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读陶行知有感 篇1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最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新教育之梦》,我感触颇深。朱教授满怀激情,全身心投入,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心中的教育理想。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理想的教师这一部分内容是让我特别关注的。因为我特别迫切地想要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好老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理想的教师。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通过对比,我深知自己与理想的教师之间的差距,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理想之所以称之为理想,是因为实现的过程很难,但它同时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会不懈努力,先做一名好老师,再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作文 WwW.ZuOwENbA.NeT
我认为一名好老师首先需要的是爱学生,爱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老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去肯定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我们面对的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的花朵,只要我们精心的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勤学多思善总结。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像是百科全书,他们总是会围着你去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偶尔还喜欢考一考老师,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学生就会非常失望。因此我们要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为基础,以思促学,思考的实质其实更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要善于总结,只有学会总结成败得失,才能更好的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最后,我们要敢于挑战,爱做梦。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要引导学生们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也让自己迈上另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要永远憧憬明天。正如文中所说: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追逐这个梦想,让自己离理想更近一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重读陶行知有感 篇2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我们阅读了《重读陶行知》,书中许多章节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孩子的错误算不算“错误”》这一篇。
李镇西老师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无论是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两位杰出的教育家都没有否认我们今天所说的“差生”的存在,他们对我们最可贵的指导,就是正视“差生”的存在,分析存在的原因,并研究在实践中如何转化这些“差生”。仔细考虑“差生”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读了这一章节后,我静心反思了一下自己在教学中面对“差生”的处理办法似乎有些简单了,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几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对于我们所带班级的“差生”进行了家访。
2022年7月11日我们开车大约1小时来到了我们班一位男孩的家里,这个孩子这一学期以来让所有代课老师都感到头疼,早恋、逃学,经常不写作业。和他的爷爷、奶奶交流后我们才知道:孩子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我这时才明白,孩子之所以难管教,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家访,我们竟然不知情,反思一下,作为孩子的老师,我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很不够,每当孩子犯了错之后,我只是严厉的批评,对孩子缺乏耐心,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要想完成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是陶行知当年对晓庄师范全体师生说的一番话,今天读来,感觉这是陶行知对中国的每一位教师的殷切叮咛。对于我们班的留守儿童,我们几位老师利用假期一一做了家访,特别是不听爷爷、奶奶话的几位孩子,除了和孩子谈心,进行思想教育之外,对于孩子的假期作业,我要求他们标注上日期,每天发给我。孩子作业里出现的错误,我也一一订正,如果有孩子不能坚持,哪天没有发作业,我会打电话督促他(她)们完成作业。对于后进生,我们教师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从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带着思想也带着感情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当师生彼此心灵相通,彼此能够感受到对方的脉搏、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时,教育才能真正发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只见“分”(考试)不见“心”(精神)。如果目中无人、心中无爱,即使校园的大楼再豪华,墙上的理念再先进,学校有再多的光环,校长有再多的头衔……也不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希望它今后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重读陶行知》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不断前行。
读重读陶行知有感 篇3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一身贡献给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我有幸在这个假期,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重读陶行知》,对于处在教育教学迷茫时期的我,有了莫大的启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如何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读完这本著作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教己求真,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大众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我们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真教师”。
其次,教育归根到底是爱的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做到“三薪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教育的方法要注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不要教死书”、不要读死书,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还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去子”。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教育教学中,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教和学的统一,成为一体,实现教学。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性学习,有主动的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对我的启发极大。实则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将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然后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运用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让我们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学习陶先生的伟大精神,总结并借鉴他的教育理论,为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有效推进素质教育而努力!
读重读陶行知有感 篇4
今年暑期认真阅读了李镇西先生的《重读陶行知》一书,书中的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是最好的“学”,“做有思想的行动者”都让我感受颇深,最能触动我的一节是陶行知是如何对待“难管的小孩”的?常言道:“初中学生三分教,七分管”。在今年初一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生的难管,为此我们几位搭班老师常在一块交流管理学生的困惑和方法,但收效甚微。今年暑期有幸阅读了李镇西先生的《重读陶行知》一书,收获很大,对于班级学生的管理有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今年所带七(3)班中有三名学生比较难管。A学生上课从不听讲,数学课上在本子上写一些谁也看不懂的符号,有时上课时莫名其妙的绕教室转几圈,大喊几声在墙上乱砸一通又回到自己座位上,你讲的道理纯粹是对牛弹琴;B学生上课多数情况发呆,不发呆时要么就前后左右转头说话,要么就欺负别的同学,正式作业组长多次催要就是不交,老师一过问就有多种理由等着你;C学生精力旺盛爱骂同学就是不学习,父母对其单独辅导功课也不听,午自习前同学们在教室写作业时他从不见人影。以上三位学生多次教育无果我几乎都要放弃,但读了《重读陶行知》一书我又有了信心。
本书中提及难管学生的转化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我们不应该轻言放弃。陶行知先生在《儿童保育问题》把解决难管孩子的问题分为七种情况,李镇西先生又归纳提炼为以下七种情况:
第一相信孩子。这是引导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条件。不管这位学生平时看起来对么的毫不在乎,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成为一名好学生。
第二分析原因。只有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转移精力。对于精力充沛的学生,可以让他多参加体育锻炼以发泄其多余的精力,对于孩子的爱好提供专注其中的机会,慢慢让孩子学会专注学习。
第四反思方法。就是要求老师找自己的原因。老师有意无意地对孩子歧视,老师的急躁和简单粗暴,都可能使孩子自暴自弃。
第五集体惩罚。无论是褒奖或谴责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名义发出,应巧妙的转化为集体的褒奖或谴责。
第六专家医治。有一些孩子的问题是生理疾病引起的,这种问题我们老师就无能为力,只能借助于医生或心理专家医治。
第七同情照顾。千万不要和孩子对立,更不要起冲突。需要真诚的呵护与理解,这样才会与孩子拉近距离,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暑期的大家访无疑对我们教育学生有很大助力。通过家访,我们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知道了学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对我们今后管理学生更加有利。通过家访我了解学生A确实存在疾病,家长正在积极给孩子治疗;学生B小时候由奶奶单独带大,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父母对孩子缺乏监管,以至于最后谁的话都不听;学生C父母在家里爱互骂,孩子在家耳闻目睹,在班上动不动就骂班干部。对这三名学生我准备采用上面的有效方法后面逐步实施。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已经成了教育经典。泰戈尔的诗“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诠释了最好的教育。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育学生中赋予爱心,有责任心的多想办法,有耐心的帮助学生,班级的难管学生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落到实处。