不能与染色水相溶呢,还是实验失败了呢?我抓耳挠腮,直敲自己的脑袋,脸涨得通红。我想了又想自己的实验过程,终于明白:油明明就不能和染色水相溶!于是,我拿出一颗泡腾片,放进了这个有油和染色水的杯子里。刚开始,染色水随着气泡上下浮动,之后,油与染色水开始“沸腾”,像在狂欢会上一样狂舞。这时,水、油、色素开始混合在一起。

5分钟后,气泡完全消失,油又浮于水的上方,一切归于平静。

为什么油不可以与水、色素混在一起呢?为什么泡腾片一碰水就起泡呢?我带着满肚子的疑问来上网查资料。原来,色素与水的密度都比油大,所以油会浮于水与色素的上层;色素的制作成分是溶于水的,而油是油脂类的,本身就不溶于水,所以油不能与色素和水相溶。之后,第二个问题也解开了:泡腾片遇水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于是会产生气泡,水和油在气泡带动下,开始浮动甚至“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