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

中国不缺好的故事 - 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回顾了他与李白一生的友情。高适是一位边塞诗人,带兵打仗,稳重、实在,典型的土象星人;而李白,洒脱不羁,居无定所,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向往,对生活满怀期待与希望,妥妥的风象星座人。两人在年少时因误会结缘,几十年以来,时有交集、时有碰撞,土象和风象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类型,但所幸宽容和接纳,使两人之间的友谊日久弥坚。

美工和诗词是此剧最大亮点。美工非常地精细,构图及色彩、适时而来的水墨画风格,让这部作品非常亮眼;细节完美 - 中年李白的啤酒肚,唐朝人物的55等分身材等;诗词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一部电影版的诗词大会,很多耳熟能详的诗人和唐诗,用李白和高适的一生友谊串了起来,对于我们理解诗词的`背景有很大的帮助。

全剧高潮在将进酒那段,再一次感叹,美工、特效、朗诵,相互辉映,实在是太美了,在李白人到中年郁郁不得志的背景之下,他仍然对人生充满希望,电影将诗人无限的想象力和洒脱无畏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里我竟然泪目了……

但是,瑕疵也非常明显,编剧的剧本能力还是需要再加强,很多镜头和场景对于体现主题没有帮助,建议忍痛割爱地舍弃吧!整体电影时长控制在2小时左右。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2

跟小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的。本人作为粉丝看的津津有味。《将进酒》出来的时候一身鸡皮疙瘩,数度眼眶发热,小朋友倒是问了好几次什么时候能结束,怎么还没有演完。

全片时长有三个小时,并不是靠情节冲突来递进剧情,而更像是一场对唐朝文化风貌和诗人群像的记录片。而片中所选的诗词大多数是跟诗人际遇相关的抒情类。所以对于还并没有完全了解历史的小朋友来说不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人生际遇的共情,都还是有一些晦涩。

但正如古人说:“稚子读诗,何须解意。”全片有几个片段,还是引起了在场不少孩子们的齐声背诵。角落里也一直有高年级的孩子津津有道的大声科普每首诗每个诗人的名字。(虽然是真的很厉害,知识面很广,但是观影礼仪教育从小做起好吗家长朋友们)

教育有它的`的滞后性,这部电影也是。一个人,一群人怎么推动时代的浪潮,又是怎么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度过一生。等到了解了更多相关的历史背景之后,积累更多人生阅历之后,或许这部片的某一个画面,会突然混杂着诗句,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但电影里的部分情节还是跟史实有出入,情节脉络和人物设定也难免带着正面英雄式的片面性。可以做了解诗词写作背景共情诗人心情的入门电影,不能当成历史类纪录片看)

回家之后把大半年前聊天记录里提到过的几首很喜欢的诗翻了出来,看过电影之后再看,脑海中的画面生动不少,也更感觉到制作人员的用心。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小朋友说:妈妈,这部电影也太~长了,我从来没觉得外面的风吹的像今天晚上这么舒服。

我说:对啊,所以最后李白被赦免,还乡的时候会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沉默了一会说:“懂了”。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3

故事讲的是李白,主叙却是高适,就是写《别董大》那个高适。

时间跨度三十来年,从青年到暮年。这一点,与史实不大相符。历史上,李白和高适认识的时候,都四十几岁了。文学作品嘛,哪能完全遵照历史?《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然是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多啊!追光动画看来是准备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世界,光一个唐朝,这次讲李白高适,还有李商隐、杜牧、元稹、王勃......再讲二十部都讲不完。

即便你不是十足的历史迷,但凡对唐诗有那么一丁点了解,那么当你看到课本上学到过的诗人:杜甫、王维、常健、王昌龄、孟浩然、贺知章、岑参一个个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感觉九年义务教育教会你的.唐诗,是如此鲜活。你也会对大唐充满向往,更会对那时的长安无限徜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只不过中间的阻隔,又何止三万里?

除了诗人,故事里还出现了许多诗里出现的人物:张旭、李龟年、歧王、汪伦、丹丘生、岑夫子。

李白饮酒作《将进酒》那一段简直炸裂。借李白的想象为翅膀,众人飞向了天上仙宫。璀璨夺目的星河,金碧辉煌的天宫,正是谪仙人的梦乡。

故事也不只讲唐诗。讲到李白,讲到大唐,安史之乱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叛乱,就会有平叛。郭子仪、哥舒翰、严武这些在历史教材上存在感不强的武将,却在当时立下了大功。这些在故事里都有提到。而且妙的是,高适与李白练相扑的情节,也为后来的战事演变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结尾被刻意美化了。历史远没有那么完美。不过也只有大唐,才能赦免李白。容得下李白的大唐,才是大唐。

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可大唐却由盛转衰。年少时有凌云之志的杜甫,晚年再写不出会当凌绝顶的句子。那些终其一生,想要扬名立万的诗人们,也绝想不到,大唐终有一天也会灭亡。

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所谓呢?就像故事里提到的梁园,曾经见证了多少歌声舞影,到头来还不是化成一堆黄土。黄鹤楼被烧了,但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4

从放映到现在,《长安三万里》收获的都是叫好声,周末我也走进影院,看了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动画片。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动画制作,把盛唐气象呈现得淋漓尽致。《长安三万里》的长安,还原盛唐的气象,它有纸醉金迷也有明月高悬;在一众顶流天团的熠熠生辉中,有繁盛之貌也有奢靡之容;有李白的浪漫张狂,有高适的铩羽而归,有鲜衣怒马、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也有壮志未酬、事与愿违的黯然神伤,令人欢喜令人愁的长安,有人趋之若鹜,有人望而却步。

影片最惹人喜爱的是小时候的杜甫,原来他可以如此可爱、灵动,特别是掉了门牙的样子太古灵精怪了,小杜甫的出现对人们的认知是一个颠覆,在我已经固化的印象中,杜甫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他既忧国忧民又穷困潦倒,总之他的一生要不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就是一副苦哈哈的样子,站在破碎的山河面前忧心忡忡、郁郁不得志。

因为电影的原因,重新去查看杜甫的成长历程,其实杜甫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童年非常幸福,小杜甫淘气、活泼好动,据说他“一日上树能千回”,估计摘果子、掏鸟蛋的事没少干,他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影片中能看到他出入的地方是岐王的府宅,所遇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巨擘,所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文坛的顶流、朝中的贵胄,这从他那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当时的天王巨星李龟年,还是皇帝的宠臣崔九,都是他的老相识。

只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盛世已经成为传奇,而经过那个繁华时代的人,面对人是物非、满目疮痍的现实,剩下的只有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和不甘,于是就有那么多的惆怅和悲苦,毕竟活在繁华之中和对繁华的追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李白最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曾经有多繁盛,现在就有多幻灭!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由他引出李白,再让大唐的各路大咖闪亮登场,李白和高适曾经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他们一起见证了长安最华丽的模样、人生最欢愉的时刻,长安也见证他们从一见如故到形同陌路的唏嘘。其实我觉得高适和李白本来就不是一路人,李白随性、不羁、豪迈,高适永远是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李白像一个调皮捣蛋的愤青,高适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有志青年,时时懂得“克己复礼”,所以他们能在一起也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交汇,随着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走着走着就散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因为他们性格差异才造就了他们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有些记载说李白犯事后高适当李白是陌路人,马上拉黑了他。其实作为平叛的将领高适,看他一路走来的努力和付出,也能理解吧,毕竟李白犯的是谋反大罪,一碰就是诛几族的酷刑,高适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勤奋努力、韬光养晦,再经过出生入死的'征战才换来当时的功名地位,所以站在人性的角度,人们应该放过对高适的道德审判。

不过,电影有一个情节,当时李白和高适为了救郭子仪,他只身奔赴哥舒翰营中求助,使郭子仪得救,也因为这一缘起,他和哥舒翰有了交集,成为他日后梦想的起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传递一个真理:利他即利己,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所以作为曾经的当事人——高适,我宁愿相信他有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帮过李白,要不李白也不会还没到流放地就接到特赦令,是他能“白刺白帝彩云”。再退一步讲,就算是郭子仪救他,那郭子仪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有能力救他,也是有高适曾经的救助。

对这部动画片,铺天盖地都是追捧之声,所以我对电影的心里预期很高,可当我从电影院出来,我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首先我不太能接受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你死我活的战场、前线,那位程公公不是因为什么重要的事情去找高适,仅仅是为了了解李白,还有两个人在内有胡兵的烧杀抢掠,外有叛军的步步紧逼,再怎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领也做不到和一个人坐在帐中闲谈吧!

还有一个遗憾是:享名盛唐的王维,在影片中只是匆匆露了两面,连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给,《长安三万里》的王维,单薄且寂寞。另外,被誉为长安周杰伦的天王巨星李龟年,在片中好丑啊!

电影近三个小时,把盛唐的光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来,也许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人物和场景实在太多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不过相信他们也已经尽全力了,感叹主创团队渊博的学识背景和无畏的勇气,盛唐,从繁华到幻灭,咫尺天涯,也许他们要传递的是:大唐有你们真的了不起!因为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5

身在天才的身侧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对着平庸无趣的生活感慨,我好想好想见证一次天才的光辉,我希望那灼灼如日的光辉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这次看《长安三万里》我发出了和高适一样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高适是半生不得志却最后一吐胸中块垒的英才,是著名的边塞世人,是一军总帅,是朝廷肱骨,但是站在李白旁边的时候,他还是那个不善言辞、忠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辉的众人之一。

“天才的光辉照亮过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电影里高适的一生,但是他没有迷失在这种光辉里。李白,毫无疑问是大唐的一轮明月,但是高适、哥舒翰、郭子仪这些人,才是大唐的土地,他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可能只是出现在历史书的一角,得史书寥寥几笔,但他们承担起了乱世之中治国安邦的责任。在明月的光辉下,高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一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路。

李白对高适的影响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少年相逢,李白是洒脱不羁的少年,他爽朗明快,像一阵风,吹过了朴实少年高适的心房,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相遇了,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人生几经磨难,旧友仍旧在侧,彼时心高气傲,觉得一定能够铸就功业,李白无私的向朋友分享了相扑之术,告诉他略显木讷的朋友“以虚与实”,其实暗示了今后的命运,李白为“虚”,高适为“实”。李白是商人之子确才气纵横,高适是名门之后却平平无奇,他们的的命运只有那一次的交汇,便驶向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他们第一次约定了一年,在高适在长安处处碰壁想要讨好玉珍公主而不得的时候,李白的诗作已经在长安开始传唱,这段还略显稚嫩的友情安慰了高适,我的天才朋友还在扬州等着我去赴约,可是带着失意来赴约的高适发现,李白忘记了这次约定。少年气盛的高适看见李白在放肆的挥霍着他的才华,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他愤怒了,才引发了他和崔十二的比试,从而第一次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少年第一次尝到了社会的苦头,他放不下家族昔日的荣耀,他选择回乡苦读,厚积薄发。

第二次相见,李白去了高适的家乡,落魄的李白仍然在灵魂中散发出了光彩,他衣衫褴褛见到故友仍能够快乐的比试一场,大笑一场,做赘婿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身份,高适用沉默的离开表达了和孟浩然截然不同的意见。孟浩然答“是”是因为他是文官,官场上讲究出身门第、八面玲珑、中庸之道,高适答“否”,是因为他武将出身,讲究忠诚专注,晋身不走旁途,李白同意了孟浩然的建议,也让高适替他委屈、失望,你有如此才华,为何会甘于俯首至此,高适的心痛让他不辞而别,李白却没有明白挚友的心,或许他明白了,但是他似乎也没有了更好的选择。

后来,李白被天子宣召,正是最潇洒不羁、快意风流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好朋友,他真心诚意的写了一封信,然而那时候车马都慢,赴约而来的朋友见到了大醉的“酒中仙”,见到了名满长安的王维、王昌龄、贺知章、杜甫、张旭,在这些“李白的朋友”中,他是那么的平平无奇,既无钱财,也无官职,李白向众人介绍“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醉酒的李白没有想起替朋友引荐的承诺,高适有失落,也有触动,他离开后选择回到祖父建功立业的地方:军队,重振家门荣光。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适“的选择,他一直是那么的踏实、稳健、忠诚和善良。这个选择也让他从社会贵族阶层的“歌舞升平”真正面对了人间疾苦。

人间的苦有很多种,有天命不予,有人祸使然,最让人意难平的就是“本可以、而没有”,明明可以救下自己的`同僚确因为上官的骄奢淫逸而伤亡惨重,自己的牺牲和付出仿佛是一个笑话,江山即倒、广厦将倾,乱世中自己的力量微小如萤火,高适选择回乡,路上有一次遇见了他的月亮。

李白的脸出现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了一句:“又是你小子啊”。高适因李白而救郭子仪,为救郭子仪而与哥舒翰结下了缘分,在今后的岁月里,成为推动他命运的齿轮。

中年的李白,是天才潦倒而松软的肚腩,不再整齐的衣衫和下垂的眼袋,他请求他最忠实可靠的朋友监督他、鼓舞他去获取一个需要毅力的身份,李白真的很了解他的朋友。他直到能和孟浩然唱和,能和岑夫子、丹丘生喝酒,但是他只能请高适监督他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当李白吟诵出《将进酒》的那一刻,电影院的所有人都被他一同带到了仙山梦境之中,大唐的雍容与繁茂与李白的才华交相辉映,飘飘然不似人间。被震撼了的高适,有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才和天才之间难以逾越的沟壑,他下定决心,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才华扎扎实实的为国家和人民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告别朋友,决定去哥舒翰的军营里,实现自己十年的承诺,果不其然,李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事情,但是他依然乐观的鼓励着这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朋友,他朝着高适背影大喊“二十年前我写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就是按照你写的”时候,我真的动容了,天才诗人也许健忘、也许朋友繁多,能分给高适的时间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但是他们少年相识的情谊,李白也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对于天才朋友的认可和肯定,也给中年高适带去了慰藉和鼓舞,他们的灵魂在这一个交相辉映、互相扶持,双向奔赴的友情令人动容。

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当哥舒翰拖着病体残躯皮甲上阵,最后嘶喊出“哥舒翰没有投降”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老骥伏枥、鞠躬尽瘁真是我百试百灵的泪点,如果说李白是照亮高适的明月,那么哥舒翰就是高适报国之路的司南,他沿着前辈的道路走下去,走的更稳、更好,他最后的绝杀之局一锤定音在“以虚驭实”,但他更做到了虚实结合、决胜千里,最后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就是这么一个坚毅、谦和不慕名利的人,在听说老朋友李白的消息后,急急调转马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监军敲着佩剑的时刻我心里不由的默念“是李白那个味了”,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嘴角和高适一样,忍不住露出笑意。大唐明月历经磨难,终于又重绽光芒。

最后高适重返长安的路上,与侍童联诗,念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句很好,但我认为更好的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可能不知道,他记忆中怀念的长安可能是胡姬酒肆、孟浩然、曾岑和张旭,是吴道子的画,是玉真公主的敬亭山,但是高适的心里,长安是他的天才朋友李白,是大唐的明月,是那锦绣山河的最华美之处。高适是大唐气象的底气,他们的忠诚托住了盛世山河,李白是大唐气象的高峰,他的唯美浪漫和狂气点缀了洋洋大国的风流。

这两个灵魂的相遇,是大唐的幸事,也是后人的幸事,在故纸堆中,在那些锦绣文章中,他们的名字与大唐一起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还是略有门槛,高中没有好好读书的,可能对其中很多的“梗”不能心领神会,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故友重聚,重新复习一下我们曾经抄写过、背诵过的那些句子,当为人生一大乐事。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准备好了美酒,请来与我痛饮吧。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6

好看!看完《长安三万里》想马上读上几首唐诗尽兴。“长安”顾名思义就是长安城,现在的西安,也是十三朝的古都,而电影用动画的形式重现了长安城的宏伟壮丽,还把当时候唐朝兼容各种文化共融的态度通过银幕呈现出来;“三万里”是虚指,需要意会。长安三万里,可以是大唐以长安为首的三万里下发生的故事,电影里提到的地方很多,梁园(西汉文学主阵地)、长安、扬州、边塞、潼关等;也可以是指故事里这些大诗人们与理想的距离,长安是他们的实现梦想之地,他们和长安的距离就是奔向心中所想的远近。《长安三万里》既讲了大唐壮丽的历史,吟诵千古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诗人们为理想挣扎一生写照。

追光动画这次在人物设计上很用心,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人物线条、衣着、美术、妆容都参考了唐画、唐俑的艺术风格。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人物画经历长期发展,融合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含蓄隽永,进入了一个精湛瑰丽的新时期,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男子外貌雍容,女子体态丰肥,人物衣着艳丽。所以,电影整体画面色彩丰富,特别善用红绿色,视觉冲击力强,人物身材比例也参照了唐的审美。

电影里最让我难忘的是李白、高适、杜甫、丹丘生他们在黄河边上饮酒叙旧,李白拿着酒瓶吟诵《将进酒》那段。太美了!整个动画效果让人沉浸,真正地把“黄河之水天上来”用画面表达出来,还有众人乘着黄鹤的景象也很浪漫诗意。

说起黄鹤,《长安三万里》这次把黄鹤楼也重现了,通过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题诗,把黄鹤楼的意境表达出来。唐·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黄鹤楼》令李白低头,发誓要创作出一首关于黄鹤楼的佳作。

李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传颂千古,他的恣意洒脱,他的“莫使金樽空对月”,他贯彻一生的少年气,都是我们对他深刻的印象,但这次《长安三万里》让我们更深入认识他,了解他人生也有不如意,也曾迷茫彷徨,更能读懂诗歌背后的真意。

当然,这部电影还让我们了解到书本里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悲壮的边塞诗的高适。高适以前只是老师口中的一个诗人,通过电影对他有了有血有肉的感受,甚至代入了他的视觉来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今天首映点映看完了,不得不称赞追光动画努力不负期待。这是一部质量很不错完成度很高的历史人文类的动画电影,168分钟,史诗式地呈现大唐风貌,既表现了唐诗浪漫之美,又呈现出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从小背诵的唐诗三百首背后创作者的半生颠簸。

谢谢《长安三万里》丰满了我心中的唐诗。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7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的,把高适从年少到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的经历讲的淋漓尽致。

文中还出现了很多的.诗人如高适、李白、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李白了!因为李白有个爱好,那就是喝完酒之后必须要写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非常有气势,让人啧啧称奇。

在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他写的《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这首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高适的眼里,重心是“材”和“有用”可在李白,重心是“天生”和“必”。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派的诗人,而高适却是豪放派的诗人。虽然这两个派听起来大差不差,可实际却有一些不同。豪放派是一种风格,是指作家作品思想艺术的特定总特点,是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形象显现。浪漫主义则是作家创作时再现与表现生活理想的特定原则与方法,其内容比豪放的风格要广泛得多。

电影看似是借高适之口,来写李白的一生;但实际上是借李白的沉浮来写高适的一生。悠悠千载,高适的确成了求的功名的诗人,而李白却成为了被更多人记住的人。正如高适最后说的,李白,还是李白。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8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9

以史为镜,可以明兴亡。《长安三万里》无疑将大唐开元盛世巅峰至衰败落魄的安史之乱,似卷轴一般铺展开来。

高适想必大家都很了解,那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闻名天下。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行踪为线索,展现出一张生动的长安画卷。

谁曾想到高适,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个说话口吃,学习能力差的笨小孩。他练成高家枪,只是为了上阵杀敌,而不是成为达官贵人们的表演,于是高适遇见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白,李白仗剑走天涯,潇洒豁达,高适与李白以诗为交,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高适沉稳,李白洒脱,他们相互感染,相互影响,虽然性格不和,但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指剑长安,最后高适成为了三镇节度使,而李白却因投靠了永王而被关进大牢。

这部电影展现出两种不同的人。高适,沉稳庄重、武艺高强,老年得志;李白才华横溢、豁达洒脱、放荡不羁,在时代的潮流中被埋没了。

李白的一生无疑是凄苦的。

作为商人子,他一生都无法考取功名,只能藉词行走人间。通过李白的人生,我看到了大唐繁华虚伪的面具下,掩藏着的不平等与不公正。

年轻的李白虽然乐善好施、广交朋友,却未能尽到自己应尽的孝,甚至连父亲死了都未能见最后一面。他的兄弟也将他赶走,他失去了最爱他的人,也一下子变成了穷困潦倒的人。

他整日醉酒不归,我想李白并不是嗜酒的,他是想借酒消愁,但无奈愁更愁。那份豁达洒脱,只是他用来掩饰内心痛苦与愤懑的面具罢了。大唐皇帝向来以广招贤才著称,但李白的光辉闪闪发亮,他们却视而不见,甚至避之而不及,这难道不可笑吗?

最终,李白看破红尘,皈依道教。仰天长叹命如何,不抵帝王纸书间。一首《将进酒》,将观众的情绪拉入高潮。

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在美酒与友人的浸润下,暂时忘记凡尘,仿佛回到几十年前那个挥斥方遒,与大鹏同飞一般的少年郎。“将进酒,杯莫停”是他放荡不羁的写照。“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他叹出了人生的无奈。万里长河是那样的伟大,而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微弱,这是一种多么惊心动魄巨人时的悲伤!

当年那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李白变成了已经飞不动的年老的.大鹏,当年的豪放不羁如今却变成了痛苦挣扎。

但这悲伤却不悲观。此时李白已年近花甲,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壮士立功之秋,于是他入永王幕府。只是这个天才诗人在政治上却太过天真了,他对永王的野心毫无察觉,对自己的行为也毫无反省。后来太子即位称帝,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复,皇家兄弟先打起来,结果永王战败,李白沦为朝廷的囚犯做监狱遭流放,甚至几乎被杀头。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实是代表了许多人,年轻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却因生活所迫,被岁月磨平棱角,剩下的只有光滑的鹅卵石。他们在社会上滚摸爬打,却处处被排挤,处处被针对,因为家庭出身条件不好,处处被刁难,被侮辱,这部电影道出了多少人内心的心酸。

走出影院,心潮翻滚。李白的悲歌似乎还在耳畔,高适的真情也在心间。如果长安是理想,那么三万里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有的人穷尽一生去追赶长安,有的人则意识到去长安的路并不是自己的征途,于是放弃了,但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

我们要一直保持一颗从容之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长安三万里,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安!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0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1

《长安三万里》,我觉得非常好看。

李白黄鹤楼读崔颢诗,少年诗仙的不甘与敬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的鸡皮疙瘩一下起来了,那是两个天纵之才的.灵魂碰撞。

舞姬舟上隔江夜舞,火树银花霓裳曲,那是唐人的肆意与大气,无愧开元盛世,贩夫走卒皆有包容万物的胸襟。

太白一吟《将进酒》,身化嫡仙苍穹游。大唐众星皆俯首,天庭诸神玉液酬。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电影将这一情景极尽渲染,华夏文明传承之美就在一帧帧画卷之中。

渔阳鼙鼓动地来,华夏大地尽疮痍。那个“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长安,那个“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长安,在战乱中变成了人间炼狱。舞姬楼顶倾情一舞,似为这盛世陪葬。

高适,士不可以不弘毅,身怀凌云志,数十年不如意,一朝得机施展才情,挽狂澜于既倒,这才谓“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片格局甚大,“黄鹤楼毁了,只要那些诗还在,黄鹤楼就会重建起来。”“只要诗在 书还在,长安就会在。”这就是华夏民族的传承,我们信仰历史,我们尊崇汉文,我们心怀家国天下,我们能浴火重生。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跟妈妈一块儿去电影院看电影《长安三万里》,令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历史课、传承课、文化课,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唐代的每个诗人。

整部电影是从高适的回忆中为我们描述了唐代的许多诗人。

电影的一开始,讲的高适不爱读书偏爱习武,高家枪练的出神入化。最后,高适的爸爸去世之后,他变得贫困潦倒,他为了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寻求长安贵人的帮助,在路上遇到了年少时放荡不羁的李白,最后他们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

虽然李白家很有钱,但是在唐朝的规定中有商人的`孩子不能考取功名,只能靠有权之人的推举,于是李白和高适结对一起去长安投靠有权之人。李白和高适来到长安的黄鹤楼喝酒,看着楼下的美景,李白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结果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后忽然明白自己阅历不足,年轻气盛,于是回到了家乡接着深造。

而到长安的高适跟李白一样也寻求不到别人的帮助,于是在歧王那儿卖艺想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但是玉真公主喜欢琴棋书画,所以他说了一句“终究无法讨妇人欢喜”于是回到了老家深造。

电影中的.李白性格放荡不羁、豪爽壮志,被称为谪仙人,遇到再难的问题也不会阻挡他这性格,我非常喜欢李白的性格。

电影中的高适,他虽然出身贫苦,但是一心为祖国效力:别离荆州、投靠哥舒翰、驻守边塞、率兵讨伐永王…我非常喜欢高适的精神!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李白对高适说:"人生如朝霞,转瞬及逝!"是啊!他们都有大鹏远大的志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过后让我想到了我的生活,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有志向,就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这部电影中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郭子怡、贺知章…各有各的特点!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时代犹如大潮奔涌,不断的向前,亦当为大鹏,高飞于时代的天空中!在这一个有极大可能的年轻时代,无作所为,老了之后必将留下很大的遗憾。如果向前看,来日方长,未来肯定会有极大的可能!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3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力度挺大的,心里早早就种了草。进电影院前看了简介和预告片,知道里面“含诗量”极高。也因为这个缘故,大批带孩子进电影院的家长,多少带点功利性,借暑期看电影的契机,希望孩子多了解一些关于盛唐、关于唐诗、关于诗人的背景知识,增加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影片带来的感受远远超过了预期,影片中的角色,特别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和他们的人生困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拍给中年人的电影,很多人生愁苦的情绪小朋友们不一定能体会。

李白是我喜爱的诗人,谁能用一句诗就描绘一个生动和鲜活的长安呢,只有李白能做到。人们常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而编剧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置身于困境当中,并在安史之乱之中达到了极点,李白因为参加永王的幕府而获罪,差一点就丢了性命,最终高适还是救了他。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就是当夕阳照着梁园的残壁上,中年的李白伸手挡住落日的余晖,哀叹道,人间的路我是走不下去了,于是决定去道士,但是当道士也不轻松,硬是在仪式上晒虚脱了。真是让人心酸!电影把天才李白的中年无力感表达到了极致,让我们这些俗人观影的时候真想大吼一声,诗仙不是这样的!

潇洒的李白人人都熟悉,他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已经定了型。憨憨的高适则是编剧有意而为之,和李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天才的李白都不能在盛唐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谁可以?所以高适的笨拙和坚持才是电影讴歌的对象,通过扬“高”贬“李”,电影其实表达了努力的力量要远胜于天才的主题。

心中愤懑不平,可是这部电影的主基调就是这样了。其实细节更能打动我。李白的一首《将进酒》将动画片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诗人乘鹤而飞,神游天际,特别有意境。诗歌朗诵也特别有力,声声入耳,余音淼淼,出了影院后依然回响不绝。高李最后分别前的一场相扑,高适两鬓的白发和李白的大肚腩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李白对高适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我是照着你的样子写的,这是我的泪点。

电影笑点也不少。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李白,而且电影都是编的小说情节,不用拘泥于新旧唐书的记载,但是电影里李白过于欢脱了,跳上跳下的像孙大圣。小杜甫挺可爱的,让小朋友们有亲近感。我们印象中的杜甫都是老者的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是他也有欢乐的童年啊。崔十二比武之后,显现女子身份之长发飘飘,显示了科班编剧刻在骨子里的基本程式。当李白的酒杯里出现一轮明月,每个人都以为是“举杯邀明月”,结果却是“床前明月光”,全场被秒,一片唏嘘声。

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的盛唐气象。片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都严格参照了唐朝的制式,场景设计也极具宏大的气象,从壮丽的黄鹤楼到熙攘的街市,从巍峨的山川到恬静的梁园,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大唐,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动画特有的表现力也向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一个个符号,鲜衣、肥马、美人、胡姬酒肆、一百零八坊、大明宫丹凤门、豪华曲江宴。这个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磁场,人们在这里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抱负。

最后,我要给这部电影一个极高的评价,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诗歌的人去观看。我相信,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你也会被它所感染,被它所感动。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4

这个电影最有趣的是李白和高适的选择,中段你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李白是躺平的.,高适是上进的。

后面的剧情也给了高适上进应有的好未来,李白躺平应有的差未来。但是最后画风一转,高适最后还是躺平回老家了,但是结尾的字幕却告诉你,高适最终还是得到了重用。

这就很有趣啦,影片到底表达的价值观是什么,高适最后的离去有些悲凉,但获得大赦的李白却是轻舟已过万崇山的洒脱。这种拧巴让整个片也很拧巴

但是片尾的字幕看似跟之前一样,是在叙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是在给人物结局,但是带入价值观去看的话,他又有点幽默,跟许多国产恐怖片和悬疑片一样,是为了过审而塑造的一个光明的结局,一个你就要上进,无论如何,最终你会得到国家的认可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5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6

今天看了长安三万里,回来路上,一路沉默,脑海里反复回想着电影里的画面。

电影时长将近三个小时,但相比李白、高适的一生,就是一瞬。

年轻时真好,颜值巅峰、武艺高强、志向高远,未来可期,毫不荒唐。

可当中年到来时,李白空有一身才华,不被赏识,终日饮酒赋诗,看似潇洒,实则郁郁不得志;高适几经辗转,也未能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看着已经满头白发,额头布满皱纹的李白,喝着大酒感叹:大鹏飞不动了,也不想飞了。我瞬间想到了当下年轻人的呼喊:卷不动了,不想卷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这几句诗明明说的就是眼前的自己,那个影片开头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眼里有光的少年,现在又是一副什么模样?醉生梦死、大腹便便、白发苍苍,这时的李白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瘪了。

当高适以为李白从此放弃抱负,隐居了却此生时,再次听到李白的消息,竟是他做了叛军的幕僚。当大部分人都在批判李白可笑的政治觉悟时,在我的`内心,似乎再次印证了我对李白的历史画像:即便如此,他还是那个少年,还是年少时那个高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少年,还是那个苦苦寻求伯乐,期待实现政治报复的有志少年…

李白是幸运的.,当喊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是轻松,是解脱,是潇洒,是那个迷途知返少年的归来。

你看,那个自信、阳光、洒脱的李白又回来了,他把船桨扔到了江里,面向太阳照耀的地方正开怀大笑。

历尽磨难,洗尽纤华,折腾半生,找回自己。人生哪有弯路,每多走一步都是为了找到更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句话共勉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7

昨晚还是在忙碌一天之后,怀着对大唐以及那些大唐的诗人们崇敬看了这部电影!

单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是稍微有点不那么完美!

一:单从历史,个人,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模式想一下子诠释清楚这些东西,很难!因为一个李白本身就很丰富,在让他处在这样一个多姿且丰富的世界里,人生效果效果也会是立方的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二,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当时社会所形成的人才选拔制度,李白这样放诞不羁的性格是否能够全面的去提现出来,不过总体上的性格提现还是极好的!也就是那饮酒写诗的癫狂状态好让人羡慕。

三,有人说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没有突出主题,其实并不是!这里表达的`主题很鲜明,①李白怀才不遇的一生,时而想成道,时而想做官,其实这样摇摆不定的性格,也很难做成事情,最后也是求道道不成,做官官不成!②就是李白高适以及其他诗人一生的友谊确实让人羡慕。今天的社会模式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掺杂了利益二字,正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在大唐李白这里没有,一封信,远走千里之外,只为一相逢。

四,也就是大唐这样的时代可以容的下李白这样的谪仙了!看宋,还是稍微保守了一点,连苏轼这样的天才,性格压根没有李白那样疯狂,也一生宦海浮沉。看元,跟本不可能!看明,天天聚众喝酒恐怕有可能被锦衣卫盯上!看大清,更不用说了,文字狱满天飞,估计一句“举头望明月”要进去蹲着了,还想到处逛,只能做梦。看现代,像李白这样的浪荡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人,初中没毕业应该要抑郁了,整天被关在房间学这学那,太难了。

五,如果单纯的按文学体来分时代,那唐诗体绝对冠绝古今。那些天才们扎堆来到人间,只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点缀一下。也就这一下,人类的精神世界便不在贫瘠。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篇18

《长安三万里》是暑期档一匹耀眼的黑马,电影选择用高适的视角讲述了诗仙李白从青年到壮年至及至陨落的跌宕起伏,而李白、高适与众诗人的命运,更是一同随着大唐的兴衰起起伏伏的。

还记得高中一次语文课,老师夸赞了我对李白那句“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独特理解。当时我被这句诗深深吸引,为那句意气风发的少年气所激荡,我仿佛和李白一起大笑出门,冷眼观世,那时的我,尚不明白“世”是什么。

同样的,李白,似乎也不甚明白世之含义,抑或是他太过自信,不屑于明白。出身商人之家,李白父亲为其选择的老师是擅长纵横之术的纵横术的赵蕤,纵横术也是李白从政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李白似乎并未习得其法,否则不能解释他为何追随永王,政治上他似乎单纯的像个婴孩。

经历过生活和工作打磨的已至中年的我,似乎有些理解李白,也开始不敢轻易触碰太过不知天高地厚的诗句,转而欣赏那些更深沉,更平和的诗句。我们多数人也像李白弃官求道那样,将自己遮蔽起来,不再认为自己可以像年轻时那样,一往无前地向前冲。因为那些碰壁、那些身份的局限、那些因为自身性格带来的四周的敌意,都是真切的。因为生活最终都要面对曾经我们嗤之以鼻的柴米油盐和基本生存。但我们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这样的灵魂打动,李白和我们一样,遇到挫折也会彷徨,会怀疑自我,和我们一样,遇到幸事也会心情大好,快意而放浪形骸。

感谢中国文字,将盛唐的锦绣诗句织进中国历史,多少年后,历史把天平倾斜到这一边,在这一边,曾经显得痴愚的、固执的形象,终于化作中华文明那一缕永远坚定的魂,那是身怀天下,开济世人的`,诗歌,从来都是济世之心的副产品,诗歌,也是愤懑于无法真正投身于天下的。

历史也许会将那个一心要入仕是李白掩埋,我们记得月光下洒脱壮阔的敢邀明月之魂,记得千金不贵不醉不休的气豪云天的,却往往忽略了那句高堂明镜悲白发,谪仙人也恐惧时间的效力,也生怕错丢了这一生,陷入庸庸碌碌,我们轻飘一句诗中仙,掩盖了他终其一生的求无所得的惑。

大唐,究竟是你成就了李白,还是辜负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